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了哪些著名的曲子?

贝多芬创作了哪些著名的曲子?,第1张

1、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

2、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

3、序曲《爱格蒙特》;

4、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5、《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

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锐,他对世界的感受,他那独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对他的独特构造方法,都是欧洲那一特定时代的代表。

扩展资料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详细的~~~

这部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no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贝多芬暴风雨第三乐章是几级的曲子?

《PianoSonataOp31No2》第三乐章属于9-10级的钢琴曲。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

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贝多芬在1802年创作了此曲。这首奏鸣曲内容鲜明,刚劲沉重,完美表现了成熟性音乐风格。

扩展资料

该曲其他版本

1、SviatoslavRichter/VictorOlof演奏的《PianoSonataOp31No2》

该歌曲收录在专辑《Handel:KeyboardSuitesVolII-Beethoven:PianoSonataOp31No2》中,由华纳唱片公司发行于2005-04-04,该张专辑包含了37首歌曲。

2、IngerSdergren演奏的《PianoSonataOp31No2》,该歌曲收录在专辑《BeethovenClassicalMusic》中,由Armasi公司发行于2019-01-10,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暴风雨第三乐章对于一个练了一年钢琴的人来讲,要弹多久

暴风雨第三乐章可能会有点吃力

在169-172小节时右手怎么弹:与前面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只不过这四个小节中,多了一个高声部,同时弹两个音而已,注意中间的休止就可以。

附上钢琴演奏技巧及乐曲背景

贝多芬第17奏鸣曲,作品31之2。也就是《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最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作品。这首富有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了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1802年正是贝多芬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其生涯中最痛苦的一年,在该年所写的遗书中,反映出贝多芬被绝望的耳病侵袭,面临精神与肉体难以忍受的打击后那悲剧般的宿命观,然而,贝多芬并没有丧失勇气,仍然以坚韧的意志进行工作。《暴风雨奏鸣曲》是基于灵活而复杂的心理描写,它的性质热情、狂暴、悲怆,但标题并非贝多芬亲自题写。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各乐章在结构上虽然多少有些差异,但都严守着奏鸣曲式,并富于幻想意味。第三乐章是急促和不安的,但具有更多的客观性。这个末乐章是小快板,是个非常优美的终曲。由川流不息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音流组成,仿佛描绘了衣一幅轻快飞翔的图画,自始至终充满了温柔与爱的感情,这个乐章的美是虚幻的美,展示出贝多芬所追求的梦的世界。

乐章的主要主题由急速的音流组成,充满了一往无前的精力,副主题明显地体现了民歌的音调。主题的每一小乐节的结尾音都要轻柔的提起,手腕带起来。第43小节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沉溺在幻想的心境里,这个主题是紧张激动的。庞大的展开部巧妙的运用明暗的色彩层次,较多的使用离调,是感情的状态达到极限,狂热的风暴猛烈地向前冲进。215小节进入再现部,结尾在人们心中留下明净的悲哀痕迹,停留着一股前进的力量。

这部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no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贝多芬的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第三乐章分别相当于几级钢琴曲?

贝多芬的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第三乐章都相当于十级钢琴曲。

贝多芬第17号钢琴暴风雨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在1802年创作了此曲,奏鸣曲内容鲜明,刚劲沉重,完美表现了成熟性音乐风格,第一乐章、第三乐章都相当于十级钢琴曲,难度较大;

在这首奏鸣曲中,音乐大师贝多芬演绎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让世人感受到了暴风雨那极具特色、美妙诗趣般的美感;

奏鸣曲还描绘出深刻不幸的戏剧性和民间歌曲的传统风格,是众多音乐作品中最受欢迎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展现出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扩展资料: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用诗写成的遗嘱,在《暴风雨》中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与贝多芬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贝多芬能创作出《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第十七号钢琴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的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第三乐章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其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

