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要谨慎使用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人们在线上交流也越来越方便,作为一个00后,时常不能理解为何有些人那么热衷于在聊天结尾或开头发一句“呵呵”,还顺带一个微笑的表情。
遇到这种情况,虽然明知对方是好意,但还是有些抵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呵呵”一词曾当选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早期主要表示淡淡一笑,后期主要表示嘲讽或者无奈的笑。
还记得这个微笑吗,这是“呵呵”的表情包,在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
微信表情中“微信”的下半部属于抑制后的正常笑容,符合微笑的嘴部表情。
但上半部眼轮匝肌无收缩,伴随着视线向下转移,表明这个笑容不仅是假笑,而且映射出负面的心态。
“呵呵”之所以被网友评为最伤人的网络用语,甚至被戏称为“聊天终结句”,是因为大家切身体会到了影藏在其后的情感态度。
在异地恋中,恋人双方能联系彼此的唯一工具便是手机了,双方由于距离并不能时刻出现在对方的生活中,
所以当一方向另一方满怀期待的分享自己的生活,透过屏幕表达自己浓厚的思念,而在屏幕的那一边只缓缓的发来“呵呵”二字,心底的失落是不能言表的。
这并不是“呵呵”的错,也不是微笑这个表情有错,而是使用者敷衍的态度有错。
一方火焰般的热情,如同撞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只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回响,所以这才是“呵呵”伤人的根本原因。
唐代诗僧寒山曾说“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可见古人早已借“呵呵”表达情绪上的洒脱、豁达,但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网民创新求变的心理驱动了词意的迭新。
“呵呵”已不是原来的“呵呵”,它从最初单纯的拟声词演化得意味无穷,现在人们语塞时“呵呵”,尴尬时“呵呵”,无奈时“呵呵”,自嘲时“呵呵”,气愤却只能束手无策时也用“呵呵”。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呵呵”的意思就变得十分微妙,一方面,它的态度模棱两可,
但另一方面,其实这种潜台词大家都心知肚明,给别人一种应付差事和敷衍冷漠的感觉。
人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那些安静又孤独的人,既不向别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求别人回应。
同样,他们也很难回应别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静的女子说,她封闭自己,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
关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记忆是,妈妈痛苦,她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
其实很多外表冷漠的人,她的内心何尝不曾滚烫过呢?只是由于主动很多次也没有得到回应,便慢慢的收起了自己温柔罢了。
对于一些并不能了解现代网络用语意思变迁的人来说,和别人聊天时肯定会有尴尬发生,但我们知道对方并没有恶意,就应该去理解和包容,避免误会。
热情准确的回应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她于你而言的重要性,这是一种能力。
吉米就说过:“性情中人就是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动容,容易感动的人才幸福,时时刻刻都有细节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以上,晚安
今天记得早点睡
来自公众号: 穿过森林的路
大学新闻专业就读
立志于分享有趣的热点文字
1 哄堂大笑文言文
哄堂大笑
大笑
《百度文言文翻译》
是冯道
原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归田录》
译文:
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冯道这时又慢腾腾地举起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于是引起哄堂大笑当时就有人说宰相尚且如此,怎么能使百官信服?
摘自《百度·》
2 '笑'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表达1咥:xì 笑;讥笑、2唏:xī 发笑、3哑:yā 笑、4咍:hāi 饥笑,嗤笑、5噱:jué 大笑。
一、咥
拼音:dié xī,注音:ㄉ一ㄝˊ ㄒ一,部首:口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五笔:KGCF
仓颉:RMIG,郑码:JHB,四角:61014,结构:左右,电码:0743,统一码:54A5
二、唏
拼音:xī,注音:ㄒ一,部首:口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0画,五笔86:KQDH
五笔98:KRDH,仓颉:RKKB,郑码:JOGL,四角:64027,结构:左右,电码:0785
三、哑
拼音:yǎ yā,注音:一ㄚˇ 一ㄚ,部首:口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9画,五笔:KGOG
仓颉:RMTC,郑码:JAKU,四角:61012,结构:左右,电码:0800,区位:4938
四、咍
拼音:hāi,注音:ㄏㄞ,部首:口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8画,五笔:KCKG
仓颉:RIR,郑码:JZJ,四角:63060,结构:左右,电码:0739,统一码:548D
五、噱
拼音:jué xué,注音:ㄐㄩㄝˊ ㄒㄩㄝˊ,部首:口部,部外笔画:13画,总笔画:16画
五笔86:KHAE,五笔98:KHGE,仓颉:RYPO,郑码:JIGQ,四角:61032,结构:左右
3 形容笑声的词语有哪些呵呵 哈哈 咯咯 嗤嗤 嘎嘎 这些都是形容笑声的拟声词,另外还有一些形容笑声的词语强烈的笑:( 仰天长笑)(喷饭满案)(绝倒)(捧腹大笑)(冠缨索绝)(笑煞)(冁然)(笑破肚皮)(笑掉大牙)(哈哈大笑)(哄堂大笑)(笑弯了腰)
愉快的笑:(笑吟吟)(笑嘻嘻)(笑呵呵)(笑 )(笑盈盈)(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
难忍的笑:(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掩口胡卢)
哭后的笑:(破啼为笑)(霁颜/展颜欢笑)(转悲为喜)
阴险的笑:(皮笑肉不笑)(笑里藏刀)(狞笑)(谄笑)(奸笑)
丑态的笑:(干笑)(不笑强笑)(傻笑)(哭笑不得)
其他:(莞尔一笑)(嫣然一笑)(回眸一笑)
(浅笑)(苦笑)(冷笑)(陪笑)(贻笑)(憨笑)
(会心一笑)(相视而笑)(付之一笑)(一笑泯恩仇)( 笑看风云)(不怒反笑)
