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恨恨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此,它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它给予高度的评价。列宁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引用了《海燕》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含义深刻而又给人以巨大鼓舞的诗句。
第一幅:(1~6段)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以及其他海鸟的丑态。
第二幅:(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到来。
第三幅:(12~16段)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幅图景,是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大海的变化,描写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情景。它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海燕这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暴风雨象征着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整个作品都是通过暴风雨的逐渐迫近来刻画的。海燕,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鲜明的,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整,逐步丰满起来的。
这篇散文诗在写作特点方面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自私、害怕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大海、波浪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风、乌云、闪电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革命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
(二)形象而恰当的对比、烘托
这篇散文诗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海燕。
(三)形象、生动、准确的词句。
表现海燕飞翔时的速度和姿态,“像黑色的闪电”,借“黑色”代海燕,以“闪电”喻雄姿,形象鲜明。刻画海燕动作变化的词语也很准确,开始“直冲”,后来“穿过”,突出更加勇猛、矫健的形象。表现海燕的声音、神态的词语有“叫喊”“大笑”“号叫”等,突出了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相反,刻画其他海鸟形象时则使用的词语充满贬义色彩。如“呻吟”、“飞窜”、“蠢笨”、“胆怯”、“躲藏”等,生动地揭示出这伙害怕革命的家伙们的丑恶嘴脸。
(四)运用各种描写
动作描写:矫健勇猛、锐不可挡。
神态描写:欢快、豪迈。
语言描写:祈使句,语势有力,语调高亢,表达了无产阶级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怒和渴望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思想感情,富于号召力、战斗力。
心理描写:乐观坚定。
高傲:翱翔于广阔的海面之上,俯瞰波涛汹涌的大海
勇敢:面对暴风雨的来临,不畏缩,而是勇往直前,体现了海燕坚韧不拔,不怕困难险阻的气魄
自由自在:在广袤无边的海面上,在广阔无边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他们的的特权
飞翔:为梦想飞翔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9�9马克西莫维奇�9�9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9�9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9�9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9�9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9�9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其实,高尔基本人就是勇敢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且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母亲》《童年》《在人间》等,来配合革命。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等作品。
其实你搜索《海燕》再根据结果搜索作者,想知道什么都可以。
情感变化:
家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
思念故乡,心系祖国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借鉴
1、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全文分前两部分,一是对故乡小燕子的回忆;二是对海燕的细致描绘。正是出于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作者才把海燕和家燕这两种很不同的燕子联系在一起写,并发出感叹。
2、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可以参看《猫》《苦鸦子》等文)。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
1902年,在高尔基故乡索尔莫夫镇,革命工人举行了五一游行。游行的组织者扎洛莫夫被捕。他的母亲安娜继续从事儿子的事业,为革命而奔波。这件事对高尔基震动很大,他决心以扎洛莫夫母子的事迹为素材写一部小说,真实地表现20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
经过5年的艰苦劳动,高尔基终于在1906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母亲》。《母亲》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巴威尔的事迹,小说体现了俄国工人阶级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成长过程;巴威尔是无产阶级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工人革命家形象。作品同时塑造了母亲这个20世纪初俄国正在觉醒的革命群众艺术典型。通过这个受压迫最深重妇女的觉醒过程,深刻揭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觉醒。这部被列宁称之为“非常合时的书”的问世,标志着高尔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峰,也给当时俄国和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著名俄罗斯作家,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新时代。因此,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俄国中部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工家庭。他4岁丧父,随后便寄居在外祖父家中。10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了。不久外祖父家也破产了。于是,上了2年小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开始挣钱养家,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做过学徒,拣过破烂,当过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这些痛苦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有着细致、具体的描绘。
19世纪末,高尔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到群众革命斗争当中。1901年高尔基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活动,亲眼目睹了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感到无比愤慨,于是写下了充满革命者激情的《海燕》。
《海燕》是高尔基短篇小说《春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它采用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描写和歌颂了人民群众同反动势力的不屈斗争。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在苍茫的大海上,风在聚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密、越来越低,不断地向海面上压来。风在狂吼,雷在轰鸣,闪电像火蛇一样在游窜。风、云、雷、电是反动力量的象征,他们竭力制造白色恐怖,镇压人民。象征着广大群众日益高涨革命力量的大海被激怒了,掀起了滔天巨浪。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无畏地飞翔,勇敢地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通过海燕歌颂无产阶级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预示着革命即将来到,并号召人民起来参加斗争。散文诗中塑造了一个极为丰满的英雄形象。
善于塑造和刻画英雄人物的高尔基也正像一只勇敢的海燕,展翅搏击在风云密布的长空,为革命人民写下一部部充满战斗激情的革命诗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