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有关亲情的片段,不少于150字,感悟或评语100字

摘抄有关亲情的片段,不少于150字,感悟或评语100字,第1张

1.在最无助的人生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到达目标。

2.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3.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4.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5.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6.没有“白头生死鸳鸯浦”的轰轰烈烈,却也使“夕阳无语为之动”;没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却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的亘古永恒;没有“身似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的长相守,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默默祝愿……飘落的雪花带不走凝固的记忆,穿越时空的凝重进入不会老去的岁月,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夕阳般地恋恋不舍,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折射出两个字[Page]——“亲情。

7.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木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8.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你那失落的心,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亲情是一杯凉水,浇灭你那心头的火,然后坦然面对,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奉承,亲情是一把锥子,刺破你那虚无的梦,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警示;面对烦恼和忧愁,亲情是一阵轻风,吹去你那杂乱的思绪,然后平和释然这是一种境界。

行吗?

奶娘去世已十七年了,在这十七年中,每当我独处一处时,我的眼前经常萦绕出奶娘的身影,奶娘用乳汁养大我,用心百般呵护我,这种爱让我刻骨铭心,可她却早早的离开了我,没有留给我一点孝敬她的机会,她说过:“娘不要回报、不要尽孝,只要你们吃好、喝好、平安、幸福”,这就是奶娘,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一个伟大“母亲”的胸怀!-

  

  小时候因母亲没有奶水喂养,刚满月就把我送到了奶娘家,从此与奶娘及全家接下了不解之缘。奶娘有三个孩子,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比我大很多,姐姐在家里是最小的,还要比我大上八岁,当时奶娘为什么会有奶水喂养我,她从来不说,等我懂事后婶婶悄悄告诉我,曾有一个哥哥比我大几天,出生后得了病,因当时条件差,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因此,这成为奶娘的一块心病,也是她永远不愿揭起的伤疤。奶娘为什么对我那么精心呵护、那么百般疼爱?由此我得到了答案,她是把对亲生子的爱全部倾注到我的身上,甚至比亲生的还要亲上几倍。我庆幸!庆幸自己能摊上这么个好奶娘,庆幸自己能在这个福窝中,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成长,这是我的福气,是上天的安排,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吧。-

  

  奶娘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出身于“世家望族”,当地人称作“大户人家”,老爷是个秀才,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却没能让他的女儿上过一天学堂,但是奶娘从小接受的是比较严格的行为约束和礼仪规范,呈现出大家闺秀那种沉稳端庄、知书达礼的大家之气,当年没少赢得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后来到了老年也始终保持着当年的风范,奶娘尤其注重个人仪表,任何场合衣着总是那么整齐干净,盘在脑后的白发髻总是那么光亮整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老太太,总是让人眼前发亮、另人惊叹。最让人惊叹的当属她那双“尖尖的小脚”,所谓的“三寸金莲”,听起来满好听,其实是封建社会陋俗的一种见证,奶娘在五岁时就遭遇了“妇女缠足”的厄运,大人们硬是把她的后四个脚趾窝在脚心、踩在脚下,然后永远的缠裹起来,限制了它的正常发育,那时的妇女谁的脚小被视为“美”,但却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是对妇女身心的一种摧残、伤害,奶娘就成为当时这种“美”的牺牲品。-

  