4 表现古人幽默品质的文言文偷肉 某甲去京城卖肉,在路旁一厕所前停下来解手,把肉挂在外面。
某乙见此,忙把肉偷 去。还没来得及走远,甲已经走出厕所,抓住乙,问乙是否看见有人从厕所旁拿走了他的 肉。
乙恐甲识破,早把肉衔在嘴里,不耐烦地说:“你真是个笨蛋!把肉挂在门外,哪能不 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衔在嘴里,岂有丢失之理?” ——魏·邯郸淳《笑林》 姓名游戏 北齐的西阳王徐之才极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戏。在他未封王时,尝与尚书王元景戏 耍。
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说:“你的名字叫‘之才’,这又有什么讲法?依我看来, 叫‘乏才’还差不多。”徐之才听了,不恼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这个字, 左边加上言为‘ㄍ摆俊保拷愠闪恕瘛由暇弊闶歉觥怼恚 出角、尾就变成‘羊’。”
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 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请客人,卢元明也在座。
席间,卢元明戏弄徐之才的姓说: “‘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当即嘲弄元明的姓— —“卢”(繁体为“卢”)字:“‘卢’这个字,安‘啊印稹悺 生男成‘虏’(虏)',配‘马’(马)成‘驴’(驴)。”
直说得卢元明面红耳赤,无言 以对,满座人笑得前仰后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燕窝与牛犊 侯白后来做了唐朝的官员,经常跟人们在一块猜谜语,侯白先对众人约法三章:“所猜 之物,一、必须是能看见的实物;二、不能虚作解释,迷惑众人;三、如果解释完了,却见 不到此物,就应受罚。”
接着他先出谜面:“背与屋一样大,肚与枕(车后横木)一样大, 口与杯子一样大。”大家猜了半天,谁也没猜中,都说:“天下哪里有口和杯子一样大而背 却和屋一样大的物件?定无此物,你必须跟我们大家打个赌。”
侯白跟众人打完赌,解释 说:“这是燕子窝。”众人恍然大笑。
又有一次,侯白出席一个大型宴会。席间,大家都让他作个谜语助兴。
所猜之物,既不 能怪僻难识,又不能抽象不实。侯白应声而道:“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
这是何物?” 众人竞相猜个不停,有的说是獐子,有的说是鹿,但都被大家否定了。便让侯白说出谜底。
侯白哈哈大笑道:“这是个牛犊。”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
玄宗 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
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知章说: “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
玄宗说:“信乃道之 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
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
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 ‘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宋·高怿《群居解颐》 不知诗为何物 艾子喜欢作诗。
一天,艾子漫游到齐魏之间,下榻在一个旅馆。夜间,他听到邻屋里有 人说话:“一首。”
不一会儿又说:“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无,一夜无眠。
躺到拂晓,共听到邻屋那人大约说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为邻屋那人一定是个诗 人,在静静月夜里专心吟诗,心里油然产生敬意,又爱那人文思敏捷,便决定结识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带,站在门口迎候。不一会儿,邻屋里走出一个商贩 模样的人来,身材瘦弱,一脸病相。
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凭这副尊容,哪像个诗人? 也许,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问道:“听说先生诗篇甚多,能否让学生我 看一下。”
那人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从来不晓得诗是什么玩意儿。”始终拒绝拿出诗 来。
艾子固执地说:“昨天夜里听到您在屋里说‘一首’,不一会儿又说‘一首’,难道那 不是诗吗?” 那人听了,不觉哑然失笑:“您误会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泻一次,夜里找不到手 纸,于是就用手揩。
一夜腹泻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说的‘手’,不是诗篇之 ‘首’。”
艾子听了,羞惭不已。 ——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 文字游戏 苏东坡听说王荆公的《字说》刚完成,前去荆公处祝贺,并戏言道:“大作中说:以 ‘竹’鞭‘马’为‘笃’。
但我还有个疑问:“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么可‘笑’ 的?”荆公笑而不答,却反问道:“‘鸠’字以‘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证据吗?” 东坡立即作答:“《诗经》上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娘,恰好是 九个。” 王荆公听了,欣然点头应允。
时间长了,才知道苏东坡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三分诗,七分读 秦少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
未等东坡看诗,他自 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祥正 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
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 “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
5 描写大笑的四字词语齿牙春色 形容爽朗地大笑。
抚掌大笑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哄堂大笑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前仰后合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俯后仰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轰堂大笑 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放声大笑。
