一张无心拍摄的《落日余晖下的背影》,感动了无数人。而除了这个画面,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还有许多能让我们铭记和感动的瞬间被定格了下来。
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有一群人,他们冲在最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他们是可亲可敬的白衣天使,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在上海,有一群人,他们在各行各业、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悔付出,共同守护我们的城市。
4月8日即将开展的《召唤——上海市抗击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上,主办方把发生在这群人身上的点滴难忘瞬间,用影像和文字图说方式汇集成故事集。
故事集位于“难忘的瞬间”展厅中央,采用长卷的方式,向观众缓缓道来,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在观看照片的同时,有更深度的了解内容,更加有带入感,引起心灵共鸣。东方网精选了其中一些作品,一起来抢先欣赏——
落日余晖下的身影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这一温暖瞬间被一旁的医院护工用手机拍摄下来。
一个病人,一个医生,抬头面向太阳的方向,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前方坦坦荡荡,身后影子斜斜长长。在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武汉,这张照片不啻是个温暖的预言,拨开病毒的阴霾,阳光就在前方!
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照片中的老人现已康复出院,他再三感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辛勤照护,并表达心愿:“等疫情结束后,想用小提琴为医护人员拉一首歌,也希望他们能早日平安回家!”
男儿膝下有黄金
素材提供:王瑞兰
3月4日,一张来自武汉三院重症病区的照片打动了无数人。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而上海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7岁的医生余跃天,在地上“跪”了整整10分钟,从患者胸腔中缓缓抽出500毫升气体,成功地让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转危为安。
看到这动人一幕,当时在场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瑞华医生拿出工作手机,记录了这一感人的瞬间。
干皱却美丽的手
素材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这是武汉前线护士的手,是戴了8小时防护手套后的手。它们虽然干皱,却很美丽。手的主人是90后的诸玫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工作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
1月26日中午,刚刚结束防护操作的她就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与同事上岗了。由于病房里都是重症病人,多数无法生活自理,没有护工及家属,因此除了医护工作,病人的生活护理都得由护士来做。诸玫琳说:“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患病期间最温暖的依靠。”
首日工作凌晨1点才结束,里层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下班时脱下面罩,脸上尽是压疮;脱下口罩,己经全部湿透;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
“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素材提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青年志愿者之歌。
关于疫情的歌曲有:
1、《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这首歌是花花为了家乡武汉写的,除了捐款捐物,花花觉得也应该给家乡那些正在受病苦折磨的人送去一些温暖,内心有力量,有时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愈,所以花花写下了这首歌。
2、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委组织部组织创作了抗击疫情公益歌曲《有你有爱》MV,为全体同胞特别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加油、鼓劲!
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鲜艳党旗,一封封按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一辆辆千里驰援的大卡车,以及宅在家里的普通民众,都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些2020抗击疫情感人故事素材。
1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一句朴实的话,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位大眼睛的姑娘——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这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女孩,因为工作强度和压力带着重重的黑眼圈。她告诉记者,来的时候没告诉父母,但是前几天被父母知道了。她说:“那是我22年以来第一次看到我爸哭。”
