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文章第1段有何作用,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依次作答?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文章第1段有何作用,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依次作答?,第1张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

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

叶圣陶信息介绍

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爆发前,满清战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肢解了满清王朝。然而,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小屋里。由于生于现代,叶圣陶的资料至今保存完好。

年轻的叶圣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考上了草桥中学。高中毕业后,他成为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他的笔名在当时很出名,他的原名叫叶。1914年被排挤,被迫离开学校,这对他以后投身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很快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童话《稻草人》。

20世纪初,白话文浪潮席卷了封闭落后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叶圣陶看到了白话文的魅力,转而从事白话文写作,很快就写出了《春宴琐谭》。1921年,叶圣陶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写了长篇童话小说《小白船》,迅速引起轰动。同年,他有幸加入北大新风尚社,结识了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一大批思想领袖。从此,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如鱼得水。他们共同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救国。叶圣陶还是很爱国的,九一八事变震动了全国。他联合了一大批文艺界人士,以笔抗日。

建国后,叶圣陶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他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等多个职务,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88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叶圣陶的资料。

叶圣陶谈什么写作?

叶圣陶老教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让这位老教师与众不同的是他独特的教育方法。除了擅长教育,叶圣陶在写作上也颇有见地。长期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经历,让他经常谈到写作技巧。叶圣陶谈了什么写作?

叶圣陶的写作方法之一就是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积累。他很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和当会计老师的父亲一起在街上走,为房东收钱。每次出门,他都仔细观察收费对象,生活状况等等。小小年纪的他,胸中就知道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为他后来的写作埋下了伏笔。

叶圣陶的第二个写作方法是多练习,多阅读。叶圣陶热爱读书,他坚守着“读百遍出真知”的道理。他父亲从小把他送到私塾,他读了所有的诗和书,包括《百家姓》和《千字文》。积累多了,自然要练。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人类的自然行为,所以我们应该让它们成为一种习惯。

叶圣陶的第三种写法叫技巧运用。他认为,好作文之所以出彩,不在于编剧有多牛逼,而在于作者运用了一些小技巧。情感类文章要用叙事,事情是叙事的核心。没有了东西,文章就像一个空壳,一点颜色都没有。作文的想象一定要合理,很多文章脱离实际肯定不行。

叶圣陶《谈写作》的内容可以总结为生活积累,多读多练,技法运用。由于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叶圣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

叶圣陶成长故事简介

叶圣陶在教育界和文学界名声显赫。俗话说“三岁见老。”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为人诚实,平易近人;正直、专注等品质离不开小时候父母的谆谆教诲。叶圣陶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江浙一带自古文人辈出,因为他非常重视教育。叶圣陶的父亲有些文化。他早早给儿子找了个私塾,立了个家规。在这样的曝光下,他茁壮成长,叶圣陶的成长故事从他的出生开始。

叶圣陶天生就有天赋。他的父亲叶伯仁渴望儿子成功,为他请了当地一所小有名气的私塾。叶圣陶三岁开始读书练习。据说他六岁时至少能读3000个单词。为了培养儿子的习惯,督促他学习,父亲给他定下了不背一本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不过叶圣陶记忆力超好,学习热情高,基本没坏过什么规矩。家规基本没用。他的父亲喜出望外,邀请他去一所知名的私立学校。这个私塾老师相当苛刻,不得不用尺子来惩罚他。叶圣陶一点也没有荒废学习,很快就能背下《四书》、《诗经》等经典著作。

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限于学习。他认为孩子们应该多看看这个世界。由于父亲是会计老师,年轻时,叶圣陶经常跟着父亲在社会上收房租。父亲带着他拜年,过生日,参加婚丧嫁娶,各种仪式,让他见识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出现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

叶圣陶成长中最有价值的积累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这使他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至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代教育大师和文学家。叶圣陶的成长故事就是这么不平凡。

叶圣陶生平简介

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也从事文学创作,是一名作家。由于现代出身,叶圣陶的情况至今被详细记录。他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甲午战争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然而,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小屋里。

叶圣陶不是有钱,而是穷,但他勤奋好学。怀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他中学毕业后就投身于文学创作。笔名盛涛也在那时出名了。他的原名是叶。1914年,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不久后,他写了中国第一部童话《稻草人》。

