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文言文

儋文言文,第1张

1 掣肘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中有个故事说:两名书记官在作记录时,他们的主人宓子贱不断地拉扯摇晃他们的手臂,结果写不好字,主人反倒大发其火,把他们打发走了。

宓子贱的用意在于提醒鲁君不要听信那些背后说坏话的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积极性和正确主张不能得到发挥和实现。这个故事,就是后人常说的掣肘的来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一种惯常现象。多疑的统治者一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安排一位大臣做一件大事时,常同时安排另一个反对派从旁监督或牵制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一种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祸患,这种现象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因此也衍生出许多故事。

秦国派大将王翦带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万人才能灭楚。秦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同意了王翦的要求。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个聪明人。

他带着秦国的几乎全部家当出外作战,如果反叛秦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对此秦王更会明白,也因此会产生疑惧。而一些奸臣很可能会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在暗地里对王翦进行陷害,那样王翦就会危险了。

对于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来说,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处处对自己进行牵制,那么自己就不能专心地对敌。而对于参与战争的任何一方来说,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战,那么就没有战斗力,就会陷于失败。

因此,对王翦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消除领导的这种掣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王翦这一步的。

战争中许多反间计,就是利用君主的这种猜疑心理而施用的,并且几乎是百用百灵。宋朝岳飞,麾兵长驱,眼看胜利在望,却被秦桧陷害致死。

而秦桧之害岳飞,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赵构的这种心理。岳飞没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没有摆脱那只捣乱的手,因此不但国家统一的大业无法完成,就连自己的性命也无法保证。

掣肘是柄双刃剑,可用来护身,也可能会伤身。许多君主利用这一平衡术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但许多昏君也因为玩弄掣肘之术而痛失江山,自毁长城。

宋朝怕岳飞坐大而先杀为净,结果岳飞虽然不能威胁赵宋江山,却失去了灭金的大好时机,弄得自己在异族的侵略面前步步受制,最后终于被灭。 记得古兵法上说,过去将军在出征时,国君有时会亲自送他出城门,并且会说,在城门以内,我说了算;在城门以外,将军你说了算。

也因此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带兵出战多年,最终打了胜仗回朝,并且很为自己有功而得意。结果皇帝派人拿出一个匣子给他一看,他就傻了眼:原来里面净是别的大臣说他坏话的奏折。

如果皇帝听信谗言拿他治罪,那他早死了几百次,更别提会立什么功劳。这位皇帝是可敬的,这位将军是有福气的。

现代生活的掣肘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昙花一现的改革者,究其原因,就是心里酸,看到别人成功,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冷箭,制造流长蜚短,甚至告“黑状”,给改革者施加各种压力。窃以为,谗言中伤、嫉妒、偏听偏信、使绊子、见不得他人成功等弊端,也是“掣肘”的表现。

“掣肘”实际上是一种内耗症,它分散了“合力”的凝聚力,有它在作怪,你休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许多人在谈到“掣肘”之害时,都十分愤慨。

曾听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单位有位才华横溢的人,工作非常积极,他的事迹上了报,还受到市里的表彰,但他的上司却恨他、防他,在升职等方面千方百计地卡他。后来他不敢当“先进了”,干脆懒散一点,他的上司反而高兴。

这种怪事,说穿了,是这位上司害怕下属积极,会威胁到自己的“交椅”。可见,在“掣肘”背后,往往有心术不正者在干扰,私心、嫉妒心是“制肘”现象的祸根。

一旦“制肘”现象在身边滋长,你做了好事,却吃力不讨好,你付出了心血、汗水、创造了业绩,却受不到相应的报答;有“掣肘”在作怪,就无法创新进取、建功立业,使人无法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由于有人“掣肘”,许多人只能感叹“身不由己”,只好唯唯诺诺,随波逐流、迎合讨好。总而言之,“掣肘”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制、挫伤了各种人才的积极性。

