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4课《再见了,亲人》课后小练笔

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4课《再见了,亲人》课后小练笔,第1张

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孩子,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吧!为了帮我们赶走强盗,你已经浴血奋战了八年。2900个日日夜夜啊,你终于可以回归故里啦!为什么要流泪呢?是舍不得我这个老太婆吗?不,你放心吧,我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着呢!还记得那个夜晚吗?敌机在头顶轰炸,敌兵在村外包围了整个村庄。你带着全连的战士,硬是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生的道路。为了抢救出我唯一的小孙孙,你又义无返顾地回到了村子。当无情的炮弹在你身旁炸开时,你用双手推开了我的小孙孙,而你的双手,却永远地失去了……孩子,14万条鲜活的生命啊,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我们这片土地上了啦!14万个英魂啊,难道还不足以见证我们血脉相连的中朝情谊吗?

:我对现代诗没有兴趣,也没有感觉。看了徐志摩的一些诗,只是觉得意境很美,说不出有多喜欢。我对他感兴趣。写《李健吾传》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资料,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199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要我写一位现代作家的传记,给我提供了三个人供选择:何其芳、冯雪峰和徐志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徐。要写作,就要为一流的人写作。记者:你曾经发了一篇博文《他的散文比诗歌更好看》,你在博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真正知道徐志摩意义的活着的人只有少数。”这种自信从何而来?韩:本文为《徐志摩选集》作序。这样说,我完全没有贬低其他研究者的意思。我想说的是,目前对徐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只是对其诗文的鉴赏,还没有上升到对其个人品质和社会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层面。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的清晰细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写一本书《非才子的徐志摩》,就是不说他的爱情故事,而是想从个人修养、勤于思考、社会责任等方面,看看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法律,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在伦敦大学学习经济学。在那些知识分子中,接受过如此完整的社会科学训练的人并不多。他的硕士论文是《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最近发现他写的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文。可见他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在国内,他参加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辩论。也就是说,抛开那些风流韵事,就能看出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眼下手头的事情太多,顾不上。林:写作《徐志摩传》你花了三年的时间去挖掘和整理材料,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确定写作方法。这里说的写法是《家庭》《本传》《交游》的三卷模式,还是文中的写法?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写作方法上?韩:要写一本书,不仅要写传记,还要写别的书。有了所有的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在写作上能否有所突破。写作的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平庸的写作往往会毁了一本书。传记是一部史书,中国的史书可以分为三类:传记体、编年体、记事本体。现在的传记多为编年体和编年体,即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堆起来,从生到死。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就不用说了,缺点就是永远无法流畅的描述出来。想了想,想到了纪传体,写一个朝代皇帝,当然要变通。《家庭》,《本传》,《交游》,传记,附《著作》,记录和表格。这样,纪传体的四要素就完整了。事实证明,这个《年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写法。新颖简洁,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单一的方式描述,没有任何阻碍,整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徐志摩是真君子。徐志摩曾说,“我人生的大部分波折,都引出了情感的线索。”他与张幼仪、林、陆小曼的感情纠葛,也成为了最吸引今人的八卦。记者:你怎么看待徐志摩对张幼仪、林和陆小曼的感情?韩:不用说,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感情是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的。如果徐志摩不出国,凑合一辈子也不是不可能。即使一开始不和谐,也不排除你们会白头偕老,忠贞不渝。中国有多少知识分子就这样度过了一生。但也不能说徐志摩后来的离婚是个大错误。放在徐志摩身上,放在普通人身上。奇怪的是,离婚后,两人的关系变得正常而亲密。不用说,张幼仪的德行影响了徐志摩。应该说,徐志摩本来就是一个圆熟的人。

