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今天,我们说“名字”这个词时,通常是指人名。可是我国古人则既有“名”又有“字”,有的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那么,名、字、号的区别是什么呢?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亮”与“孔明”,“飞”与“鹏举”义相近。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如,郑燮(xiè)的家乡,有座木板桥。他小时侯常从桥上过,很喜爱这座桥,后来就给自己起别号“板桥”。在写字作画的时候,他总要题上“板桥”这个别号。时间一久,人们都称他为郑板桥,原来的名字反倒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1、×&%¥#@……
2、§№☆●◎□◆○◎★▲△■※£¤¢℃¥ξοωχυλβιμητσ
3、@#$^&%!$# ……&%¥&@34%#!
4、★☆★$ & ¤ § | °゜ ¨ ± · × ÷ ˇ ˉ ˊ ˋ ˙ Γ Δ Θ Ξ Π Σ Υ Φ Ψ Ω α β γ δ ε ζ η θ ι κ λ μ ν ξ π ρ σ τ υ φ ψ ω Ё Б Г Д Е Ж З И
有符号来代替想表达的情感这种方法,很多影视作品都有所运用,比如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的符号还有一些小鱼小螃蟹什么的,都是用符号来表示的。
扩展资料:
特殊符号
♠♣♧♡♥❤❥❣♂♀✲☀☼☾☽◐◑☺☻☎☏✿❀№↑↓←→√×÷★℃℉°◆◇⊙■□△▽¿½☯✡㍿卍卐♂♀✚〓㎡♪♫♩♬㊚㊛囍㊒㊖Φ♀♂‖$@&#※卍卐Ψ♫♬♭♩♪♯♮⌒¶∮‖€£¥$
编号序号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⓪❶❷❸❹❺❻❼❽❾❿⓫⓬⓭⓮⓯⓰⓱⓲⓳⓴㊀㊁㊂㊃㊄㊅㊆㊇㊈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
数学符号
﹢﹣×÷±/=≌∽≦≧≒﹤﹥≈≡≠=≤≥<>≮≯∷∶∫∮∝∞∧∨∑∏∪∩∈∵∴⊥∥∠⌒⊙√∟⊿㏒㏑%‰⅟½⅓⅕⅙⅛⅔⅖⅚⅜¾⅗⅝⅞⅘≂≃≄≅≆≇≈≉≊≋≌≍≎≏≐≑≒≓≔≕≖≗≘≙≚≛≜≝≞≟≠≡≢≣≤≥≦≧≨≩⊰⊱⋛⋚∫∬∭∮∯∰∱∲∳%℅‰‱øØπ
爱心符号
♥❣ღ♠♡♤❤❥
单位符号
°′″$¥〒¢£%@℃℉﹩﹪‰﹫㎡㏕㎜㎝㎞㏎m³㎎㎏㏄º○¤%$º¹²³
货币符号
€£Ұ₴$₰¢₤¥₳₲₪₵元₣₱฿¤₡₮₭₩ރ円₢₥₫₦zł﷼₠₧₯₨Kčर₹ƒ₸¢
箭头符号
↑↓←→↖↗↘↙↔↕➻➼➽➸➳➺➻➴➵➶➷➹▶►▷◁◀◄«»➩➪➫➬➭➮➯➱⏎➲➾➔➘➙➚➛➜➝➞➟➠➡➢➣➤➥➦➧➨↚↛↜↝↞↟↠↠↡↢↣↤↤↥↦↧↨⇄⇅⇆⇇⇈⇉⇊⇋⇌⇍⇎⇏⇐⇑⇒⇓⇔⇖⇗⇘⇙⇜↩↪↫↬↭↮↯↰↱↲↳↴↵↶↷↸↹☇☈↼↽↾↿⇀⇁⇂⇃⇞⇟⇠⇡⇢⇣⇤⇥⇦⇧⇨⇩⇪↺↻⇚⇛♐
符号图案
✐✎✏✑✒✍✉✁✂✃✄✆✉☎☏☑✓✔√☐☒✗✘ㄨ✕✖✖☢☠☣✈★☆✡囍㍿☯☰☲☱☴☵☶☳☷☜☞☝✍☚☛☟✌♤♧♡♢♠♣♥♦☀☁☂❄☃♨웃유❖☽☾☪✿♂♀✪✯☭➳卍卐√×■◆●○◐◑✙☺☻❀⚘♔♕♖♗♘♙♚♛♜♝♞♟♧♡♂♀♠♣♥❤☜☞☎☏⊙◎☺☻☼▧▨♨◐◑↔↕▪▒◊
《柏拉图对话集》读书札记(二) 申辩篇
——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之前读到的《欧悌甫戎篇》是一篇边走边谈的对话,也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人簇拥着走向审判厅的路上。而这篇《申辩篇》写的则是苏格拉底在审判庭上侃侃而谈,为自己“辩护”。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不敬神明,妄自崇拜新神,有伤风化,教唆青年”的罪名被悲剧诗人米列托斯、工商业主安涅托斯和修辞家吕康合伙指控,告上了法庭。
苏格拉底审判时遭到的一个指责是他引诱并败坏了雅典的青年。这就必须要提及柏拉图的叔父,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克里底亚和叛国者阿尔西比亚德。
克里底亚(Kritias)在雅典被斯巴达和波斯联军占领后,迎合占领军,出力废除明珠民主政体,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后来,延续八个月的“三十僭主暴政”垮台,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的暴动中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Alcibiades)是有名的美男子,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早先在希腊战争在红建立功勋,从而跻身军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也屡建奇功。但后来由于远征西西里失利,遭到“破坏赫尔墨斯神像”的指控,出逃埃巴达,并执掌了斯巴达军权,围攻雅典城。后来,阿尔西比亚德又遭到斯巴达的猜忌,怀疑他诱奸了斯巴达的王后,于是转而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数年后死于当地的兵变。
两人的危险行径都几乎使雅典遭受了灭亡,而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变不难理解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这类似这样的命运。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年仅33岁,希腊人揭竿而起,将某头指向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当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不同,他选择逃亡,但到了加尔西斯后的第二年就因胃病发作与世长辞。
我还想说及在今天看来十分令人沮丧的古希腊历史上的喜剧,这一大众流俗的产物,低级取乐的闹剧。当然是《云》,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剧,创作于前423年。
《云》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丑八怪,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者,能够腾云驾雾,口吐无稽狂言,说些从来没听到过也一点都不知道的奇事。滥用学生信任,引导他们在琐碎的细节上争执不休。
