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应神火又以伦理情感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观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善恶的形象会引发不同的情感,而创造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 ②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以审美情感数珠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③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④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七宗罪》
“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哪怕世界并不美好,也值得为之奋斗。这是一个肮脏,操蛋,恶心,虚伪的世界。无数人举着散发着圣光的牌坊,在背地里营营苟苟。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做君子,然后自己做小人。这个世界真的让人爱不起来,却不得不爱下去,要在丑恶中发现美好,并小心翼翼的珍藏,然后用行动去捍卫它。
人之初,性本善,是骗人的!
人之后,性应善,才是咬牙切齿的选择。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阿甘正传》
笨有笨的作为。
聪明误!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笨才是稀缺而珍贵的属性。尤其是太平年代,获得小成功的是聪明人,获得大成功的往往是笨人!笨到只知道坚持,只知道傻傻地向南墙撞去,不绕弯,不取巧,不妥协,面对各种花哩唿哨的新概念,新产业,新动态视而不见,不炒作,不务虚,踏踏实实地在尘埃里积累力量。抛开经济领域,生活中, 情感 中也是如此,越是聪明的人幸福指数越低。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肖申克的救赎》
此心唯愿存希望,不与时光共消除。
所谓不再希望,其实只是没有坚持,或者不再相信。希望或许是错的,但美好一定是对的。而坚持,就是打开美好之门的钥匙。除了爱情亲情以外,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一定需要一个结果,更不意味着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之所以泪流满面,之所以忍受孤独,寂寞,质疑,甚至是否定而踽踽独行,无非是不想放弃自己。但求心安,但求无憾。
看到这么多人说的都是作品,我脑海里想到的却是生活中的事情。
具体的背景是小喵和喵家的众人出去吃饭,小喵家里的亲戚如果来做客,大家都会一起出门吃一顿,算是颇有仪式感的聚餐。
小喵的外公外婆已经80岁左右了,外公是个闲不住的,腿脚也好,每天都在出门闲逛。小喵的外婆却常年因为腿脚关节问题几乎是闭门不出,甚至因为晕车等原因一家出门吃饭也都在家附近找餐厅以方便外婆。
小喵出门都是在前面走得很快,几乎是大家都在后面走我却自己一个人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那一次是吃饭回家的路上,小喵吃的有点饱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慢慢走,甚至走在他们后面,就是那一天我看到了之前只有微博上看见过说家里老人不管多老还手牵手一起走的场景,原来外公外婆也是十指相扣一起回家的。
这是一张高糊,小喵看见这个内心其实百感交集,像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创作出来的故事都是浓缩了 社会 百态进入同一个作品里,有些事情可能也就是一闪而过,但是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思考,影片过去了可以回看,书也可以再翻,现实世界是没有回看的。
但是很多细节其实都在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没有触发他的浮出水面的点罢了。
那天小喵看见外公外婆牵手之后再去回想,其实平时里外公也很让着外婆,因为外婆不怎么能出门,也总是缠着他一起下棋,虽然外公更喜欢出门,但事实上却是每次都很乖的和外婆下棋。外婆则在外公生病住院自己去不了的时候总是想要打电话,各种担心,甚至有一次自己也病了。外婆一病,外公倒是好了转眼又照顾外婆去了。
现实 社会 可能不如作品使人感到震撼,但是现实是沁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的,所以可能会更使你难以忘记。毕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感知生活才能感知艺术嘛。
事情过去好多年了,这件不经意的小事仍然萦绕心头,久久难忘,反而越来越清晰。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我到临汾城公干。因为不堪忍受闹市上蒸下烤的酷热,事情办完,即打道回府。
匆匆挤上农村班车,车里已经很多人了。在后排找了一个座位,勉强坐下来,才打量起了周围的情况。
我的邻座是一位漂亮的**,怀里抱着一个未周岁的小孩。孩子已经睡熟,在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的前面,坐着一位体态丰腴的老太太。头发梳得油光滑亮,身上白色的T恤整洁干净。一看就不是邋遢的人儿。
终于,车子在一片汗臭味中开动了。从敞开的车窗中透进一股凉风,心情终于敞亮了一些。
突然,车子在一个无法避开的路坑上颠簸了一下,**怀中的小孩被晃醒了。“哇哇”地哭声代替了脸上的微笑,招来车上一些人的目光。
按照常理,哄弄小孩,最好的方法是给他哺乳。可是,在满车的目光下,**怎么好意思将她的双峰坦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无奈,**只好将孩子举起放下,放下举起地逗弄孩子,终于止住了哭声。小孩的脸上又漾起了花朵一般的笑容。
常言道“乐极生悲”。正当**为孩子转悲为欢而得意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只听“噗哧”一声,一股带着奶味的屎臭立刻弥漫了整个车厢。一堆**的稀流喷在前面座位上老太太的脊背上。
**一下子楞了,吓得呆怔在一边。脸上的笑容凝固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
整个喧闹的车厢也在瞬间寂静下来,人们静静地等待着一场世界大战的暴发。
过了一会儿,不是,仅仅几秒钟。只是人们在等待中感觉时候很长。老太太才回过身来,带着一脸的慈祥,缓缓地也是温和地说:“不要紧!谁家没有孩子呢?”