林的儿子梁从杰的原话是:“我一直在为徐着想。他死于1931年的一次空难,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如果和陆离婚,徐在感情上一定会回到林,以后大家都会很困惑。”一个晚辈,为了家族的名声,居然说一个父亲的飞机失事是“好事”,太不人道了。不过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林之间的感情有多深。晚年的张幼仪是这样说的:“在他一生遇到的女人中,也许我最爱他。”从张幼仪这边来说,是真的。徐志摩最爱陆小曼,但小曼后来的表现让他深深失望。对于林,他一直都深爱着。也许是因为不可能结婚,所以这份爱更深更神圣。记者:他真的从来没有对张幼仪有过爱吗?既然没有爱情,当初为什么不强烈反对这门亲事?还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韩:毕竟这是他父母的命。在他这个年龄,不服从是不可能的。我订婚时才16岁,结婚时才18岁。年轻时的爱情大多是肉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的。在英国的时候,张幼仪说徐志摩在和她离婚的时候,抵挡不住她身体的诱惑。这些都很难说什么是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在与林的关系上,但不能说在与陆小曼的关系上。你得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记者:你觉得徐志摩的《西装革履的唐伯虎》怎么样?韩:这种说法,如果是一种嘲讽的话,也没什么,不过是徐志摩可爱的一面。作为评价,几乎是诽谤。感情上,徐志摩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男人,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在那一代人中,他很少能做得这么好。记者:林的儿子认为徐志摩的意外死亡是上天的安排,否则会影响到他的家庭。你还说你喜欢他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投身政治斗争的文人,这也和他的早逝有关系。韩:林的儿子梁从杰的原话是:“我在想许。他死于1931年的一次空难,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如果和陆离婚,徐在感情上一定会回到林,以后大家都会很困惑。”一个晚辈,为了家族的名声,居然说一个父亲的飞机失事是“好事”,太不人道了。不过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林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是一个没有参与政治斗争的学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政治是非。他的死只能说是意外,唯一的作用就是反证他是天才。国外有句话,没有天才能活过36岁。父子孙徐山,出席这次会议的徐志摩的长孙,66岁。他非常尊敬他的祖父,并多次参观徐志摩生活、学习和旅行的地方。如果有这样的孙辈,徐志摩若春下有知,该多欣慰。这也是徐志摩的福气。他生来就有一个深爱自己的富绅父亲,但死后却被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们怀念。记者:在您的文章中,我能感受到您对徐志摩父亲徐神如的认可。比起徐志摩,他更符合一个好父亲的评价吧?韩:许慎如老师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中最大的投资是在他的儿子身上。他发现儿子的字写得很好,就带着他去郑家拜。儿子去北京上学时,付了一千大洋的礼金,拜在梁启超家门口。留学,费用优越,更是无与伦比。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后,立即将张收为养女。张幼仪后来的表现确实辜负了徐老师的期望。他的丧事由操办,孙子由张抚养。就连徐志摩的全集也是张策划和资助的。但也不能说徐志摩不是一个好父亲。他死得太早,父亲经济条件很好,前妻极其尽责,什么都不用他操心。记者:写传记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美国采访?韩:我写传记,重视文字材料,亲人的口述只能作为线索。不可能感兴趣

记者:在你与徐志摩的儿子和孙子的接触中,你觉得他们在谈论徐志摩的感受时会嫉妒吗?在你的《徐志摩传》中,关于张幼仪的部分大多出自《徐志摩传》这本书,但在研讨会上,许说这本书有点偏颇,不能真实反映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韩:我写传记的时候,和先生写过几封信,这位老老师给我提供了两张照片,是从他的家庭相册里取下来的。之前没有联系过徐山增先生。从海宁的朋友那里得知,徐山增先生不会说中文,所以没必要。徐山增先生不太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多像《小脚与西服》写的东西,他都无法接受。这本书主要是他奶奶口述的。采访者是张邦美,张瑜九的孙女,张幼仪的第八个兄弟,徐山增的堂弟。她没必要恶意篡改。作者的祖父是“徐迷”。他临死前告诉家人,葬礼上不要读圣经,要读一些徐志摩的诗。并告诉孙女对徐志摩手下留情。

梦到飞机坠毁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它可能暗示着生活中的困难或挑战。然而,梦境的含义因人而异,取决于你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状态。因此,飞机坠毁的梦境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然而,梦到自己没有受伤,可能代表你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有能力应对困难和挑战。你可能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来克服问题。或者,这可能表明你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梦到飞机坠毁并不一定是一个绝对的预兆。梦境的含义通常受到我们个人的情感和经历的影响。因此,不要过于担心这个梦境,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继续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确实如楼主所说,二战飞机非战斗损伤的几率非常高,就拿盟军来说吧,盟军二战中损失飞机88,300架(其中因作战原因损失 43,100架),包括损失轰炸机17,900架(战损10,000架),损失地面攻击机23,600架(损12,400架),损失战斗机46,800架 (战损 20,700架)。非作战原因是指误伤,自毁以及在机场未起飞就被击毁等等因素。而非战斗损伤中绝大部分都是自毁的,可以看出比例非常之高。

德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德国的两大战斗机王牌,击坠数各超过150架的莫尔德斯和马尔塞尤,都是坠机而死,德国一共生产了11万架飞机,基本损失殆尽,大约有45%是非战斗损失。

总体说来,二战中飞机坠毁数非常之多,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已经快破50%大关。

这篇作文的立意就是,往往最安全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放松,这个时候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事故往往会发生在这个时候。

他是民国风流诗人,女诗人林薇因、才女陆小曼都与他有感情交集,他为爱生,为爱亡,诗歌创作都是为爱而产生,他就是民国风流诗人徐志摩。

0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名门望族,徐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民盟主席沈钧儒是徐志摩表叔,作家金庸是徐志摩姑表弟,女作家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父亲是海宁当地有名的富商,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家境富裕,又是书香门弟,徐志摩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自然受到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并且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由于有很好的文学天赋,读书时就开时发表文章。1915年,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教会学院暨神学院,当年10岁在父母包办下和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当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

张幼仪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出生富商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但相貌一般,让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不是很喜欢,再加上徐志摩受过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反感,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为徐志摩后来的“出轨”种下了前因。

为了躲避妻子,徐志摩并没安心读完浸信学会的课程,仅一年后就离开上海,来到了天津的北洋大学,第二年,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又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大,徐志摩涉猎了日文、法文及政治学、中外文学的研究成为北平知识界和社交界的双料名人。这时,妻子张幼仪来北平跟徐志摩共同生活,不久怀孕,1918年,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出生。

