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蝉》原文:

作者:唐代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扩展资料

《蝉》赏析:

《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叫声凄惨,诗人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诗人哀痛之情。

一、蝉的释义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二、汉字字源

形声字。虫表意,表示蝉是昆虫;单表声,蝉有大义,表示蝉的鸣声特大。声旁简化。蝉又名知了。

三、组词

蝉衣、蝉联、蚱蝉、寒蝉、蝉蜕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蝉衣 [ chán yī ] 

中药上指蝉蜕。

二、蝉联 [ chán lián ] 

连续(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

三、蚱蝉 [ zhà chán ] 

俗称知了。昆虫。体长4—48厘米,是最大的一种蝉。前、后翅基部黑褐色。斑纹外侧呈截断状。雄性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音,声音尖锐。幼虫栖于土中,吸食树根液汁。蝉蜕可供药用。

四、寒蝉 [ hán chán ] 

1、天冷时不再叫或叫声低微的蝉。

2、蝉的一种,身体小,黑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叫。

五、蝉蜕 [ chán tuì ] 

1、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可入药。

2、比喻解脱。

李商隐的<蝉>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全诗译文如下: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作者介绍:

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