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最熟悉的一种文体,而编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支撑。那么,如何分析并把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活无比的,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各种生动的描写: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定能把握住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例 „„最后,带着叹赏的舒心,他扔下刮刀,就象一个男士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样,温存关怀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分析 句中,一个“扔”字传神地刻画出罗丹大功告成后的无比兴奋的心情;而后句中的“披”、“蒙”二字则又生动地再现了罗丹对自己作品的珍爱;最后“又转身要走”表明罗丹工作时的忘我和投入,他完全忘记了站在自己身后的 “我”。由此,罗丹专注于雕塑艺术并力求完美的忘我精神就让我们了然于心了。 二.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的整体运思,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他们支撑着整个小说的故事和主题。这些文学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超越不同民族、穿越时间隧道、震撼人们心灵并最终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完全在于作者的精心塑造。因此,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全面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七根火柴》) 分析 对于这段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它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它到底是如何表现出无名战士的这种精神和品质的。恐怕学生就说不太清楚了。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前文中有关无名战士的一段描写: 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这段描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奄奄一息、濒临死亡的人物形象:即使身子半躺在污水中,也没有丝毫的力气来挪动;粘在额角上的头发、顺着脸颊流下的雨水,他都无力去拂一下。要知道,雨水顺着脸颊流下的滋味是极其难受的,就像虫子在脸上爬行。然而,当他看到卢进勇时,却要“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 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无名战士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做出的这番举动,意在告诉卢进勇:我交给你的是七根火柴,你可要一根不少地如数交给党组织。这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不仅跃然纸上,同时也会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脑海和心田。 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品读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
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dd45040d844769eae009ed9dhtml
藤野先生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师,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显示出他是真正的君子。
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战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相关介绍
《藤野先生》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 19361019)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 ,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 “一" 字。 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记叙了他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先生先是描写他的外貌,然后挖掘出他的精神气质。整篇文章看起来很有声势,但却不张扬,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先生对他真情的思念还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黑暗的现实愤恨。这篇文章节奏很紧凑,让人时刻感受到有一位老师,正在给予你关爱与帮助。
文章的写法也值得让人学习和深刻去感悟。文章前两段看似在写东京见闻,但却都暗藏着对但是清朝学生的讽刺,表达作者内心的失落感,没有坦言,却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感。在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错误时,表现了他的细心。
没有忘记藤野先生,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的第二章身份证。
我看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那种感恩之情,并且时刻努力着,继续为中国的革命做贡献,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下面对鲁侍萍、周冲、周朴园做分析,供您参考。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鲁侍萍
阅读激情澎湃的《雷雨》却独独感到侍萍是沉默的。她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狠心的遗弃毁灭了少女的爱情之梦,失贞的耻辱永远地葬送了侍萍通过婚姻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坦途。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力。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地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
没有了爱情,余下的就是必须生存的现实。侍萍遇人不善地嫁了两次,与鲁贵的结合显然也不是幸福的。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给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前半生的侍萍最诚挚地奉献过爱情,却遭到背弃;试图经营家庭,却倍受歧视。沉重的现实境遇使她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侍萍生命的一半早早地枯萎了。
