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怎么做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第1张

1、激发职业理想,引发职业行为,成为高超的职业人

教育是一项需要从业者倾心面为的事业,高水平的教师职业认同意味着对职业价值的准确认识,对职业情感的深深依恋,对育人职责的认真履行。如近代名师的教育行为:黄炎培践行农村教育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他们的教育行为源自对教育的价值判断。 

正是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同、对教学过程的快乐感受、对教师自身价值得到展现时的满足感,让这些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判断和行为,这些都可以归纳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完善自身修养

面对传播知识、彰显德行、完善人生的职业使命,教师自身必须学、德、能兼备,而且还要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3、克服困难,抵抗消极心理,成就长久的职业生涯

一般而言,职业认同水平较高的教师往往抱有良好的职业态度、积极的职业心态,能够潜心感受教育工作的内在乐趣与幸福,体会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扩展资料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客体,但是学生作为有一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人,也是作为主体在活动着。针对教师作为主体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也在这种活动中主动地认识着、实践着。学生也把教师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鉴于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认知行为学派,顾名思义,其在技术的运用上也会有“认知”与“行为”两大项目,当然还有“情绪”的部分,以下就若干常用技巧来做说明。

1、认知技巧

辩驳非理性想法

当事人检视自己的观点与“自我陈述”下产生的一些非理性想法,以举证批驳的幽默方式与当事人作对话,并且重新以合理的陈述来取代。例如:“糟糕!我忘了去接我姐姐,我死定了!”咨询师反应:“告诉我,没去接你姐姐之后,你是怎么死的?还是你姐姐会在那儿呆呆站到你死?”

②记录自己的内心对话

请当事人记录自己的内心对话(非理性与其他可以替代的自我陈述),检视自己在行为之时,会不由自主告诉自己什么?有哪些非理性的想法?可以替代的理性想法又为何?甚至检视白己说的话隐藏着可能的非理性想法又如何?可以藉由教导当事人的方式,先明白所谓的理性与非理性想法是什么?又有哪些可以替代、可行的其他想法?比如前例中,当事人对自己的陈述可以改为:“我没去接姐姐回来,会造成姐姐的不方便,这是我没有遵守我的,也提醒我自己下回若有类似事件发生,要注意时间与自己能力的配合,而且我得跟姐姐说抱歉。”我们常在许多行为发生之后,自己心里会自然浮现一些想法,这些有可能是非理性的,可以检视一下,例如:“我竟然把饭烧焦了!我真笨!”说话的人如果是家庭主妇,那么这句陈述的后面可能是:“连饭都烧不好,怎么配做一个家庭主妇?”或是:“既然身为一个家庭主妇,不能把饭煮好,是我的羞辱!”同样的,没能考100分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背后的可能陈述是什么呢?可不可以也试着其他的“可行说法”(alternativestatements)?

③改变语言 收藏心理咨询师站!

包括使用“停止思考”(thoughtstopping)或一些阻断非理性思考的方式,把当事人的负向说法转变成乐观正向的陈述(reframing),把“必须”、“一定”转成“较喜欢”或其他可能的陈述(presentationalternativechoices),例如:“我非考100分不可!不然我就是个失败者!”改变成:“能考个满分当然很好,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不是我能全然掌控的。我很喜欢100分,不是我非得要100分,而且不考满分并不表示我就是个失败者。”

④为当事人提供问题解决方式与技巧

包括把抽象的想法转为具体、可以理解的故事或比方来呈现,尤其是教导当事人所谓的理性与非理性想法的区别时。曾经有一次,当事人道:“我已经失败这么多次了,不可能起死回生。”咨询师说:“可不可以请你把我的笔捡起来?”接过当事人递过来的笔时,咨询师道:“谢谢你,你有能力捡起笔,帮了我这个忙,相信你一定还有其他更大的能力,说说看。”接着就由当事人口述,把他的能力一一列出来,也写下来,然后由这里开始。Young与Beck(1982)把认知技巧分为四个过程:引出自动化思考、测试自动化思考、认定非适应行为背后的可能假设、以及分析这些假设的有效性(validity)。使用的认知方法有:“演绎诘问法”(inductivequestioning)、角色扮演、想象法、检视情绪等。

2、行为技巧

①“羞耻攻击法”(shame—attacking)

Ellis用“羞耻攻击法”让当事人以亲身经历或实验的方式去“印证”自己的“非理性想法”的失败,然后愿意修正用较为合理的想法来取代。举个例说,如果当事人认为麻烦别人是很丢脸的事、最要不得,连带地也让自己没面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治疗师就要求当事人完成一项作业:去10家超级市场兑换零钱,看看结果如何?也许不如当事人当初所想的那么“丢脸”或“无地自容”当事人也经由这个试验,体认到自己思考的“夸张”、不合理。

