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带着情绪成长,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父母看到孩子有情绪就要及时帮孩子宣泄情绪,不要让孩子总是带着情绪生活。如果一个孩子有情绪,父母不能帮孩子合理的宣泄,孩子也会感觉非常痛苦。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一、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总带着情绪生活,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的暴躁。父母要合适的帮孩子调理孩子拥有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总带着情绪生活,孩子总有情绪,孩子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和谐相处。家长如果想要孩子拥有朋友,就要改变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父母要告诉孩子孩子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拥有好的心情,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面对生活,家长看到孩子比较任性比较闹脾气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孩子应该怎么去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的情绪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孩子会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父母可以给孩子明确一个目标,让孩子明白有了情绪应该如何去宣泄。
二、家长该怎么办?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了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两个人之间必须要换位思考,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知道孩子想干什么,才能知道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不会和孩子相互尊重,孩子不会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告诉自己的父母,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听自己的讲解。父母要用行动让孩子明白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孩子又不该做什么事情,孩子就会听话。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尤其是情绪的处理,直接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当父母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淘气打碎了家里的东西,作业没写在看电视,有多少人可以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有多少人是借着孩子淘气为由,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有多少父母会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都推给孩子的“淘气”和“不听话”?
父母情绪不稳定,常常爆发,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甚至动手,孩子很难不处于紧张和恐惧中,长大以后很容易参照父母的方式处理问题,甚至缺乏对世界最起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父母情绪平和友善,孩子也会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看待世界的感受也更加宽容,情商也会更高。
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待人接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父母要学会的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1、要学会觉察情绪
作为成年人,父母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个判断,是悲伤、愤怒,还是愉悦、平静,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
做出判断后,要懂得调整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愤怒的,不要让孩子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要给孩子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2、要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有很多的父母在孩子闹情绪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孩子一顿,这样的做法不但解决不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受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闹情绪的原因,与孩子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与孩子进行沟通。
遇到将要发怒的时候,父母们可采用深呼吸的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它能帮助我们压住心中的怒火。等自己真的冷静了,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3、懂得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里所说的发泄情绪并不是让父母把情绪带回家在孩子面前发泄。
由于现在社会压力、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导致人们在情绪上有很大的波动。这就需要父母懂得怎样发泄缓解不良的情绪。
比如,可以在闲暇时间多接触大自然,让大自然带给自己轻松与平静,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琐事。
愉快、稳定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抑郁、不稳定的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身心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情绪不仅仅有助于家庭和谐、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对增强身心健康、防治疾病都是很重要的。
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感。家庭气氛的变化,父母情绪的变化,孩子都会从大人忽视的细节中捕捉和感受到。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树立标杆,对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潜移默化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情绪稳定平和的父母,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感受爱和力量,从内心塑造不会被困难打倒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此,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
对于婴幼儿,情绪的功能大于语言。
在不会说话的婴儿时期,情绪是我们向外界表达自己感受最主要的信息沟通手段。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每声哭喊都是内在需求丰富地表达。共情能力好的母亲会充分领会这些信息,然后对婴儿的需求予以充分关注和满足。但是共情能力差和不关心婴儿这些情绪信号的母亲或者抚养人,会把这些婴儿培养成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容易焦虑的人。
而忽视婴儿 情感 需求和情绪表达,会让婴儿产生否定自己 情感 需求的倾向。因为哭了也没人理,干脆下次不哭了。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压抑性格或者冷漠性格。
因为从小没有建立起心理依赖,所以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情绪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替我们表达我们内在需求。那长大以后,情绪的功能会发生哪些转变呢?
长大后我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情绪就变成自我和身体和潜意识沟通的主要工具。
任何一个情绪都有它的道理,任何一个情绪都是身体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无论是抑郁,愤怒还是说不出的痛苦,都是身心在告诉你,你的某个行为,某个思维正在伤害它,让它痛苦不堪。
情绪还有其 社会 功能。既是人与人交往的动力,也是人互动的润滑剂,还是人交流的氛围。
情商高就是感受悄绪的共情能力,与处理情绪的忘情能力,可以自由互换,完美配合的一种能力。
如果大家有抑郁情绪,需要 情感 陪护,欢迎私信我。
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儿童的心理活动对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一件事你的态度不同孩子的表现也会差别很大。如果她画画的时候要把苹果涂成蓝色,你说不对是红色,她可能偏要涂蓝色。如果你问我们平时见到的苹果都是什么颜色的呀,她说红色的,那你接话说那我们应该把苹果涂成什么颜色呢?她会说红色。效果比硬来好多了。不同的沟通方式导致她情绪不同做出的决定也不一样。
②情绪对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智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好的快乐的情绪),或者是抑制、延缓的作用(坏的愤怒、悲伤等情绪)。
③情绪是儿童和大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儿童在小时候不会说话,大人只能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他的情绪。儿童用表情语言应答大人的问题,比如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表示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哪里不舒服,或者是困了,饿了等。
④儿童的情绪可以起到适应以后生存的作用。通过与周边,外界的人多交流接触,体验到不同人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来提高自身的 社会 交往能力。
⑤儿童的情绪发展逐渐趋向稳定的时候,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有多大。
⑥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家长平时要把孩子引向积极的方向,促进儿童心理 健康 发展。
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的好坏区分并不明确,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总是有些情绪化,因此,需要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去感受一些东西,再加上大人对孩子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情绪的存在,在不同的感受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情绪的发生
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华生的研究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
1.怕
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