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词三首,第1张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7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10分钟)

 1、解题

 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理解词义(15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深化悟情(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景不须归

 悠闲自在人

 

篇二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野草与千里马短视频文案

短视频运营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agTSc1UphZCCYEJlyVVMg

pwd=2D72

提取码:2D72 

资源包括: 如何布局短视频SEO获取免费流量 、盗坤-无货源快手小店起店流程、 野草与千里马短视频文案16期、高阳短视频制作 、干饭人伊伊专题:账号定位课(60分钟)、知识博主年入百万训练营、卢战卡口播训练营、抖音楠叔夜读课程、抖音超清背景图全套素材,助你玩转抖音必背等!

情感: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1、原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释义: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3、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诗词鉴赏# 导语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下面是 考 网为大家带来的: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1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