  奶娘疼爱我是全街坊出了名的,从小到大莫说打就是骂一句她都舍不得,她还经常嘱咐哥哥、姐姐:“她是小妹妹,你们可要让着她哦”。哥哥、姐姐确实也处处让着我,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紧着我,我学会了在他们面前撒娇、耍赖,不论是一起出去玩耍还是看**,自己很少走路,总会有人蹲下来让我趴在背上,我是在全家人的娇惯下,在哥哥、姐姐的后背上长大的。如果不向外人说出我的身世,谁也看不出我不是奶娘亲生的孩子。我跟哥哥、姐姐一样,称呼奶娘为“娘”,称呼养父为“爹”,因为从小在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认识的人就是他们,第一句学会说的话就是“娘”和“爹”,在我看来她们就是我的亲爹、亲娘,哥哥、姐姐就是我的亲哥哥、亲姐姐,甚至比亲的还要亲上几倍。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生病发烧,医院确诊为“淋巴结核”,奶娘带我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治疗,买最好的食品给我吃,尤其是我最爱吃的“桔子罐头”是奶娘寻找了很多商店才买到的(那个年代新鲜水果极少,有病了买个罐头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桔子罐头”是稀缺品种),等病情稍有了好转,我恢复了上学,奶娘不放心,让哥哥、姐姐天天接送我,但每天还需利用课间操的时间去打针,奶娘联系了学校就近的医务所,每天亲自到学校接我去打针,由于刚开始头还有点荤,她就弯下身来背着我走,奶娘体质瘦弱又是小脚,自己走路都很吃力,当时哪来的力量能背得动我,现在想起来我明白了,是因为有了爱,爱是能够产生能量的。我得的这种病很緾人,虽然当时经过治疗看起来好了,但是每年一到开春病就复发,脖子上的淋巴穿孔化脓,头痛发烧,当时的医疗条件还很落后,跑了很多医院都看不好,奶娘心急如焚,经常背地里流泪,到处寻医问药,后来打听到有个老中医家里有祖传的偏方,是专门治我这种病的,奶娘高兴极了,拿出家里仅有的钱,买了两瓶白酒两盒点心,领着我找到了那个老中医淘来了偏方。经过几天的外敷,伤口竟然奇迹般的愈合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复发过,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偏方治大病”,在我身上灵验了。说是偏方治好了我的病,其实不如说是奶娘,是她的爱心、她的精心呵护治好了我的病,她才是我最好的“医生”,才是天下最佳的“良方”。-

  

  奶娘是我最敬佩的人,她具有善良的美德,坚强的性格,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她虽然没念过书,不识几个大字,可是她的为人处世让人钦佩,并影响着我的一生。从我记事起,从没见过奶娘与别人纷争,无论是街坊邻里还是自家的婆媳妯娌,对人一概宽容大度,还经常告诫我们:“要多在自己身上找毛病”,“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与人之间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用她那朴实的语言,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事,她应该是我最好的老师。奶娘还是个乐施好善的人,虽然家里并不富裕,(当时家里七口人,除了养父母、两个哥哥、姐姐、我、还有小姨)只有养父一人工作,收入甚微,却帮助过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有人向她借钱,她宁可勒紧自己从不拒绝。她心肠特软,只要遇到讨饭的或是她认为比较可怜的人经过家门,她总会伸出手来给予适当帮助,有时还请进小院来让饱饱的吃上一顿,然后再找出一两件衣物为其换上。最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智慧和超前意识,她除了无私的抚养我以外,还抚养了小姨长大成人,小姨是奶娘小舅的女儿,我们称呼奶娘小舅为舅老爷,舅老爷由于工伤去世了,奶娘把他九岁的女儿从原籍接来抚养,并供她上学,享受与我们同样的待遇,凡是我和姐姐享有的小姨肯定也会有。小姨长大后,奶娘找到舅老爷原来的工作单位,提出解决小姨的工作问题,由于事过境迁,单位态度不理不睬,奶娘并不放弃,领着小姨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交涉之路,她的执着精神与她的娇小身躯尤其那双小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感动了单位的负责人,最终给小姨安排了工作,从此小姨有了固定的收入,也有了真正的前途。我们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像办喜事一样做了一桌好饭菜为小姨庆贺,奶娘饭桌上对我们说:“因为舅老爷是工伤去世的,按照当时政策子女可以接班顶替,只是那时你们小姨还很小,不够条件。我把她接到咱们家来,一方面是因为她家里断了生活来源,小姨将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咱们不能看着不管,另一方面要为她的将来作打算,等她长大了,要想办法为她找个工作,起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这样你去世的舅老爷在久泉之下也会安心了。所以从小我要让她接受应有的教育,让她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让她像你们一样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现在好了,原来”打算“的如愿以偿了”。听完了奶娘这一番话,我觉得眼前的奶娘突然变得很高很大,这哪里是当年一个普通家庭妇女能有的思维能力?分明是女强人的深谋远虑呀!可是为了实施这个“打算”,奶娘的代价是漫长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奶娘为此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她一生中最英明、智慧的体现。-