烘堂大笑 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捧腹大笑 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亦作“捧腹大喜”。
骑驴倒堕 典出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华山隐士陈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华山为道士。”后以“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弯腰捧腹 形容大笑的样子。
1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古人和我们说话完全不一样,古人要是复活我们肯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现在的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语,保留了一小部分古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很难听懂,比如吴语、粤语。当然古代也有方言之分的。
古代也有官话,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的一种共通语,是做官的人便于行政交流必须学习的语言,所以叫官话,一般百姓如果活动范围广也要使用官话,便于交流。当然官话我们也听不懂。
具体到书面语,你所说的文言文是古代统一的书面语,是古代读书人统一使用的书面文字,你说的史官有可能是说民间很多人不会读书写字,有文化的人根据他们口语的意思记录下来。提醒一下,古代史官写史不是民间采集,只是从古籍中选材料,你说的从事民间语言采集的人可能是诗官,就是统治者派往民间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诗经》就是靠这些诗官做成的,他们写下的基本还是民间的本色语言,但不排除做了文学加工的可能。
总之,简单的说,官话写下来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话写的作品,比如《海上花列传》是用吴语写成。
2 古代人说话都用文言文吗这个问题在网上也不好找
我以我的观点来回答下吧
我觉得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只不过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看西汉的史记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资治通鉴,还能看懂点
文字是随着年代在变动的,我想清朝和民国时期语言方面应该可以互通的
在举个例子前面说的是史书史书都比较严谨小说就不同,小说取材自民间,更能反映当时的民风
就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来看,宋元时期的对话我们还是能听懂得而一些文人墨客写文章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和简洁语句来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们读来,特别饶口
3 古代人说话聊天都是说文言文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4 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
《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3]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
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
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
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
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你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
(应为开封地区方言,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 大琮迟疑不能下笔。
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4]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5]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6]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其实“么”这个现当代汉语常用的语气词,早在唐就出现了,来源是“无”。敦煌写本中写作与“无”语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后写作“麽”“末”,慢慢地演化成“么”。
至于“么”变成现代更常用的“吗”,那是清代的事情了。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
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这里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
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
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二、对古人的误解源于重文言、轻白话 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话文出现时间晚,且被传统社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使用先秦口语的“十三经”到了后世已经成了难懂的文言,连汉人的批注对唐宋人来说也很古奥。
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
语录体的《朱子语类》里,朱。
5 古代人平时说话都是文言文吗首先我要纠正下大家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古代人都在说文言文这一个误区,因为这个东西是很多人都理解成这个样子的。
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人并不是都在说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和表达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一样。我们现在写作文用的语气跟我们说话时候用的语气并不是很像。
所以说同样我们也可以充分的意识到古代人的文言文仅仅是一种书面语言,古代人说话还是相当正常。