②“停在那里”(stayinthere)

让当事人去实际经历一些让他(她)不舒服的情境,真正去体会那些感受,然后去印证是否真如其想象的一样。

③“反拖延”(anti—procrastination)

许多焦虑、不安是来自当事人的逃避或拖延,因此理性行为学派的家庭作业,可能就会要求当事人立刻去完成他(她)刻意拖沓的工作或行为,看看结果是不是如当事人预期的那样,这也是印证非理性想法的一个方式。

另外几个常用的行为技术有角色扮演、示范、适当使用幽默、说服、想象等等。认知行为学派的行为技巧有:分配工作行程(activitiesscheduling),让当事人可以一一检视自己工作进程、避免拖沓)、熟练与乐趣记录(masteryandpleasure,以百分比方式记下自己一天的工作成效与乐趣)、渐进式作业(gradedtaskassignment,依当事人能力规定可以完成、有成就感的工作)、认知预习(cognitiverehearsal,用想象的方式来先作实际行为前的准备与演练),与分心技巧(distractiontechniques,主要是借助当事人不因情绪的影响,而阻挠了工作效率与能力)(Young&Beck,1982)

3情绪技巧

①练习ABC使用与D(辩论)技巧的熟悉。

②“冒险行动”(risk-takingactivities)让当事人直接去面对自己害怕的情境与行为,去体会焦虑、害怕或是被拒绝等等的情绪与经验。

③阅读治疗(biblotherapy)当事人阅读有关资料或书籍、观看录像带或听录像带、增强当事人的理性思考训练。

另外,其他有关行为学派的“系统脱敏疗法”、“操作条件作用”、“肯定训练”(assertivenesstraining)、“松弛训练”、技术学习等都在运用之列。

其实细看这些技巧,会发现“行为”、“认知”与“情感”三项几乎不可分,这也符合Ellis所言:感官、思考、感觉、行动都是互有关联,而且是互相影响的。

五因素模型的临床使用

想法 心境 生理反应 情绪 行为

案例:昨天晚上有一点点段,昨天去成都,去姐姐家有点找不到路,吃不吃夜育,玩得比较晚。12点过,顶着雨,黑漆漆的,有一点生气,她还不回来,找了半天,在那里等看她,

介绍:认知行为疗法五因素(让来访整理五因素)

情境:等人孤单劳累等人归

想法:你不够照顾我,想要回青白江,不想找她了,只是微信联系;想丢掉东西情绪:生气、急躁、失望

行为:还是在那里等着

生理:冷、疲惫、呼吸有点急,有这些就更焦躁了

收获:芝麻大的小事,但情绪是滔天巨浪,那个时候稍微地宽容一些,可能不会那么计较。

中间信念与自动想法的区别:

负性自动想法:我们告诉自己的言语信息;是对特定情境或事件的评价;(当时的)

生活规则:带着假设、期望,如应该、必须;是跨情境的(过后的)

负性自动想法:是对内容和过程的歪曲(针对这件事)

生活规则:是价值判断(这个人都怎么样了)

如何介入:

学习替换“应该和必须”思维

情景:7岁时不洗澡挨打

当时的感受:伤心 愤怒 委屈

当时的想法是:

认为自己

认为他人

认为世界

想离家出走,他不是亲妈 想破坏她的东西

当时采取的行为:离家出走  哭 不理他 告状

六个圈:

  认知行为

行为治疗-基本原则

一、人类行为的定义

1行为就是人们所说所做

2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

3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者行为人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

4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别人或我们自己)

5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6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二、行为治疗基本原则

1在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谱,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行为。

2治疗技术是以经验性发现以及实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的。

3治疗的目的是纠正明显的不适应的行为。

4关注来访者当前的问题

5治疗师总是使用经过实证或量化研究检验过的技术,并不减少对来访者的福扯的关心,同样需要良好的临床判断和符合伦理学的操作。

三、行为治疗-历史

行为主义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的局限:无实证,是案例的经验,在讲求循证的美国有争议之后认知行为的理论反证了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

行为主义的局限:只注重行为,忽略情感、思维等。

约翰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地人,在使心理字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创始人

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反射: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1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本能

狗吃东西分泌唾液、无条件刺激-食物

2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狗进食发出铃声-条件刺激·铃声

多次刺激后,铃声与无条件刺激联结

暂时的神经联系

理解了经典条件反射就理解了恐惧症

狗的实验:一旦条件反射建立起来了,灯亮流口水;

灯亮没有食物会分泌;每次都这样分泌会变少;直到没有。--消退行为主义的解释:当个体(狗)暴露在条件刺激(灯)面前,而非条件刺激(食物)没有伴随条件,过去建立的条件联系(亮灯就分泌唾液)就会减弱逐渐消失暴露治疗原理