  

  奶娘是个特别能干的人,更是勤俭持家的好手,她为了贴补家用,自己付出了很多,曾经在家里开过幼儿园,一起看过七个孩子,那时候她每月只收每个孩子3元的托费,她的宗旨并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帮助左邻右舍、那些双职工们,她跟我们说:“娘在家呆着也是呆着,能帮人就帮人一把,再说人家能把孩子送来让咱们给看着,就说明是看得起咱们,给不给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孩子给看好”。就这样,她兑现着自己的承诺,时间长了家长和孩子都特别喜欢奶娘,有的孩子家长下班来接他也不愿意走。平时,如遇哪个家长有事,只要说一声,为孩子延长点工时、留下吃顿饭那都是经常的事。奶娘白天看孩子,晚上还要给街道开办的小工厂缝手套、拼接皮袄,收入虽低的可怜,可是奶娘每天缝到半夜才肯收工歇息,奶娘的针线活很好,干活又细致,缝完的手套和皮袄总是受到验活人的夸奖,并能顺利的领到下批活。奶娘是个不知疲倦、不知劳累的人,无论晚上睡得多晚,第二天依旧起得很早,劈柴生火、洗衣做饭、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这些机械的习惯性动作,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熟练,那么的不厌其烦,尤其到了冬天,她起得会更早些,把炉火烧旺家里暖和了,也正是我们该起床的时候了,饭桌上早已摆好一碗碗热腾腾的早饭,奶娘一边看着我们吃饭,一边不停地往我们碗里夹着菜,然后站在院子门口目送我们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嘴里还不停的嘱咐着:“过马路要小心点,要看车……”。-

  

  我是在一个温馨幸福的港湾中生活长大的,这个温馨幸福的港湾是奶娘用坚强、勤劳、无私的母爱营造出来的,我多么想再回到奶娘的身边,多么想再回到当年那个暖融融的家庭中,可是她却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

  

