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所说的心情,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状况。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譬如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意愿的事物则会引起喜悦、快乐、下等肯定性质的体验;、若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意愿的事物,则会引起愤怒、憎恨、悲哀等否定性质的体验。而否定性质的体验特别强烈时可以说是心情特别恶劣的时候。恶劣的心情可以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是很大的。当你心情不佳时可考虑采用以下方法来克服。
1.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可人心情愉快,轻松活泼,在振奋心情上比服什么良药都更有效。研究证明,情绪和情感是客观刺激物影响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在情绪活动中机体所发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变化是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机能联系着的,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通过体育运动如跑步,疾走,游泳,打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骑脚踏车,登山等能加强心搏,促进血液循环及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使大脑皮尺的兴奋和抑制恢复平静,从而达到改善不佳心情的目的。这些运动应每周坚持3-5天,每次至少30分钟。体育运动不仅影响生理参数,也影响到性格特征,尤其对情绪的稳定有很大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它们有助于消除过度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对于解除或减轻不佳心情,保持心理健康是很有益的。参加体育竞技,可以为不良情绪提供一个“排泄口”,使遭到挫折而产生的冲动提升为向前的动力。体育运动有着明确的规则,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以及向往公平竞争的人们来说,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场所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肯定了体育运动对情绪的排泄作用。这些学者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消闲或锻炼身体,它还具有心理医疗的价值。它像一种净化剂,通过社会的认可的渠道,使参加者被压抑的情感和精力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是受伤的心灵得以痊愈。
2.听音乐,跳交谊舞。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音乐可以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许多中外乐曲对兴奋,抑制两过程平衡状态的神经系统具有“按摩”�和“调整”作用。具体方法是:首先你要选择能符合你当时心情的音乐。 例如,在心情忧郁时,先听你认为哀伤的音乐。这样,虽然看来会增添忧郁,却是着手改变心情的第一步。接着播放三、四段精心选择的简短音乐,以逐步进入到能使人愉快起来的音乐。 跳交谊物,在悦耳的旋律,和谐的舞曲伴奏下,轻松而有节奏的步伐翩翩起舞,实际是对音乐、艺术、运动、美的享受,可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松弛紧张的神经从而缓解不佳的心情。
3.自我鼓励,语言暗示。当你心情不佳时,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做斗争。这样他就会感到有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来。此外,还可通过言语的暗示作用来调整和放松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你不佳的心情得到缓解。比如,你在发怒时,可以用言辞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会把事情办坏的”。陷入忧愁时,提醒自己“忧愁没有用,于事无补,还是面对现实,想办法吧!”。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可以用“不要怕,不要急,安下心来,会好的”等等言辞,给自己以鼓励和安慰。只要是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 进行这种自我的暗示,往往对情绪的好转有明显作用。
4.利用食物。单食碳水化合物有镇静作用,因它可刺激大脑产生血清素。常见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有蔬菜、水果等。食用蛋白质具有维持警觉性与脑力的功效。最佳的蛋白质是贝壳类、鱼类、鸡肉、牛肉、瘦猪肉,100克左右这类食物足够产生这种作用。咖啡碱会使人沮丧、烦躁和焦灼不安,应避免含有咖啡碱的食物如咖啡、茶叶等。
5.调节色光环境。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例如,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昏暗狭窄、肮脏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光线暗淡易使人精神萎靡不振。对阴天或光线暗淡房间里感到消沉的人,若每天增加二、三小时明亮的人为光线,心情便会好转。患季节性情绪失常的人,在冬天多花一点时间照射日光会对他们有益。有人认为颜色能滋养心灵,犹如维生素能滋养身体。要减轻焦虑和紧张应选择一些具有缓和及镇静作用的清淡颜色如绿色、浅蓝色等。在烦躁和愤怒时应避免红色。在心情沮丧时应避免黑 色和深蓝色,应选用能使人心情愉快的色调如橘色、**、红色。
