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感情不合的诗词

形容感情不合的诗词,第1张

1、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3、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4、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6、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7、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龚自珍《丑奴儿令》

8、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9、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唐寅《美人对月》

10、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1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12、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1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4、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15、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灞上秋居》

16、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17、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8、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19、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刘长卿《酬屈突陕》

20、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22、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

23、念君少年弃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张籍《远别离》

2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6、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27、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

28、少小颇聪明,年来顿不成。目嫌书字细,耳恨语声轻。对酒浑无趣,逢人屡忘名。何如汉疏傅,林下乐馀生。夏原吉《自叹》

29、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妓《续韦蟾句》

30、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2、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苏轼《贺新郎夏景》

3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4、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横吹曲辞长安道》

35、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36、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37、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38、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39、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40、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赵以夫《扬州慢十里春风》

41、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白居易《后宫词》

4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3、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44、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45、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冯延巳《蝶恋花》

46、啼鸟惊魂,飞花溅泪,山河愁锁春深。

47、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48、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49、二毛晓落梳头懒,两眼春昏点药频。唯有闲行犹得在,心情未到不如人。白居易《自叹》

50、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5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5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53、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54、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55、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画船开抛闪的人独自,遥望关西店儿。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当记得夜深沉,人静情,自来时。来时节三两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儿里直到死。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乐心儿比目连枝》

56、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57、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李商隐《夕阳楼》

5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59、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60、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61、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谭献《蝶恋花》

62、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朱淑贞《断肠迷》

63、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64、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65、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66、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67、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68、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送蔡山人》

6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70、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71、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7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73、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寂寞刘郎,自修花谱。姜夔《侧犯咏芍药》

7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5、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76、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岁暮》

77、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78、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79、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80、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81、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王安石《别鄞女》

82、簌簌无风花自亸。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个性特点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 李白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 李白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李白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这是一篇当年的读书笔记,作者:詹福瑞。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其中有非常多关于李白孤独的诗。

在大唐多若“众星罗秋呈”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天宝初,四明狂客贺知章初见李白,惊呼李白为“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有李白是“酒中仙”之说。贺知章和杜甫都是李白的友人,他们目白为仙,说明李白确有迥异于时代作家的仙风仙气仙骨。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奥府。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着、深沉的一面。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有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裴斐先生认为:李白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位到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的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痛苦的心态: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三

杯酒落肚,忘记了生死之虞,忘记了世间万事纷扰,也忘记自身的存在,诗人因此而感到了最大的欢乐。然而这能说是真正的快乐吗?实际上这是噙着痛苦眼泪的笑。若强为之说乐,那么这就是忘记孤独的欢乐,诗人愈是想获得这种欢乐,也就愈见孤独的痛苦对诗人心灵折磨之深。这样的诗例尚有许多。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独酌》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春日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顾影弄舞,对月狂歌,这是李白才具有的潇洒旷放。但大千世界,无穷宇宙之中,诗人只有明月孤影作他的酒友舞伴,这样的潇洒旷放之中,不是有让人难堪的孤寂以及与世不相容的孤傲吗?所以这些诗都表现了一种傲立宇宙之间,无依无托,形只影单的孤独心境。在这种心境下,诗人对影起舞,顾月劝饮的潇洒浪漫,更加反衬出诗人派遣孤独不去的百般无奈。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见了为之流涕,因感嘉瑞之无应。现在诗人如大鹏鸟摧于中天,然时无孔子,遂无人为自己这样的奇才不遇于时而感喟了。李白青年时代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喻自己的大志奇才。其《上李邕》诗又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殊调”。然而,胸怀奇才大志的李白,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孤寂不偶的悲哀,直至暮年仍在无情地摧残着诗人。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着地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成其心理结构的封建士人。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无论他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亦或道家乃至佛学的思想教育,一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无非是出与处的问题。或仕,或隐,或先处而后出,或先仕而后隐,或亦仕亦隐、亦隐亦仕,因之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道家“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宁“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亦不愿为“舐痔者得车五乘”之富贵(《庄子·列御寇》),是典型的“隐”的人生态度。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是典型的入世人生哲学。和道家的彻底否定入世不同,儒家在积极主张入世的同时,也为士人找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秦伯》)。所以,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生凄凄惶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就跑到齐国,在齐国碰了壁,就跑到陈、蔡、卫等小国。另一方面,却又盛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那种抱道自守的人生态度。而后世士人,或仕或隐,以及像魏晋士人那种亦官亦隐的处世态度,都是从这样的思想文化中找到了他们人生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封建士人的群体心理结构。