这当然成为审判时反苏格拉底派坚持的证据。然而,《云》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形象嘲弄当时流行的智者派,但却造成了误伤苏格拉底的事实。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对苏格拉底并无恶意,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名气作为喜剧的笑料,苏格拉底也经常捧场。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的时候,慑于压力,阿里斯托芬不敢出头说明事实。
“雅典公民们,这些事情跟我完全不相关。”
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苏格拉底到达审判庭后,暴风骤雨般的审判即刻展开了。米列托斯先是控告苏格拉底是一个聪明而危险的鼓动者,败坏了城邦的传统和威严,要大家“必须小心提防,不要上苏格拉底的当,因为他能说会道”。当时,苏格拉底的智慧已经在雅典有了名气,这必然招致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而那些所谓的城邦卫道士也十分注意苏格拉底的一举一动,因为他曾公开批驳民主制的不合理和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列托斯的指控显然将公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苏格拉底完全蔑视他们,反讽到“听了原告的控诉,雅典公民们,你们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至于我,我感到简直认不得我自己了。他们说得真是天花乱坠,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字是真话。”
“现在我要为自己辩护,尽快地清除掉你们心里很久以来所获的的偏见。”至于成败,苏格拉底说“要听神灵的意旨。”
苏格拉底当然将重点放在说明自己并不是像阿里斯托芬喜剧里描写的那样,“其实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真的。如果你们还听到人家说我教人,说我谋取钱财,那也不是实情。”
那么,苏格拉底得到的非难是怎么来的?“请听我说,我的话也许有人觉得是开玩笑,其实不然,我要把实情给你们和盘托出。雅典公民们,实际情况是我仅仅由于某种智慧而招来了这种名声。”
“至于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哪种智慧,我要向你们推举德而斐的神道作证。我想你们都认得凯瑞奉,他是我从小的朋友,也是你们多数人的朋友,和你们一同流放,一同回来的。你们知道凯瑞奉的为人,是行事果断不遗余力的。有一次他到德尔斐向神道求签,大胆地提出了智慧问题。公民们,请不要打断我的话。他问的是有没有人比我智慧。解签的毕体亚女巫答到:没有更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一直坚持自己是无知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惶恐,便下决心想找出一位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了很多自称有智慧的人,包括政界人物、诗人(悲剧诗人、狂歌诗人)、手艺人和小青年(富家子弟)等,但最终发现他们虽然声称自己拥有智慧,却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看来,我在这一点上要比他们智慧,这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苏格拉底的申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上可以视为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很长时间以来对他的诬陷和误解做出的辩护。紧接着,他对“那位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米列托斯,以及随同他上诉的两个人”做出辩驳。
“由于他们是另一批诬陷者,所以我们要再一次聆听他们发誓上告的污蔑之词。他们的状子大致如下: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
对此,苏格拉底说:“他们说我作恶多端,因为我毒害青年。可是,雅典公民们,我要说米列托斯作恶多端,因为他拿正经事开玩笑,轻易拉人打官司,对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事情冒充热心,假装关怀。事实就是这样,我要努力给你们说清楚。”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是米列托斯、安涅托斯及吕康将苏格拉底合伙告上法庭。苏格拉底说:“米列托斯为诗人出气,安涅托斯为工匠和政客报仇,吕康为演说家翻案。”
需要说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吕康不过是两个不知名的角色,只有安涅托斯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纵者。那么,为什么安涅托斯要将年迈的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呢?这跟克里底亚不无关系。如前所说,这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建立了“三十僭主”暴政,在此期间,安涅托斯遭遇流放,等回来时这位大工商业主的资产大半被没收。安涅托斯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暴动中被杀,这帐自然就被记在了苏格拉底的头上。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自己擅长的精神助产术,驳斥了强加载他身上的全部控诉。指出,他没有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相反,他帮助雅典人认清了他们的良心。他不但没有毒害青年,相反,是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为对城邦有用的人。“你们都知道是神灵命令我这样做的。”“我相信这个城邦里发生的最大的好事无过于我执行神的命令了。”“雅典公民们,你们把我释放也好,不放也好,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苏格拉底自比牛虻,附在危机中的雅典城邦身上,帮助城邦积极振作起来。“我这样一个人是神灵赐给城邦的。”
