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谈家庭教育(5)

李玫瑾谈家庭教育(5),第1张

1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

2情感,需要抚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主要由家中的哺乳者来完成。

3性格,需要教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主要由孩子所依恋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完成。

4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5能力,需要培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

6自我,需要修养。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7人的心理发展是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

作者|方晴

周末去上海出差,本想在高铁上熟悉下文件,结果一路上被吵得啥都干不了。

我旁边坐了个6、7岁的小男孩,比较顽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总之,分分钟消停不了。

他妈妈看起来三十多岁, 对儿子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满足他所有需要,全然不顾是不是影响了其他乘客

旁边的乘客实在忍不住开口说话了:“也太惯着孩子了!”

只见这位妈妈瞥了她一眼,一脸不屑的说: “现在孩子就得这么养,专家说了,要无条件的爱孩子,他才能充分信任父母,才能有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是这样吗?,只怕你对“无条件的爱”有什么误解吧?

无条件的爱是无边无界的爱。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做任何事情都爱你。你温暖良善,我爱你,你坑蒙拐骗,我也爱你……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有多少妈妈说过:“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我就不爱你了”

所以,爱的前提是你听话,是你不打人。这是有条件的爱,有边界的爱。

当然,这里的条件未必是对的,比如“听话”就难说对错。

但无条件的爱也是存在的,不过是分阶段的,只存在于婴幼儿时期。孩子可爱,你爱他,他哭闹,你也爱他。

李玫瑾教授说,0-3岁的孩子就是要给他无条件的爱。此时他处于依恋期,需要 情感 抚养,让依恋 情感 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他才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个观点在演员马伊琍的两个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她为了训练大女儿能早日睡整觉,哭了不抱,饿了也不会立即喂奶。 结果,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还总是半夜醒来,然后再哭着睡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伊琍的小女儿。 她哭了就有妈妈抱,饿了就立刻有人喂,所有需求都随时随地的被满足,结果满一岁的时候,她就能自然睡整觉了。

睡眠质量好坏是衡量孩子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小女儿的睡眠质量比大女儿好,无条件的爱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这是因为, 0-3岁的宝宝,大多都是生理性需求,我们当然要无条件的满足。

只有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感受到足够的爱,他的内心才能种下爱的种子,慢慢发展为爱别人的能力。

父母在依恋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他更放松地吃奶,更踏实地睡觉,更乐意用自己的方式跟他人互动,长此以往,安全感更强。

等过了依恋期,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就要有所转变,就要学会用爱给他们画边界了。无条件的爱开始变得有条件了。

这个阶段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需求从生理需求转为心理需求,父母对孩子也不再是纯粹的 情感 抚养,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更多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就要教会他什么样的表达需求的方式,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 社会 有关的行为规范。

接下来这位父亲的做法令人称赞。视频中的男孩跟着爸爸做公交车,故意没投币,事后还跟爸爸“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而爸爸的做法是领着儿子重新投币,让儿子知道自己错了,并向司机师傅道歉。

这才是父母应该对待少年的正确方式:爱与规则同在。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而别人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他善良、温暖、优秀、善解人意……

我们用爱的方式跟孩子讲条件,就是在教他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当他回家有父母爱,家人爱,出门有朋友爱,有陌生人爱,他才会幸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要用爱的方式讲条件,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然后鼓励他们在画好的最大圈圈里尽情起舞。

可问题是立规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是磨炼孩子的过程。当孩子表现任性,为达目的而放肆哭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曾在网上手把手地教网友如何处理,首先要陪伴他,但不是满足他,不让孩子感觉孤单,给他无言的爱。

然后,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样是不对的。当你要求不合理,我就不会哄你,不会表达出爱你。

最后,只有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满足他。

这种无私且有条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等他们再长大些的时候,或许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有商有量的制定一份家庭合约,全家遵守,自由且有边界。

为了方便记忆,这个合约最好不超过7条。先把每个人认为必须执行的规则写下来,再共同商量细节。 比如洗完澡要拖地,比如脏衣服要放进脏衣篓里。只有所有人都认同的规则,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遵守它。

然后,一起制定奖惩措施,不同家庭成员想要的奖励以及最有惩戒性的事情大概率不相同,可以针对每个人设置不同的奖惩方案。 比如,妈妈最想要的奖励,可能是爸爸带娃她放假,孩子最想要的可能是奥特曼的贴画。

最后,严格执行,定期总结。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这份合约才能长期使用。

家庭合约的双边规则一旦形成,父母和孩子就是平等的合约双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如果所有人都做到了严格执行,让约定好的规则落地,那么恭喜你们,你们将获得非常平等的自由关系,你们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对立面,而是肩并肩。

这种有约束的,有条件的爱,会让他们走得更加长远。

在幼年时期,给孩子无条件的全部的爱,让他放松,让他踏实,让他给你足够的信赖。

在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给他有条件的克制的爱,陪他成长,伴他左右。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让我们做一面好的镜子,在未来收获一个幸福的孩子。

