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互动式数学课堂

如何打造互动式数学课堂,第1张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理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打造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呢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表现出来,为教师心神领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数学课堂互动生成的有效条件。例如,教师到某校进行赛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这就需要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策略1、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走进和谐。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均衡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学生能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没有任何歧视、批评。教师要把微笑、鼓励的掌声、带进课堂,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贯彻于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2、依托教材走近和谐。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如在进行空间图形领域“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研究中,设计以下教学环节:l、师生谈话。出示粉笔盒、红砖等物体,学生指出他们是什么形体。2、师生问答。学生举出一些属于长方体物体的例子。3、师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用刀削萝卜,认识面、棱、顶点。4、小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实验操作、触摸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3、在预设生成中走进和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彻底研究,预设其中的教学价值,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起点,学习状况进行提前预设更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去探索,相信他们。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必要时给予评判、点拨,决不可做过多的限制或超前点拨,更不要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激发全班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这样,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和谐。4、在环境与气氛的渲染中走进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二)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1、交往互动型课堂。(1)平等对话。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做到师生平等。在交往互动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互动的“贵族”,另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互动的“奴隶”。要实现师生平等,老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要实现生生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对学生的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相互尊重。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受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3)彼此评判。相互评判不是抵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他人的思想,与他人达成共识,从而发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不同评判意见的机会。

  摘 要:以人为本,追求高效,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儿童在数学的润泽下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必需坚守儿童立场,就必需一切从儿童出发:1关注儿童的视角,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2基于儿童的特点,让儿童以“儿童方式”学习数学;3指向儿童的发展,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关注儿童;高效课堂;理性追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37-1

儿童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怎样去学习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因充满人性关怀而焕发生命活力。

一、目中无人的课堂:无可回避的尴尬现实

直面我们的数学课堂,由于缺少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不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与情感需求,将一堆堆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给儿童带来切肤之痛的课堂教学,扼杀了儿童的智慧,遮蔽了儿童的生命,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没有生命意蕴的空壳。

现状一:过于偏重学科本位,致力于“心中有本”,忽略“目中有人”。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坚守数学学科本位,忽略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他们一味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习惯于墨守成规地执行教材,不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合理配置、适当组合,有效地创编教材。

现状二:片面追求效率优先,致力于“知识达成”,忽略“兴趣培养”。在不少数学教师心中,全面完成数学知识的传授是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属的。因此,他们非常看重数学知识的教学,片面地把有效聚焦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产生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并没有给以过多的关注。形成了教师只重视分数,不关注兴趣的现象。

现状三:人为拔高目标要求,致力于“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差异”。不少数学老师片面追求目标的全面达成,习惯于用同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努力地追求教学的“整齐划一”,而忽略儿童的“个性差异”,导致了部分儿童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儿童本位的缺失:数学教学的病理存在

教育是有立场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数学教学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数学教学必需坚守儿童立场。

三、一切从儿童出发:高效数学课堂的理性追求

以人为本,追求高效,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事实上,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缺少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更为缺少的是如何贯彻落实以儿童为本理念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困惑我们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儿童喜欢学习数学。

(一)关注儿童的视角,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基于自身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益,润泽儿童的生命,就必需关注儿童的视角,要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

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却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新版教材插图明显增多,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借取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

(二)基于儿童的特点,让儿童以“儿童方式”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换言之,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儿童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提升教学效益,激发儿童的兴趣,就必需基于儿童的特点,让儿童以“儿童方式”学习数学。

(三)指向儿童的发展,让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坚守儿童立场,一切从儿童出发,不仅表现在让儿童学习“儿童数学”,以“儿童方式”学习数学,而且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包容、赏识、等待,因为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自由,儿童才能在人性关怀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潜在的可能说明儿童还不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难免会出错;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在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我们要学会包容,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善待学生的错误,积极挖掘错误中蕴藏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捕捉错误中的亮点,让错误成为启迪思维的“催化剂”,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彩虹”。

关注生命,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应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曾经有过终生难忘的体验、刻骨铭心的经历,有过无比幸福的时光。这样,我们将谱写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余1836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做法(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因而可求总数:20÷=100。(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方面来发挥想象力。(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余1836字)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模式去解决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认识一个矛盾,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地提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如何呢?我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二)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正如张志公先生指出的那样,“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学生想都不必想就答出来,”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像猜谜语”;“问题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对,也很难说他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解答,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户的。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做法(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将猪八戒痛打一顿,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惜。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第一天吃了总数的,剩下4份,第二天吃了,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因而可求总数:20÷=100。(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就如何创设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总结归纳如下。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爱好,则是学生获得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用三种心理满足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爱好。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这种好奇心在年龄越小的人身上表现得越强烈。他们愿意尝试对他们来说是新的事物,愿意经历他们没有经历的过程,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愿意成为学习活动的亲历者,渴望成为数学结论的发现者。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猜想、去提问、去验证。