轻轻的一句话,车厢里紧张地空气缓和了下来。冻结在**脸上的笑容重新绽放。
“对不起,对不起!”迟到的道歉,终于从**口中吐出来。边说,边从随身携带的布兜中掏出一卷卫生纸,匆匆地,也是草草地给老太太擦拭起来。
那些**的污物早已嵌入T恤的线缝丝隙之中,岂能搓得干净!
车到李家庄,老太太起身下车。**慌忙从兜中掏出百元大钞,欲送给老太太作为赔偿。老太太却摇了摇手,说什么也不收。
车子继续开动了。我透过车窗的玻璃,望着远去的老太太的背影,看着老太太背上的一抹金色。顿时觉得老太太的身影高大了起来。
顶天立地!
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仍然时常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决不是杜撰。
在影视作品里,有一种美好叫作怜香惜玉,有一种悲剧叫作辣手摧花。怜香惜玉的片段比比皆是,符合人之常情,大众一笑而过;辣手摧花的片段极其罕见,人们都忍受不了这种残忍行为。有的时候,恰恰是暴殄天物的情节,能够给文艺作品带来非凡的艺术效果,让人对该片段不可磨灭。
我比较难忘的是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被玷污的片段。当然了,我不是真正的武侠迷,并没有看过原著。我仅仅看过电视剧《神雕侠侣》,也就是古天乐与李若彤所饰演的那版。
少年的时候,爱情在我的心中已经萌芽,我喜欢完美的事物,不喜欢“断臂维纳斯”。残缺总是让人不痛快,让人耿耿于怀,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我不知道金庸大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场劫难,让千万人气愤不已,小龙女冰清玉洁的完美形象顿时破灭。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个无耻的道士,竟然吃到了天鹅肉。上大学的时候,我与同学也谈论过这难忘的一幕。大多数人都在骂那个尹志平,只有少数人看明白了这一情节,认为金庸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神雕侠侣》在金庸武侠中至少能排到前三,一别十六年的刻骨爱情,让人唏嘘不已。大家知道,在文艺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有两个维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神雕侠侣》这两个维度做得都很好,但还是有小龙女被蒙蔽这一争议性情节。
事情已过去了许多年,我对该情节早已释然了,虚假的文学作品而已,有什么可悲可叹的呢。少年时代的义愤填膺,恰恰显示了我们自己人性中的那些正义和善良。美好的东西,我们都希望能够永远保持下去,不受任何的侵害。
这个,很多吧!就说个《抬荒老人》的生活片段。
我爱散步,好几年来常看见一位老妇“迷恋“于两处垃圾堆放处,两地相隔约六百米。说迷恋是因为,除开她走路,多数时间分别在那两处垃圾之处。
她,约七十多岁,个子矮小瘦弱纤细,头发蓬乱,身穿灰黑衣服,胸前系着花围腰,衣袖笼上袖套,背着个旧的竹背娄。瘦削的脸上布满很多块大小不一的老年性黑斑,不过双眼明亮较有神,走路也较快。不管她的衣服背篓还是鞋,让人感觉很脏,就和垃圾无二。几年都这样,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穿着不变,难道是她的工作服吗?