例如:

2上下班需要经过黑暗的隧道-拍砖被抢吓坏了

隧道:条件刺激cs,以前随道跟恐惧无关,中性刺激

板砖、抢劫、袭击:非条件刺激US-不能费其他条件银产生绩继

若发生在前后一公里都不会怕,因为不会地辆道建立功情以系

理解了经典条件反射·就理解了恐惧症

行为主义的解释:

被抢后过隧道很害怕——

最有效的缓解焦虑的方法(避开、绕道):短期效果好,但长期是刺夺了消退的机会,以后一想到随道反而会泛化加重;

但坚持走过去了抢没有发生;再走也没有发生;连着一直不发生,这种恐惧会减轻消退,暴露疗法但走过了又被抢会更害怕强化)暴露治疗是暴露在条件刺激面前,但要保证安全。

找人陪?-改变了条件刺激的性质-不直接体验-[脱敏]。

条件刺激的两个概念:分化和泛化

如:小孩遇到狗,被哈巴狗咬了,以后看到此狗才怕看到其他不怕——分化;看到其他狗也怕;看到毛绒绒的东西都怕——泛化

承受焦虑的人更容易泛

恐惧症分三类:

特定恐惧(不泛化:学业、恐高、怕蛇)一一选择回避,不太影响社会功能,不治疗

社交恐惧(泛化明显)--影响社会功能,需治疗

广场恐惧(可能泛化)--影响社会功能,需治疗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强化: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正强化 负强化

强化:能够通过行为增强反应频率的效果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增加(例:孩子开灯行为、劳动后的奖赏、网络)

三步条件:行为-给予奖赏-行为增加

2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增加(例:提前写完作业就避免打扫卫生、打伞、吃止疼药)三步条件:行为-撤销厌恶刺激-行为增加

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降低行为频率

1正性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减少(例:迟到罚站、咬指甲打手)厌恶疗法

三步条件:行为-给予厌恶刺激-行为减少

2负性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减少(例:打架后取消三好学生)

三步条件:行为-撤销愉快刺激-行为减少

惩罚的副作用:

1情绪反应

2回避反应

3攻击

4示范惩罚

5依赖惩罚-不罚不爽

消退:有机体做出被强化后的反应,这一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行为反应减少。

(例:妈妈不理哭闲的孩子,吵闹奖励变少到不奖励的故事)

三步条件:被强化后行为-取消强化相伴物-行为减少

了解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

CBT的典型情境

先阅读下面的例子,它将有助于你理解CBT。

情境:同事邀请你去参加一个聚会,他的目的是想让你和他的朋友见见面,可是这些人你都不认识。

可能的认知1: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可以去结识陌生人,说不定能交一些新朋友。

情感:兴奋、激动。

行为:参加聚会,结识新朋友,和他们聊天。

可能的认知2:听起来很糟糕!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可能会感到尴尬和不自在。

情感:紧张、焦虑。

行为:打电话给这个同事,找一个借口回避这次聚会;或者选择去参加聚会但早早离开。

第1步:CBT是什么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简称CBT)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用来处理大多数情感和行为问题的首选方法。

世界各地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数以百计的研究已经表明,CBT对于处理广泛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有效的。这些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惊恐发作、睡眠困难、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社交恐惧等等。

虽然它最初是用来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现在,CBT的策略还被很多人用来调节情绪。它很适合普通人作为一种自助工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第2步: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

CBT建立在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上,即——在几乎所有生活情境中,你都会产生某种想法、感受及行为,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正是因为三者之间具有这种关系,你才能够识别并确认是哪些想法和行为导致了痛苦的感受。很多痛苦的情绪(像焦虑、抑郁)是由不切实际的认知造成的。认知行为治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原理:认知——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通过改变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可以减轻那些消极感受。

第3步:ABC三角模型

为了便于理解,认知行为技术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ABC三角模型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三角中,ABC分别代表--情感(Affect,指各种感受或情绪);行为(Behavior,指各种行动);认知(Cognition,指各种想法)。

第4步:CBT是如何进行的

认知行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地接受临床验证。

CBT方法关注的是两个关键的方面:纠正认知和改变行为。

纠正认知。就是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改变行为。这些好的行为包括勇敢面对我们害怕的情境,果敢地交流,练习深度放松的技术,设定目标,解决问题。

第5步:CBT的目标。

CBT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绪,而是帮助我们对可能引起痛苦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

对无益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辩驳,是认知行为治疗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的关键。在这样做之前,我们需要识别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制造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CBT所关注的焦点,是形成实事求是的认知,从而尽量减少我们的不安情绪。

我们可直接这样做——通过质疑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观念;

也可以间接这样做——通过改变某些影响和强化消极认知的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6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