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写景部分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部分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1张

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先写了水色,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笔,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多用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文章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显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里无一处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的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

苏文写的是景,但景中有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月色的美好不也反衬了作者境遇的凄凉吗最后“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词语之中面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优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00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