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这强烈的济世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他的豪侠性格以及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使来自儒家的济世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自谓德参夷、颜,才亚孔、墨”(《送戴十五归衡岳序》),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杵,使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

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

——《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

天宝初,玄宗征召李白赴京,李白以为一展平生鸿鹄之志的机会已经到来,踌躇满志: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别内赴征》

以为功名唾手可待。李白的精神世界太诗人化了,笔者甚至认为,在他那里古与今、理想与现实常常是处于混沌如一的状态,所以当他应征赴京时,飘飘然以为自己就是“并相六国”的苏秦了。对现实愈是期望过高,失望也就愈大,更何况李白是以理想、假想来期许现实!所以,长安受挫被遣,李白所受的打击很大,他的功名理想和受此理想驱动的热情顿时灰飞烟灭,于是乎一股强烈的遭世遗弃的孤独感汹涌如潮淹没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上所引之《月下独酌》诗就写于这一时期。本来,诗人的政治归依、理想的港湾是在魏阙之上,现在他不得不离此而去。如一叶不系之舟,一团离根的秋蓬,此去何方?诗人心中自是一片茫然。归隐吗?“道不行,吾将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无道则隐”,孔子曾经如是说。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自孔子以来士人唯一的一条退路。李白长安失意后也宣称要高飞远行:

余亦去金马,藤萝同所攀。

相思在何处?桂树青云端。

——《赠参寥子》

在此期间,李白确曾有过寻仙访道之举:“白放还后,即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草堂集序》)。且写了许多游仙诗。但李白这些活动,若说是“挥斥忧愤”,自寻解脱则可;若说是诗人理想的归依,则未必然。不错,李白确以归隐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之一,但那是在圆了政治梦之后,像范蠡、鲁仲连、张良那样,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潇洒归山,而不是在功业未就之前: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赠韦秘书子春》

然而这功成身退的理想安排不过是诗人一厢情愿而已,终未能在现实中兑现。赐金放还,不是在功成之后,而是在“管晏谈”未及申,“帝王之术”未及谋之前,这时诗人的归隐就不是出自本心,不是真正的目的和归宿: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是遭世遗弃下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故其此时的孤独感甚深。

一朝去金马,飘然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东武吟》

旧时的交往者离己而去,门前冷落车马稀,不是真正的孤独之痛,痛彻神髓的是诗人政治前途似飞蓬离恨、落叶离木的无依无托的流浪感、失落感,这是真正让诗人感到希望无寄、前途渺茫的孤独与冷寂之痛。

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态,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代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的性格本身。前者可称为被放逐者的孤独,后者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

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书》)。“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这种自命不凡的自我意识,使诗人从思想意识上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分化出来,游离于一般士人之外,卓然特立于社会之表。他瞧不上一般士人所走的科举取仕的道路,更看不起一生老死于章句之学的儒生: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赠何七判官昌浩》

他鄙睨万乘,蔑视王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其诗云:

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五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玉壶吟》

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

——《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至于那些靠斗鸡走马邀宠皇帝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权贵们,更是李白耻于为伍的: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

——《行路难》其二

李白这种目空一切的自我意识,事实上已经从精神上使自身处于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境地。出于李白主体精神的自我放逐固然是诗人自觉的行为选择,然而这种选择所要付出的将是孤独的痛苦。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