  奶娘是得了乳腺癌去世的,开始奶娘洗澡时发现自己乳房结了肿块,心疼钱更心疼儿女的奶娘不愿意给我们添一点麻烦,一直瞒着病情不告诉任何人,当肿块一天天长大以致化脓穿孔,姐姐带她上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已无法做手术了,我由于外地工作两年没有回家,当我急急忙忙赶回家时,看到的奶娘躺在病床上,她真是老了许多许多,满头的白发,馄饨的双眼边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加上久病的折磨,已失去了她当年漂亮、精明的风采,这哪是我的奶娘呀,“娘:你病成这样,为什么不叫我回家,我每次打电话你总是告诉我要安心工作,不要挂念我,我一切安好。你这是为什么?”其实她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她那颗寂寞的心,是多么希望儿女在身边守候,可是我没有,我当时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只感觉一种自责、内疚在不停地折磨着我。奶娘用心把我养大,我没有尽义务、尽孝心我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一定要留下来好好的陪一陪、伺候、伺候奶娘。晚上我和衣睡在奶娘身边,朦胧中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依偎在奶娘怀抱中的那种温暖那种安全、舒适的感觉传遍了全身,我醒了,原来是奶娘将一只手轻轻的搭在我的肩上,用她那微弱的气力拥抱着我,干枯的眼中闪烁着点点泪花,我懂得奶娘,懂得她是多么的爱我,她是多么的热爱生活,她即将离去是多么的不情愿,又是多么的无奈。我止不住泪流满面,转过身去紧紧的搂住了奶娘,越搂越紧、越搂越紧,恐怕一松手奶娘既会被别人夺走,夺走的不仅仅是我的奶娘,而是她曾经给予我的那种温暖那种浓浓的亲情幸福!哥哥想起当年给我用过的偏方,试着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幻想着奇迹会在奶娘身上出现,把准备好的药轻轻的敷在奶娘癌症穿孔处,当时还真的减轻了不少疼痛,大家以为有了希望,我的心也跟着有了一种莫名的轻松。但是癌症,必定是顽疾,全世界的医学权威都研究不出有效的医疗方案去征服它,不管你多有钱,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得了这种病就……唉!何况是奶娘,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我的奶娘走了,一个平凡、伟大的母亲,最终还是让病魔夺去了她的生命,我回来仅仅陪伴了奶娘三天。奶娘临走的那天正好是清明节,天气格外的冷,窗外还飘起了零零星星的雪花,我和大哥、二哥、姐姐、侄女围在她的身边,心揪在了一起,而这时的奶娘却格外的清醒,她永远不忘保持她那干净利落、高贵非凡的形象,她示意我打来了水,让我们为她梳洗、更衣,她微闭双眼享受着儿女这最后为她的服务,我轻轻的抚摸着奶娘满头银发,发现她是那么的揉软、手感是那么的细密华润,像摸到白色绸缎一样,还不时的发出闪闪光泽,这时我的神志忽然变得有些恍惚,仿佛听到有一位老人在我耳边讲着什么,好像是说:“你娘是一个勤劳、善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上帝要把她招进天堂去享福的,一会仙女就会下来迎接她,要为她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给她戴上钻石桂冠”。我猛然像是从睡梦中惊醒,再看此时的奶娘已经闭上了眼睛,她是那样的安详、漂亮,头上发出的闪闪光泽越发的耀眼,我慌了,心想一定是仙女来了,为她戴上了钻石桂冠,就要接奶娘上天堂了。我意识到奶娘离开的时刻到了,而这一刻来的是如此之快。这时的我真的很后悔,疼我、爱我的奶娘就要走了,我竟然什么也没为她做过,我大步跨到门口挡住了房门,回头大声对奶娘说:“娘:你不能走,我要再为你梳一次头、上一次妆,我还想再摸一摸你那白色绸缎的感觉”,她没有回答。我又大声说道:“娘:你听见没有?你不能急着走,我要为你做一吨可口的饭菜,让你品尝一下我做饭的手艺,……娘:你不能走,娘:不要走……”,她始终没有回答。我懂奶娘,没有谁比我更懂奶娘了,她不回答,是因为她感到满足了,她什么都不图,什么都不要,她要的只是儿女的平安、幸福。奶娘走了,永远的走了,走的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坦然!奶娘走了,真的走了,面带着微笑永远的走了!-

  

  奶娘就这么走了,没有留给我一点孝敬她的机会,留给我的只有她平日里的纯朴教诲:“人一辈子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多为别人想想,要多做善事,你帮助了别人,你从中获得的是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最幸福最开心的”。这就是奶娘留给我的,是最珍贵的“无价之宝”,是真正的“财富”,我将永远铭记并受用终身!“娘: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我心里!我永远爱你!

  

  我的奶娘,一个伟大“母亲”的胸怀

分类: 艺术

问题描述:

求好段 150字好段 最好有赏析

解析:

1、

寂寞沙洲冷

词:陈信荣曲:周传雄

------

自你走后心憔悴

白色油桐风中纷飞

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

河畔的风放肆拼命地吹

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

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

伤感一夜一夜

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

是慌乱占据了心扉

有花儿伴着蝴碟

孤燕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2、苏轼

中国的唐诗宋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要是探讨词文学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谈到苏轼。苏轼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种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907—960,繁荣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这样分期当然是极为简略粗疏的,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能不在历史的大墙上暂时插几个钩子,以便挂上一些史实,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免得抽象设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时代错误,史实乖舛。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约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一时期。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有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宋代的“乐府”。