6.结伴郊游、休闲农家乐。到附近农村去郊游,可遥望无边的田野。春天里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柳枝吐绿,芳草茵翠,菜花黄,麦苗青,桃花红,李花白,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秋天里秋高气爽,蓝天漂浮着白云,稻穗、高粱随风摇摆,欢迎游人,那田园的生机,丰收的景象真令人陶醉。 到山区去郊游,登上山冈,视野开阔,俯瞰大地使人心胸豁达开朗。山上林木繁茂,花草丛生,或信步观赏,或扑蝶戏耍,或听鸟鸣于茂林。在这优美宁静的环境中,可缓和心理紧张,消除大脑疲劳。 游览名胜古迹,观赏古寺庙宇,亭台楼阁,碧梧修竹,苍松古柏,或品茶畅谈,或吟诗作画,更有一番乐趣。那幽静的环境,绚丽的山水风光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对神经系统有极好的安定调整作用。 在郊游的同时落脚农家乐,品尝农家的野菜、家常菜及土鸡、土鸭、土鱼、土特产,和同伴们谈笑风生,休闲玩耍,别有一番风味。在郊外可以呼吸到清新宜人的空气,使人感到精神爽快,精力充沛;在郊外还可享受到充足的阳光,阳光作用于神经系统使人精神兴奋,心情舒畅;在郊外微风轻轻吹拂, 这是大自然给人的皮肤肌肉做轻柔的按摩,令人舒畅陶醉。总之,通过郊游休闲可使人精神愉快,驱散紧张情绪,消除心理疲劳,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最后提醒一下,若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调节,心情仍然不好,甚至还很恶劣,请记住:一定去找心理医生。
在心理学界,心理营养这个词,是由马来西亚的林文采博士在2008年经由上万个个案的家庭实例、实践验证有效的结果而提出的。
那心理营养是指什么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就像孩子身体成长、生命的延续需要空气、水、食物一样,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建设,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那在其后一生中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那这种心理营养怎么能传递给孩子呢?就是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的拥有了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你的身体的全部感受比如疼痛通过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方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疼痛的性质和强度。所以,虽然独立拥有自己的身体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杰作,但也要付出承受孤独的代价 ,好在造物主用另一个链接来加以弥补,这个链接还非常强大,那就是情感。
你的身体的疼痛确实引不起我的身体的疼痛,但可以引起我的“心痛”。我们都曾经体验过心痛过我们爱着的人的所有的痛。尤其是我们深爱着的孩子,有些时候,甚至比痛的当事人还要痛。那这种心痛的感觉,就是情感的通道制造出来的。
那我们今天所分享的心理营养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这种情感的通道的。那建立这种情感链接的通道,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有它的内在运行机制的,就是通过人类天然具有的认同机制发挥作用。
这里有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那就是“认同机制”, 心理学家把孩子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孩子是通过认同机制来构建他的内心世界的。那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心理营养就是遵循内在运行机制和这样的规律来给到孩子的。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6个月前的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 婴儿在一岁左右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能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会说端端怎么样),
约在两岁前后,显示出客体我的认知(能用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知道用我这个词来代表自己)
特别是孩子在0~6个月 , 刚出生不久,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认为妈妈和我是一体的。处于全能自恋阶段,这个阶段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即认为所有事情都能够实现、所有需要都能被满足。
那么在这个阶段,作为主要抚育者,也就是妈妈要如何做,做的过程中给孩子怎样的感觉是至关重要的,奠定了孩子一生的人格底色。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也就是你给孩子他自己是怎样的这样一种感觉,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
婴儿的身体和母亲永久的分开了,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能、无助、无力,甚至翻个身都需要别人来帮忙,有任何需求都只能用哭来表达。
分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 ,以母亲的情绪和细心照顾为标志,比如对在学会语言之前,孩子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哭,那妈妈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出及时恰当回应。也就是能从哭声里,分辨出孩子哭的原因是饿了(想吃奶了),还是想睡觉了,还是身体哪儿不舒服(拉了,尿了),还是心理不适,还是感到无聊。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我怎么样,你就是能够尽你所能的来满足我,爱我。