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

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

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风寒。

——《古风》其十四

诗中的凤凰,出于它高贵的本性,羞于同群鸡同类,为此它不得不忍受“独宿”的孤寒。这孤独高傲的凤凰,就是李白心灵的化身。李白的许多诗中,都表现了诗人自我放逐带来的茕茕孑立、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古风》其二十一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

——《赠薛校书》

我有结绿珍,久藏水中泥。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

——《赠范金乡》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乡行》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

——《古风》其二十六

寻找知音,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念;而知音安在的感叹,则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一方面是孤独之悲,一方面又从这孤独中品尝到自我优异的骄傲,这或许是李白从自我放逐中得到的两种心理体验。李白诗中,常常活跃着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谋臣、策士、侠客,如吕望、管仲、苏秦、张仪、范蠡、鲁仲连、侯嬴、冯爰、郦食其、张良、韩信、诸葛亮、谢安等等。这些历史人物反复出现在李白诗中,一方面反映了李白的英雄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未尝不是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补偿。李白因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导致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意识,反之,又以其特异感和骄傲感取得了他孤独意识的心理补偿。甚至连他政治上遭弃而引起的孤独感,也因这种特异与骄傲感抵消而获暂时的心理平衡。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古风》其十二

不仅仅是世弃君平而不任,也是君平弃世而不仕,这是来自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弃置。李白遭世放逐的心理失落,因自己不愿催眉折腰,与世同流合污的自我放逐的孤傲而取得了暂时的平衡。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古风》其二十五

生于季叶浊世,却能自拔于浊世;

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

——《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谢安年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征,为苍生而一起……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虽与王侯交,却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在李白心中,他自己就是这样与众不同的英雄豪士。所以,诗人先是感受了孤独之痛,尔后又在自我放逐的孤高傲岸中体验到了他人无法体验到的卓然特立的愉悦。

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人生不过是天地间独行的一个过客,孤寂地走过逝者的身边,转瞬消逝于茫茫大化之中,成为新的“归人”。而捣药求仙的虚幻,则断绝了一切关于神仙世界的非分之想,使孤旅限定在短暂的时间之内,成为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残酷的现实。这种天地间一过客的孤旅之悲,是一种来自诗人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深刻孤独感。

日出东方隅,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日出入行》

只有诗人如上诗那样认识到生命有限与宇宙无限的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旅意识。

孤旅意识,带有甚深的士文化的理性精神。自汉末士人思想解除了汉代儒家宗教神学的束缚之后,在士人中就兴起了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痛苦思索的理性思潮。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成为汉末以来文学作品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主题。早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了人生如过客的感伤:“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这种无常思想与孤旅意识几乎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王羲之《兰亭诗》),“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陶渊明《饮酒诗》其十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间悠悠,人生如寄,生不见前人,死不见来者,宇宙无限与人生有涯的巨大反差,强烈地压迫着士人的心理,造成心理上巨大的“空洞”,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也就流露出了无常的感伤以及经过理性思索对虚幻的认可。李白的孤旅之悲,也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基础之上。

当然,李白孤旅意识的生成,还有其个人的原因。李白一生不曾放弃他的功业理想。正是出于他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情,他把时间看得十分紧迫,岁月迁逝感亦十分敏锐。然而现实一再粉碎他的理想之梦,功业无成,岁月蹉跎,这些都必然激起诗人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极大关注,使他产生深切的无常意识和人生若孤旅的悲感。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赠别从甥高王》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风》其十一

容貌若飞电,时景如飘风。

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华鬓不耐秋,飒然成衰蓬。

古来贤圣人,一一谁成功。

——《古风》其二十八

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

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

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

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

——《对酒》

这些诗所表现的无常意识和迁逝之悲,具有天地茫茫、今古悠悠的深刻历史感和惊心动魄的生命意识。无可讳言,这些诗里也表现了李白的游仙思想,流露出及时享乐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不是满足于对这些诗的表面的理解,我们自然会在李白那些求仙与追求现世享乐的思想情绪之外,感受到一个哲人对生命与宇宙自然的清醒的认识;感受到一个诗人热爱生命,钟情理想,然又回天无力的无可奈何的忧愤与感伤;感受到诗人那种在天地间“此身乃毫末”的渺小与孤独感。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返视李白的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影响。