但是从五代到北宋这一词的黄金时代中,虽然名家辈出,作品如云蒸霞蔚,却从来没有人把他们分派别,定名号,贴签条。五代的作品,至少来自四个不同的区域:西蜀、荆楚、南唐、敦煌,但后来,也许为了讨论方便,提出了“花间派”这个名称,即用西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的名称来定派别,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此集所选的温庭筠与韦庄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人与波斯血统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但在北宋文人看来,《花间集》是当时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与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一般称赞某人的词不离“花间”,为“本色”词,这是很高的评价①。陈振孙称赞晏几道的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由此可见,南宋的鉴赏家、收藏家或目录学家以《花间》一集为词的正宗,词家以能上逮“花间”为正则。“花间”作风成为衡量北宋词人作品的尺度,凡不及“花间”者殆不免“自郐以下”之讥。事实上如何呢?我们看北宋几个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张先、贺铸、秦观、赵令畤、周邦彦其词作莫不如此。柳永和他们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无非是写他个人羁旅离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脱闺友情妇。对于这些作品,当时北宋南宋的词论家或批评家,谁也没有为它们分派别,只是寻章摘句,说说个人对某词某联的爱好欣赏而已。

北宋大词人的作风大都相象,这不稀奇,因为他们都是从《花间》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他们的作品相互之间可以“乱楮叶”(楮chǔ,语出《韩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又可以和《花间》的作品乱楮叶,甚至可以和南唐的作品乱楮叶,因为南唐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情调趣味基本上和北宋作家相似,而所咏的题材又大致相类,封建文人的感情又相差不远,其表现方式也自不免相同,明显的例子是冯延巳《阳春集》中的十四首《鹊踏枝》(即《蝶恋花》),其中有回首②见于欧阳修《六一词》,改名《蝶恋花》③如除去这四首,则冯作只有十首了。又如用《六一词》为核对的底本,则问题更多,集中“旧刻”《蝶峦花》二十二首,今汲古阁本只剩十七首。毛晋在《蝶恋花》调名下注云:

旧刻二十二首。考“遥夜亭皋闲信步”是李中主作,“六曲阑干偎碧树”,又“帘幕风轻双语燕”俱见《珠玉词》。“独倚危楼风细细”,又“帘下清歌帘外晏”俱见《乐章集》。今俱删去。

这里毛晋指名删去的五首,尚有两首未点名。另外,毛晋明知一词见于两本,但似乎不敢断定是谁作,他就录存原词,同时注明亦见他人集子中。这种情形有四首:“庭院深深几许;一首,毛氏注云:“一见《阳春录》。易安李氏称是《六一词》。”说明他之所以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作品,也有根据。梨叶初红蝉韵歇”一首,题下注云:“一刻同叔(晏殊),一刻子瞻(苏轼)。”“谁道闲情抛弃久”一首,注云:“亦载《阳春录》。”“几日行云何处去”一首,题下注云:“亦载《阳春录》。”

其他北宋人词同一首见于两三人的集子中者,还有许多,这里不必详记。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考证这些词的作者,以便研究某人的作品价值。而是为了说明一个历史现象:自唐五代到北宋,词的风格很相象,各人的作品相象到可以互“乱楮叶”,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所以也无法为他们分派别。实际上北宋人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作品是属于哪一派,如果有人把他们分成派别,贴上签条,他们肯定会不高兴的。笼统说来,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词的都源于“花间”。你说他们全部是“花间派”,倒没有什么不可,但也不必多此一举,因为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人人皆知,视为当然之事,你要特别指出北宋某人作品近于“花间”,倒象说海水是咸的一样。所以我们如果说,五代北宋没有词派,比硬指当时某人属于某派,更符合历史事实。