20世纪初,白话文浪潮席卷了封闭落后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叶圣陶看到了白话文的魅力,转而从事白话文写作,很快就写出了《春宴琐谭》。1921年,叶圣陶专注于儿童文学创作,写了长篇童话小说《小白船》,迅速引起轰动。从此,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如鱼得水。他们共同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救国。叶圣陶还是很爱国的,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震动了全国。他立即联合大批文化界人士,以笔抗日。

新中国开放,叶圣陶的活动越来越多。他致力于教育发展事业,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等多个职务。同时担任出版总署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晚年,他活跃在各行各业,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盛涛先生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就是叶圣陶的情况。

教育家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叶圣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老师。他教书育人,勤奋工作10年,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方法经验。他热爱文学。辞去教师职务后,他加入了新风尚社,并参与了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稻草人展现了那个年代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这显示了叶圣陶非同寻常的忧国忧民情怀。

叶圣陶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日本侵华后,他投身于抗战文学创作。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非常讽刺,描写了农民群众的大丰收,却因为战争的背景而厄运连连。不得不踏上抵抗三座大山的征程。可谓极其接地气,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

叶圣陶的评价也突出在教育方面。解放后,他投身于教育工作的研究,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进教材时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致力于文学与教育的叶老,是学界德高望重、公认的教育大师。

如果问叶圣陶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开头的那些,还应该加上一句,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勤于学习。

叶圣陶的性格怎么样?

叶圣陶的人品评价已经不能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了。语文课本上,老师曾经评价他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为人诚实,平易近人;要正直,专心等等。的确,叶圣陶的人品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原名叶,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贫寒。叶圣陶勤奋好学,很快就在文学创作中崭露头角。

叶圣陶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老师。他教书育人,勤奋工作10年,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方法经验。他热爱文学。辞去教师职务后,他加入了新风尚社,并参与了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稻草人展现了那个年代被压迫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气氛悲凉压抑。这显示了叶圣陶非同寻常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不凡的品格。

叶圣陶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日本侵华后,他投身于抗战文学创作。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非常讽刺,描写了农民群众的大丰收,却因为战争的背景而厄运连连。不得不踏上抵抗三座大山的征程。可谓极其接地气,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他的人品不言而喻。

叶圣陶的性格也在教育上凸显出来。解放后,他投身教育事业,为中国教科书的编写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把朱自清的《背影》选进教材时说:“这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直太干净了。”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的守门人,叶老在文学、教育方面兢兢业业,学术界称他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到这里,叶圣陶这个成绩斐然的人的性格就不言而喻了。

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语言简练而感人,同情与讽刺兼备,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叶圣陶散文风格特点

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感人,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清新自然。叶圣陶的散文富有自然之美,其用词简洁明了,形象鲜明,具有清新自然的感觉。

富有感情。叶圣陶的散文常常涉及到生命、情感等主题,情感真挚,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独特的思维方式。叶圣陶的散文思维独特,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从微小的细节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强调生活与人性。叶圣陶的散文强调生活与人性,尊重人的本性,反对机械化、功利化的生活方式,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生命的真善美。

叶圣陶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1、《隔膜》

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月,是“文学研究会丛书”的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笔者收藏的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的“国难后第一版”。

2、《稻草人》

《稻草人》是2008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3、《倪焕之》

《倪焕之》是201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4、《古代英雄的石像》

《古代英雄的石像》,作者叶圣陶。

《古代英雄的石像》到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5、《未厌居习作》

《未厌居习作》是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圣陶。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其中既有对重大政治斗争题材的记述和感受,旗帜鲜明,爱憎强烈;也有对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的描摹,态度亲切自然,体情人微,状物真切;既有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也有轻柔畅达的抒情;既有激愤的鞭笞和诅咒,也有细微的描写和亲切的赞颂。

1929年单行本出版。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埋头教育改革到参加群众革命运动,由自由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曲折道路,被誉为“扛鼎”之作,是我国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生平简历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后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

  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他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教育和新闻编辑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新闻出版思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教是为了不教