首先,李白的孤独意识赋予他的诗歌以崇高感。

以往的美学著作,往往把崇高感的产生,视为外在的物质世界(诸如对象体积之巨大,力量之强大,灾难之可怕等)作用于审美主体而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其实崇高感的产生,既可以源于物质世界对审美主体的作用,亦可以来自人的精神力量对审美主体的作用。英国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说:“崇高存在于精神上或物质上令人震撼的宏伟里面,它是稳定的,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它既包括我们赋之以崇高感的外界事物的庄严宏伟,也包括灵魂的高尚伟大。没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贵的艺术作品和自然都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上言李白的孤独意识赋予其作品的崇高感,即来自诗人的精神的力量。同是孤独感,其心理机制却并不相同。有的是出于先驱者超前的意识,即世人常说的“伟大的孤独”;有的却由于性格的卑微、怯懦与颓唐;有的则因为性格的孤傲不群。李白的孤独大致近于后一种。他的孤独感,虽然也有思想意识不同于同时代人的心理落寞,如先行者鲁迅所咀嚼到的“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的苦果;当然更不是弱小者缺乏自信的逃离、失败的颓唐、消极的自暴自弃。李白孤独意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那傲岸自负、尘视一切以及不为天地间一切所束缚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本身。这种性格造成了他精神和行为上与社会的脱节,酿成了孤独的苦酒。就实质而言,李白的孤独意识是基于自我肯定心理机制的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带给他的诗歌以卓然特立、矫然不群的性格力量,使我们感受到来自诗人孤傲的性格力量的崇高。“这种崇高感不是来自我们见到的情境,而是来自我们所体会到的力量。”《将进酒》是李白诗中的名篇,一向以气势豪放名世,诗人以“长醉不复醒”的狂饮来排遣的“万古愁”,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的孤独苦闷,也就是诗人政治上遭致放逐,奇才大志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之悲。诗中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巨大情感冲击力,从根本上说,是来自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自负,以及敝屣高贵、尘视一切的性格力量。正是这种性格力量与蔑视人才与个性的社会现实的激烈撞击,才产生了此诗河泻千里的情感冲击力。所以读此诗,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开阔、宏大、强烈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窃以为就是诗人孤傲的性格力量带给我们的崇高体验。这样的崇高感,在《梁甫吟》、《襄阳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名篇中都会捕捉到。李白的一些小诗,也同样具有孤独带给作品的崇高感。《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天宝十二载漫游宣城时所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初读此诗,有一种“胸中无事”(《唐诗归》卷十六钟惺评语)的逸然之感。然深味之,众鸟飞尽,孤云飘逝,茫茫大地之中唯有敬亭山与诗人默默厮守,相互欣赏不已,此情境中自有一份孤独的情感在,自有卓然兀立的孤傲与矫然不群的性格力量在。如果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反映了诗人被世抛弃的悲凉处境的话,那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表现的是诗人精神上自我放逐的孤傲。在诗的深层意象中,有诗人与敬亭双峰并峙于天地之间的崇高境界,于飘逸中暗蕴着孤崛超拔的精神力量,而这可以说是李白诗独有的特点。