她不想对着镜头向爸妈报平安,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她摆了摆手,说了句“对不起”。
2为了节省防护服,他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
张明轩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也是河北省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中的一员。顾不上陪伴妻子和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他匆匆赶去抗疫一线,来到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病房。
这位90后小伙儿承担起了护理3位重症病人的夜班任务,由于防护服资源紧缺,为了减少出来的次数他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纸尿裤,而在张明轩所在的重症监护护理团队中60%以上都是90后。
张明轩说:“我们已经不再是大家口中的小90后,我们已经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了,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
3开货车运送物资不求言谢的大姐
在武汉疫情全面爆发期间,有这样一个暖心又感人的事迹。一辆装载着31吨酒精的大货车最终安全达到了武汉,而运送物资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司机,她连夜赶路独自一人开了将近24小时的车,在将这些物资送去武汉的时候,她婉拒了工作人员的谢意,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帮着大家一起卸货。
4你需要口罩吗免费的
在成都,一位小哥因为在地铁上发口罩的一段视频而走红,这一举动也让许多的网友为他纷纷点赞表示支持。他不停地向着地铁上一个个的人走去,“你好,需要口罩吗免费的。”背着小小的黑书包散发着大大的温暖,让人感动,非常具有正能量。
5疫情不退,我决不退
吕云妮是临安区疾控中心质管科科长。作为防疫一线中的业务骨干,早在疫情全面暴发前吕云妮就已忙碌在防疫工作上。春节前,临安出现了首例疑似病例,这让全区都为之一惊,也无疑在吕云妮的肩上又压上了一副重担。此后的她更加忙碌,连除夕夜也仍旧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个春节对我来说肯定是最难忘的,虽然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但是如果因为我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安全放心地陪伴在家人身边,这更加有意义。”如今她依旧忙碌在防疫一线,对她而言只要疫情一天不结束,她便只能说两个字:不退。
抗击疫情演讲稿(精选6篇)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现如今,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抗击疫情演讲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
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年,应该有一种热闹的味道。2020庚子鼠年,我盼望已久的春节原本的热闹是可以想见的:美味可口的年夜饭,愉快有趣的旅行,热闹的大街小巷,开心的聚会串门……我对美好的2020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可是,这个春节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味道,旅行取消了,大小巷也失去了以往热闹非凡的景象。灰濛濛的天空下着淅沥沥的雨,一丝清冷的风刮过,卷起地上的一片片落叶,落叶在风里翻卷着,叫嚣着,更增添了一份冷清的感觉。2020年的春节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出场了。
一时间,整座城市空空荡荡,你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空旷的湖滨步行街,马路一眼就能望到尽头,店铺关门,景区关闭,原本红红火火的春节,只剩下一片寂寞。偶尔见到几个匆匆出行的人,也是戴着厚厚的口罩,全身包裹着,因为大家都知道,保护好自己就是对战胜病毒最有力的支持。
我站在窗前,突然看见一只小鸟在枝头瑟瑟发抖,我着急地想:小鸟,你怎么没有戴口罩就出来了呢?赶快回家呀!这时,一声清脆的鸟叫声传来,小鸟“嗖”地一下像箭一样划破天空飞走了,一定是鸟妈妈喊它回家了。
抗击病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隔离新冠病毒但绝不会隔离爱!一位位白衣天使在向武汉集结,一辆辆绿色战车在向武汉出发。一批批物质、一个个号召,在线上、线下热闹起来。筹集物质,加油打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白色——是一种生命的颜色,绿色——是一种希望的颜色,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以及一支支庞大的医疗队伍,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2020这个春节,注定有了一种“坚守、担当”的味道,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让我们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号召大家:保护野生动物。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和谐!
大家好!