根深蒂固的成见显然压过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并将审判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审判开始进行审议程序,结果判决苏格拉底有罪。“你们的决定在我的意料之中。使我大为吃惊的倒是所投票说,因为我没有料到多说票竟如此微弱。现在看来,只要有30票改投,我就当庭开释了。”说完这些后,苏格拉底按照惯例考虑如何向法庭提出惩罚要求。
“雅典公民们,对这样一个人最适合的是让他在国宾馆用餐。”
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挑衅和嘲讽,也是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对庸俗的城邦市民的顶撞。他的话激起了公民的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一项对他全部罪行的罚款。苏格拉底说:“我也许可以缴纳一两银子。”
整个场面已经被苏格拉底激奋的话语弄得完全不可收拾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光荣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法官和审判团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蓄意侮辱,于是以多于先前180票的数字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本来,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权利,带老婆、孩子来,哭哭啼啼,博取同情,但他不会这样做。
“雅典公民们,只费了那么一点时间,你们就赢得了千古骂名。”
申辩的最后,苏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美好前景,“对于一个好人,无论是生是死,都不会遭到苦难。神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神的旨意永远保佑着。”
“我去死,你们去活。”
读书笔记----休谟《人性论》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之嫌,但是确是我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理解。遗憾之处在于对于知性一卷,因时间关系阅读并不完全,特别是概然推断一章,日后再补上。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
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得(p19)”。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memory)观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想象,这个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里也将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通过想象我们的“同情”才能够产生,因而出现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它们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该变它的观念(p20)”观念是我们对物质的广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观念之间的推移可以有三种方式: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看作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想和推理的共同题材一般是产生于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某种结合原则的那些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有三种表现方式:关系(relation)、样态、实体(substance)。
关系,把两个观念在想象中联系起来,并且比较之,即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结合起来的。休谟将所有的关系分为7大类:类似关系(resemblance)、同一关系(identity)、空间和时间关系、数量和数目的比较关系、轻重关系、相反关系(contrariety)、相对关系(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由观念所完全决定的关系有类似关系、相反关系、轻重关系(性质的程度)、数量或数的比例;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有同一关系、时空中间的位置、因果关系。
所谓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样态则是由一些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简单观念所构成,它们所表象的性质不是被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结合的,即是接合在一起,也不能被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概念的)变与不变是区分样态与实体观念的标准。
休谟所提到的空间观念是广袤,我们的观念是广袤的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因为我们的最小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再分割,而广袤的无限性表现在于无限的扩张性,并非可分割的无限性(从巴别塔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追求无限的扩张时,注定会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概念,即广袤,是由我们的视觉得来的感觉,或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某种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具有连续性,两部分之间不可再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刹那。在空间与时间之中填充着真实的对象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接近关系,因为必须先确立时间上因先于果,并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知性部分的理解,对于概然推断的缺失,十分遗憾,但时间有限,留待以后再读。