2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就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3满足学生的趋美冲动。学习的个体——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趋美冲动,即对美的样式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当一个学习个体,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在趋美冲动的作用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来,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渴求、去欣赏、去品味。如果他面对的不是很有魅力的学习对象,他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情绪,就很难产生积极的享受学习的情感体验。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1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实践中,如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能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爷爷高些,还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桌的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生活实际中感悟。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数学思想处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子、自己要买文具、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3课外延伸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大量实际运用,让学生经常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进而认识数学的价值。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成为数学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如果条件合适,给学生做主的机会,他们住住会把事情处理得比较恰当。当学生努力把事情做好后,他们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上所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哪些问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认识,或对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之际,这时进行小组合作,才会真正发挥“互补”作用,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实现思维认识的提高。

在组与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使本组获胜,组内同学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合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如采用积分制,展开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同学为组内争得荣誉的加分,反之则减分。任何学生都不愿给小组拖后腿,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组争光,在这种状态下,才会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课堂中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动力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发、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习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总之,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才能给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

对学生实施情感诱导,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效率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合理地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达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让学生热爱数学教师,热爱数学课堂。

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农村中学教育相对滞后等原因,现在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数学能力更差,大多中学生对数学产生惧怕、消极心理甚至是讨厌数学。其突出表现是:对学习任务缺乏主动性,有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置之。厌学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数学教学的一个瓶颈,解决学生厌学心理刻不容缓。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拙见,供同仁们参考。

施之以爱,让学生对数学老师充满爱与热情

实施情感教学,发挥教育功能,关键是一个“爱”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的老大,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注重教学情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老师充满着爱与亲情。

1、目光——让数学课堂亮起来

目光是一种无声语言,教师把激励、赏识的目光带进数学课堂并投向每一位学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感到被信任与尊重,就会激起幸福的情绪,萌动强劲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这种情感义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是最长久的。恰当适时地用目光来组织教学,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

2、语言——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多采用启发诱导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发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积极性。并适时运用鼓励、表扬、赞许、肯定的语言来激励起学生自信、自觉、自强的信心。但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应姑息迁就,而应善意的批评指正,是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爱心——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数学课堂教学要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让他们从情感上认同接纳自己,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消除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趣,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若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表格式应用题”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森林中,由大森林给学生出题。在刚进入森林时,出现小鸡图:先跑出4只,又跑出3只,再标上“一共有几只?”,形成学生熟悉的图画应用题,学生轻松自如地就解决了。接着飞来一个表格,边上配上小猴图,并提出新要求:把这幅图放入表格中,怎么放?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的小鸡图放入表格中,从而把图画应用题自然地过渡到表格应用题。让学生在森林“游玩”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自然、轻松、有趣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课交融在一起,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材,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堂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1、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动”起来。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作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就为学生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在引导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下一步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作好了准备。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体现数学课堂中生命的迹象。

2、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课堂上“活”起来。

学习往往围绕“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采取什么途径学?”等方式而展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问为什么,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去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是重点,教师可出示一个长6宽3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周长?小组讨论后得出四种方法:①(6+3)×2②6+6+3+3③6×2+3×2④6+3+6+3。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着,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主动的吸取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生命的活力。