正值新春佳节之时,可恶的新型冠状病毒却提早来拜年了。是它破坏了佳节的欢乐氛围,是它引起了人民的紧张和恐慌,是它激起了社会巨大的轰动。
好不容易盼到过年,疫情出没,医护人员纷纷被召回一线工作,和疫魔作斗争。他们奋力拯救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病人,可完全顾不了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建筑工人舍弃了和家人共度新春佳节的美好时光,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施工现场,在武汉火速地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如今造成很多家庭不能团圆,是你的“功劳”一一新型冠状病毒君。但我始终坚信着,新型冠状病毒只是大海里的一个小涟漪,而我们中国则是浩瀚的大海,这点小涟漪终将会被大海抚平的,因为有无数的中华儿女像勇猛的海水样在大海中搏击风浪。
在跟疫魔作斗争中,有一位老人值得敬佩。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我眼里,这位耄耋老人,才是一位有力的战士。他从广州赶到武汉再赶到北京,不畏辛苦把行程排的满满的,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
很多明星或网红人员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韩红,一名军人,她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的财产,并不辞辛劳地向社会为武汉募捐。第二个是辛巴,一位电商王子,他捐了1亿现金和5千万元的物资。如此善举怎能不让我动情、动容。他们是我心中的偶像!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像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工作人员那样冲锋陷阵、奋不顾身,但我们一定要做到不给祖国添麻烦,少出门,不串门,不聚会,勤洗手,勤通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羣策羣力,战胜疫魔,必定指日可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因为过春节时我们可以放鞭炮、收压岁钱,可以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美味的大餐。然而,今年春节期间,武汉一种名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造访,打破了这份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残酷的病毒威胁着广大人民羣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它的传播速度异常迅速,使人们一度陷入焦虑、恐慌之中,家家户户都大门紧闭,昔日繁华热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惜别家中团圆的老小,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去治疗病人,由于防护服不透气使他们全身大汗淋漓,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人民铸就着生命的安全防线。
还有这样一位爷爷,已经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依然挂帅亲征,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衡,钟爷爷的挺身而出就像是旱灾里的一场及时雨,他滋润了人民的心田,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钟爷爷这种临危不惧,有勇有谋,尽职尽责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青少年也要发奋读书,用知识和学问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将来做一个像钟爷爷一样顶天立地的国家栋梁。
我坚信,从现在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听从钟爷爷的防控防疫指挥,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疫情一定会逐步抑制,胜利的曙光一定属于我们!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大家好!
今年这个春节过得很特殊。因为,肺炎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春节期间,电视中,网络上每天都有播放肺炎情况,这种病毒传播性特别强,除密切接触传播外,空气飞沫也可以传播哦!这的确让人感到十分可怕。尽管,肺炎病毒来势汹涌,在危难之际,不少90后选择“逆行”,无数年轻人挺身而出,奔赴抗击疫情一线,选择与家国共难关。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90后女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她剃光了及腰长发,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现在首要问题是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尽力量去救更多人。”她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我。
如今,病毒疫情还未结束,全国各地除了医生、药店、公安、保安、环卫工人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外,那我们学生不能正常开学上课、还有餐饮行业、娱乐场所……现都不能正常营业。虽然,我们不能上一线出一份力,但也不能给我们的白衣天使及国家添麻烦啊!此次疫情严重,特殊时期,我们要老实待在家,春节不串门,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亲朋好友,这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哦!
在这次战疫中,我明白什么是“一级响应”,那就让我们一起打败这可怕的肺炎病毒吧!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2020的新年,并不如往年一般。我们面临着一次大面积的疫情感染,但我们没有退缩,众志成城,各行各业用自己的行动去抗击疫情。“没有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医院里,医生们不停的穿梭在病患之间,不少医护人员因此患病,但她们没有一个人会退缩,勇敢奔走在疫情一线,不会因为病人的病情而远离他们,反而细心地照顾他们;在武汉医护人员不足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医院纷纷组织医护人员前来援助,没有一个人退缩,甚至是军区医院也全员出动,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先生也毅然投身于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网上有这样一张,钟南山老先生在飞机上睡着了,桌子上还放着他在研究的疫情资料。他们,选择在疫情抗战的第一线为我们保驾护航。
因为疫情来的突然,我们的春晚首次迎来了第一个没有彩排的节目,六位主持人临时写稿,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奔走在第一线的人们送上鼓励和祝福
不仅仅是医护人员,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为这次抗击疫情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即使现在的出行很不方便,也没有人去抱怨,不少企业家、明星、海外华侨都在为一些重疫情区捐款,有物资的捐物资,再由专人开卡车运往重疫情区。
像武汉,运物资的卡车是一箱一箱的往进运物资,在卡车上每一辆车上都挂着横幅,写着武汉加油的字样。
一些口罩的生产工厂,加班加点,紧急召回所有员工开始生产一次性的口罩,甚至因为是过年期间,企业提出发双倍工资,为的就是多赶制出一些口罩,可以多给我们,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份保障。
只有在灾难面前,方显我们中国人本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决心,无论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行!中国一定行!
