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采访家长关于老师感人故事怎么写?

学生采访家长关于老师感人故事怎么写?,第1张

写一篇关于家长和老师感人故事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故事背景:简要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 发现问题:描述家长或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困境,例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可以通过引用实际案例或调查数据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3 倾听与关心:强调家长和老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以及他们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可以描述家长和老师主动与学生交流的场景,例如家长主动与孩子谈心或老师主动找学生聊天。

4 助力与支持:描绘家长和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家长鼓励孩子坚持努力、老师给予学生额外的辅导。可以具体描述家长和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努力和付出。

5 成果与收获:叙述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例如学习成绩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等。可以配以学生的感言或亲身经历,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6 总结与启示: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并给读者一些启示或建议,例如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等。

最后,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相关的emoji表情,例如‍‍‍表示家庭团聚,表示学习成果,表示努力奋斗等。希望这些建议对您有所帮助!加油!

  随着时代 教育 的发展,健康心理教育案例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学习、关注并参与其中,并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重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1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

 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 文化 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

 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 其它 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

 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

 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 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 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 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 社会实践 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 人际交往 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2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 家庭教育 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3

 案例中提出:“我表面看起来又活泼又开朗,可内心却特别敏感、多疑,尤其是我容不得别人比我强,不管是同学还是好朋友。所以,我很少有真正的快乐。从小学到中学,我一 直是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可以说,我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可能是拔尖惯了吧,从上初中开始,我就总是和人较劲似的,不容许任何人走在我的前面,否则我就会不理人家或找人家的不是。我也曾下决心改正,可都没有用。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很卑下、很自私。难道我真的要这样痛苦地过一辈子吗”

 由案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有点心理问题的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优秀的。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面上活泼开朗,内心却特别敏感、多疑;也想要改正,但是其较强的嫉妒心理,让他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甚至有点矫枉过正,转而认为自己“卑下、自私”。“争强好胜”,不再是引领他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而成了他积极向上的绊脚石。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分清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对其予以心理上的疏导。

 该学生由于自小是一个优秀生,正如他所说,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长期积累起来的优越感,让他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由于这种心态过强,该生就驾驭不了自己的心态,导致嫉妒占据了自己的内心。这是父母、和老师因其优秀,长期的夸奖赞扬的结果。为此,要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还是需要父母和老师配合,才能予以解决。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立,他们还需要父母、老师的指点与帮助。所以,对于该生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直指其错误之处,让该生直面自己的错误;其次,要帮助该生分析其错误的成因,避免该生因此而产生的心理落差;第三,要对该生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该生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学会宽容的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第四;引导该生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更好的理解他人等。这些 措施 的实施,对该生应当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如果能够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是可以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的。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心理问题是常常听到孩子们的抱怨:“我的父母太啰嗦,他们总是把我当孩子,好像我什么都不懂,永远长不大。”这其实是青春期的孩子共有的一种心理,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此时父母不仅不能撒手不问,反而管理更严格。这使学生从心理上到行为,与父母的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要求父母对他们少管束一点,对父母的“唠叨”嫌烦,而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又会失去自控,产生行为偏差。他们要求父母让他们独立,不要“多管闲事”,但当他们遇到心理冲突和矛盾时,又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疏导。这组矛盾的产生有其必然因素: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与作为中学生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对待现实与未来的看法与态度也不同, 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是正常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为此,我常常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中学会感恩。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也让他们明白了父母的苦处与难处,孩子也学会了感恩。当然,力只从一方面使是难以形成合力的!如有条件的话,我一定会和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形成合力,促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处于与父母、老师交往关系中的疏远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活动能力增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父母羁绊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从情感上,意味着中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已被对其他的依恋(如对同龄人的友谊)冲淡;从行为上,意味着父母 对子 女的约束已不能像 儿童 时期那么严格;从法规上,意味着青年心目中的法规与价值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了。因此,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应当少说教,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获得孩子的认可,和孩子有共同的向心力,才能有益于孩子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尊重学生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取得有下沟通的首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和凯利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应该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追求应当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凸现双方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教师是互动的主动方,决定了互动的激起、进行和结束,而家长属于被动方,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长,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地位的平等,就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下列出了六个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小例子:

(一)

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因为是个插班生,所以总是觉得跟同学有点隔阂,家长和对孩子很紧张,要求也很高。孩子高高的,但是学习的成绩却一直在徘徊,人也比较内向,是个很文静很有思维的女孩,做事也有责任心,但是胆子不大。

了解了这个孩子的前因后果,我觉得跟家长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我决定从孩子的谈话入手,了解了她回家后的时间安排和周六周日的时间安排情况。通过这次的面谈,我知道这个孩子很听话,妈妈对她的成绩要求很高,稍有不会就会紧张得要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孩子胆怯,自信心不高。

