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视的核心内容是有效识别情感忽视,避免走入情感忽视的怪圈,造成恶性循环。情感忽视是心灵陷入了困境,如陷入迷雾之中,迷失了方向和自我,对生活失去热情。
为什么会发生情感忽视?
孩子小时依赖父母是天性使然,再大一点儿与孩子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就要靠感情来维系了。
父母要与孩子互动,在玩闹中了解孩子,孩子会把你当成玩伴儿,容易敞开心扉,进行有效沟通。父母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要求,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改正。
多关注孩子,表达喜欢和爱孩子,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被需求的优越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使他更有责任感,满足感,建立自信心。
二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
孩子自出生以来就已经开始在学着生存了,会通过哭闹引起父母注意,使其寸步不离。会用自己的小心思获得父母的爱和关心,对待任何事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自出生开始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揣测孩子的内心,去束缚,说教,不去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不要以还是孩子为借口就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他们一套一套的古怪想法也会让大人瞠目结舌。
虽说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应以尊重和包容孩子为前提。父母的独断专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心灵的伤害。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真诚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
三 当孩子有情感需求时要积极回应。
如果孩子对父母倾诉,抱怨,分享某些事情时一定要耐心听完,不管想法有多离谱。父母不要武断的去下结论或判断,关闭了孩子的心门,他就再也不会敞开了。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坚强和健忘,父母对自己的语言攻击,否定和怀疑都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伤痕,只是他不愿意再诉说了。
父母是孩子一生之中是最重要的人,也是影响其一生的人,理智,宽容,有爱心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大部分方法是受最初的依恋理论提出者、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的启发的。他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纽带的理解是从数千小时的观察中得来的。他的观察内容是母亲与婴儿、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他的结论很简单,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地识别并满足孩子在婴儿期的情感需求,一个“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并保持下去。这份依恋是孩子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以及从小到大的良好的总体幸福感的基础。 通过依恋理论看情感健康,我们发现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1)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2)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并视他为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负担。
(3)基于这份情感连接和对孩子的关注,父母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蒂姆的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在培养他的过程中如此要求他,于是他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要求。 这些用意良好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没有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他们每个人都只是在重复他们在自己的童年所经历的东西。
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会自我传播。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足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自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活在虚无中。
述情障碍表示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不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意识层面。述情障碍在一个人身上最极端的表现是他无法辨认自己的情感,也无法辨认其他人的情感。有述情障碍的人在生活中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容忍,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我观察到很多有述情障碍的人有易怒倾向。他们很容易毫无理由地对其他人发火,而这显然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这能让他们和人们保持一定距离,即使这样他们会感到极为孤独。
没有被自己认知和表达的情绪往往会混做一团,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曾被压抑的各种感觉无法再被压制。这个时候,偶尔泄露出的怒气就会伤害身边的人。
只有情感和连接才给我们称之为“活着”的奇怪事情带来意义。
提醒自己,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偏离你所期望的轨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拥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诸努力。 填补缺失前,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想想“改变”这件事: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又不会发生,是什么阻碍了改变,当改变不随心愿时要怎么做。
神经科学家广泛地研究了人脑的进化发展。对人类来说,进化出感知情绪的能力比思考能力早了几百万年之久。人类的情绪来源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深埋于大脑皮层之下,而大脑皮层才是产生思维的脑区。由此说来,比起思维,我们的情感是组成我们的更为基础的一部分。
IAAA四步骤
IAAA看似一个退休基金的缩写,实则不然。这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这些步骤综合了上述三个原则,最大化情绪的价值,并从中汲取能量,获得指导。首先,识别情绪;其次,接纳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记住,情绪本身不是坏事,如何对待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有效控制和利用情绪的力量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表达情绪。不要消极、冲动地表达情绪,而要自信而平和、有同理心地表达。“自信而平和”常出现在很多商业培训和研讨会中,但这个词是有特殊含义的。当你自信而平和地表达某些东西时,表达的方式是要让其他人可以接受的。为了保证充分的自信而平和,你必须对人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要知道自己说的话会如何影响他人。
友情单靠共同的兴趣就能维持,起码能维持一段时间,而对爱情来说,感情相通不仅是需要,更是其基石。感觉是浪漫、相爱和长久关系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婚姻中建立情感连接的几点建议:
1每天练习识别和命名感觉。
2遵循IAAA步骤。
3自信、富有同理心地对待你的另一半。
4提问!向你的另一半提问,听他的回答,再问更多问题。参考以下内容。
横向及纵向提问
找到事情的核心或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方法是练习在横向提问的同时加上纵向提问。横向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而纵向提问旨在获得理解。
事实上,要给孩子你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你自己拥有所缺失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受益。
你也许还记得第一个自我同情原则是反向黄金法则。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这个法则变形为: “像你希望以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一样对待孩子。”
一个幼年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家长不应该在养育孩子时沿用自己的默认设置。因为默认设置是由她最初的监护者决定的,很可能导致她将情感忽视同样加诸自己的孩子身上。作为父母,克服自己默认的设定,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当你的孩子做了不好的决定,搞砸了事情,做事不经大脑或者做错事,你最好尽力做到不要立即做出反应。冲动而情绪化的反应是由你默认的设置所决定的。你应该花点时间想想:如果我是他,现在我需要从我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才能让我能学到教训,再继续往前走?
自我同情的第二个原则,应用于养育孩子时,包括观察孩子,并在看到孩子对自己太苛责时做出反应。如果你看到孩子因为犯错而惩罚自己,或者过度跟自己生气,你就应该介入并帮助他。告诉孩子他对自己发的脾气有些过了,脾气也不该撒在自己身上。即便当时看上去没什么帮助,这也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之后会慢慢发芽长大。接着用你自我安慰的技巧来安慰你的孩子,让他也能内化这些方法。 自我同情的第三个原则是让你的孩子受益于你的智慧和同情。为了让孩子学会原谅自己,你必须先原谅他。孩子会内化你对他的严厉程度。这涵盖了前两个原则,因为涉及对孩子的过错进行反馈,即适宜地让他对自己负责;看到孩子对自己太严厉时进行干预;以及帮他理解自己的错误和情况,并最终原谅他。当你为他做了所有这些事情,他会慢慢学习这样善待自己。
帮助你的孩子建立一个有爱而坚定的内心声音,也就是自我同情的第四个原则,让孩子培养对自己的同情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家丹尼尔·斯特恩(Daniel Stern)通过录像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依恋理论。斯特恩界定了一个他称为“共鸣(attunement)”的过程,其定义包括母亲回应婴儿的情感表达或行为,能符合或精确反应孩子的情绪情况。斯特恩假设,自孩子出生那时起,母亲与孩子就有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知道自己能被理解,需求能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情感的共鸣给孩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在未来敢于承担风险,探索世界。
丹尼尔·戈尔曼博士在1995年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将情商定义为五种技能: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
童年的情感忽视不影响的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由于父母一直的不关心、不理解,会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自我需求,更不能向他人表达,长期下去,孩子就会感觉自己不值得被关爱,自己的需求是被隐藏的。
而在长大后无论是与老师、伴侣、同学和同事的相处中,都会收到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应该有快乐的生活,而不是一直活在阴影中。
扩展资料: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不管孩子,把孩子扔在家里不管,造成了对孩子的情感忽视,这种忽视虽然不像暴力,但是也会带来伤害。而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
这种情感忽视比较隐秘,不会那么直接地体现出来。一般表现为:父母不关注子女,有什么事都只是一语带过,从不问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就会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只会胡乱发火,不找问题所在,造成孩子失去信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