二、情感
休谟在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pride)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humility)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观念之间,即“呈现于心灵的第一个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对象)。在原因当中又可区分出发生作用的性质和那种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如,美的性质和美的所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是根据自然的原则而产生的,并且每个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借一个不同的原则适合于其情感的。“骄傲和谦卑的每一个原因,并不是借着一种各别的、原始的性质适合于这些情感,而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条件是这些情感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的效能所依据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共同成分,休谟提出了三种对于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响的特性:1观念的联结(当一个观念呈现于想象中时,其他相关观念也就随之进入心灵);2印象的联结(印象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不同,只存在类似关系);3以上两种联结关系是十分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当会合于同一对象上,推移过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于情感的发生机制的一个描述。紧接着,休谟提出,情感的两个特性:1对象----自我;2苦乐感觉。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1它们对自我的关系;2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出自然对某些印象和观念赋予某种吸引作用,并且一经出现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关的印象或观念来。因此,他断言,凡与我们自己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反之则都产生谦卑(p325)。同时他提出了5种限制,即1凡与我们有关而产生苦乐的每样事物,也同样都产生骄傲和谦卑;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对象,必须不但对我们,并且对其他人也都显而易见;4根据这些情感的原因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原因和我们自己联系的时期的短暂得来的;5通则不但在其他一切情感上有极大的影响,就是对骄傲与谦卑也有极大影响。
与骄傲与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起他的人,刺激起爱与恨情感的原因是复合原因,因此这个对象并不是这些情感的原因,并且单独也不足以刺激起这些情感。我们知道想象很容易由远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远(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较大的对象---妻子、母亲转移到丈夫、父亲,但是反之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休谟认为爱与恨这类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与谦卑这类较“近”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则困难。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对我们对于富人的尊视做出解释----同情(一种心理上的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所有物和我们希望沾到礼仪的心理,共同构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感情产生和转移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灵魂中纯粹的情绪,即骄傲与谦卑;其二是爱与恨不自足欲望的产物(有一个努力求达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与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和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性质分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达不到完善的,残缺、拙劣的情感,即恶意(使我们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时,对于他人的苦难或不幸发生一种喜悦)。在考察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若是考察它们本来真实的样子,就产生爱和恨;把它们与我们自己的品质和境况相比,则产生谦卑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便产生尊重和鄙视。