其次,李白的孤独意识,给他的诗歌带来深沉的悲感。

李白是一个具有豪侠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因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敏锐的生命体验而遭致孤独,却又可以从孤芳自赏的自我陶醉中取得心理上的补偿;从纵酒狂歌、放浪山水、游服仙丹中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使李白的一些诗具有虽悲痛而不抑郁、虽感伤而又极雄放骏快的特点。应该说这也是李白诗歌所以会有豪放飘逸风格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极容易造成错觉,以为李白诗只是充满了青春和欢乐。其实并非如此,李白作品常有极为深沉的悲感。造成悲感的原因有许多,孤独意识即是原因之一。诗人怀才不遇,政治上遭致放逐的悲愤;曲高和寡,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以及人生若孤旅的感伤,时时侵入其作品,给其作品带来深沉的悲感。上举《月下独酌》、《春日独酌》、《东武吟》、《将进酒》诸诗,无不具有这种悲感。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究竟缘何而作?诗文主旨是什么?古往今来,诸解纷纷,几如聚讼。笔者认为:此篇确是诗人有感于友人入蜀之作,未必真有什么政治本事。然而,李白自开元十二年前后出蜀,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追求其功名理想,其向“南徒莫从,北游失路”(《上安州李长史书》),多受挫折,这一时期作品中时有知音难求、孤剑谁托之叹。开元十四年,李白在扬州写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赵征君蕤》一诗云:“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月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就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怀才不遇、岁月蹉跎的悲慨。因此,不能排除李白在创作《蜀道难》时有意无意注入诗中的孤旅的艰险与悲伤。事实上,诗中之“长叹”云云,“但见”云云,“又闻”、“使人听此”云云,都是对孤独旅人的有意识的提示。诗中不仅写出了蜀道的荒僻空寂,雄奇绝险,也刻画出了一个跋涉于荒凉险境中的独行者,并且有一种孤立无援的悲感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贯于诗的字里行间。而这孤独的旅人,与其说是李白的友人,毋宁说是李白自己。他在创作幻境中体验到的孤独跋涉于蜀道之间的悲感,则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执着功业,然又怀才不遇、屡遭挫折的悲感的反映。

综上分析,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的飘逸,他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还应指出: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这是研究李白诗的风格时不能忽略的。

豪放 豁达 天真

摘 要:李白的性格分别由儒家、道家思想所支配,形成了他悲壮的豪放和乐观的豁达两中性格品质。他的性格在他的诗歌中有具体的表现,但事实上道家思想支配的豁达性格是为了发泄李白在政治上的不如意。这些可以归结为李白的叛逆性,这是上层社会的李白。真正为道家思想所支配的,是李白天真质朴的平民性格。

李白性格的豪迈乐观与豁达不羁的性格给人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中无不深深地饱含着他个人的情感,因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但李白的诗歌感情极其丰富,不仅仅只表现出他的豪迈豁达,他也有悲凉、清逸。李白的诗作是他个人性格的反映,相应的,他的性格也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即“通诗书,观百家”,他接受前人思想的影响是颇为庞杂的。从他的作品和一生行事来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他都发生过影响,但以道家的影响为深。当他想要用世以建功立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占上风;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抑郁不得志的时候,想要放情山水、寻仙访道的时候,他就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或是说:“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连孔子和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尧舜都加以嘲笑和轻视了。在这个时候,道家愤世嫉俗、返于自然的思想,就在他的身上占着主导的地位,并以它来和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儒家思想对抗。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庄子的某些通过巨大的想象和幻想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对于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有启发作用。

作为一个文人的李白,儒家思想形成了他出世做官,建功立业的态度。也正因为自己饱含着对出世的满腔热情,青年时期初出茅庐的他,并无惧怕,有着对自己的才学极度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性格特征,是他豪放的一面。作为一个寄情山水的游者,道家思想给了他清新飘逸,远离尘嚣的思想。这样形成了他自由乐观、放荡不羁的性格特征,是他豁达的一面。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还赋予了李白独特的天真的性格特点。他的性格以这两个基点,又衍生出很多复杂的特征。他的诗歌中往往表现出他复杂的性格特征。

李白的诗歌的特征多变,可以有“豪”“奇”“悲”“逸”多种表现,而这些往往还是互相交融。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经诗人吴筠的推荐,即被唐玄宗召赴长安。这时的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然而,他抱着“不屈己、不干人”的态度去“平交诸侯”,在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这种光明磊落的作风自然是行不通的。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大气磅礴,意境广阔,无人能及。“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样的诗句让贺知章看了大为称赞,深深地被李白的大气所折服。他的诗歌意境阔达,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样的气势,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的气迫,还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高大宏伟。

