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和山西为什么相隔很远?中国的一个省叫什么名字?下面小编给你详细解答。
01以山川命名
在中国现有的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中,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山川是命名最多的一个。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陕西、山东、山西、黑龙江、青海、辽宁、海南等省级行政区。
以山东、山西为例。其实唐朝以前的“山东”和“山西”是相邻的。秦汉时期的“山东”、“山西”是关东、关西的代名词,指萧山以东、萧山以西、函谷关以东、函谷关以西。当时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领土一般称为山东或关东,萧山、函谷关以西的秦国领土称为山西或关西。
另外,由于春秋南北朝时期晋的根据地在太行山以西,所以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包括唐朝。北宋建都开封时,在开封以东地区设置了JDCOM和斜路。金朝沿袭宋朝的制度,改山东东西道。其管辖范围可能是今天的山东省和江苏省淮北地区。山东才正式成为行政区名称。元朝以后改称山东东西路宣传卫生处,明初改称山东省,延续至今。
唐代山西叫河东路,指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元代山西改为河东山西路、宣威府,隶属中书省,这是山西作为行政区的开始。明初迁至山西省,延续至今。
图/萧山和汉沽口
以城市命名
在中国古代的地名命名中,地方行政长官所在城市的名称往往延伸到其辖区的名称,许多省级行政区也以此命名。在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中,以城市命名的省级行政区仅次于以山川命名的省级行政区。
比如贵州省的名称,就来自于唐代误称为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唐武德四年,中央在今贵阳设县,沿袭至宋朝。由于当地的发音和口音,当时的记载有时称“莒州”为贵州。元初,莒州正式更名为贵州,但当时贵州只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州,相当于中原的一个县。其管辖范围只限于贵阳及其郊区,很快成为卫宣司的总部。
元末,宣威改为行署,贵州成为省一级与鲁、府一级之间的行政区域。明永乐十一年,分为湖广、四川、云南三省,设立贵州行署,这是贵州省建立的开始。由于省会位于贵州宣威行政学院,所以贵州以省命名。但是明朝的行省比今天的要窄很多。直到清雍正七年才设立今天的行省。
此外,吉林、台湾省、福建、甘肃、安徽、江苏等省份的名称也来自其辖区内的一个或几个城市。比如福建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唐朝。唐元元年,福建省设巡抚,辖府、建、全、闹和阁五国。福建是以五州中的前两个命名的。
江苏、安徽的省名来源于清代。清初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江苏省以江宁府的首字母命名又分益州、子洲、利州、夔州路,合称“四川下陆”,又称四川路。元朝沿第四路设立四川省,将汉中划归陕西省。
顾名思义,新疆是“新的疆域”。虽然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西汉政府就在现在的新疆地区建立了西域保护区,管理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唐朝还建立了伊、西、北三国和安西、北庭两个保护区。它的边界曾经向西延伸到里海和咸海。但对于清朝来说,新疆是在18世纪中叶打败准噶尔后才纳入管辖范围的。所以清朝习惯称这块新开辟的疆域为“新疆”。直到1884年,光绪将伊犁将军的辖区改为新疆省,才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称。
崤山。
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 1234) 。元朝(公元1206-1368) 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 1644) 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山西是明朝才有的,太行山以西。现在的山东山西并不接壤,所以也不能算是以太行山为界了。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它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
扩展资料: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东北一西南走向,绵延数800余里。并没有和山东接壤。
太行山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太行山以东是河北而不是山东。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山东省名即来源于此。所以,古时候的山东确实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但是现代的山东省和古时的山东并不一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这是《太平御览》中关于云梦泽的记载。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区域划分,比如西周时期分为各个诸侯国,秦朝时期则实行了郡县制。到了汉朝时期,则使用郡县制和诸侯国制并行的方式,唐朝则使用州县制度,只是秦朝郡县制演变的区域划分。
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湖南和湖北、山东与山西,这些名字都是古代已经存在的,它们现在以什么河?什么湖?什么山作为界限呢?先说河南、河北两个省,它们之间的河就是指的漳河,在 历史 记载中:
北宋时期,包拯就向宋仁宗进言,请求让百姓开垦漳河两岸的土地。宋仁宗听到包拯的进言,大喜过望,予以批准。漳河两岸全是肥沃的土地,是北宋粮食的主产地,供应着北宋京城的粮食。
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的支流,古代称为衡漳、衡水。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上游由两条河汇聚成一条河,两条河分别为清漳河和浊漳河。漳河的下游将河南和河北两个省划分开来,成为河南和河北的界河。
漳河的 历史 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西门豹就在漳河临漳段,修建了西门引水渠。当时西门豹担任邺城令时,看到当地土地荒芜,因为无法浇灌,土地被荒废。西门豹动员当地百姓,开展引水渠,用以灌溉农田。
从此邺城成为沃野,百姓辛劳耕耘,将邺城发展为粮仓。而西门豹带领百姓开凿的十二条引水渠,就是从漳河中注入水源,保障农田灌溉。漳河沿着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处向东流动,后来代替黄河,成为河南和河北的界河。
而湖南和湖北隔着哪个湖呢?古代时,这个湖名叫云梦泽,提到云梦泽,很多人都会想到韩信。韩信帮助刘邦征服天下后,被封为楚王,镇守原楚国的封地。这时韩信部下兵多将广,刘邦忌惮韩信,想要削去韩信的兵权,在记载中:
刘邦采用了谋士陈平的建议,向诸侯王说:“自己要游云梦泽,请诸侯王前来伴驾。”韩信以为刘邦真是游山玩水,前来云梦泽伴驾,最终被埋伏的汉军逮捕,软禁到长安,贬为淮阴侯。刘邦在云梦泽,软禁了韩信,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云梦泽这个在 历史 中,出现过多次的湖泊,其实是江汉平原上一个古湖泊群。云梦泽,古称“云梦大泽”,先秦时期经过测量,云梦泽周长大概四百五十公里。江汉平原地势较低,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江水流经此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后来汇聚成云梦泽这个大湖。后来,随着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地势开始由北向南倾斜,云梦泽的面积渐渐缩小。现在我们见到的洞庭湖,就是荆江倒灌,形成的湖泊,逐渐代替了云梦泽的地位。
