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文章分为两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感情?第二层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

《孙权劝学》 文章分为两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感情?第二层用了什么的描写方法?,第1张

第一层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第二层写吕蒙与鲁肃“结友”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第二层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话,这里的“大兄”(大哥)是吕蒙对鲁肃的称呼。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哥(你)为什么领悟这个道理这样迟呢?

他哥说他的事情发现的晚了,表达了不解或者着急。

孙权劝学的特点体现在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2、作品鉴赏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3、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健《中外散文辞典》:“本篇是一则叙事短文,篇幅短小,仅仅几句对话,既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画了三位说话者的不同口吻,还显示出人物的各种神情。辞约意丰,繁简得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

-孙权劝学

词句注释

1此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2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 的将领。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6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7掌事:掌管政事。

8辞:推托。

9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1博士: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yé):后写作“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3但:只,仅。

14涉猎:粗略地阅读。

15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6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17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18就学:指从事学习。就:趋向。

19及:到了……的时候。

2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1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3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24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5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26即:就。

27更(gēng):重新。

28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

29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0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1遂:于是,就。

32拜:拜见。

33别:离开。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的道理:

1、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自己不但要学好,还要带动附近的人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华。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扩展资料:

《孙权劝学》内容: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向吕蒙指出“学”的重要性时的坚定和对吕蒙十分严格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才智变化之大表示惊叹不已的态度。

出处:宋·司马光 《孙权劝学》 

原文节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扩展资料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