三、鼓励竞争,激励评价,让课堂充满高昂的活力。

适时采用竞争的方法展开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从每排中选出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作为代表到黑板前做题比赛,我刚说完:看哪一排的代表做得又对又快?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上面的同学肩负重任,全力以赴,下面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上面的伙伴着急、加油。运用竞赛极大限度地增强了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表现出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思索状态,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竞赛方式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对易答题采取“抢答”、“摆手”“眨眼示意”的方式;对于较难题,采取“小组接力赛”等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创造机会因势利导,及时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评价,不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每一个学生,重在激励。比如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的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优等生在较高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在低年级教学中,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时,号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在课堂上,用彩色纸剪成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在苹果状的纸上写上算式,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对他说“你真棒!这个苹果送给你!”如果答错了,对他说“请你继续再努力!”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并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生生互评良好气氛。如“我觉得他说得……”“我还有补充……”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那么,他对数学课堂也会兴趣盎然的。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老师信任、不被理解,他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死气沉沉,即使老师讲课有多么生动,也不可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又特别是数学教学,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参与数学活动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偶尔幽默诙谐的语言或是来几句english口语。例如有一位数学老师在复习计量单位时,出示了一道改错题:今天早上,从2吨长的床上爬起的我,一看钟,哟,快8米了。我赶紧将长30克的笔盒和一盒250平方厘米的牛奶放入书包。一下子书包重了许多,有4公顷呀,我拿不动了……幽默如芬芳的花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会更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入课就把学生吸引过来,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在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活动。例如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反应敏捷,情感丰富,活泼好学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渲染起浓烈的情感气氛,激起共鸣,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和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冷静的思考,幽默爽朗的笑声,启人心智的回答。高潮处,师生激情洋溢,思潮澎湃;舒缓时,冷静思考,消化回味。对课堂上突发的干扰信息和将要造成的破坏性气氛,他们沉着应对,区别处理,或巧妙化解,使其灰飞烟灭;或是因势利导,使其化害为益;或是有意回避,放到课后解决。当然活跃的课堂气氛更离不开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新奇有趣的活动,以便拓展学生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尽情舒展个性,从而达到知识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可采用表演的教学方法,课前老师准备一些道具,如画有各种动物、各种图形的帽子,先请三个孩子戴上画有小鸡的帽子扮演一起吃米,这时有来了2只,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根据表演情景,请学生说一说表演过程,同时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选用了这样有趣的表演法或者把一些知识点改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学生激情高涨,就不用愁课堂没有活力了。

四、数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情景:货柜上放着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标价11元,文具盒标价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50元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还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A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以,买3个书包。他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不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种方法,因为买3个要33元,钱不够。大家听了都比较赞成这种说法。生A急了,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一些卖给我呀,剩下的32元钱,买3个书包,只少1员钱,我买了那么多文具,她会便宜1员钱卖给我的。这是多么具有创意的想法呀。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学生从运用数学知识这个“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满足。

  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我设计的这样一道开放题:小红和小凤同时从学校出发,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凤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以下两种结论:如果小红和小凤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办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取得成功,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

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问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学生首先迅速答出窗户,接着是一阵沉默。这时有一位同学手里拿着文具盒在桌子上推,旁边一位同学发现后,连忙回答“这也是”。紧接着热闹开了,学生又找到了“飞机、车轮等……教室又是一阵沉默。大概由于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忽然又有同学回答“时钟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现象”等又报了出来。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概念的外延。对于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时刻要把“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你很厉害,老师还没想到这种方法呢”“我愿向你学习”……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学生就会敷衍塞责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十分正确和完满时,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以及和同行们的交流,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以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焕发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让“友善用脑”走进数学课堂

首先。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求新知识。其次,在课堂中间让学生做一套友善用脑的健脑操,使学生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得到放松。让学生在后面学习又回到高效中来。每一节课结束前留下五分钟让学生画思维导图,通过画图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知识,认知一节课的收获。最后,进行一分钟冥想,让学生在大脑放松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叙述,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迅速的回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从优化教学目标入手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

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不超纲。第二、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是“了解”的不能定成“理解”,“理解”的就不能定成“掌握”。第三、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是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否则,课堂教学将陷入随意性、盲目性。

三、从优化教学环节入手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同时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1优化新知探求。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儿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或间相间互评。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优化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要有趣味性、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

四、从优化教学方法入手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一堂课而言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通过对某些基本模式的合理挑选,恰当组合而构成的。

张奠宙教授以学生独立学的程度为标准,提出五个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每一基本模式都有它的特点、适用范围。要优化教学方法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是:(1)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2)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合采用什么模式

教学内容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的类型、难度和抽象度。一般说来概念性强或者比较陌生的课程,可采用教师讲授的策略。

教学对象的特点,主要指教学对象的活动方式和班级整体素质。活动方式可区分为接受教师影响为主,直接感知为主。还是自己活动为主。整体素质较高,可较少采用活动模式。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形成教学方法还应考虑的是:要理顺两个“序”,落实三个“点”。即教学内容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要把两个“序”统一起来。三个点是: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知识点)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综合因素选用教学方法时,一节课内也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不必囿于某一固定模式。

当然,让沉闷的数学课堂焕发活力,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只要我们开动脑筋,遵循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采取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定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