调皮的熊孩子实在太让人头疼了,所以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又乖巧。其实不见得听话、老实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更让人省心,不同性格的孩子会有着不同的人生挑战。

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就特别乖巧,谁见了都要夸一下,他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朋友却开始逐渐担心起来。

原因是孩子虽然很听话,但是性格不怎么开朗,平时不怎么说话也没有什么好朋友,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

朋友很怕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他不明白怎么小时候乖巧懂事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越来越压抑。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不要阻止孩子调皮,因为越老实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压力自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心理学家李玟瑾教授认为,孩子从小调皮捣蛋可以间接反应孩子的心理很 健康 ,他们长大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 社会 、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的心里往往会更加阳光,性格也更加开朗。

而那些从小特别懂事的孩子,他们从小就会压抑自己的 情感 ,虽然他们不调皮捣蛋,给家长省了很多麻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与别人交往时也会遇见一些障碍,不能很好的与亲近的人沟通自己内心的 情感 。

1 不自信

孩子们经常被父母处处束缚,在各个方面都要批评、数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不被最亲近的人承认,他们在内心深处就会有着抹不掉的自卑。

长大以后他们也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东西,这种不自信会渗透在他们的生命里,怎么躲也躲不掉。

2 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 情感

孩子不能得到父母在 情感 上的关怀,他们从小就不能建立对周围人的信任,所以更不会向别人表露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他们不信任别人,久而久之也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情,就像戴上了一张揭不开的面具,他们或许连自己的情绪都难以真正的表达在脸上。

3 处处讨好别人

处处被父母压抑的孩子,从小就特别想要讨好父母,他们想得到父母的认可。长大以后他们也特别想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所以会做很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来讨好别人。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所以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结语: 调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应该对年幼的孩子过于严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了“隐藏”自己,长大后性格上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会阻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小孩子哪有什么坏心思,只要不是“熊孩子”,不损害他们的利益,调皮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各位家长你们说对吗?

这件事的起初,孩子在班级里遭受了一些不友好对待,有些沉迷于与网络,他还写了很多精彩的小说。他的爸爸看到他沉迷网络,并没有去探究他这样做的深层原因,直接把孩子写的一本厚厚的小说撕了。并每天和老师确定好孩子放学时间,用来计算自家孩子到家之前有没有时间去网吧玩过。

后来有一次,他的同学说他胆子小,他逞能地和同学去了网吧。但回家后,深知犯错误的他想到自己又去了网吧,害怕面对父亲,在畏惧中选择了跳楼。而他的父亲知道前因后果之后,悲痛欲绝、后悔莫及。很多时候家长不当的管教,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到六岁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把握好这个时间段,用对方法管教好孩子,会受益无穷。李教授还指出七八岁也还可以,但如果孩子十几岁之前一直被宠着,后来才想起来管教,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问题,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性格形成、还制造不出太大动静的时候管好孩子。

孩子和父母耍赖哭闹,一定有自己的需求要父母满足。可父母不能一味满足孩子,否则让孩子时刻都被满足,那以后他会受不了生活中不被满足的情况。“小树不修不直溜”,但教育孩子也不能直接平白打压。三到六岁,家长们要和孩子说“不”,也要四个不做,不骂他、不打他、不讲道理、不走开。

无论孩子是和爸爸妈妈还是和爷爷奶奶耍闹,当事人首先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安全的地方。单独是要孩子意识到他没有其他的救兵,也不能让父母为难。安全是要保证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孩子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不会受到伤害。

骂孩子很可能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亦或是孩子被骂但知道没什么实质伤害根本不会理会。所以当孩子哭闹时,骂孩子是最不可取的。

打孩子更不可以,一个大人单纯用暴力威胁没有还手之力的小孩,这是恃强凌弱的表现。

和孩子直接讲道理说“你这样不对,你打扰到大家了”。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他是不会听取的,有些孩子在你讲道理的时候,他会哭得更大声。

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候,不能直接走开。要陪着孩子不打骂、不说教,静静看着他宣泄情绪。期间,如果孩子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管。安全的环境可以保护他的自我伤害,如果这时候直接下场干预,孩子会知道他这样做是你的软肋,下次还会使用自我伤害的办法不听家长管教。

以上四个不做之后,孩子发现自己的哭闹没有用,会停止哭闹观察家长的脸色。这时候家长拿个热毛巾给孩子擦脸,问他还哭不哭。这个时候孩子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自己的哭闹不管用了,他会耐心听家长的劝说。

孩子哭闹无非是想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家长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或者是助长了孩子习惯性用哭闹换取自己喜欢事物。两种结果一种是管教过度,一种是管教无力,两种结果都不是家长想要得到的。

孩子教育问题关系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吸取优秀的 育儿 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4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