有好几次我看到她用那没戴手套的手在垃圾堆里翻找可卖钱的东西,哪怕垃圾堆里有臭水溢出又有臭气,她毫不在乎,根本没戴口罩。
她把认为有用的东西拣分在一边,是些什么呢?有纸片望料袋塑料瓶等,分类绑好装在背娄里离开垃圾堆。每次捡到的很少,尽管背篓很小但仍装不满。
那一天,我又碰到她,就告诉她说,我那里有些纸盒纸箱的,你要就去背吧!她眼晴闪亮,很高兴地答应了。
我把她引到我的花园边的铁皮蓬下,指着一堆废品说,这些你都背去吧。她说:这么多,一次背不走,可以分几次背吗?我说,当然可以。
我让她在那里收拾分类并背走,自己回屋了。约一小时后,我去看她。她正在把纸质的和塑料的分类,并三翻五次地说:我在这里老在想,是谁积存这么多收拾这么好。原来她说的是那里面有三困己迭压绑好的纸箱片。我没回答她,那些是我先前收抬并存放在那里,准备背去卖的,可能有五十多斤吧。她说的那些话充满一种感激和疑惑。当我遇到她后就打消了去卖的念头,全给她。其实我也懒惰不愿去背。她告诉我,说纸箱纸盒可卖每斤五角五分钱。
这个生活片断让我有所悟:其实人,不在穷和富,不在穿戴讲究,而可贵的在于自食其力地养活自己,在于珍惜哪怕是别人看不起的劳动。也悟到:花天酒地,酒肉横溢的不应该。
最难忘的是成龙大哥主演的**《神话》里面的一个片段:
在出征救灵药时,蒙毅将军在振营前发令:“家有老母者出列,家中独子者出列,家有妻儿者出列,凡出列者守营,……”。言、行、色中显出决断而又爱兵如子的大将风范。士兵们对他的敬仰,奸臣们对他的畏惧,字字句句,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忠良的本色。而他的蒙家军第一次集体违抗军令誓死追随,此去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我想不仅仅只是因为蒙毅将军是他们的统帅,更多的是战场上的兄弟情深和蒙将军的忠军爱兵,最后都为皇上的不死药而战死疆场。
即使在最后的决战中,他的宝马被刺成重伤,生命危在旦夕,蒙毅将军像对待自己的爱将一样,轻轻的为它合上未闭的眼镜,说:“黑风,你已尽忠了!”
这个片段看过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确切的说,应该是被震撼到了,**的表现手法和对人物的刻画十分成功,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上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中所表达更深层的东西,即便放在现实中,可能也会有它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当过兵的人,他们或许对此更有体会!
如果在现实中或者在部队中,遇到像蒙毅将军那样的领导或者班长,我想他们的部下也不会比蒙家军差~~
现在到了古稀之年回想一下自己至今难忘的文学作品很多。象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鲁迅的伤逝,祥林嫂,阿Q正传。当然还有很小时看过的三国,红梦,西游。对了我也很喜欢现在己很少见到的李六如的六十年变迁。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我的阅读,但我还是千方百计地找书耒读。使我难忘的是七,八年的时间我读了许多外国文学至今难忘象杰克伦敦传,列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阿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当然还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牛虻,约翰克利斯朶夫也使我受益终身。四十年代最早版的卜迦丘十日谈使我看到了另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想想**我记忆忘却不掉的是很小时看到的一部印度**叫章西女皇,骑骆驼和骑大象的两伙人打仗,最后章西女皇倒在血泊中的情景。其次就是简爱中罗彻斯特眼瞎了和简的对话情形。至今让人落泪。生活中当然也有很多令我难忘的情形。父母,师长,爱人,女儿,外孙,同学,朋友…都有一,二件难忘的情形。当我只有八,九岁时手里握着八分钱在新华书店为一本一角五分的小英雄雨来的书发呆时,书店服务员叔叔为我补上七分线把书放到我手中的情形;当在文化大革命中得知我们不能再继续上学了,父母失望的眼神;当我的中学美术老师颜中仁(因地主出身,由中央美院下放到北大荒后到中学教美术)频频督促甚至哀求我练习绘画,增强自己绘画本领的诚恳表情;当我离开学徒,工作八年的工厂时,师傅们不愿我离开的情形;还有从女儿怀孕到生下外孙全家人激动万分的情形;少年是同学,老了是至交,是朋友经常在一起,一旦有人离去,那种失落的情形;甚至和我相伴的猫,狗离我而去的情形我都暗自落泪至今忘不掉。
说实话最喜欢的影视作品还是《新白娘子传奇》,那时候的赵雅芝、陈美琪是真的美,演员吸引人;古老的传说就有那种神奇的魅力,西湖、人妖相恋,故事吸引人;剧中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的唱段,要放在别的剧中,绝对雷人,但放在这个剧中,就是优美而惊艳,音乐吸引人。我觉得再强硬的女子,看了《新白娘子传奇》都会立即变得温柔和感性。感动的人妖相恋的故事、美丽的赵雅芝和动听的音乐,我觉得是无法超越的存在。大家觉得呢?