于是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了。他们说:“明明北宋有“豪放派”、“婉约派”,苏东坡不是“豪放派”吗?几乎每一本文学史、词论,不都是这样说的吗?问题的要点是:他们这样说,有何根据?回答应该是他们的作品。那末,第一个问题是,东坡有哪些“豪放”词?于是翻开每一本文学史或词论,照例举出了“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明月几时有”等几首,这些词怎么能称为“豪放”?“豪放”作品的例子,在东坡以前有李白,在东坡以后有辛弃疾。把这两个诗人的作品来比较东坡这几首经常为人引证的作品,便可看出东坡的这几首作品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豪放”之说不知起于何时。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登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为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辨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不是说他的词属于豪放一派。因为北宋的词人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派,也没有区别他们的作品为“婉约”、“豪放”两派。当然,苏东坡有些长调,比起早期的欧、张、二晏来,题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都有点不同,但这只能说苏东坡这位多产的诗人,除了写三百多首和“花间”词人同样的作品外,又写了少许和别的词人不同的作品。我们可以说,在北宋词的宝库中,苏东坡贡献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他的功绩是对词有所增加,而不是改变什么词坛风气。

除了增加一些不同内容的词以外,苏东坡并没有象胡寅说的“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这完全是信口开河。《东坡乐府》三百四十多首词中,专写女性美的(即所谓“绮罗香泽”)不下五十多首,而集中最多的是送别朋友,应酬官场的近百首小令,几乎每一首都要称赞歌女舞伎(“佳人”),因为当时宴会照例有歌舞侑酒,有时出来歌舞的是主人的家伎(如《红楼梦》中唱戏的十二个女孩子)。所以在东坡全部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词超过一半以上,其他咏物(尤其是咏花)也有三十多首,脑中如无对“佳人”的形象思维是写不出来的。甚至连读书作画,也少不得要有“红袖添香”,说苏东坡这样一个风流才子,竟能在词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将谁欺,欺天乎?

再以东坡毕生遭遇而论,他被环境所造成的性格才情,也只能是旷达而不是豪放。东坡对于他所际遇的经验,可以使他悲愤,使他哀怨,使他旷达,使他慷慨,独不能使他“豪放”。说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这类吊古词是“豪放”词,是根本错误的。东坡曾在被拘留中把陶渊明诗全部和作,又亲手写了陶的诗文全集。陶诗本身炉火纯青,读陶而至于和陶,岂能不受其影响?能下这样功夫的人,早已收敛了“豪放”之气。如果一个人的诗词中有豪放之气,他必有生活经验中可以骄傲的得意之笔,才发为豪放之气④,李白是一个豪放诗人,但他流夜郎回来以后,恐怕写不出“豪放”诗来了,何况东坡的遭遇比李白要坏得多!

至于“婉约”一语则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之志。”意谓卑顺其辞。古代女子以卑顺为德,故借为女子教育之一种方式。《玉台新咏》序说:“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花间集》卷七孙光宪《浣溪沙》:“半踏长裙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又卷九毛熙震《浣溪沙》“佯不觑人空婉约,笑和娇语太猖狂。忍教牵恨暗形相。”同上《临江仙》:“纤腰婉约步金莲。”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看出这个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含义,但近人用为与“豪放”对立的状词,似乎专指所谓“绮罗香译”、旖旎风光的含蓄的有节制的表情。一旦被用在与“豪放”词对比的地位,婉约词就被视作保守的、不进步的、墨守成规的。有时甚至于说婉约词专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荒*生活,甚至于说他们的思想是空虚的,苍白的等等。很显然,这种机械的划分法并不符合北宋词坛的实际,很难自圆其说。因此,有时也不能严格遵守这两派的门户界限,也不免有豪放派向婉约派乞灵的时候。例如说:

苏轼写传统的爱情题材,也以婉约见长。但婉约派词人(按苏轼时尚无此名号)大抵着力于抒情的真挚和细腻,他的词在真挚和细腻之中格外显得凝重和淳厚,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⑤。(见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594—595页)

