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第1张

#教案# 导语《孙权劝学》吴国大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下面是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说的话,这里的“大兄”(大哥)是吕蒙对鲁肃的称呼。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哥(你)为什么领悟这个道理这样迟呢?

他哥说他的事情发现的晚了,表达了不解或者着急。

《孙权劝学》的人物形象:1、孙权——善于劝学,关心、亲近部下,又不失为主人身份;2、吕蒙——知错能改,善于学习,积极上进;3、鲁肃——从侧面说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孙权劝学》一文最重要的就是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人物。

  孙权劝学中的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是一篇记叙文,为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作,收录在《资治通鉴》里。本文是以对话(语言)描与来表现人物,语言简练,含义丰富,富有情味。短短几句话,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0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