曾经的非典,我们没有经历过,如今的肺炎我们没有遇到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相安无事,平安幸福并不是凭白无故得来的,而是在灾难面前,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面对疫情,我们不是医生,不能救死扶伤,我们没有庞大的资金,去捐助物资,我们能做的是要保护好我们自己,去注意卫生,如果有情况发生,及时就医,不给他人添麻烦。
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各行各业用自己的行动,去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众志成城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愿抗击疫情的这场战斗我们早日胜利。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节,本是万家团圆,举国欢庆的日子。可是2020年的春节,却被一场在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打破了欢乐喜庆的氛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人民响应 号召:春节尽量不串门,在家里也能为国家做贡献。
我每天在家里学习之余听爸爸妈妈的交谈,从电视和微信上,铺天盖地的抗战疫情的新闻报道,了解到全国上下有千千万万的人,在默默无闻地冲在抗战疫情的第一线,特别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在我们宅家里躲避疫情的时候,他们却舍弃与家人团聚,毫不畏惧地去最危险的疫情第一线与凶猛的病魔作斗争。让我最震撼的是在昨天的都市快报上报道,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决定带上她的医疗团队第二次驰援武汉。妈妈还告诉我李兰娟奶奶是传染病学术方面的权威,在2003年非典时期,她也是冲在疫情第一线与病魔斗争,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们杭州的骄傲。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李兰娟奶奶就舟车劳顿辗转各地考察疫情,不辞辛苦地投身到抗战疫情的斗争中,她这种无私奉献、舍身取义的精神让我震撼不已。正是因为中国有很多像李兰娟院士这样的英勇无畏的逆行者,用他们的危险换得我们的安心,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战胜可恶的病毒,勇士终将凯旋归来。而我们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虽然抗战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奔赴抗战一线,但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出去给那些不分昼夜与病魔作斗争的医护人员添乱,乖乖在家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不去人羣密集处,出门戴好口罩,讲卫生勤洗手。待到春暖花开时,就是打败可恶病毒之时,人人都可以安心快乐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国家大剧院抗击疫情主题演出,的确很惊艳。这一场演出是富有意义的,这一场演出的主题是人民必胜,从主题上来看,这一场演出就是激昂的,激情澎湃的。这是一场胜利的汇演,这一场演出是献给曾经的逆行者医护人员的,是献给全国十四亿人民的。新冠疫情被打败,源自于逆行者的无畏和大义,源自于十四亿人民的万众一心。从年初的疫情爆发,到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复工复课和复学,疫情已经渐渐的远离我们,我们非常有信心可以彻底击败新冠疫情。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以抗击疫情为主线的,在这场演出当中,重现了在疫情期间那些感人肺腑的场面,那么彰显大爱仁爱的场面。十部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让这一场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精彩纷呈,大气磅礴。
此次演出,让爱共聚,让爱延续,这一场演出,有诗歌朗诵,有大型的舞蹈作品,也有场面庞大的交响乐团。这些作品,传递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不仅彰显了面对疫情我们应该携手同度难关,也在告诉全世界,作为生命的共同体地球,全球的人民也应该团结起来,一起抗疫,让世界回到从前欣欣向荣的景象。
艺术是全人类可以共鸣的语言,这些合唱,这些舞蹈和这些管弦奏出的乐符,理应当让全人类明白,疫情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合作才是出路,合作才能取得最终抗击疫情的胜利。我们胜利了,绝招就是要团结,并且尊重科学,科学抗疫,遵守既定防疫举措。此次国家大剧院抗击疫情的主题演出真的非常惊艳,惊讶的除了精彩的表演,还有此次表演释放出的积极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