在论述完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休谟开始阐述意志与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感定义为:直接由祸、福、苦、乐所发生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will)便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只是指我们自觉地发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种新的运动、或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新的知觉时、所感觉到和所意识到得那个内在印象”(p437)。考察意志,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结合和心灵的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状况和教育方法来考虑(一致性);后者表示心灵由恒常的结合形成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并借这个观念的影响感觉到必然性。“物质的活动应当被认为是必然的活动的例子,并且一切在此方面与物质处于同一地位的东西,都必须被承认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一个必要部分。
主导情感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感,而习惯则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对于时空点的报导产生了想象,远隔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感情与间接感情的作用顺序如下: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感情、意志和欲望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体属于自己,因此产生骄傲的间接情感,回归到快乐,成为增强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三、道德学
“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p498),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p510),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p511)。但是休谟又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称为自然的动机,特别指出动机并非因德的需要而生,而来自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p515),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乐所有物的稳定(约束私欲的规则)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成就了正义,自私因此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此动机受到政治家人为措施的促进)。“道德的善恶的感觉就随着正义和非义而发生……这种感觉虽然是由思维他人的行为得来的,可是我们也总是把它甚至于扩展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上”(p540)。因此对于公益的同情,让人们对正义的德产生道德赞许。正义永远是和对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的,而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p567)。财产权产生的条件:现实占有(效用不超出社会最初形成时期)、占领、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ession)、继承(succession)。这些条件的中介便是所有者的“同意”,“除了所有主同意将所有物和财产给予另外一个之外,财物和财产永远应当是稳定的”(p554)。进一步,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因此,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靠的道德依靠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世界的次序便会因为偏私的道德体系而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别正义与非义有两个基础,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憾让我们通过许诺的方式产生了政府,而政府的出现又使我们产生了忠顺的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最初是建立在许诺的义务之上,但很快就自己扎根,并且有一种不依靠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和权威。公益感被看作是忠顺的限度,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长期占有,一脉相传的体系;没有长期占有的政府形式,现实占有便出现了;征服权;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义来自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的德和恶。完全自然的,而不依靠于人为措施和设计的德和恶可分为善良的心理性质,产生爱和骄傲;恶劣的心理性质,产生恨和谦卑。同情的性质和力量可以看作是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的例证。同情来源于产生情感、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而产生对美的鉴别力的强大作用,同时也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道德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联结自然和人为的中介。到这里,休谟概括出了自然的德与正义(人为的契约)之间的唯一差别(p621):前者所得来的福利,是由每一个单独的行为发生的,并且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则是针对社会而言,单独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是违反公益的,只有人们在一个总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协作才是有利的。