最难忘的一部文学作品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电视剧又看了一遍,电视剧的还原度还是挺高的,我因为看过书的原因,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就知道了每个出场人物的命运,就好像是上帝视角一样,有一个片段是润叶和孙少安告白的那段,“少安哥,我想和你好一辈子”,这正是那在苍黄土地的女儿说出来的话,大胆,鲜活,这是现实的承诺,质朴到土地里的爱情,非常美丽的爱情。“你什么样我都喜欢”,这是孙少安的回答,没有华丽的语言,明白一个人真心最重要了,书里的人物刻画的也很优秀,非常建议看一遍书和电视剧,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很棒,也建议看一下哦。
活着。是一本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
作品是余华写的,**是张艺谋拍的,个人更喜欢文学原著。并不是张艺谋能力不够拍的不好,而是因为**受制于中国**行业的局限,必须传达一些必要的东西,所以失去了原著的一些意味。但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两部作品都做的不错,所以就当做一个说了。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活着》这部书,也都大体能明白这部书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富贵少爷沦落成落魄平民,由一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中国 社会 风云变幻起起伏伏的 历史 走向和发展轨迹的故事,展示了一副气度深沉的中国 历史 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史诗风格。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很好理解,就是无论生活怎样艰辛,要承受什么个人或时代的压迫打击,都要尽全力好好活着。这是《活着》所要表达的普遍的思想。但如果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这样,这部作品还不足够能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大浪淘沙后的中国经典文学名著。光有思想性还不够,艺术性也是一部作品能冠以“文学”的重要原因。
先说思想性,很多人觉得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像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活着。富贵家道中落,气死父亲,病死母亲和妻子,儿子被稀里糊涂地抽血抽死,女儿又难产死,一家子全死了,这样的人生遭遇可以是被苦难包裹。但富贵还是活下来了,虽然依然很穷,但是还是活着。所以让很多人产生感动的,是富贵的这种人生态度。所以大部分人就觉得这部作品的价值就是传达了这样一种“无论遭遇什么打击都要活着”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一种力量。但是,如果这样理解,这就把它的思想性理解的太浅薄了,甚至说是理解错了。
“活着”,不带有任何积极的成分。这里的“活着”,更多的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游离生存状态”,也就是像动物一样本能地去活着,绝不是为了什么,也不站在人的立场。这样的活着,没有欲求,没有价值,也没有失望,没有困境。好的坏的都没有,它只是一种思维的惯性状态。这一刻活着,下一刻也要活着;今天活着,明天还在活着。把人的活着,放在时间意义上来看待,抛去了人的一切观念,直把人当做动物来。它解释了生命的惯性,人经历过绝对的生死,必然会用生命的惯性来或活着。才是真正的思想深邃之处。
就像作品开始福贵和那头老牛,通过日落黄昏福贵牵着牛在田地里走的描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个老牛和福贵有太多相似之处:年老、衰弱、卑微、懒惰等等,这头老牛其实就指的福贵。这头老牛的设置,就是为了更明显地表达出活着的意义:牛怎样活,人就怎样活。这头牛就是福贵。还有从前面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福贵现在的这种活着,已经没有了任何色彩,而这种生活就是生命的原始状态。还有牛偷懒的那一处描写,福贵说的那句话其实点明了思想:牛犁地,理所应当。这个“理”,说实在的就是虚无,但就是这么一个玄幻的想法,成为了福贵活着的原因,也成为活着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解释,用语言有些难以表达,只能个人慢慢领悟。
再说一说艺术性,这部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很温和的,格调敦厚,充满着悠远的苍凉的 历史 沧桑感。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点,交出叙事权。
学文学的朋友都知道,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说是“为其代言”,作者充当着“代言者”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了文章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意志。也就是叙事者和叙事权的交付问题。
拿老舍的《骆驼祥子》来讲,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代表了当时广大的底层劳动人民。通过他的一生,表达了对旧 社会 的控诉。我们细看这部作品其实能理解,这部作品叙事权始终都是老舍一人操控,“代言人”的特点非常明显。老舍很明显是高高在上的,以上帝视角,描写他所认为的一切。叙事者有时是祥子,但是叙事权其实始终都是老舍。真正属于祥子自己的故事,很少得到展现。这一点和《活着》很不一样。
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叙事者和叙事权不太一样,叙事者是谁在说话,而叙事权是谁在讲故事。这部作品,其实都是老舍在说。所以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有种疏离感,感觉祥子是很远的。他缺少太多发自自己思想的语言,所有想法都是老舍来说的。当然,必须认同的是,这部作品的“控诉感”太强,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老舍想要表达旧 社会 的黑暗,表达了过多的主观情绪,所以才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成了“他叙传”。
而我们看《活着》,这本书明显地是“自叙传”真正讲的故事,都是自己。叙事者有两个,一开始是“我”,“我”下乡采集民歌,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于是展开了福贵的故事。而在开始讲故事时,“我”其实退出了,叙事者和叙事权都全盘交给了福贵。后来的整个故事,就成了福贵在讲他的一生,而不是“我”借着福贵的口来讲他的一生。这种叙事权力的交付,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一是更准确地表达了“活着”的思想,因为直接表达了当事人的所思所感;二是把作品的厚重的深沉的平实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读来非常有感触,更容易带入情境。
叙事权利的交付,在很多文学作品上是少见的,就来连很多现代文学大作家都不善用。这点个人修养还不够,未能理解。虽然这本书依然是余华写的,全文依然代表着余华的主观思想,但是叙事权利的交付却真正地让福贵这个人物活起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