我跟孩子妈妈做了一个面谈,肯定了孩子在班上的表现,论智力、论能力、论给老师帮忙都一一赞扬,唯独是在表现自己方面不足,显得不够大方。这些细节反映出来可能跟她长期在长辈面前得不到肯定有关。我教给这个妈妈一些好的沟通方法: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哪里有错,请孩子检查的过程每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互动达到检查和沟通的效果,而且还及时表扬她的细心和表达精准。不懂的也不要反复练习,可以开个玩笑让她记得更牢固。

一个多月过去了,孩子在堂上的表现明显进步了,举手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的机会很多,回答的时候很精彩,让全班同学都听得入迷。孩子的成绩也从高低不稳的状态走向平平稳稳的99-100。还经常帮助老师去做好班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胆大细心的学生干部。

(二)

在几年前,在我还教数学课时,班上有一名学生小王,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是越来越差。发现情况,我立即把他家长请来,家长到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动手就揍小王,我立刻制止家长的行为,把他请到办公室了解情况。

原来,小王是单亲家庭,母亲不在了,父亲是做城管的,工作很忙,放学经常只有一个人在家,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没人管,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动不动就打孩子。看到家长这样,我就赶紧说,孩子这段时间上课认真,就是没有完成作业,并劝家长尽量找时间多培孩子,多跟孩子交流,家长也虚心接受了我的建议。另外单独和小王谈心,说:“家长是很重视你的,家长相信也你学习认真,希望你能做到”。

之后小王有了明显的变化,交作业积极了,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我也抓住机会对他进行对此表扬,到期末考试时数学达到了90分。

(三)

小邵是五(3)班一名特别让老师操心的孩子。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都很差,平时又好惹是生非,总好“表现”自己,经常做一些与课堂纪律、校纪校规格格不入的事。这样的学生给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都带来极大的麻烦。就拿数学计算来说,因其基础差,领悟能力又差,大多计算是错误的,这让我非常着急。看来,这一学生必须要充分调动其家长的力量,光靠校内仅有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可说起该生的家长,她是单亲家庭妈妈很忙,与不讲道理。在她家长的眼里,她只要能在学校就可以了。我们仅从教师的角度摆出非常威严的架势,家长也不接受,甚至还与学生一样产生抵触情绪。

那天,我把家长找来,先是肯定该生一些好的方面:如在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表现还不错,能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平时也很热情,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但也许是基础差了些,计算的内容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给数学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虽然老师平时只要一有空,就会帮助她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可如今由于回家后没能及时的复习巩固,成绩一时难以提高。此时,我完全站在为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为孩子提高成绩的角度着想,家长也比较容易接受。随后,便将其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告知给家长,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

这次的沟通,我感觉到家长非常希望配合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家长反而非常感激老师为他孩子做的一切,同时也更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四)

某一天早晨,我正在校门口站岗,这时有一位家长送孩子来,却刻意停留了一会,我明白肯定是家长有事与我沟通,于是我马上走上前,微笑着与她攀谈起来。

在几句开场白后,这位母亲马上就向我询问起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我很理解她急于了解儿子在学校情况的心情,因此,像作报告一般地告诉她孩子这一阶段的进步。听到我的表扬,这位妈妈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她开始讲起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在提到孩子有进步的方面时,她看着我,眼神里透露出期望得到赞扬的讯息,我也适时地以惊叹的口气表达我对此事的看法。

也许是我认真的倾听让她感受到了我的真诚,这位母亲也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语气向我分析孩子的性格,并指出了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不足。我听完没有立即表达我的意见,而是先客观地陈述了这还子在学校的情况,最后才说“如果他能……,那就更好了。”这位母亲一听,马上就明白了,她一边表示在家尽力帮助儿子改正,一边感谢老师对她儿子的关心和照顾。

(五)

小刘同学比较自卑,不合群,经常埋怨家长对他不好。同学们也不大喜欢他,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同学欺负他。他的家长为此对学校、对老师有很大的意见。

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除了教育班级的同学外,还经常鼓励他,给他创造机会表现自己,树立他的自信心外。我还经常诚心与小刘家长沟通,以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孩子的进步为出发点,客观的评价了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另外,我认真倾听了家长的倾诉与烦恼,让他们感到我是诚心诚意想要帮助他们解决矛盾。经过多次真诚的沟通,小刘家长认同了老师的做法,并主动配合老师。

小刘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转变,参加活动积极了,与同学相处和睦了,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六)

我班的崔峻曦同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平时很少关心他的情况,小崔的生活起居主要依靠爷爷料理。在与他爸爸的接触中,我感觉到这位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籍确认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可以迟迟不来、孩子秋游在他眼中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小崔在班里的表现不好,经常违反纪律,成绩也落后了。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孩子的内心是渴望关怀和理解的,更需要来自家人的肯定。

于是,我主动多次联系他的爸爸,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孩子的关注以及他对自己孩子的责任。后来也及时将小崔的进步反馈给他。现在小崔的表现得到家人的肯定后,他逐渐恢复了自信,违反纪律的现象少了,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