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侍萍的隐忍与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将母亲想认而又不能认子的悲哀浓缩到无尽的心灵空间中,侍萍清楚地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儿子。生长在两个不同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与鲁大海之间必然的阶级冲突又让侍萍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可是命运还在步步紧逼这个满身疮伤、苦难深重的母亲,向她追讨三十年前的“旧账”。女儿四凤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令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戏剧大师曹禺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也许意义正在于证明:人必然会经受苦难,即使他(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侍萍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侧耳倾听时,荡漾在心里的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周冲
在《雷雨》一剧中,周冲留给我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他活得最天真,死得也最简单。
“他偏偏在那样地方津津地说着他最超脱的梦, 那地方四周永远蒸发着腐秽的气息,瞎子们唱着唱不尽的春调。”
于爱情于四凤,他是热情开放的。
于爱情于四凤,他是热情开放的。身为周家的二少爷,他爱上了家中的仆人四凤,“下等人”这个标签是这桩单恋悲剧的罪魁祸首。少爷与下等人,是身份之间的差距,也是思想之间的鸿沟,这二者都是不可逾越的。但周冲却在颤巍中告知父亲愿意把学费分一半给四凤供她读书,他想要让心爱之人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缩短两人思想上的距离;他在羞涩与纠结中告知母亲繁漪他爱上四凤并向她求婚的事情,他想要得到真爱、缩短两人身份上的距离。心大如他,他能够在被四凤拒绝时不心如死灰;他能够接受在带走四凤时带上四凤的心上人;他能够在得知哥哥与四凤恋情时表达真心祝福。是因为不够爱吗?不是的,是因为足够爱,也足够看开。
于亲情于家人,他是尊敬而弱小的。
于亲情于家人,他是尊敬而弱小的。周朴园,他的父亲,他怕他恨他也敬他。他尊敬、害怕这个事业有成的父亲,因为周朴园是生他养他的爸爸,因为周朴园生性强硬不可违逆,他不得不尊敬。而正是因为周朴园的不可违逆,他也恨他,并且不想成为下一个他。他与父亲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母亲身上,他爱他的母亲,想要保护她,却不得不屈服与父亲“我说你有病你就是有病,不接受反驳”的*威之下。父亲的在家中的独裁不允许他给予母亲更多的保护与支撑。繁漪,他的母亲,她的疯狂与偏执使得周冲在父母矛盾间更加进退两难,但他任然努力着、坚强着能够供母亲依靠,虽然事不如人愿。周萍,他的兄长,他尊敬周萍也支持周萍,周萍却也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事件》中画上了一笔又一笔的浓墨重彩:“哥哥和我是情敌,我喜欢的女人喜欢他”、“不伦之恋:哥哥和我的母亲”。多么嘲讽,他所爱的人却总是给他带来伤害,总是刷新他对阴暗的认知,总是让他接受来自封建家庭的毒打。在混沌、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黑暗家庭漩涡之中,他显得那么弱小,他识图反抗,却只能屈服。庆幸的是,他并不软弱麻木。
于友情于鲁大海,他是天真愚蠢的。
于友情于鲁大海,他是天真愚蠢的。准确地说来,周冲将鲁大海看为“朋友”,是出自他对世俗不公的愤懑与对受到不公对待的人的同情。然而,他的天真在于他对不同阶层的人性错误的认知。有人是不需要他的同情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处事,他们在苦难中煎熬,他们仇恨资本家的压迫,他们厌恶他们以为假惺惺的施舍。他们有的被无知蒙蔽了双眼,辨不清是非对错、孰好孰坏;有的被贪婪消灭了自尊,拿不稳礼仪廉耻、孰轻孰重。所以,在鲁大海的莽夫性格面前,周冲的作为,显得多么对牛弹琴,多么天真愚蠢。他用他以为对的方式对待别人,却并不是对别人对的方式。但他最特别也最难得的地方就在于他有“就算大家众口铄金,至少我可以保留一点我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品质。他有勇气为受压迫的人申冤,有勇气指出社会的不公平,但却没有能力改变。
直至在雷雨夜里,真相大白的时候,他也要被迫接受这个家庭最见不得人的阴暗面,他的天真单纯与阳光在一点点的被蚕食被消磨。
这是偶然的悲剧,也是必然的悲剧。当周冲的死磨灭了所有的光明与美好的时候,枪声响起,沉重的雷雨也就落了下来。
因为无知无觉,因为祸起非他,因为无功无过,可是最后却死于非命。
但他并不是从头到尾的完全悲剧,至少他活出了真正的自己,他干净,不用背负罪恶感,他在活着的日子里虽然不是随心所欲,可是他相比其他所有人都要活得更自在。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
我们从周朴园的三个儿子身上可以看出他的影子。
他曾经去德国留学,曾经和初恋侍萍相爱,和小儿子周冲一样,有过对美好的追求和幻想。
鲁大海个性刚直,嫉恶如仇,暴躁冲动,满身血性。他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真感情,他认为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换。他认为只有公平的制度是可信的,人都是充满谎言无法信任的。所以他对所有人都充满敌意,就像手上沾满鲜血的周朴园,冷酷残忍。
周萍自诩维护秩序,其实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和他们身上遮羞布一般的颜面。他一直在逃离,逃离道德的谴责,却希望放纵自己的情感,他怯懦到只敢实施罪恶却不敢直面罪恶。他一方面对父亲的行为不齿,却摆脱不了父亲的影响,跟在父亲身后做资本家的卫道士。
周朴园比周平更加罪恶的地方在于,他不介意用最残忍的手段销毁一切证据,也不介意用谎言维护自己不堪一击的伪装。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没有什么美好的东西可供遮挡的时候,就通通打起了别人的主意。周朴园用死去的侍萍展现自己的重情重义,周萍用繁漪寄托对母爱的渴望,又用四凤寄托自己对真爱和自由的希冀。
周朴园的爱
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前,他对四凤妈的欲言又止有一种恍惚的疑惑和隐隐的希望。对梅**的熟悉让他觉得这个人似曾相识,无数个夜晚对梅**魂牵梦萦的爱又让他对现实和梦境傻傻分不清楚。一次又一次的确认足以说明他内心深处对初恋的怀念。
这间屋子不是别的妻子的,偏偏是一个没有名分的丫头的,足见他当年对阶级门第之见的漠视,以及对侍萍的愧疚和爱恋。这种情感是他人性当中残存的美好,也可以说是他心灵一角隐秘而不可或缺的支撑。
如果仅仅认为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在做样子,那未免太高看他的演技了。这个房间相当于他疲惫时的沐浴之河,厌倦时的栖息之地,可能虚幻做作,但他无法放弃。
周朴园的虚伪
但周朴园的哎在他的人性当中所占的比重终究只是九牛一毛。他的真心在年轻时抵不过家族的胁迫,在年老时又抵不过利益的诱惑,从他亦步亦趋地试探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他既不希望别人发现他劣迹斑斑的过往,又希望用已对他不构成威胁的美好给他灰暗的生活一丝光亮,哪怕这点光亮早已被他咀嚼过无数次,早已乏味至极。他不厌其烦地凹一个情深意重的人设,目的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为更多的利益做辅助。所以当他发现面前的人竟然是一个能推翻他所有谎言、揭开他所有面具的“敌人”时,他迅速由深情公子转变为绝情恶魔。他要除绊脚石而后快。
