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包括两大根本问题:
①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还是精神的世界?
②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运动发展的?
“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是指在情感方面,将自己的爱全部投放在对方身上,不考虑对方的个性、性格、好恶、兴趣爱好以及事业、家庭等一系列因素。下面,将从多角度探讨这种情感观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情感观的优点:它的简单直接,能够简化情感,使人更易于形成和维持一种情感关系。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可以减少情感方面的复杂性,在这种关系中,人们不需要去想很多的东西,只需要专注于对方的情感需求,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关系中,因此,这个观点可以带来较高的情感贡献率,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更多的回报。
其次,这种情感观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情感方面的压力。人们总是很容易地被周围的环境和情况给影响,可能受到情感上的压力,产生焦虑、彷徨和不安等负面情绪。但在这种情感观中,人们会遵循直觉、感觉和想法,不必太多考虑和思考,轻松愉快地投入其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满足。
但是,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也有不少缺陷:首先,这种情感观很容易陷入错误条观念,使人们忽视了对方的个性特点。因为情感上的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因为一时的感性决定而忽略了对方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如果在后期发现双方存在巨大的差异或者冲突,这种情感关系就很可能走向破裂,让人双方相信自己只要寻找到爱她/他的人,就能得到完美的人生。
第二,这种情感观给人一种不健康的爱情观。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是建立在完美爱情观的基础上,其认为真爱是不能受异端思想,应建立在天长地久的基础上,而且纵使有一些缺点也应该被接受,深爱对方则不应有所限制。但是,这可能会让人们对真爱的认知产生偏差,并渐渐地面临爱情挫折,徒增情感上的痛苦,甚至也可能关注自我表现,在情感上表现出自我中心、衣衫楚楚,而忽略了真正的爱情。
第三,这种情感观也很容易产生依赖。当爱情关系一旦建立,会使人们变得情感上的依赖,感觉身为自己的爱和对方的爱是必需的,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对爱情产生过度的追求,这可能导致自己和周围的人形成情感断层,数量离婚和闪婚率因此也呈现上升趋势。
以上是在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种情感观。是要接受它无条件地去感受,还是要对它的偏差加以改善或是去拒绝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避免两种极端——要有情感上的包容心,也要有直观上的判断力。通过在情感上的宽容,去尝试和经历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要结合对方的特点和背景去看待情感问题,维系好情感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谁爱我我就爱谁”那样粗暴。
总之,“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虽然简单直接、易推广,但与之伴随的问题也丝毫不少。我们应该在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前提下,去实践情感上的自由和包容。假如我们能够善于用理智规划情感,并基于人格,与对方建立相互尊敬的关系,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种看似极端的情感观之中,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幸福。
1、心理安慰型: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常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孤独,这种惆怅和孤独来自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如果周围环境,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则能够使他们健康成长。如果处于青春期的青年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他们缓解惆怅与孤独的最常用方式就是以恋爱的方式向异性伸出求助之手,以寻找心理慰藉,排除内心的孤独。这种类型的恋爱关系,因为随意性大,目的性强,或者性取向不明显,或者表现为不负责任的生理满足,后者对当事人双方都可能带来痛苦隐患。
2、友情型:中学同学或同乡或朋友的青年,有可能在原有的感情基础上自然发展恋爱关系;也有可能感情上缺乏共鸣,尽管一方有些美意,但最终难以发展为爱情。能够成为恋人的,关系发展稳定,成功率也较高。这种恋爱关系基本上能处理爱情或友情与学习、工作的关系,当事人双方性取向理性而水到渠成,使人身心愉悦。
3、理想型:这类青年把爱情理想化,感情比较脆弱。如果是女性盲目崇拜男性,双方较容易发生性关系,且性取向以一方无条件服从为特征,一旦双方感情遭受挫折,常常会令乐于奉献一方痛苦异常,有时易导致心理障碍。
4、志趣型:恋爱双方追求价值观的一致,更加注重交往过程中的感情融洽、志趣相投,关注彼此事业的成功。由于注视思想上的沟通,追求和谐的精神生活和事业成功,恋爱双方一般能较好地处理好感情、学业、事业的关系,性取向理性而和谐。
5、功利型:这是一种非常势利的实用主义恋爱类型。这类青年往往基于利益关系而谈恋爱,在此之前已把对方算计得一清二楚,把爱情当作谋取功利的手段,没有真实的爱情可言。恋爱中的功利一方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保持洁身自好、避免发生性关系,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献身、趋向于发生性关系,或者也可能被利用一方以己方优越条件为诱饵而诱惑另一方……总之,双方的性取向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或是在某种功利性驱使下实施,既无愉悦也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达到目的后的胜利心态。其结果,势必给另一方带来痛苦。