也许徐志摩只是尽一个丈夫传宗接代的义务,长子出生后他并没表现出多大的欢喜,反而再次逃离家庭去外美国留学,在那里,他邂逅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林微因。

02

1918年8月,徐志摩离开中国到美国留学,先是入读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文学,获文学硕士学历,之后前往欧洲,进行一次新的游历。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求学,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半年,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神: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浙江人,跟徐志摩是同乡,17岁,正是花季少女,颜值和学识同时在线,让徐志摩一见钟情,无奈当时的林徽因早已跟梁思成订婚,而梁思成还是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也算是旧相识。

三人很快就熟络了,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徽因,严格地说,林徽因算是徐志摩的初恋,他对妻子张幼仪并没有感觉,在交往中,徐志摩向林徽因诉说了自己婚姻的不幸。

林徽因以女性独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开解着徐志摩,让徐志摩产生了一种两人在热恋的感觉,以至于他后来回忆英国读书生涯时提笔写下了:我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陷入爱情中的徐志摩灵感大发,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诗句,比如《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流失了,只留下大约三十首左右,他给林徽因的《偶然》中这样写道:

从这首诗来看,林徽因不仅是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更是他的心灵伴侣。可惜现实不如人愿,192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同意妻子来英国与他相聚。

张幼仪对徐志摩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带着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心情很激动,但在看到徐志摩那时,满腔喜悦却变成了失望。

不得不感慨,男人跟女人还是不一样,女人会因为一个男人对她好或跟一个男人有了孩子慢慢生了感情,而男人多半是一开始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后面也一直不会有感情,男人要绝情起来比女人更绝情。

徐志摩心心念念全是林徽因,对张幼仪非常冷淡,甚至张幼仪有两个月身孕了,徐志摩还坚决地提出离婚,张幼仪是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她早看出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她也不愿意继续这无爱的婚姻,1921年,两人离婚,张幼仪去了德国,次年生下次子徐德生,后来成为著名女商业家。

智慧的林徽因也看出了徐志摩并非夫婿良选,最后还是选择了跟梁思成结婚,徐志摩变成了孤家寡人。

03

失恋的徐志摩非常失落,再次灵感喷发,写下了不少著名诗句:

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一段新感情,失恋的徐志摩很快就找到了新目标。徐志摩回到北平以后,经常去一个好友王赓家,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他妻子陆小曼。

陆小曼是民国著名的风流才女,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年轻貌美,善画油画,还会钢琴,文采也非常不错,并且性格开朗,是个有名的交际花。由于王赓是一名军人,平时经常不在家就请求徐志摩代为照顾。

没想到徐志摩一不小心把朋友妻照顾成了自己的妻子,陆小曼也是个性情中人,发现自己爱上徐志摩就迅速跟王赓离了婚准备跟徐志摩结婚。

亲戚朋友都反对二人的结合,更加坚定了两人要结婚的想法,徐志摩父亲见儿子铁了心要跟陆小曼结婚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

二、婚礼由胡适担任介绍人

三、婚后必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10月,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王赓虽未参加,但大方地送了一份贺礼,也算是大度,梁启超担任了学生徐志摩的证婚人。

闹得轰轰烈的两人终于结婚过上了日子,却发现远不是热恋时那么开心了。陆小曼生活在富贵人家,花钱大手大脚,婚后,陆小曼住在上海的豪华公馆中,每月租金就要100大洋,家里还有众多仆人,她还喜欢购物,且从来不问价钱。

徐志摩只是一名大学老师,收入有限,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只得到处讲课赚取外快,非常辛苦。陆小曼经常是到处跳舞、打牌、看戏,经常到凌晨三点点才回来,不但跟其他男人传出绯闻,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让徐志摩非常苦恼,只能再次选择了逃避。

1928年,徐志摩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回忆起了跟林徽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百感交集,在回中国的轮船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婚姻出现危机的徐志摩再次想起了林徽因的好,当时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徐志摩也经常去北平,两人有一些接触,被陆小曼知道后关系恶化。

1931年11月17日这天,徐志摩再次见到陆小曼在抽大烟两人又发生争吵,徐志摩心情极,很想找人诉说。11月19日,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决定去北平听她的演讲,于早上8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中途飞机撞上了济南开山,年仅34岁的徐志摩空难身亡。

陆小曼得知徐志摩死讯后悲痛欲绝,她戒了大烟,还著文《哭摩》悼念丈夫,陆小曼随后还整理了徐志摩一生的作品,编成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徐志摩全集》等,也算是作为自己的一种补偿和忏悔吧。

而林徽因找到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一件残片一直挂在卧室,我想这里面有对徐志摩的怀念和内疚,也有对爱的一种纪念吧。

徐志摩那首回国前的《再别康桥》似乎在预示着他最后的结局,空难身亡,的确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民国风流诗人真是为爱生为爱死,终其一生为情所困,而爱情也成了他所有诗歌的灵感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10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