古代的宓子贱能看到“掣肘”的危害,相信我们也应从中得到启迪。对待“掣肘”,头脑要清醒、意志要坚定,要有宽阔的胸怀,任劳任怨,只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立得直行得端,各种造谣诬蔑、流言蜚语才会不攻自破。

凡事要出于公心,有大局意识,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掣肘”现象干扰前进的步伐。

2 文言文:《儋耳夜书》

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⑥,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

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己卯(1099)年,是他谪居儋耳第三年。②民夷:民,汉族;夷,当地土著,少数民族。③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点至1点。⑤再鼾:一觉醒来又睡去,形容睡过一段时间。⑥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译文:

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了。仆人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不上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

赏析:

《儋耳夜书》是一篇记游短文,文章选自《东坡志林》。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在儋州作儋州别驾。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苏轼应几个老年书生之邀一起游赏灯市,兴尽而归却进不了门,自己不以为若反释然而笑。这一个“笑”字正是我们赏析这篇文章的文眼。苏轼笑什么呢?笑自己月下赏灯之乐,笑夜游兴尽而门之乐,笑憎耳民生殷富;也笑韩退之老先生不懂钓鱼真味……

此文字数不多,叙事简明生动意趣盎然。正显示出苏轼后期老练淳熟,恬淡洒脱的支风。

品读此文,我们还能悟出更多的东西。

苏轼于绍圣初年再一次因为文讥斥先钥远谪惠州儋州。惠州在今天的广东,儋州在今天的海南。年龄越来越大,官越作越小,贬谪越走越远。宋朝的海南可不能跟今天的经济特区相比,当时应该是荒蛮偏僻的地方,甚至还不能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黄州相比,苏轼来到这里过的是远谪流放的生活,心中应该有很多的忧愤怨恨吧。恰恰相反,此时苏轼躁动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他与几个可能同是被远谪流放的老年书生交住,与市井之中杀猪卖酒之人交往,与僧侣夷人交往,并于上元佳节游乐儋耳市井,享受欢灯赏月之乐,这该有何等悠然闲适的心境?我们可以看出,远谪儋耳的苏东坡已不是“乌台诗案”之后待罪黄州的苏东坡,那时在黄州,空气中处处充斥着贬谪的怨愤,生活中处处闪动着“条子”的眼睛。苏轼过着没事少出门,无由不往来的生活。人事变迁,世态炎凉,天才诗人苏东坡如风浪中的孤舟,常有倾覆之忱。于是他避开世个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诗酒。“醉里狂言醒可怕”,喝醉酒了,于是借酒发泄胡说一通,发泄心中积郁以消胸中块垒,醒来又后怕失言。这在诗人该是何筹压抑的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孤独压抑寂寞之中,你还能笑得出?

远谪儋耳的苏轼已是另外一种心境,被贬谪之处应该是最偏远最荒僻的了。人又到了齿落头白的年纪,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顾虑?于是苏轼与市井之人来往,在市井之中穿梭,在月夜灯市游乐。兴尽而归,舒心而笑,笑得还如此自在如此坦荡。显然,此时的苏轼已摆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忧郁,没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缠绵,抛弃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此时的苏轼已经放弃了无妄追求,放弃了自我苛刻,远离了浮躁狂傲。此时的苏轼正以一颗清静心看世界,以一颗欢喜心过生活。正因为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能身处逆境不以为悲,反为之笑。正因以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讥笑韩退之只为大鱼不为钓。

《儋耳夜书》中正揭示出了晚年苏轼的生活态度和生存观念。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不可能事事顺心。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事上的磕磕绊绊,追求中的成功失败,生命里的荣辱毁誉,难免会在我们的心灵上刻下道道疤痕留下阵阵创痛,如果我们去计较去纠缠,我们就会自我苛刻性情浮躁怨天尤人。这时我们如能像儋州时的苏轼一样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种淡泊的情怀,非为鱼只为钓,耶我们就能泰然而对尘世,我们就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短暂,世事沧桑,人不能勉强自己,人不能苛求自己。人如果能达到取舍有度进退自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高一个档次,我们的生活就会进人另一种境界。

