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反复强调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突出了本文的中心体现了用词用的准确。深沉地表达了人民英雄的革命业绩感人之深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悼念。结尾照应开头,不仅使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而且使中心意思更加鲜明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尾照应开头,不仅使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而且使中心意思更加鲜明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观看;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说明对象如下:
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通过介纠雄伟的人民关雄纪念碑,热情歌颂了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先烈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严谨性,语言确切生动。
说明对象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碑基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两层汉白玉栏杆。碑形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
碑身正面是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座四周镶嵌着10幅反映我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的巨大浮雕。纪念碑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全国人民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一层(2-3自然段):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经过、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自然段):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自然段):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11自然段):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开头。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望见”一词在这句话中是最恰当的“这一个”。和“望见”同义、近义的词有许多,如“看见”“见到”“瞅见”和“眺望”、“俯看”等等。可是,“看见”“见到”“瞅见”只有“看到” 的意思,没有“远看”的意思;“眺望”是“登高远望”之意,“俯看”是“低头看”之意,都不能恰当地表示出“远远看见”的意思,所以都不恰当。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
这句话中“碑心石”三字就指明了毛主席题字所在的部位。如果换成“碑石”指代的部位就不确切了。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这一短语,把刻着花纹的部位交代得非常清楚。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
文中交代了纪念碑的北面为正面。这里用“往南”点明了“武昌起义”“庄严画面”所在的方位,用“转到碑身的后面”和纪念碑北面为下面呼应,进一步准确地点明了其位置。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在“纪念碑”前用‘中国”表示范围,用“自古以来”表示时间,用“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十分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纪念碑的特点。另外,介绍纪念碑的高度时,用“从地面到碑顶”这一短语来限制,表达确切,试想如果去掉这一短语,读者会怎样理解呢?
打比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的第7段运用到了打比方的表达方式,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说明的目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