微观层面: 也就是母婴间分分秒秒的互动,比如手指触碰、言语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这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层,是真正体现母亲养育方式的核心环节。
神经心理学层面:在该层 面,婴儿受到养育方式影响了其神经递质的建立和压力激素的反应,这些再反过来影响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但若这些需要无法得到监护者的准确照顾,婴儿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并会演化成一种心理缺失,从而致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次追求回到“全能自恋”的状态。严重的,就成了 成年巨婴,成年巨婴心理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态,是由于在幼儿阶段缺乏正确照顾而导致的心理缺失。
缺的轻的,现实层面啃老族。还有以自我为中心,这将导致在生活中总是把别人当自己,总是想满足我说了算,满足我的想说,满足我舒服,导致在人际交往中总是给不到别人应有的尊重,那么人际关系就会不良
举个例子,这种微观层面的互动多么重要:婴儿的录像,
美国心理学家报告了一项源于1964年的关于纵向母婴研究的结果,追踪研究76个婴儿,从出生直到30岁,研究人的心理跨越不同生命阶段的内部迁移。这个研究有一个叫琼的患自闭症的3岁女孩,研究人员为了找到治疗的切入点,从孩子的父母那里要来了她早年生活的家庭录像,在经过反复观看之后,发现了一个细节:
当琼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把她抱在肩上,她们的目光跨过操场看向正在拍摄的父亲。母亲用鼻子蹭着琼,孩子开始流口水并微笑,然后将目光转向母亲,就在同一瞬间母亲却看向了别处,她们的眼神不曾相遇。孩子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目光变得呆滞,脸上没有了表情。类似事件重复发生了多次。
当然不能说这是造成琼的自闭症的唯一原因,但这种微观层面的眼神的错失,肯定会给孩子投下阴影,孩子会因为无法感受到与母亲的情感链接而陷入沮丧之中。孩子内心可能会有绝望和悲伤,好像一个生命的灵魂之火花刚开始在眼睛中闪烁,没有遇到回应后就此黯然熄灭。如此一点点的积累下来,就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某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当然,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在婴儿期,都会面临母亲照顾上的一些微小的疏忽,这些疏忽,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受挫,但同时也有助于孩子自我功能的发展。但如果挫折过于强烈,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停滞,陷入退缩当中。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这些也需要通过以上的三个层次给予。可是如果这时妈妈的情绪不稳定、心情不好,甚至父母经常吵架,两个人的精力耗尽,没法给到孩子照顾,没法办法给到孩子在你心里我最重要的情感链接,那么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者。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带这个期待一直寻找,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任性、作,妈妈和我掉到水里先就谁的问题。我家端端就曾经问我:我无论长什么样,你都爱我吗?你怎么问这个问题,因为有时候你批评我。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所谓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是安全的,可以从困难和问题中走出去。
那么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哪里呢?首要的两点就是妈妈的情绪稳定,妈妈的安全感,以及良好的夫妻关系。这样就相对来说能够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生活环境,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而不是狗一阵猫一阵,一个有良好安全感的妈妈绝不会走在大街上,随时会担心天塌地陷,而一个刚刚从地震中逃生的人,却会觉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险。孩子这儿不能去,那儿不能摸,这事不能做,那个不能碰。随时会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这样就把妈妈自己的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恐惧感,经过伪装后变成孩子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她需要过度警觉才能保护孩子。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认同了母亲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令人恐惧和担心的,到处潜藏着危险和无法预料不好的事情。多疑
那么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除了以上几点,培养安全感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在生活里,多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的,孩子可以做的,都让他充分动手尝试,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过程都能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累积一点自信。
所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计较结果如何,让他失败、累积经验、获得自信。如果反过来,父母过度替代,为他做这做那,孩子就容易没有安全感,即使父母关系好,爸爸妈妈对他也不错,但什么都不让他尝试,他对自己就会怀疑,“一旦没有你的时候,我是不是就不行了?”