什么叫凝重,什么是淳厚,编者增字解经,却全不说何为凝重,何为淳厚,编者对于词中“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主要的句子,全没搞懂,只好拉清初的王士祯来解围。但王也帮不了多少忙(因为他也不懂)只好顾左右而言他道:“只怕象柳永这样善做情诗的人也未必能超过这一句。”而远远躲开“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关键性的主句。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只要一说到苏轼,“豪放”论者就把所有的他认为可以证明苏轼是豪放派的全副仪仗全搬了出来,仿佛声势浩大,威仪堂堂。其实是极少的人在导演,让苏轼这个无兵将军唱独角戏,连跑龙套的也没有。碰着“红白喜事”(例如所谓“爱情题材”,又不得不向讨厌的婉约派小伙计通融了。

当然,我们说北宋没有豪放派,并不是说北宋就一定没有豪放词,少数格调比较昂扬,气魄比较恢宏的作品是有的,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和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仅仅根据这几首词,就承认他们是一个“豪放派”。

又如有人说,苏轼词的用语“形成一种清新朴素、流利畅达的诗歌语言”,于是下结论道:“所有这些,都表现了豪放词派的特点。”我看不出这两句话的逻辑关系。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到柳永,他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和“花间”传统的关系,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如果我们说,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增加了前人只用以写诗的文人情感,那是对的,但这也不是说他借此就可以成立一个“豪放派”或“反对派”或“旷达派”。他的作品中增加了些以诗为词的创作,并没有减少他本来继承“花间”的传统作品,只能说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与可能的新的写法。但这种新的写法,柳永早就这样做了。柳永是专写男女情爱、绮罗香泽、锦心绣口、红情绿意的作家,所以他也没有脱离花间传统。但他在继承这个传统的同时,更使用歌女舞伎们所用的语言、词汇。他的作品“向下看”,用她们的语言工具来写她们的思想内容,这是苏轼所做不到的。因为他所周旋、应对的是文人学士。文人们求雅正。因此,他虽然也象柳永一样扩大了的词汇写词,但他是“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不是学市井的俗语以写词。所以从中国到西夏,凡饮井水处就会唱柳永词,柳永在语言运用方面走的是群众路线。苏轼正是受了柳永的启发,才在题材方面添入一些文人的感慨、牢骚和互相嘲笑以及咏物等前人少用或不用的题材⑥。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以题材丰富的印象。柳永写他自己感慨的作品,如著名《八声甘州》、《雨霖铃》,也达到了新的境界。但因为他有新的境界。但因为他有时写妓女的生活,为宋代的道学先生所不喜,所以谈“豪放”词者专指苏轼而不及柳永。

以上所谈,只限于北宋。北宋大家如欧阳修、二晏等都以“花间”为正宗,已如上述,所以大家指北宋时期的词家为“婉约”派。文风和时代的生活情况有关。赵宋政府建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开国的功臣及时退休,作为一种交换的条件,政府鼓励他们为子孙买良田、美宅,养歌僮舞女以自娱,免得生事⑦。因此文人家中蓄养歌儿舞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北宋文人为了歌女演唱而写作,当然只能沿着《花间集》的传统。晏几道在他的《小山词》跋文中说: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这说明了晏几道的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这种情况,证以《石守信传》中所述情形,可知这不是个别情况,在这种“歌舞升平”的气氛之下,他们征歌选舞,是受政府鼓励的一种上流社会普遍的风气。再看看李清照《永遇乐》词中回忆北宋盛时开封的文化生活的情形,就会更加清楚。

