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提问其实有些不妥,因为其实情绪的发生应该说是内在和外在,需要可以说是内在,动机是既有内在成分又有外在因素,态度是内在,意志是内在,所以从这个比例你可以看出,主要问题在内在,个人对于情感的控制力是内在的决定因素,外在就是些契机,场合,比如有人刚好说了你一个什么恼火的问题,这是发怒情绪的外在原因,而内在告诉自己这是公共场合,他不给我面子,我不能不给他面子,所以你忍了,说明你对情绪的把握力很强,这是内在因素,结果就是你没发火。很好的控制了情绪。
六种基本情感是喜、怒、哀、乐、好、恶。在197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确定了他认为在所有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六种基本情绪。他确定的情绪是快乐、悲伤、厌恶、恐惧、惊讶和愤怒。后来他扩大了他的基本情绪清单,包括骄傲、羞耻、尴尬和兴奋等。
相关资料
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众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感是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过程动中的一种内部状态,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综合地判定或评鉴其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对学习态度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教师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美德,这既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使教学成效更为显著,又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个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着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的学生却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这是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作为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不是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学习性社会吗?诚然,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学校应理所当然担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的重任。 态度是对人、事、物、观念等等的评价。
态度由三部分组成,三者共同形成对态度对象的评价:
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态度按来源分为三种:
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主要根据相关事实而形成的态度。如一辆汽车的客观价值:一升汽油能跑几公里路?它是否有安全气囊?外形是否美观?价格如何?
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根据感觉和价值观形成的态度。如对堕胎、死刑、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在某些情景下,人们要等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如何。比如你问你的一个朋友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嗯,我想我喜欢,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我们就说她有一种“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她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对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她的认知或情感。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人们也有内隐态度,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通过说服可以改变态度。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谁”向“谁”“怎么说”。
谁:说服者的性质。
一、有公信力的人(如一些拥有明显专长的人)比缺乏可信度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二、有吸引力的人(不论是外表上或是个性上的特征)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怎么说:说服的方法。
一、表面看来不是用于说服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二、采取单面说服(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的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说服好(即同时支持和反对你言场的观点)更好?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说服更有效;
三、是在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如果两种观点是紧接着提出的,最好先提,因为人们改变心意要有一段时间耽搁。在这些条件下,很可能存在一个”初始效应”,最初听到的观点对人们的影响较大。但是如果不同论点提出的时间有一段延迟,那么,人们会在听到第二种观点后再下决定,那么最好是最后提出你的观点。这里可能存在一种“崭新效应”,人们对第二种观点的记忆更为深刻。
对谁说:听众的性质。
一、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
二、智商低的人通常通常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程度中等的人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
学习态度 -- Learning attitude
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因而,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对学习成就的追求程度、对学习活动的坚持程度等方面,综合地来判定或评鉴他的学习态度。 从师
从师习艺
《东观汉记·郭丹传》:“ 丹 从师 长安 。” 唐 柳宗元 《师友箴》:“吾欲从师,可从者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至今两 川 风俗,女人自小从师上学,与男人一般读书。”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芸 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克昌 从师,脩脯无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