过度保护,其实是在给安全感减分。
这里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还是在美国那项历史三十年的研究中,有一个男孩子回顾他的童年:我最早的记忆是去广场玩,广场离我家很近,滑梯、沙堆、还有很多孩子,但那天我找不到母亲了,惊慌失措。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我转来转去,四处寻找,越来越害怕,然后我突然看见了她。那个瞬间我有一种巨大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他把我抱起来 也,拥抱我,整件事就结束了。
可以想见,如果这个男孩在那一刻见不到母亲,他就会一直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如果母亲对孩子内心这种强烈的恐惧完全没有觉察,或漠然视之,这种恐惧就有可能作为他内心的一种核心情感延续下来,影响到他对知识的探索,及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
还有一个心理发育水平比较好女孩,在受访时说,她之所以对自己和身边一切充满乐观和自信,是因为从小母亲给予他足够的陪伴和支持,那时我知道事情总会好起来的,每当我需要她时,她一定会在。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心理学家把孩子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
认同所产生的效仿和模仿不同。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孩子知觉到自己和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这是人类的天然需要。认同带给孩子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孩子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3岁左右,“我”的意识的萌发更充分了,是形成“我是……”的重要阶段,也就是形成对自己的评价的重要阶段,“我认为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
那么在生活里,给到充分肯定、赞美,那么孩子就有高的自我价值感,相反如果打击批评指责,就会形成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如果想要拥有一个高价值感的孩子,那么尤其是在孩子3~6岁这个阶段,要多多的给孩子肯定赞美认同 。
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重要,那么在肯定、赞美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妈妈。
因为一个孩子,通常容易对拥有什么样特质的人产生认同呢?认同的对象通常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有较强的能力的,或健壮、聪明或漂亮的。而爸爸相较于妈妈更有权威性、身体也更强壮,力量感强。
所以如果,爸爸愿意认真的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好爱你。他会很容易认同爸爸的看法,认为自己真的很棒,从而产生源自内心的自信,并认为自己是个很有价值的人。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请爸爸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肯定、赞美 ,愿意肯定孩子,赞美孩子,性别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以解决这些问题:当碰到麻烦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啊,我该怎么处理?与别人意见不同,我该怎么办?与同学起了争执,有了矛盾,我要怎么办?
这时孩子要通过榜样示范,认同模仿,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她生活中的问题遇到的种种问题。
对孩子来说,自然的就是主要养育人,父母,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的?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的?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板。
刚出生不久,有人无条件的接纳,让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接下来安全感让他能够独立,然后是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认同,等到六七岁,有学习认知的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那么 生命的五大天性便会自然得以生长,他们是链接、爱的能力、独立自主、安全感、价值感 ,他们犹如生命五大金花,在人生中悄然绽放。
拥有了这五大心理营养,等孩子长大,自然能够自己去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总之未来所有学习的基础,决定于七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去学习新东西。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的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缺失的那部分心理营养。
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认同,而不能展现那个阶段最好的生命能量。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孩子们成长中的重要问题,孩子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一般孩子在三至七岁时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爸爸妈妈们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对孩子实施良好心态的教育。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 篇1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此他们拥有太多的爱,但有时“太多”也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物质拥有量的过剩与情感、精神营养的不良会使孩子发展失衡。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包括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耐受挫折的能力;能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1、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进行适当挫折教育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3、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4、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5、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次,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定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 篇2一、教育孩子学会生存能力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伊芙雷站了出来,“我不想死!”她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他们在伊芙雷的带领下,胜利地穿出森林。也许人们会认为,像伊芙雷这样的女孩生来就有才能,其实才能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西方国家,包括东亚的日本,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跌到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会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
三、多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有的家长很少让孩子出门,担心这担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长大后易敏感、退缩。有的小孩子自私自利,缺乏团结精神,因而也很少有朋友,长大以后也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才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或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四、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可是孩子对外界刺激是被动地接受,逐渐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尝试去摸摸、看看、甚至会把玩具拆得七零八碎,这是一种求知欲的表现,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动,不但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也会扼杀了他的积极性,将来你想让他有兴趣干点什么事,他也懒得动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事,耐心地给以讲解,或一起跑他玩。
五、让孩子多动脑
一个男孩子因为腿短而无法爬上滑梯的第一级台阶,他央求妈妈把(未完待续)他抱上去,母亲告诉他:“动动脑筋你就会有办法的。”小男孩想了想:“把我的小推车拖到那儿,然后站上去。”“很好,去吧,孩子。”母亲说。小男孩这样做了,一切变得十分容易了。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
六、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败,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做错事或坏东西在所难免的,不要老是数落孩子:“你怎么这样不听话!”“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这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怕孩子淘气给你添麻烦,而要多考虑什么有益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因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家长也要克制自己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如果真是不让孩子玩某样东西,应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开。
八、给予鼓励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甚至也可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千万不要泼冷水。尽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那么稀奇古怪,你应高兴的是他们拥有较强的幻想力,幻想力正是创造的导师。
九、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群体,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亲爱的家长,你的孩子是否都具备这些品质呢?