其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暴风雨

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相关详细资料~~

BEETHOVEN:PianoSonataNo17

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OP312。其《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首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共3个乐章:

1最慢的慢板与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在这一乐章中,速度变化异常频繁,在第一主题只有6小节之间就含有最慢板、快板、慢板。在这个整体乐章中最慢的慢板也以宣叙调式加以扩大,经过快板、慢板后,又再一次出现,使幻想性的气氛变得更为浓厚。快板部分给人以激烈的暴风雨的感觉。

2慢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这是夹在两个阴暗的乐章中间尽情叙述憧憬的乐章,两个优美的主题都不断被打断,非常抑制表情。

3稍快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这是以第一主题为主轴,16分音符像旋风一样发展,其主题据说是从疾驰的马蹄声的联想而来,它的不断孕育、发展具有无比的推动力。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1布伦德尔1975年版,Philips,CD编号438730—2,《企鹅》评介三星。

2阿什肯纳济演奏版,Decca,CD编号417663—2,《企鹅》评介三星。

3吉列尔斯演奏版,DG,CD编号453221—2。

4肯普夫演奏版,DG,CD编号429306—2,《企鹅》评介三星。

5谭梅文演奏版,EMI,CDC554337—2。

6佩拉希亚演奏版,Sony,CD编号MK42319,《企鹅》评介三星。

7皮雷斯演奏版,Erato,CD编号229245924—2,《企鹅》评介两星。

此曲的历史录音:施纳贝尔1934年录音,EMI,CHS763765—2,《企鹅》评介三星带花。

10首最浪漫的钢琴曲分别是《少女的祈祷》、《爱之梦》、《水边的阿狄丽娜》、《致爱丽丝》、《梦中的婚礼》、《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爱的协奏曲》、《童年的回忆》、《秋日私语》。

一、《少女的祈祷》

《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18岁时的作品,这首曲子结构简单,手法朴素,欢快轻盈,充分表现出一位少女的心境,充满了梦幻和遐想,洋溢着对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愿望。

二、《爱之梦》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降A大调,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三、《水边的阿狄丽娜》

水边的阿狄丽娜是由保罗·塞内维尔所作,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乐曲。阿狄丽娜是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乐曲旋律清新明快,犹如涓涓山泉在歌唱。

五、《梦中的婚礼》

《梦中的婚礼》直译过来应该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爱人的婚礼”这种译法更接近其本意。这首曲子是法国作曲家及音乐制作人保罗·塞内维尔和奥立佛·图森为理查德·克莱德曼量身定制的,带有一点忧伤。

六、《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总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某种共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不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首钢琴曲旋律舒缓优美,细细听来像是少女带着丝丝哀怨的诉说。

七、《爱情故事》

这是一首来自于好莱坞的同名**,也是一首著名的歌曲,然后**内容是一个富家子弟奥利弗,遇见了詹妮弗,两个人坠入爱河。富家子弟的家里反对这段关系,但是他们还是结婚了,富家子弟还断绝了关系。但是病魔选中了詹妮弗,最终詹妮弗还是离开了人世。

八、《爱的协奏曲》

《爱的协奏曲》是一首经典的标题音乐,乐曲一开始如潺潺小溪那样静静地流淌出来,爱的情思开始涌动,如涟漪般,一波又一波,一层又一层的展开。时而强劲,时而低沉,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循环萦绕。

九、《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又名《爱的纪念》,是根据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童年经历量身定做的,向人们诉说着他童年时的喜悦与悲伤,崎岖而行的少年路,仿佛一枚甘蓝,青涩又充满了悠长的回味,乐曲旋律优美,如微风拂过海面。

十、《秋日私语》

《秋日私语》曲名意为如情似爱,是法国作曲家保罗·塞内维尔和奥立佛·图森写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是原演奏者。它带给我们一种唯美的感觉,对于音乐来说,这是美的享受,对于思想来说,这是心灵的升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3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