6、情欲型:青春期性本能的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于现代社会获得信息的便利及各种传媒有关性爱描写的场景无处不在,削弱了青年的控制力,反而成为青年进行模范尝试、追求性刺激的模板,造成一些青年的恋爱以满足性欲望为目的,这种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满足、忽视或无视爱情内涵中应有的伦理因素的恋爱关系,对当事人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尤其对女性伤害更重。这种不健康的恋爱类型追求单纯的感官满足性生活,其谈不上高雅,更达不到身心愉悦。
我想,情感支持不同于别的支持,就是这种支持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理性和证据链上的,如果你是因为我说的有道理,逻辑严密而支持我,那这种支持不叫情感支持。因此,情感支持包含着一种超越(狭义的)逻辑之上的支持,一种近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对另一个人本身的信任。婴儿什么都做不了,但妈妈看到婴儿就想要去支持他,反馈他的情感,婴儿感到了妈妈的信任也会更加敢于探索和学习。
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信任。信任别人其实是需要以信任自己为前提的,但在外人看来这与过度依赖的表面差别好像不大。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某甲完全相信某乙,完全配合乙的决策,那么,很容易产生“甲支持乙肯定是因为甲太不独立、太没主见了,所以才会永远不直接地反对乙”的想法。
“人是社会的动物”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这两句话怎么可能都是真的呢?对于正常人来说,同时认同这两个观念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对于习惯从“人是动物”的角度来进行自我定位的人来说,“世界”是外在于“我”的,“人心隔肚皮”,所有外在于“我”的身体的东西都是“非我”,怎么能有人狂妄到认为“世界”内在于我。
但对于具体的人来说,这世界确实是经由“我思”及“我感”才“存在起来”的。譬如楼下的清洁工大叔,如果我不曾对之投之以情感,并因为这一情感关切而展开层层剖析,那么,在我未来的回忆中,这位大叔便从未在我的世界存在过。即使曾经短暂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但如果我不曾用语言将之详细叙述,那么,对于未曾关切过这个特定个体的人来说,他也算是从未存在过。
从另一个角度,当我从关切楼下这位具体的大叔到反思清洁工群体乃至更大的农民工群体或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各式体力劳动者,我的世界便越来越丰富起来。我既能时时以一个“读书人”的视角去感受世界,也能以一个“苦力”的视角去感受世界,推而广之,当我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由此关心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群体,甚至是一只狗狗,一只猫咪,一只小仓鼠,我感受世界、诠释世界的方式将越来越少地受限于我的小小的有限的女性身体。
每次当我对一个“非我”投以关切,我都将自我的边界打碎,将曾经陌生的“他者”纳入到我的世界中来,纳入到我的自我概念中来。所以我不仅为我所在的“生于农村的女孩”发声,我也为生活优渥的女孩发声,我不仅为女人发声,也为男人发声,不仅为年轻人发声,也为老人、孩子以及种种与我看起来不同的人甚至动物发声。
我的边界是我认知的边界,那个边界让我知道我还有许多“暂时不知”,但那些“暂时不知”的,也是我关切的,也是我想要将之在我的世界确立起来的。
我的情感没有边界,因为我知道我理解世界、爱世界的方式,就是我确立自我、爱自己的方式。
我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而去爱这世界上的一切,爱一切我熟知的及暂时陌生的。
“敞开心扉去爱”不必然导致自我边界的破碎,反而,更可能导致“我”的边界的扩张。
关注情感的女性会相对男性来说更容易理解我在说什么(虽然多数女人与男人一样被束缚在竞争之中,暂时无法关注自己的情感,也可能会认为我说的话是天方夜谭),也更可能对我的世界观表示认同。但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女人更关注情感”则是一种“性别的劣根性”,认为“女性总在求关注、求认同,这太幼稚了。”
女人真的“比男人需要更多的情感”吗?
我想到“The Women’s Room”中的米拉与诺姆的故事。他们在双方一穷二白时相遇,妻子米拉在情感、事业上都一直无微不至地支持着丈夫,婚姻初期还独自挣钱养家以负担诺姆的学业,担当了ATM、保姆、奶妈、whore等多个角色,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丈夫的自尊,在每次表达否定意见前都深思熟虑,在丈夫每次表达想要冒险时都全力支持,结果丈夫时而因为觉得妻子太过冷静而觉得她一直在控制自己,时而觉得因为妻子对自己事业的参与度不高而觉得妻子“无能”,偶尔在妻子表达负面情绪时觉得“女人家歇斯底里真是幼稚”,但又经常觉得妻子很冷静理性,是难得地与他平等交流的人,只是当他进入“平等交流”的状态的时候,他看不见妻子,只把妻子当成抽象的、自己的精神的外在投影。
到后来,他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妻子“过于关心琐碎的东西”,没有自己“大气”。而对于他曾经获得过的来自妻子的大量的物质与情感的支持,他没有印象。
他们只是全世界无数被认为是“模范夫妻”的一类男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存在与此不相同的模范夫妻的案例,这里暂时讨论这一个类型)。
(我觉得Marilyn French将这本小说命名为“The Women’s Room”实在是很天才,因为这个词组不仅暗合了“男人属于辽阔的公共空间,女人只属于厨房与卧室”的社会偏见,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是“女性的(窘迫)空间”,或是“这本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以及看到同类的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