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二字,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闲人”表达了作者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9月前
    1900
  • 2000年左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位夜间情感类节目女主持人。声音很温暖的。

    按照您说的,很可能是《子夜星河》,红伟老师的节目,23:30左右播出的,对么 ————————————————————————————————————————话说您没看到我的回答么,经过确认,您的问题就是红伟老师的子夜星河“天方夜谭”的出处

    9月前
    4600
  •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怎样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的?景色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

    9月前
    2000
  • 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下面这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变化。前面都是安心游逛,这里反思,感情起伏了。送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9月前
    1200
  • 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下面这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变化。前面都是安心游逛,这里反思,感情起伏了。送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9月前
    2100
  •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是表达沉醉山水美景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欣赏月光的喜悦之情和对贬谪和无事可做的悲哀  第一层叙事。首

    9月前
    2200
  • 记承天寺夜游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

    9月前
    2200
  •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部分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

    9月前
    1600
  • 《记承天寺夜游》的故事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9月前
    1600
  •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表达感情的区别

    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的不同:《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是四字- -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

    9月前
    3900
  • 记承天寺夜游主旨句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

    9月前
    2600
  • 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下面这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变化。前面都是安心游逛,这里反思,感情起伏了。送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9月前
    2000
  •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观,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

    9月前
    2000
  • 记承天寺夜游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宽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10月前
    2500
  • 苏州旅游节浮舟苏州古运河夜游观光船

    1苏州古运河夜游观光船曹芳游轮,被称为运河广角镜,流动景观在千年古运河上巡游,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船,欣赏活着京杭大运河的魅力,并享有大斗路,大观桥,小河街,邓云桥,桥西街,陈宫桥等。从水面一路走来。一条运河养一家,一艘邮轮带动两岸经济,大运河

    10月前
    3000
  • 《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处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处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分析: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

    10月前
    3300
  • 陋室铭和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两首都是表达被贬谪的悲凉;自我解嘲的达观;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

    10月前
    3500
  • 《记承天诗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记承天诗夜游》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10月前
    2900
  • 陆游的秋雨书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陆游的《秋雨书感》,表达了诗人年老体弱、借酒浇愁的情感。首联“晨起开门雪满簪,东岗一径得幽寻”是叙事,点明清晨起来开门时发簪上都是雪一样的白发,在东岗一带找到了幽静的小路。诗人独自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度过老年时光。颔联“断云残雨岁华晚,丹实

    10月前
    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