  文学为人生

  易读性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叶圣陶纪念馆

  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作品赏析

  叶圣陶 稻草人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基督教里的人说,人是上帝亲手造的。且不问这句话对不对,咱们可以套一句说,稻草人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这是当然的,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只有稻草人知道得最清楚,也知道得最多。他知道露水怎么样凝在草叶上,露水的味道怎么样香甜;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他知道夜间的田野怎么样沉静,花草树木怎么样酣睡;他知道小虫们怎么样你找我、我找你,蝴蝶们怎么样恋爱,总之,夜间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以下就讲讲稻草人在夜间遇见的几件事儿。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她当时昏过去了,后来就落了个心痛的毛病,常常犯。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可是今年的稻子长得好,很壮实,雨水又不多,像是能丰收似的。所以稻草人替她高兴: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下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安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

  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教小蛾害怕。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他似的。稻草人见小蛾落下了,心里非常着急。可是他的身子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想往前移动半步也做不到;扇子尽管摇动,那小蛾却依旧稳稳地歇着。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但是那小蛾是歇定了,不管怎么赶,他就是不动。

  星星结队归去,一切夜景都隐没的时候,那小蛾才飞走了。稻草人仔细看那片稻叶,果然,叶尖卷起来了,上面留着好些小蛾下的子。这使稻草人感到无限惊恐,心想祸事真个来了,越怕越躲不过。可怜的主人,她有的不过是两只模糊的眼睛;要告诉她,使她及早看见小蛾下的子,才有挽救呢。他这么想着,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

  老妇人到田里来了。她弯着腰,看看田里的水正合适,不必再从河里车水进来。又看看她手种的稻子,全很壮实;摸摸稻穗,沉甸甸的。再看看那稻草人,帽子依旧戴得很正;扇子依旧拿在手里,摇动着,发出啪啪的声音;并且依旧站得很好,直挺挺的,位置没有动,样子也跟以前一模一样。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田岸,预备回家去搓草绳。

  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根苗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儿,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呀!”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覆地警告;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警告是无效了。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他恨不得一下子跳过去,把那灾害的根苗扑灭了;又恨不得托风带个信,叫主人快快来铲除灾害。他的身体本来很瘦弱,现在怀着愁闷,更显得憔悴了,连站直的劲儿也不再有,只是斜着肩,弯着腰,好像害了病似的。

  不到几天,在稻田里,蛾下的子变成的肉虫,到处都是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稻草人听见他们咬嚼稻叶的声音,也看见他们越吃越馋的嘴脸。渐渐地,一大片浓绿的稻全不见了,只剩下光秆儿。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

  这时候天气很凉了,又是在夜间的田野里,冷风吹得稻草人直打哆嗦;只因为他正在哭,没觉得。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你。”他吃了一惊,才觉得身上非常冷。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为了尽责任,而且行动不由自主,虽然冷,也只好站在那里。他看那个女人,原来是一个渔妇。田地的前面是一条河,那渔妇的船就停在河边,舱里露出一丝微弱的火光。她那时正在把撑起的鱼罾放到河底;鱼罾沉下去,她坐在岸上,等过一会儿把它拉起来。

  舱里时常传出小孩子咳嗽的声音,又时常传出困乏的、细微的叫妈的声音。这使她很焦心,她用力拉罾,总像很不顺手,并且几乎回回是空的。舱里的孩子还在咳嗽还在喊,她就向舱里说:“你好好儿睡吧!等我得着鱼,明天给你煮粥吃。你老是叫我,叫得我心都乱了,怎么能得着鱼呢!”

  孩子忍不住,还是喊:“妈呀,把我渴坏了!给我点儿茶喝!”接着又是一阵咳嗽。

  “这里哪来的茶!你老实一会儿吧,我的祖宗!”

