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鼓琴于师襄中的议论文观点(也可以说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这个故事的启示)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中的议论文观点(也可以说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这个故事的启示),第1张

观点一

品行高洁的人是能够相互理解的(孔子与文王操共鸣,直指夫子与周文王都是贤者、圣人)

观点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师于师襄,才有机会领悟文王操,可见一个好的老师有多重要

观点三

业精于勤荒于嬉,良好的学习态度是获得成就的前提标准

文的启发:万事都有成功之时,但即便如此也要力求做到最好。在学习中更要有着好学、善学的精神。

《孔子学琴》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学琴》的启发是: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不会半途而废。才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在学习方面我们一定要端正态度,一定要向孔圣人学习!希望大家看了会有所启示!

琴棋书画,琴为六艺之首!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精通音律,都会弹琴!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要积极进取,要虚心学习。孔子的弹琴技艺已经很高了,但他仍然不满足在他50岁的时候,还主动向师襄学习弹琴。

2 做事要始终如一,不厌其烦。孔子学一首曲子用了不知多长时间,而且从而从不厌烦,每天慢慢实践,最后才能让教自己曲子的老师师襄为之叹服。

3学习、做事要认真钻研。孔子正是围绕这一首曲子不断的钻研,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从掌握弹奏乐曲的技巧,到弄懂取之承载的思想,最后参悟透作曲者创作的根本。这逐渐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认真研究,才使得孔子的琴艺达到更高的境界。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从你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师项囊

  “昔仲尼,师项囊。古圣贤,尚勤学。”出自《三字经》意思是:从前孔子十分好学,曾向七岁的项囊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还不断学习,何况我们一般人呢?说的对呀!所谓“知识无止境”嘛!有一次,表妹来我家,问我:“你知道‘亚洲’这个词怎么翻译成英语吗?”我的脑子马上查找,结果没查到,便说不知道。表妹骄傲地说“ASIA,Asia.哈哈,姐姐终于被我打败了!"接着她哈哈大笑起来.姑姑也走过来说:"你连三年级的表妹都赢不了,是怎么了?"我并不生气,而是问姑姑:'您认识孔子吗?"姑姑马上回答:"他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我怎么会不认识呢?'接着,我书:"孔子这样知识渊博的圣贤,他也曾虚心想七岁的项囊学习呀!"姑姑娘听后,笑着说:'看来,我也要向你学习了!'

  “昔仲尼,师项囊。古圣贤,尚勤学。”这句话记住了吗?如果记住了,就要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品质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花白,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便上前行礼询问是否是老聃先生,老人有些纳闷面前这位年轻人怎么会认识自己。孔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请老子收下自己做学生。老子说道: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答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有大的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孔子的老师——师襄

 师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古琴家,在卫国做乐官。其实,让他更加出名的还是孔子,因为他是孔子的老师。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听说师襄是一位音乐家,便拜其为师,学习琴曲《文王操》。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听了孔子的演奏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继续练习这首,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再弹给老师听,师襄又说,你可以再学别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还要继续练习这首曲子,这样反复了数次。孔子认为只是弹出乐曲还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它的内部逻辑,还要深刻理解曲意达乐曲的意境。师襄正是利用学生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让其发挥主动。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无考,死于公元前492年,其事迹见于《左传》和《国语》等书。据《国语》载,苌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敌,不幸死于国难。后来,神话传说,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为碧玉。鲜血化为碧玉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后人所说的“碧血丹心”便渊源于此。

 苌弘不仅是周朝政治家,他还擅长于乐。孔子入周时曾访乐于苌弘,证明了苌弘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于孔子。关于孔子访乐于苌弘,《大戴礼记》谓:“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这就是说,孔子不只是“访”而且是“学”乐于苌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9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