总的来讲,休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他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是比较繁琐的,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妙的构思和论证----在阅读那些论证时感觉十分的头痛,因为繁琐,所以略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当然这也是休谟难题所在----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有对道德没有理性的认识时,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根据情感所作行为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也许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去,当然这也就有偷懒的嫌疑了。
十点读书最吸引我的是受众针对的是女性群体,深挖女性群体的需求,发的文章大都是偏鸡汤但又有一定文采的治愈性文,且有语音版;
对于在十点这个时间点,经过白天的学习后,不想再碰一些专业的东西,看小视频又感觉虚度时光,这时候听治愈系文不仅可以听到一些知名女性对于人生的看法,还可以安下心来。
十点读书的粉丝量在文化读书类公众号上排名第一,它运营公众号方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一.精准定位
1市场定位准确。现在, 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 人们很难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深度阅读, 引发了“快餐文化”的盛行。这样, 篇幅不长、精心选择过的优质文章就备受欢迎。“十点读书”恰恰满足了受众这一需求。
2时间定位科学。《微信生活白皮书》的数据表明, 每晚20:30-23:00是全民“网络high”时段, “十点读书”每天晚上10点推送文章, 契合了用户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而固定时间推送, 不仅有利于不仅有利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 也利于平台内容打开率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同时, “十点读书”还自带温度感, 成为一个可以徜徉的文化空间:晚上10点, 繁忙的工作学习结束, 点开“十点读书”阅读美文是一件很温馨的事情。
3受众定位合理。“十点读书”坚持认为女性应该做到经济和人格独立, 所以一直把自己的受众群体定位为女性。
二.内容划分
1热点新闻类追逐热点事件并用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视角抛出新的话题。比如前段时间,吉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晓的一段演讲《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很火,所以就有了文章《985名校院长演讲火了: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2人情世故、个人成长类对社会现象与状态、个人成长中的问题与困惑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提出一些正能量的观点与态度。比如文章《心态对了,就不累了》、《成熟的人从来不这样发朋友圈》。
3女性话题,婚姻情感类即讨论女性的婚姻与情感,倡导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比如文章《一个女人越活越好的三个迹象》、《女人自律起来有多可怕》。
4人物故事、名著解读类描述当下火热的明星或书中的人物并歌颂人物事迹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名著或者名著的某些片段深究。比如文章《彭于晏:懂得自律的人生才容易开挂》、《红楼梦:高情商的女人都有这些特点》。
5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等表达自己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好,积极向上以及描述一些父母子女的相处和家庭教育等。如文章《妈,你就不能多挣点钱吗!母亲听后熬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世界真的会惩罚不好好说话的父母》。
三 品牌传播“十点读书”的传播渠道包括移动端传播、PC端传播和线下传播三种形式, 搭建起了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满足了不同的使用人群。
1建立社群, 组织线下读书会。“十点读书”在2015年4月开始构建社群, 建立了“十点读书微社区”“兴趣部落”和微信群等, 并组织线下读书会, 给受众提供线上线下的交流空间, 大大提高了受众活跃度, 增强了受众对“十点读书”的依赖性, 并提升了“十点读书”的品牌形象。至今, “十点读书”已分三批在三十多个城市开办了线下读书会, 组织了上百场读书沙龙活动。
2多平台传播。“十点读书”借助上千万的受众优势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不断拓展新业务, 开发新平台。满足女性受众多且阅读喜好比较集中的特点, “十点读书”推出了“她读”微信公众号, 向受众推送小清新、治愈类、美妆类和时尚类文章和信息, 深受受众喜爱, 很快即拥有了上百万的受众群。满足一些受众对**的特殊需求, “十点读书”推出了“十点**”微信公众号, 将经典**的主要故事情节用十分钟左右的压缩视频介绍给受众, 受众可据此判断是否观看全片, 既满足了受众的观影需求, 也节省了受众的时间, 深受受众喜欢。另外, 它还孵化出了“旅物”“小袖子童书”“疯狂鸟窝”“十点读书会”等公众号。这些和“十点读书”有关的公众号和“十点读书”一起构成了其泛文化新媒体矩阵, 该矩阵总粉丝量已经超过了2300万。
3互动和话题营销。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营销还可以借助一些话题来展开: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和评论, 引导粉丝群体展开话题讨论。这些举措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粉丝群体的眼球, 还可以增大阅读量, 扩大订阅量。“十点读书”开设了专门用于读者互动的栏目, 会不时地在公众号上发起一些主题讨论, 读者可以据此投稿并推荐书单, 充分参与到“十点读书”的内容生产环节。另外, “十点读书”在每篇推文下边会精选一部分读者留言展现出来, 作者也会与留言者互动, 此举既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自豪感, 也增强了自身的读者黏性。