  “我渴死了!”孩子竟大声哭起来。在空旷的夜间的田野里,这哭声显得格外凄惨。

  渔妇无可奈何,放下拉罾的绳子,上了船,进了舱,拿起一个碗,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转身给孩子喝。孩子一口气把水喝下去,他实在渴极了。可是碗刚放下,他又咳嗽起来;而且更利害了,后来就只剩下喘气。

  渔妇不能多管孩子,又上岸去拉她的罾。好久好久,舱里没有声音了,她的罾也不知又空了几回,才得着一条鲫鱼,有七八寸长,这是头一次收获,她很小心地把鱼从罾里取出来,放在一个木桶里,接着又把罾放下去。这个盛鱼的木桶就在稻草人的脚旁边。

  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他没有法子,越想越伤心,哭得更痛心了。忽然啪的一声,他吓了一跳,停住哭,看出了什么事情,原来是鲫鱼被扔在木桶里。

  木桶里的水很少,鲫鱼躺在桶底上,只有靠下的一面能够沾一些潮润。鲫鱼很难受,想逃开,就用力向上跳。跳了好几回,都被高高的桶框挡住,依旧掉在桶底上,身体摔得很疼。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里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的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听见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只能用力摇动自己的头。他的意思是说:“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我怎么能照我的心愿去做呢!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

  鲫鱼不懂稻草人的意思,只看见他连连摇头,愤怒就像火一般地烧起来了。“这又是什么难事!你竟没有一点儿人心,只是摇头!原来我错了,自己的困难,为什么求别人呢!我应该自己干,想法子,不成,也不过一死罢了,这又算得了什么!”鲫鱼大声喊着,又用力向上跳,这回用了十二分力,连尾巴和胸鳍的尖端都挺了起来。

  稻草人见鲫鱼误解了他的意思,又没有方法向鲫鱼说明,心里很悲痛,就一面叹气一面哭。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看,渔妇睡着了,一只手还拿着拉罾的绳;这是因为她太累了,虽然想着明天的粥,也终于支持不住了。桶里的鲫鱼呢?跳跃的声音听不见了,尾巴好像还在断断续续地拨动。稻草人想,这一夜是许多痛心的事都凑在一块儿了,真是个悲哀的夜!可是看那些吃稻叶的小强盗,他们高兴得很,吃饱了,正在光秆儿上跳舞呢。稻子的收成算完了,主人的衰老的力量又白费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怜的吗!

  夜更暗了,连星星都显得无光。稻草人忽然觉得由侧面田岸上走来一个黑影,近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人,穿着肥大的短袄,头发很乱。她站住,望望停在河边的渔船;一转身,向着河岸走去;不多几步,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稻草人觉得很奇怪,就留心看着她。

  一种非常悲伤的声音从她的嘴里发出来,微弱,断断续续,只有听惯了夜间一切细小声音的稻草人才听得出。

  那声音说:“我不是一条牛,也不是一口猪,怎么能让你随便卖给人家!我要跑,不能等着明天真个被你卖给人家。你有一点儿钱,不是赌两场输了就是喝几天黄汤花了,管什么用!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只有死,除了死没有别的路!死了,到地下找我的孩子去吧!”这些话又哪里成话呢,哭得抽抽嗒嗒的,声音都被搅乱了。

  稻草人非常心惊,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

  她要寻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但是办不到,那渔妇睡得跟死了似的,一动也不动。他恨自己,不该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天哪,快亮吧!农人们快起来吧!鸟儿快飞去报信吧!

  风快吹散她寻死的念头吧!”他这样默默地祈祷;可是四围还是黑洞洞的,也没有一丝儿声音。他心碎了,怕看又不能不看,就胆怯地死盯着站在河边的黑影。

  那女人沉默着站了一会儿,身子往前探了几探。稻草人知道可怕的时候到了,手里的扇子拍得更响。可是她并没跳,又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又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忽然举起胳膊,身体像倒下一样,向河里窜去。稻草人看见这样,没等到听见她掉在水里的声音,就昏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农人从河岸经过,发现河里有死尸,消息立刻传出去。左近的男男女女都跑来看。嘈杂的人声惊醒了酣睡的渔妇,她看那木桶里的鲫鱼,已经僵僵地死了。

  她提了木桶走回船舱;生病的孩子醒了,脸显得更瘦了,咳嗽也更加厉害。那老农妇也随着大家到河边来看;走过自己的稻田,顺便看了一眼。没想到才几天工夫,完了,稻叶稻穗都没有了,只留下直僵僵的光秆儿。她急得跺脚,捶胸,放声大哭。大家跑过来问她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

  1922年6月7日写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97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