如何教育孩子的个人素质
一、教育孩子要礼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在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不讲礼貌的人。这些不礼貌的人,绝对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做好素质教育而导致的。这些人或许说话大声,不顾旁人的眼光;又或者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也可能把私人的秘密到处炫耀……无论这些做什么事情,旁人的感觉就是不舒服,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没礼貌了。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变成老让旁人困扰和烦恼的人的话,父母们做何感想?所以说,从小做好礼仪礼貌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
基本上4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幼儿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时候,父母要开始的礼仪教育就是围绕着见人要问好、遇到弱者要帮忙进行。像每天进幼儿园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和老师、看门阿姨、路上的保安叔叔打招呼;遇到父母的朋友又或者是家里的亲戚的时候,孩子要学会主动问好;公车上看到空位要学会给老人让座……无论是问好,还是让座,都能够让孩子学习到,待人要礼貌,只要待人礼貌,见面时献上一个微笑,谁的心情都会变好的。让座则会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其实也是礼仪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噢。
二、教育孩子多读书。
一般来说,一个有素质的人,一般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内涵从哪里来呢?毋庸置疑,内涵都从人的经历和书本中得来。在孩子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培从小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能力,让孩子彻底爱上读书,在书的世界里翱翔。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喜欢看书,整天在外说空话的话,这样的形象又有多好呢?所以,从小给孩子多买点书籍吧,大点后勤点跑图书馆借阅书籍,让书成为孩子的第二个老师。
三、懂得接待人。
有时候,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总是父母匆匆忙忙的招呼接待,急着去冲茶倒水上小吃。基本上,孩子就坐在一旁自己玩自己的,顶多就打声招呼,就好像没自己什么事儿一样。其实,接待客人是一个很深的学问,也是培养孩子素质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和渠道。如果孩子大一点后,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会煮水泡茶、帮爸妈拿东西招呼之类的,让孩子在做这些平凡的事情中,不知不觉的了解到,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应该如何去招呼,如何热情的对待,谈话应该如何进行等等。这些事情都将成为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笔不小的财富噢。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 篇3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能决定人的成就大小。孩子不够成熟的时候,没有完全的判断能力,对外界世界观都是接入性的接受,不能够辨别好坏,这就需要父母从旁指导,多加关爱,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四性观念,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拥有自控力的人能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更能冷静平和的思考解决问题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坚韧、果断、顽强的精神和自我监控的意识及调节能力,还要有对人对事的宽容态度和豁达的胸怀。
教育孩子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 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够全面的看清自己优缺点。家长要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家长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少打击 在很多时候,鼓励可以给人更多动力。孩子犯错时常有的事,家长切勿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对孩子过于严厉批评教育。打骂和恶语相向只能使孩子形成自卑自贱的心理,家长应该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加以会改正。过于霸道得教育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改变家教观念,提升家长的个人素质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能只提供给孩子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应该还要注意多教给孩子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而且尽量要从实际出发,改变家教观念,不要总是在吃上下功夫,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还要以身作则,家长要以礼待人、先提高自己是素质才行。
有意设置障碍,培养孩子抗挫能力
现在孩子仿佛生活在蜜罐中,有很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没有经历过挫折,所以抗挫能力很差,心理素质不强。所以父母要着重教育孩子的抗挫能力,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孩子玩一些组装的玩具,家长可以故意设置一定的难度,不要随便给孩子帮忙,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就是一脸愁容也不要帮忙。
及时疏导,让孩子正确应对挫折