周朴园的自私周朴园是所有规则的制定者,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有所违背。不肯吃药的繁漪被他打入疯子的行列;第二任太太因为他怀念鲁侍萍而受到冷淡郁郁而终;对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他蛮横地压制。他要做专制的统治者,他要泯灭一切人性,要绝对的控制权。
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陆游抓住了神态和心理,从中把握到诗的情感。
陆游《诉衷情》当中诗人将自己的形象直接的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就是诗人本身,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为抒情主人公。
通过刚才的分析鉴赏,可以将诗歌的抒情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能够表达诗人情感的自然物;二是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可以分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
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一
《百合花》以小通讯员、我和新媳妇围绕借被子展开,塑造了三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在文章中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有别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纯真、憨厚、害羞的小伙子。文章通过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和我一起去借被子,为保护队员牺牲这三个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十八岁,穿着一身洗淡了的**军装。”小通讯员淳朴天真、稚气未脱。在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总是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和我对话,反倒出了一头的汗。”在问老百姓借被子的时候,“我开口叫他拿被子,他接了被子,慌慌忙忙转身就走,衣服挂住了门钩,撕下了一条口子。”从细节处展示小通讯员的害羞与淳朴。在掩护队友撤退时,扑在手榴弹上保护队友,通讯员一反之前的害羞可爱,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牺牲。
我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的外貌描写,但全文从我作为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在文章中作为一个大姐姐,在去包扎所的路上,逗弄着小通讯员体现了我与小通讯员那种微妙的情感,淡淡的姐弟情。在包扎所中,像大姐姐一样照顾着来包扎所帮忙的新媳妇。温柔和善、亲切可人略带点俏皮的大姐姐形象。
而新媳妇作为重要人物,推动着文章走向高-潮。从外貌上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绺蓬松松的刘海,头上硬翘翘地挽了髻。”新媳妇十分漂亮,刚过门的新娘子,髻硬生生的挽着。在包扎所中有一开始的害羞只肯打下手到帮小通讯员擦着身子,一针一阵地缝着破洞,最后嚷出是我的,将自己的杯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新媳妇的情感一步步变强,情节也一步步展开。
情节
情节的重复出现,肩膀处的破洞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小通讯员接被子时,撕得一身,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第二次他已走远了。肩上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地,第三次他安详地阖着眼,军装的肩头,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第四次,新媳妇正一阵一阵地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新媳妇短促地啊出现了两次,在看见伤员的时候啊了一声,显然是看见伤员身上的破布,显然猜测到是小通讯员。在听到小通讯员为救战友牺牲的时候,又啊了一声,这两次啊推动着新媳妇情感的变化,最终忸怩羞涩消失到庄严虔诚地帮通讯员擦着身子。新媳妇对伤员的怜惜与不安,对通讯员的钦佩由此展现。
景物
文章明显是在战争环境下展开的,但景物却如此的清新美好,“早上刚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恨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了人物心情,战斗激烈、牺牲巨大,月色将战场体现在我的眼前。而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体现小通讯员热爱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整篇小说作者想要在血与火中表现纯洁美好的情感,来弥补现实生活中感情的缺失。作者将这种情感注入到人物的塑造中,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小通讯新媳妇和我的形象,十分成功。
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二
《百合花》是我国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三个人物形象(主要是前两个),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故事很简单: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好感。然后新媳妇出现,她起初不愿借被子,为此事通讯员蒙羞两次,且挂破上衣,新媳妇这位本性善良的女性便心存内疚,她执意寻找机会弥补。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地把百合花被子献给这位年轻的战士。
小说表现出的主题,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通讯员和新媳妇之所以成为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不一定“高、大、全”但却使我们倍感亲切动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正如茹志娟同志所说:“我也相信自己作品里这些人物他们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在的,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他们一不娇柔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一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中的人”。
让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小说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伴伴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新媳妇的性格展示也是如此,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的衰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妞妮、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其次,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举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见她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再次,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也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在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半烈牺牲的。