因为中国古代文言文通常是在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书生之间传递的,大部分的平民是没有文化的。大部分的平民连大字都不识,怎么可能说出来特别寓意的文字呢。
中国古代将读书人奉为圣贤之人。所以说中国古代人还是比较推崇文化人,这一说的。而且有些阶级在中国古代是非常低下的。
在官僚主义社会中。指有关这一类的人能够接触到或者是写一些深刻的东西,一般的平民,我们将它称之为白丁。他们一般接触不到这些东西,即使接触到了也看不懂。
而且古代的封建机制的等级制度非常的严重。参加科考的学生也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捕快这一阶级的子女不能参加高考,因为捕快在封建机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叛国之罪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还有商人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
所以说在官僚机制的封建体制中呢,只有一些读书人和官员才能够接触到一些写的文字类的东西,而平民那是接触不到这些东西的。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种东西都接触不到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让文言文的方式说话?而且那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仅仅只有在官僚之中才能,听得懂。
我觉得文言文就是用来区别读书人官僚和平民之间的区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误区,觉得古代人都是像文言文里说的那样说话的,我觉得那样说是不正确的。
6 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这个问题在网上也不好找我以我的观点来回答下吧 我觉得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只不过每朝每代的文言文都不同比如我们现在看西汉的史记根本看不懂 但是看北宋的资治通鉴,还能看懂点 文字是随着年代在变动的,我想清朝和民国时期语言方面应该可以互通的 在举个例子前面说的是史书史书都比较严谨小说就不同,小说取材自民间,更能反映当时的民风 就我们所熟悉的水浒传来看,宋元时期的对话我们还是能听懂得而一些文人墨客写文章喜欢用富丽堂皇的词句,和简洁语句来概括文章思想,所以在我们读来,特别饶口。
7 古代人说话真的用文言文吗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呵呵是人们在网络上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人们很少在日常生活说它。
呵呵像是表达自己的笑容,却给人以莫测高深的感觉。有时会让人不明白是喜,是悲,是怒,还是乐,而让人近乎崩溃。呵呵也有时表示没有话可说,或者对对方的话表示不置可否的时候使用呵呵表示自己在应和。
这种笑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嘲弄感,具有表达出对对方不屑,笑而不语的态度。
这还代表这女孩子可爱的笑声,更能体现出女孩子的可爱。
呵呵的意义如今已多种多样,有时仅仅表示同意,甚至可以是没有意义。呵呵如今更多的是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抑或是炫耀,放松的心情。总之,是互联网上的一个比较万能的词汇。
呵呵这一词语已成为网络,短信,邮件,贺卡等媒介中非常常用的词语。
呵呵在网络聊天时 有些人对对方表示不满或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用“呵呵”两个字应应急。
而如今在网络上使用最频繁的是“女神的呵呵”这样一说。女神用呵呵表达自己对屌丝的不屑与不理会的态度。
其实,呵呵在很多时候,是表示一种无奈,对对方所说的、所做的事,明明知道他是骗你或隐瞒你的,你想摊牌却不能摊牌的无奈。
笑声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宣 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唐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医者呵呵笑道:‘此乃痨疗之症,怎说是疳膨食积?’”何永鳌《火焰山上四十天》:“专家笑呵呵地看了刘龙一眼。”
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
在以前的时候发“呵呵”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看见一个搞笑的段子发一个“呵呵”给别人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看了之后很高兴。大笑用的是“哈哈”来表示,而那种平常的笑用“呵呵”来表达,之前的“呵呵”纯粹就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真的只是笑笑而已来说明自己的心情。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用语的增加,“呵呵”一词逐渐发展成别的意思了,虽然还有笑的意思,但是更多的变成了骂人的语气,“呵呵”多了一层含义,那就是不耐烦,还有不以为意的意思,反正就是和之前的意思不一样了,变得趋向骂人和不耐烦的意思了。
我当时还不知道“呵呵”已经变味了,给我一个好朋友发了一句呵呵,因为他给我发了一句搞笑的话,我想用呵呵来表达我的高兴,结果我那个朋友告诉我别给我发“呵呵”了,那是骂人的语气,从此之后我就不喜欢给她发“呵呵”了,然后就用“哈哈”来代替“呵呵”。当上网多了,确实能发现发“呵呵”能给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让别人觉得你不愿意理他才发的“呵呵”,所以现在当给别人在网上斗嘴时或者斗图时才发“呵呵”,一般情况下都是“哈哈”,有时候别人给我发“呵呵”我会说别发了,听着怪怪的,然后我们除了在斗嘴时发,平常在说话时就不发了。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快速的发展着,要是跟不上网络用语的脚步,还是用以前的话语,会很可能让别人误会的。有的人喜欢用“呵呵”来表达自己现在不耐烦的情绪和不愿说话的心情,因为生活压力大了,所以很多的人都喜欢说“呵呵”。“呵呵”这一词表达的意思和之前的不一样了,我们虽然都知道以前的含义是什么,但是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用语的发展,明白这个词还代表着什么意思。“呵呵”除了表达了自己的不耐烦还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现在心情不是很好,更是体现了自己的无语,对一件事情无法表达时,并且自己也觉得很没有意思,觉得很无语,就会说“呵呵”来表达自己的不悦。
很多人喜欢说“呵呵”,是为了要表达自己的现在的情绪,如果是以前的话可以单纯的理解为是笑了,但是要是放到现在来讲,还要揣摩里面的含义,不仅仅是笑笑那么简单,还有可能包含着别的意思,因为“呵呵”一词现在已经有很多意思了,用的最多的就是表示不耐烦的情绪和无语的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