现在我们说到湖南和湖北的界湖,就是指的洞庭湖,但是在古代时指的则是云梦泽。而山东和山西隔着哪座山呢?其实古代山东和山西,不是今天我们说的山东和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山东六国”。
听到这番话,我们感到诧异了,山东不是齐鲁之地吗?最主要的就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为何被称为“山东六国”呢?其实还是因为区域划分标准不同。春秋战国时期,提到的“山东六国”,指的是崤山山脉以东的六个国家。
而山西指的就是崤山山脉以西的秦国,当时秦国靠近戎狄部落,民风彪悍。山东六国以同秦国并称为耻,因此才有了如此划分,最终秦国发奋图强,灭掉六国。在 历史 中,也有关于崤山山脉的记载:
这是东周时期,关于崤山山脉的记载,也是秦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界限。崤山山脉是秦岭的一个支脉,西南同华山山脉相连,西北和东南,分别被宏农涧河谷地、洛河谷地截断。而今天我们说的山东和山西,它们的界限是太行山脉,又被称为“五行山”。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和华北平原之间,横跨四省,南侧延伸到王屋山,西侧连接山西高原。到了今天,山西和山东的区域划分,就是以太行山作为界限。
东营红星劳保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分公司、大同市金涛石化有限公司等。根据山西省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信息得知,截止到2023年6月23日大同市与东营市合作的企业比较多,包括东营红星劳保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分公司、大同市金涛石化有限公司等企业。
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古代的山东、山西,就是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现代中国行政区划中山东与山西是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河北,习惯上还是说太行山是山东、山西的分界山脉。
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另一个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省名即来源于此。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截至2019年1月,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
山西是明朝才有的,太行山以西。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东为太行,西为吕梁。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下辖11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
扩展资料
山东的历史沿革
夏禹分九州时,山东属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也是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之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文王之子曹叔振铎于曹;武王之弟周公则封于鲁。
齐国定都营丘,后改名临淄。鲁国都于曲阜。曹国建都陶丘。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有许多小一些的诸侯国,其中疆域及影响较大的有莱、莒、邹、滕等国,后来多被齐、鲁两国并吞。
战国时代,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
公元前221年,齐国成为最后被秦国吞并的诸侯国。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
西汉初年,山东大部分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至少几百万北方人民迁徙往南方、东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进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现巨大变化,山东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占领。
隋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山东省分属15个郡,共166个县。
唐朝全国设置10个道,以黄河为界,山东省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
宋初,山东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
金人设置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
元代,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明朝开始设立山东布政使司(当时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
清初设置山东省,“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
-山东(中国行政区)
-山东(崤山以东)
-山西(中国行政区)
1、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界,古代的山东、山西,就是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现代中国行政区划中山东与山西是不接壤的,中间还隔着河北,习惯上还是说太行山是山东、山西的分界山脉。
2、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另一个就是太行山,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省名即来源于此。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截至2019年1月,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
3、山西是明朝才有的,太行山以西。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东为太行,西为吕梁。截至2018年末,山西省下辖11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
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作为分界线。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虽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之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省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