另外,小说还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
百合花阅读理解习题
1简析《百合花》的主题
《百合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来表现的。军民生死与共的主题由此得到深切表现。
2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形象
小通讯员是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对人民的忠诚。他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他朴实、机灵、爱美,并且有着十八、九岁男孩子对妇女的腼腆、羞怯神态和心理。新媳妇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主要的特点是热爱子弟兵。军民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而表现的。
3简析《百合花》在选材角度和刻画侧重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4简析《百合花》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作品用对比和衬托的方法,通过对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馒头、破洞等一系列细节描绘,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纯朴优美的心灵。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诗的意味。
5简析《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在表现主题、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百合花被子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深刻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百合花被子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刻画了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比崇敬的心灵,也烘托了小通讯员的动人形象。百合花被子在作品的情节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借被子到献出被子,构成作品的基本情节。在结构上则前后呼应,卒章显志,使作品结构严谨。
6简析《百合花》的结构特点
全篇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围绕借被子事件,将先后出现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动的刻画。最后通过对新媳妇的集中描写,有力地烘托了通讯员的动人形象。作品巧妙地以“我”贯穿全篇,使情节的发展连贯自然。
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既没有华贵的衣服,也没有闪闪发光的首饰,但是却热衷于参加上流晚会,热切渴望体会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为此不惜大力投资。结果却意外的遗失项链,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还债生涯。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坏了,她也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以至于她和福雷斯蒂埃太太打招呼却没有被认出来。最具讽刺意味的情节在于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玛蒂尔德辛苦还债十年,却被告知她当年借的是串假项链,想必自己很难接受那样的事实,但却真实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莫泊桑借此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妇人,同时赐予她们爱慕虚荣所导致的恶果。
2、罗瓦赛尔
罗瓦赛尔身为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他会在吃饭时揭开盆盖,心满意地表示:“啊!多么好吃的炖肉!世上哪有比这更好的东西。”他的这句话是当时大部分小职员都会感慨的,他们也许有博大的野心,但同时却满足自身的生活状况,会努力的喜欢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当拥有一张上流社会人士的晚会邀请帖时,他会存在一些虚荣心,认为能够得到请帖是一个十分光荣,值得自豪的事情,同时这种心情又急需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又是小职员群体狭隘心理的一种体现。当项链丢失需要重新买一条时,罗瓦赛尔签了不少借约,应承了不少足以败家的条件,而且和高利贷者以及种种放债图利的人打交道。他葬送了他整个下半辈子的生活,不管能否偿还,他就冒险乱签借据。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大部分人的行为,当人们走投无路时,面前摆了什么路,他就会胡走一通。罗瓦赛尔乱签借据,是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先度过眼前的这一难关,至于这些借据会带来的后果,就暂时不再他的考虑范围内了。他的做法如实的反映了大部分人会有的行为,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代表。
三、作品内容简介:
《项链》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三、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
人物形象包括多个方面,下面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及作用的答题技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角度)
特点+身份
①借助情节发展(据情论人);
②借助议论性语句(作者的或者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③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人物形象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B揭示或凸显主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了特别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④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