李白的诗歌的创新,以一言蔽之就是一个“奇”字。前人评李白,无论抑扬,均好用一个“奇”字。如钱起“才大语终奇”;元稹“以奇文取称”;白居易“才矣奇矣”,不可胜数;再如贺知章所谓“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而奇自在其中。这点着重谈谈李白的诗与月。过去的文人,赏月,宿月,问月……等等,但都不及李白的“花样”更多。“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这是他的“泛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这是他要“揽月”;更奇的是他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醉月”;最奇的是他更可以“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这样“赊月”买酒,这比用“五花马,千金裘”还要出人意料。李白的新奇思想,与他的浪漫主义思想是不可分开的,这点是他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表现出他的质朴,天真的性格。

李白诗歌的“悲”的表现,还是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报负不能实现而来的。如他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的疑问,也会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感慨。即使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不是只写山水风景,而也倾入了作者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情绪。但他的这种“悲”旋即会转为乐观的态度。因此他的“悲”总和他的“豪”联系在一起。对行路难的疑问,他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回答;对“悲白发”的无奈,他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回答,并表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态度。这样,他的诗豪放中透着悲,有一种悲壮的气势,更使他的诗歌具有魅力;在“悲”过后,他又可以让自己战胜困境,转向乐观,这个让人又看到了他人格的魅力。这是他道家思想战胜儒家思想的结果。

四处云游的李白,表现更多的是一个“逸”字。在他的诗篇中,他写自己的闲情逸趣,写自己对故乡、朋友的怀念,写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等等。这些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样展示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李白。“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吴夜歌》其三)“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苏台怀古》)以上所述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天真纯朴的一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卢山瀑布》)这是李白忘情山水的代表作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更表现出他寻找生活逸趣的轨迹。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朓楼饯别》等均属此类。这种清狂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写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

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我们能看到李白性格的两大主线:一是豪气,二是豁达。豪气中夹带的是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悲哀,一但到这个时候,他的豁达就表现出来了。豁达是夹带的是他更多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和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是,从他在“逸”时所表现出的孤独之情,也同样流露出了一丝的悲伤。这是李白作为一个文人,终不能避免的。

李白主要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抗议统治者压制和埋没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对宫廷腐败、政治黑暗以及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等等的揭露和攻击。李白还有其它一些作品,并未涉及政治,而是歌咏游仙、隐逸、游山玩水等等,于闲情逸致中时而流露出“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送岑征君归鸣皋山》)的深沉痛苦,有时突然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的高调,有时又发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的的低吟,便都说明他的高蹈忘机是一种假象,其实是他政治失意时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此外,李白诗中还有另一个常见的主题:人生若梦。这在以《将进酒》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表现得最鲜明。李白歌咏的人生若梦,从主导方面说,并非出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见解,相反它是由于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而发出的激愤之辞,同怀才不遇的抒情一样充满失望的痛苦和反抗的激情,表达出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和否定,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这两个基本主题贯穿着李白的大部分作品,从中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中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

但我们往往忽视了另一个世界的李白。这个世界里的李白不谈政治,也很少发牢骚,而主要是赞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歌咏友情,抒发思乡、相思、惜别、怀古这样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情;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如游侠、商人、歌妓、农民、农妇、船夫、工匠、采莲女等等,绝大多数属于下层社会。诗人笔下的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和人生的情趣,从中看见的李白主要给人以天真纯朴和性情温和的印象——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表现出人人都会对他感到亲切的平民性格。

综上所述,李白的性格中,虽然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但他没能完全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放荡不羁,乐观豁达,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排泄心中的愤懑与不满,是强制性的把道家的思想压抑在儒家思想之上,因此,他的诗歌中往往透露出对于政治方面的悲叹。但不是说儒家思想是李白思想的主导,他是在用道家思想与儒家的思想进行激烈的交锋,但没有完全战胜儒家思想。只有他是“平民”的时候,才真正忘却了政治功名,才是真正为道家思想所支配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12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