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形象特点?

葬花吟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形象特点?,第1张

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描述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扩展资料:

林黛玉葬花,埋葬的是一段青春,也是一去不回的人生,更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以及大观园群芳的宿命。

《葬花吟》开篇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的是飞花零落的场景。实则是借花儿离开枝头,隐喻她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漂泊人生。世人只见落花美,却无人怜惜。就像林黛玉一般形单影只无人怜惜。

《葬花吟》的“散”,体现在林黛玉借桃李,借燕子,借闺中佳人的离去而感叹自身。结合“暹罗茶”,小红被怡红院众人排挤离去,金钏儿遭造谣投井,隐喻林黛玉最后会离开贾家,远嫁客死异乡。

林黛玉《葬花吟》的赏析: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官至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雍正初年,曹家家道中落,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

  1、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2、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0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