良好沟通应避免的错误

1.沟通不当的标记

2.没有正确的阐述信息

3.给人以错误的印象

4.没有恰当地聆听

想想每当人们沟通时带有各自的偏好,会发生什么事,同样也令人开心。另外,没有哪个人的解释与另一个人的解释如出一辙,完全相同。感知、情绪和性别都在个人挑选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遇到自己的孩子早恋,一定不要着急,想一想自己也曾经年少无知过,用自己曾经的过去来换位思考,对待孩子早恋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疏导,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用父母的权利去打压阻止,这样只能是适得其反。

校园中的早恋现象非常的普遍,孩子出现早恋基本上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生理成熟,对异性表现出好奇

孩子到了青春期生理表现逐渐的成熟,这样就会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希望从异性的眼中看到对自己的认可,这是比较正常的一种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家长不要表现的过于惊讶,可以正确的做出引导。

压力太大、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宣泄

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每天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放学还要参加各种补习,就连节假日也没有得到放松,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心切,在言语和行为上就会给孩子各种压力,于是孩子为了释放这种压力,宣泄一下情绪,找一个异性朋友吐槽、诉说。

家长过意严厉、孩子产生了反弹

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不允许跟异性交朋友,甚至不能跟异性说话,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于是在这种种禁忌之下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于是就出现了早恋。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早恋,可以慢慢的疏导,不要过于干涉,给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用朋友的身份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尊重,得到孩子的认可,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孩子敞开心扉,让孩子能够主动的把心里话告诉自己。

积极正面的去疏导,不要用言语去羞辱孩子,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有自己的业余爱好,经常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树立他们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要有更好的憧憬。

一个离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其实我没有什么这种案例,但是我家有一个孩子就是离异家庭的,但是这种孩子的心里是个其他孩子的心里是不一样的,他们心里面有一种自卑感而有一种特别自己有一种自强。自己特别能够去理解事情就是说比同龄的孩子懂事更早的那种感觉,他们的心里也是非常脆弱的。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对他有耐心。让她感到温暖。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

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较为的途径。通过选择恰当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过程的同时,建议采用家庭疗法,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家庭共同努力来矫正孩子的厌学行为。

五、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洋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小洋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洋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小洋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洋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代沟与沟通

课题:《中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调查研究》

研究者:张盈颖 虞佳阳

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张盈颖、虞佳阳说:“是一篇报道促使他们对此感兴趣的。报道说:一位风华正茂的16岁少年,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父母心中的懂事孩子,在一夜之间突然离家出走,没有一丝预兆。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孩子的父母措手不及,揪心不已。”

他们分别对百余名初中生和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结果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与他们的父母是很少沟通的,而经常和父母交流的,只占了10%左右。沟通往往是以谈话、聊天为主,也就是说,中学生与父母主要的沟通方式是对话沟通。

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与父母有了好的家庭关系,沟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调查结果并非如此。那些自认为与父母关系很好的中学生在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65%的中学生觉得与父母聊天“对自己帮助不大,没什么感觉”,甚至有15%的同学觉得与父母聊天常常话不投机,有时无话可说。

分析整理调查得来的数据,他们发现,思想上的差异是子女与父母间正常沟通的最大障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占到了70%。其中,代沟问题、父母对子女学科成绩的过度关心以及家长头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现代中学生与父母之间沟通障碍的三大原因。

调查还表明,亲子彼此交谈的谈话内容多半是关于子女的学习,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会谈及自身,仅16%左右的家长会偶尔提及,但也只轻微带过。这样子女就很难了解父母心里的一些想法,无助于沟通。且如问题涉及到了个人隐私,几乎93%的父母都会下意识采取回避。

家庭成长环境

课题:《关于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性的调查报告》

研究者:章敏敏

研究者章敏敏首先提出,家庭教育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和间接影响的综合。她说:“对我们做子女的来说,家长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而她通过对杭州高级中学和浦沿中学的24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今社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不够理想的。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父母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的有14名,占59%;不够重视的有8名,占33%;根本不重视的有2名,占8%。

而章敏敏这位下半年才读高一的女生认为,每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心理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家庭教育的作用。中学生,对父母的心理行为还是有依赖。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在1997年对1326名中小学生的家长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中得出的结论是: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占学生总数的11.67%;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不端问题直接与父母的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关系。而在日常 ,家长脾气暴躁、古怪、动辄打骂孩子的现象也为数不少,孩子们说:“亲爱的父母,难道你们真的不知道这样会影响我们吗?”

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在子女的思想品德形成中起着奠基作用。章敏敏在调查中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这方面的素质不高。仅以父母是否有赌博行为为例,24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0%的家长有时要去赌博,8%的家长几乎天天都要参加赌博。她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的思想品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肯定要影响到子女。”

通过调查访问,本课题研究者还归纳总结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各位有心的家长不妨对照一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父母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不仅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而且能充分信任孩子,让孩子时刻能感受到父母是最可信的人;这个家庭里的父母还要学会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方式,并且经常抽出时间陪同孩子游玩。在此基础上,父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不会在别人面前随意责怪孩子,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且能善于发现和鼓励孩子发挥特长。

(原载《家庭教育导报》2001年8月3、10日合刊,记者沈爱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7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