但自靖康之变以后,北宋亡国、人民大量逃难到江南,流离颠沛之苦,妻离子散之惨,国土沦亡之痛,引起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悲惨感慨,怎么还有心思“品清讴娱客”?在这种局面之下写出来的作品,当然是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所以南宋词人中多有所谓“豪放派”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豪放”二字用在这里也不合适,应该说“愤怒派”、“激励派”、“忠义派”才对。“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所以豪放、婉约这些名目,在当时并无人用,只有后世好弄笔头或好贴签条的论客,才爱用以导演古人,听我调度。而且当时词的作风内容,主要也当然是受政局变化而引起的。在兵荒马乱之中写灯红酒绿的旖旎风光固然不相称,即使在危局略定的情况下忘乎所以地作乐寻欢,情调也不相称。文人作品主要受时代的变动而转变。并不是某人天生“婉约”或从小“豪放”,我们看向子諲的《酒边词》,是一个最恰当的例子,向子諲前半生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开封。他的词称为《江北旧词》,是道地的“婉约”派。靖康之难(1126)汴京沦陷,他逃难到杭州,这以后的作品称为《江南新词》,变成了道地的“豪放”派⑧。李清照的境遇也差不多,不过她后期的作品不是“豪放”而是悲苦,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向子諲、李清照的后期作品还是欢天喜地,那倒是全无心肝了。

至于从敌人占领之下带兵打游击来归附南宋的辛弃疾,其作品当然只有我们现在见到的慷慨激昂的作品。苏轼如果活到南宋,他的作品也许比我们现在所见的更为“豪放”。而像周邦彦那样被贴上“婉约派”、“格律派”签条的作家,如果也能活到南宋,我想,他也不会以“婉约”或“格律”派终其身的,

现在我录下两个著名词人的作品,先不要问是谁写的。但凭它本身的内容请读者判断哪一首是什么派或什么人写的。

一、金陵怀古《西河》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二、意难忘

花拥鸳房,记驼肩髻小,约鬓眉长。轻身翻燕舞,低语啭莺簧。相见处,便难忘。肯亲度瑶觞。

向夜来歌翻郢曲,带换韩香。别来音信难将。似云收楚峡,雨散巫阳。相逢情有在,不语意难量。些个事,断人肠。怎禁得凄惶。待与伊移根换叶,试又何妨?

当你读后,对它的内容,它的作者,以及它属于什么“派”,会提出什么高见呢?

①关于“花间词”,可参阅本刊1982年10、11期拙作《花间词简论》。②即“谁道闲情抛弃久”,“几日行云何处去?”“庭院深深几许”,“六曲阑干偎碧树”四首。③据四印斋本《阳春集》其底本为明汲古阁藏宋嘉佑戊成(1058)陈世修序本。④陈登“豪气未除”,因他讨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故瞧不起许汜。⑤关于这首词的解释,可参看《文学遗产》1983年第二期拙文。⑥咏物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文学游戏,《荀子》的赋篇就是这一类,唐张鹫的《游仙窟》就有许多用语双关的“咏物”词。⑦见《宋史·石守信传》赵匡胤对大臣的劝告。⑧当然“豪放”派这名称也不合适,为说明问题,姑用此名。参看刘扬忠《论酒边词》。

  在一个晚上,妈妈上夜班,爸爸带我去刚修建的体育场玩,那时候广场上的灯还没有安装完毕,可来健身的人们却非常多,我一到体育场边上就如同离弦的箭冲进了人海,爸爸在后面喊着我,我装作没有听见,怕他限制我的自由。当我尽情地玩了一会,才发现爸爸不在我身边,顿时我才感到有点害怕,知道祸闯大了,还担心有坏人,我也不敢喊爸爸,就强忍着恐惧摸索着跑回了家,到了家,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也知道爸爸肯定在四处找我,我便坐在楼洞的一个黑暗的角落。不知道过了多少了时候,才看见爸爸提着鞋子一跛一跛地走来,满脸的焦虑,我想:这次脾气暴躁的爸爸肯定会狠狠地揍我。爸爸看到我后,却轻轻地把我抱了起来,用嘶哑的声音对我说:“以后再出去玩,不要跑那么快,大人喊你,要马上答应,知道了吗?”我点点头,爸爸把我放下来时,我才发现爸爸脚上流了好多血,我知道为了找我,爸爸拖着一条受过伤的腿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还磨破了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