对于经常遇到挫折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的给予孩子有用的指导,而且要帮助孩子寻找挫折的起因,引导孩子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拥有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比如孩子跌倒了,不要让孩子哭太久,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原因,是自己不看路还是鞋子不合适还是走路太快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信
赏识和信任,树立其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其精神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赏识而来到人间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是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近来有学者把这句话概括为赏识和信任孩子。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等都是给予幼儿的信任和支持。幼儿也会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下、支持的话语中,重新树立起自信。注重实践,因材施教,激发其自信心。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我们都应该为其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笔者工作所在的班级在语言区开展了“我做什么最棒”的活动,让幼儿互相交流,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好,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两个方面。该活动不但使幼儿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激发了幼儿的自信,使幼儿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强者性格
对于小孩子,特别是很小的孩子,方法很简单:利用他最急切的要求,作为一种奖赏来训练他。年龄小的孩子总会喜欢要一样东西,如要吃的、要玩的、要你帮他干什么。很简单,让孩子或者大声说句话,或者大声表达一个观点,你再给孩子。这种方法家长是很容易掌握的。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要善于利用孩子急切的要求,训练孩子敢于大声讲话。这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是百验百灵、立竿见影的方法。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大声说几句话就是委屈他了,孩子会终生受益。一定要训练孩子大声讲话。
如果讲得虽然大声,但是还不够清楚,就要求他说清楚一点。比如他想要个玩具,可是讲得太快,不清楚,要让他说清楚,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孩子不是比较怯生,不敢大声讲话吗那么,在某一个场合,如果孩子说话的声音比原来大了一些,立刻夸奖,立刻鼓励。
训练孩子讲话一定要由易而难。不能一始就让他见一个他最害怕的陌生人,或者带他到一个特别严肃的场合让他大声讲话,这样会把他吓住。要由易而难:先在家里大声讲话;再和熟人大声讲话;再在某种轻松的场合大声讲话。
现有8种恢复的方法供选择。
1、做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减慢心跳速度,减少神经张力,降低血压。每天做10-15次深呼吸。另外,任何时候,当感觉紧张或压力很大时,就做做深呼吸。让空气充满的胸部和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出。迈克尔·施密德特著有《厌倦疲劳》一书,建议每分钟呼吸12-16次。
2、沉思,人们常常通过沉思来放松自己。沉思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舒舒服地坐着、放松,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像“一”那样简单的字。当其他想法侵入时,集中精力,再去想先前的那个字。
3、慢慢地做一些伸展运动,做伸展运动的效果跟做深呼吸差不多。它可以减轻肌肉张力,加速血液在体内的循环,以及帮助把氧气输送到大脑。 每天开始时都来一次和缓和、适度的、给身体增加活力的伸展。弯曲脊柱可以加速体内的循环。最好的伸展运动是:双手和膝盖着地,然后慢慢地、用劲地把背弯成弓形。保持这种姿势10秒钟,然后慢慢地放松。或将脚以肩宽分开,身体略微向前倾斜、屈膝,把你的手放在大腿中部,然后轻轻地弯腰,保持10秒钟,再放松。再重复做。
4、尊重生物钟,有些人早晨时精力旺盛,而其他人晚上精力最好。“如果起床后,需要喝三到四杯咖啡才能提起神,那很可能不是一个‘早上精力旺’的人。”查尔斯·昆兹勒曼如是说,他著有《如何让你的能量和生产能力最大化》一书。 找出的“黄金时间”,把你最重要的工作留到你“高能量的时间段”。比如,如果你是一个“云雀”,那就在上午安排一天中最重要的事,而不要安排在下午,因为下午时,精力已经衰退了。
5、少吃多餐,吃饭时,血液将更多地跑到肠胃,大脑供血相对不足,所以会变得迟钝、不想动。部分专家相信每天吃5到6顿,一顿吃一点点,那么你的血糖将保持稳定。不要过多食用高脂肪的食物,比如肥肉、冰淇淋等。消化这些食物,需要的时间长,因而大脑供血不足的时间也长。但是不要忽略那些带有基本的脂肪的食物,比如鱼和坚果。它们是很重要的营养滋补品。
6、多晒太阳,阳光能抑制身体中褪黑激素的生长。没有充足的阳光,尤其是冬天里的那几个月,有些人就会患季节性的“情感性精神病”,一种可能引起疲劳的抑郁症。
7、注意站姿,当没精打采地行走时,重量从身体的重心处移开,因而你得耗费更多的气力来保持平衡。约瑟夫·斯威尔解释说:“一天中搬运的物体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约瑟夫·斯威尔解释说:“一天中搬运物体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只要保持它在我们支撑点的中心,我们就不会那么疲劳。”
下面是一些保持平衡的简单方法:保持的头在骨盆上方,耳朵在肩膀上方,腰背部向前倾。如果坐在计算机前,眼睛应与屏幕的中间在同一水平线上。女人们脱下高跟鞋,把沉重的手袋留在家里,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会使你的体重偏离重心。
8、 检查的睡眠习惯睡多久才够?人与人不同。可以这样测量;如果在不瞌睡的时候睡,或者周末时睡到很晚,那说明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要争取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每晚多睡一个小时,然后看看感觉如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