四.内容输出形式及风格
1输出形式:图文、语音,大多治愈系、小清新;文字虽然有点鸡汤,但文采好,对人的影响是正能量的;文章的语音朗读让人很治愈,声线优美。
2风格在文章风格上,是完全站在读者的角度,把读者或者听众们当成朋友一样,拉进了彼此之前的距离。
五.盈利模式
1主打品牌广告(1)定制广告原生广告:实现广告推广与内容资源的共生(2)软文植入
2社群化运营(1)入股融资(2)微社区
3电商(1)文创产品、手工制作品、畅销书作家的签名图书(2)图书出版
4特色增值服务(1)衍生的音频产品——十点电台在喜马拉雅FM、荔枝FM都有开设十点电台(2)会员缴费
1 我国古代读书人自称
晚生、后学、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古代人自称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 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鄙人 “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
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 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 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 旧时男子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 肖 旧时男子自谦词。
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词。
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 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 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 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家 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 寡妇的自称。
孤家寡人、朕 古代皇帝的自称。 不谷 古代诸侯的自称。
卑职,文官对于上级的自称; 标下,武官对于上级的自称; 小人,布衣面见官时的自称; 奴才,对于职能部门中处于服务阶级的才有此自称,还有就是八旗在入关之前八旗内部一直保留的制度,注意只是内部才会有此称呼。 皇帝皇后等人自称(限秦以后) 朕、孤、寡人、不谷、哀家、不佞 谦逊自称 臣、鄙臣、在下、鄙人、仆、下愚、牛马走、不才、愚、卑人、敝人、卑微 、鄙夫 、下官、末官、小吏、晚生、学生、小生、小可、小子、小的、小人 、老朽、小老、老夫、老汉、老拙、老臣、老奴、奴、奴婢、鄙生 、鄙老、 老朽、老鄙、老仆、 、不肖、贱士、不孝儿、贱臣 、 婢子 、奴 、下臣、在下 女子自称 妾、臣妾、奴、奴家 出家人自称 老衲、贫僧、贫道 、洒家、小衲(韦小宝自称~) 平等自称 我、余、予、俺 希望能有参考的价值的!谢谢的。
2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
予:与“余”同。《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
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
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
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
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3 用古文中称自己为古文中称自己的代词有很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语。
最普遍的是:余、予、吾、我。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别。
余:只表示我自己,不能表示“我们”。予:与“余”同。
《康熙字典》:郑康成注:余、予古今字。吾:可以只表示“我自己”,也可以加“辈”、“侪”、“人”、“属”等,表示“我们这些人”。
吾,是普遍意义的“我”。 我:是相对于其他人时所言。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意思是将自己放在你、他或对方的环境下的自称。
例如,相对于别人的见解,说“我见”;相对于敌方,说“我方”;相对于其他国家,说“我国”。如“敌我不分”不能说“敌吾不分”。
在长辈、兄长、朋友面前,自称用:晚辈、小可、鄙人、敝人、愚等。在皇帝面前,自称用:微臣、小臣、老臣(自己的年龄和资历高)等。
在上级面前,自称用:下官、末将等。在官府中,自称用:小民、小人等。
在老师或学问高的人面前,用:学生、小生、晚生等。在比自己小的人前面,用:愚兄、小老儿等。
具体的说法还有很多,总的特点是“谦”。
4 文言文对自己的谦称有那些词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5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自称、他称、一般他称、爱称、敬称还有什么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谦称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称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称呼对方的: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称呼自己的: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自己家庭称——寒舍。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
同学,您好。
附号是附加号码的意思。
有两种用法。
其一:指的是指添加在字母上面的符号,以更改字母的发音或者以区分拼写相似词语。例如汉语拼音字母「ü」上面的两个小点,或「á」、「à」字母上面的标调符。
其二:指的是添加到一段文字中的符号,以补充前一句话中需要列明的数字关系。例如门牌号码,有一个主门牌号,为了标明具体哪一户人家的时候,就用-1(即:附1),-2(即:附2)表示。
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可以让你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