3 但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dàn

1 空;徒然,白白地。

例:《汉书•食货志下》:「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与之。」

2 只;仅。

例:《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3 就;径直。

例:《北史•卢昶传》:「若彼先有知识,欲见但见,须论即论。」

4 只管;尽管。

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摺:「你但放心,我只不出去见人便了。」

5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例: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6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例:《墨子•号令》:「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7 通「诞」。瞒骗,欺哄。

例:《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

8 姓。

例:汉有都护但钦。

tăn

「袒」的古字。 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4 关于董和的文言文翻译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董和字称幼宰,是南郡枝江人)其先本巴郡江州人。(他的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汉末,(汉朝末年)和率宗族西迁,

(董和带着整个家族向西迁徙)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益州刺史刘璋任命他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蜀地富裕丰实)时俗奢移,(当地世俗讲究奢侈)货殖之家,(商贾人家)侯服玉食,(穿著华丽吃食考究)婚姻葬送,(红白喜事)倾家竭产。(竭尽全部家产)和躬率以俭,(董和亲自作表率讲求节俭)恶衣蔬食,(穿粗布衣吃简单饭食)防遏逾僭,(防止阻遏浪费)为之轨制,(因此而订立制度)所在皆移风变善,(他到过的地方都移风易俗变好了)畏而不犯。(民众敬畏不再违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然而县境内豪绅大户忌惮董和的严格法制)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游说刘璋将董和调往巴东属国任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几千名官吏百姓老弱者相互搀扶请求挽留董和)璋听留二年,(刘璋听从留任了董和两年)还迁益州太守,(后来升迁为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他和以前一样清廉简约)与蛮夷从事,(在和蛮夷共事相处中)务推诚心,(务求诚心诚意)南土爱而信之。(南方一带爱戴并且信服他)先主定蜀,(先主平定蜀地时)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任命董和担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和军师将军诸葛亮一道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中的事项)献可替否,(决定事情能否办理)共为欢交。(相互同心成了好朋友)自和居官食禄,(自从董和做官食用俸禄)外牧殊域,

(在外掌握异地大权)内干机衡,(在内决定万机)二十馀年,(二十多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到死的那天家里没有一点多余之财)

5 翻译文言文《贪泉》

是这个吗????

晋书·吴隐之传 《晋书·吴隐之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 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然而仍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顺的作风。

6 《吴隐之酌贪泉》文言文翻译

吴隐之操守清廉,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

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7 含有亵字的古文

亵,繁体字:亵 。

《论语·乡党》: 红紫不以为亵服。

《礼记·缁衣》: 子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於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於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於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荀子·礼论》: 设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

《白虎通德论·社稷》: 敬之,示不亵渎也。

《孔子家语·好生》: 衰麻苴杖者,志不存乎乐,非耳弗闻,服使然也;黼绂衮冕者,容不亵慢,非性矜庄,服使然也;介胄执戈者,无退惴之气,非体纯猛,服使然也。

《国语·楚语上》: 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

《吴越春秋·阖闾十年》: 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盐铁论·散不足》: 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亵人而居婚姻之饰。

《列女传·周宣姜后》: 至於君所,灭烛,适房中,脱朝服,衣亵服,然后进御於君。

《汉书·叙传上》: 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思有裋褐之亵,儋石之畜,所愿不过一金,然终於转死沟壑。

《尚书·盘庚中》: 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

《周礼·天官冢宰》: 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

《仪礼·既夕礼》: 彻亵衣,加新衣。

《说文解字·木部》: 楲:楲窬,亵器也。

《释名·释床帐》: 褥,辱也,人所坐亵辱也。

8 詹何钓鱼文言文

原文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译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做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

楚王说:“说的好。”

过:过来,访问/再:同“在”

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

为自己“看破得失”而笑,也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

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

欲远去,不知走海,未必得大鱼也。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放下手杖笑起来,游玩和睡觉,谁得谁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