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夕阳》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前三联之间关系如何?

林鸿《夕阳》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前三联之间关系如何?,第1张

夕阳 林鸿

抹野衔山影欲收,光浮鸦背去悠悠。

高城半落催鸣角,远浦初沉促系舟。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凄凉独有咸阳路,芳草相连万古愁。

林鸿,福建福清人,诗推崇盛唐,且时在摹仿之中推出自创之意,是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此诗是他在京城任职时的作品。

“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衔山”指夕阳之形: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是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急急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像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感。游子不归,闺中**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摹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义山的黄昏体验已构成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其间浸透着他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深深感伤,可令人生出无数凄楚和凝重的感悟。原始先民自有时间感以来,就对黄昏与夕阳充满着无比复杂的感情。夕阳之美,绚丽但刹那,带给人高峰的快感,又预示着终结的肃杀、苍凉和凄美。“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黄昏的景致成为人们向往温馨和珍惜岁月的象征,也成为人们思归和伤别的寄托对象。

夕阳与黄昏成为人们亲情、爱情与家园意识中一道永远不会褪色的风景线。在当代,当我们听到张学友唱的“夕阳醉了,落霞醉了”,陈奕迅唱的“夕阳无限好,却是近黄昏……好风景多的是,夕阳平常事,然而每天眼见的,永远不相似”,又在惆怅、伤感的情绪中生出许多美丽的安慰和进取的心思。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扩展资料: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出自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野望》。

原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如下: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野望

1、表达情感:

表达了蒙汉情深,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的思想感情。此句点明中心,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2、翻译: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和睦相处;离别之际,共同在夕阳下的草原上细谈,不忍心分别。

3、出处:老舍《草原》。

4、全诗: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年新添时代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5、全诗翻译:

在这草原上,好客的主人用手抓羊肉和奶酒、酥油茶招待我们;推杯换盏都是祝福的话语,吉祥话不会忘记;草原上的老翁还能唱起以前的传统歌曲,草原青年也能穿着新的衣裳;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扩展资料:

《草原》赏析: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在夕阳的阴着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显得格外楚楚动人。草原上的绵羊,似乎都像披上了一曾华丽的衣装,凝视着我们。在这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大家都对大草原产生了感情,与热情、好客的草原主人,与翠色欲流的大草原依依惜别…… “谢谢你们今天的热情款待,让我们品尝了许多美味,领略了大草原的风光,观赏了民族舞蹈。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到我们这边来看一看城市风光,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哦!”我微笑着说。“谢谢,我们一定会去的,祝你们一帆风顺、一路走好,美丽的大草原永远欢迎你们!”草原的人们挥手向我们告别,直到远去…… 我们走了,但大草原上的所有东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扩展内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自老舍的《草原》,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1899~1966,满族人,笔名老舍。

释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一、概述

1、全诗

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老翁犹唱当年曲,少年新添时代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作者

出自老舍的《草原》,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1899~1966,满族人,笔名老舍。

3、意思

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和睦相处;离别之际,共同在夕阳下的草原上细谈,不忍心分别。

深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句中多处运用了“借代”期望傍晚时分。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

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5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