A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D通过“我”的情感来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哪些方面抓住人物形态特点,即描绘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句子,先析外在特点,然后在特定的环境中思考分析体会人物情感。
抓住人物言语内容,领悟其心。即抓住人物语言,联系上下文,由表及里,辨析领悟人物思想情感。
抓住人物行为特点,品析其神。几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句,理解表层意思,分析深层含义,品悟人物的精神风貌。
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基础,然后分析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陈奂生是当代作家高晓声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典型。作家为这个人物写出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四个短篇,组成陈奂生系列小说,其中以一九八○年二月发表的《陈奂生上城》最为成功。在这部小说中,陈奂生表现的种种举措,丰富的心理波动,折射着处在新时期农村变革中的老一代农民在迈出新生活第一步时的喜悦和惶恐,他们的得意和令人“含泪地微笑”的愚昧。
一九七八年的年底决分吹掉了陈奂生头上的那顶“漏斗户” (意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的帽子,物质生活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进城卖点农副产品。他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新的追求,开始为自己的言辞拙讷,不被别人看重而感到遗憾。他做梦也想着有一天能亲自碰上一件大家都未曾经历的事,像他佩服的说书人一样给大家吹一吹。
早春的天气寒意料峭,去了一顶“漏斗户”的帽子,一阵轻松,却使上了年纪的陈奂生头上感到有些冷。于是,他打定主意进城卖掉油绳买顶帽子。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小说开首用着唢呐一般的欢快节奏展开了陈奂生上城的喜剧奇遇。
大概因为腰里有了几个钱,陈奂生一进城并不忙于卖油绳,而东悠西转地相看他的那顶帽子,实惠一点自然是他的想头,但不管怎样,非得是顶“簇新的、刮刮叫的”。三个钟点过去,他算是选定了二元五角一顶的,至此才记起得卖油绳了。为了用油绳钱换帽子钱,他是硬着头皮转悠到火车站,临及晚上十点半光景才把油绳卖完。卖帽子的店铺已打烊,看来帽子是买不成了,他叹了口气,想动身回家, “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 “口腔上爿却象冒烟,鼻气火热,一摸额头,果然滚烫,一阵阵冷风吹得头皮好不难受”。——他是病倒了。尽管他是窘极的,但想到自己毕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匆忙的必要”,倒宽慰了起来,找着了车站上的一个长椅,露出了一个微笑, “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轻轻提了起来,象听到了美妙的乐曲似的,在右腿上赏心地拍了一拍,松松地吐出口气,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是县委吴书记在陈奂生病得迷迷糊糊中用小车送他去看了病,随后又忙乱地把他送进县委招待所的上乘客房中。第二天天光一亮,陈奂生醒来,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 “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盖着刮刮叫三层新的绸被子。于是一股自卑而纯朴的情感浮漫心胸,他“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象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
一结帐,陈奂生大吃一惊, “一夜五元”。——“我的天!自己竟一困困掉了两顶帽子!”浑身顿时热汗淋漓,居然还向服务员冒出“我是半夜里来的呀”这句外行话,心里是忿忿然的。回房间去取旅行包,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 ‘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 ‘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 ‘扑通’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结帐前自发的自卑感激全然消失了,代之以一种似乎被欺骗后的恶作剧的报复。陈奂生性格的喜剧性正是表现在这种相悖的行为逻辑之中。
不过,陈奂生毕竟还有 的法宝: “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但是终究还无法排解“五元钱”的肉痛,他更是报复起来: “困到足十二点走”, “捞着多少算多少”;想到没洗脸, “便把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他出了五元钱,“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出了招待所,买不买帽子的问题又袭上心头, “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当帽子买到, “他立即戴到头上,飘然而去”。作家对陈奂生心理的推演到此并没有结束。快到家门口了,陈奂生忽然想到如何向老婆交代,他设计了几种谎言,都不满意,最后心头蓦然一亮: “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元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这真是他做梦想的事呵!现在, “他可以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有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
陈奂生,这是一个活脱脱的、相当丰满深厚的农民艺术典型。他同他的前辈不一样,临逢到好时候,苦难凄悲的命运已与他无缘了;但他还有同他的前辈一样,见少识浅,愚昧自卑,即便在新时期的祥云笼罩下,还无法将因袭的阿Q气褪尽。这便是作家写陈奂生时会有“情绪轻松而又沉重,高兴又慨叹”的基本原因。
王蒙说高晓声的小说是“寓土于洋”,高晓声写陈奂生正显示了如许的特色。浓重的心理描写,本是外国小说的胜场,作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细致的心理描述,但往往又将叙述和白描手法融和之。作品开首陈奂生上城时的心情不是一种静止的抒发。 “悠悠上城来”,加之“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的环境点染,是很生动的一笔。
高晓声熟悉农民,他的幽默才能使他笔下的陈奂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具有耐人寻味的喜剧色彩。上述陈奂生在招待所为“五元钱”的种种举措,表现了人物心理逻辑的喜剧荒谬性。一层紧接一层的喜剧逻辑的推演,加重加深了人物性格之于读者的 。
特别是陈奂生身上的那股阿Q气,展示了现代老一代农民灵魂中的光华和阴影,它的丰富的意蕴和历史深度,洞开了我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异常突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门额上,朗然地标示着当代小说犀利的思想批判能量,标示着它们是杰出的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当然继承者。同时,陈奂生这个形象所以会赢得当代读者的欢迎,只要看看他的性格所展现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面影,就很足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