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工作资料 2010-05-21 10:48:53 阅读44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 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 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 2.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 3.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 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 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2.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术修养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目标的表述,需要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如“幼儿能提高对折纸的兴趣”、“养成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形成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等,即是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的。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性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目标表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这类目标时,应注意深入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了解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熟悉幼儿美术发展的状况。同时,在展开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注意灵活机动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3 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在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能独特而富于想像力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及美术创作方面,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独创性。表现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幼儿行为变化的结果。它只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如“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不规则的彩色图形,想象拼贴出一幅美丽的画”、“学习设计花布,注意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变化”等,都是表现目标的描述方式。 表现目标与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托付给了材料,通过这一转变,材料成了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幼儿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在制定和表述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目标的互补性,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撰写,使之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安排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内容的具体的选择安排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必须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幼儿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儿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幼儿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二)具有审美性 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具备联系性 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 纵向顺序是指伺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如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 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戎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幼儿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 (四)具有整合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幼儿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五)具有灵活性 正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看、所听、所接触到的,所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灵活安排。农村幼儿园,可多选择具有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劳动的场景、庄稼的丰收及各种农产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绘自然景物的内容,如“草地上的鲜花”、“蝴蝶飞、花儿美”,节日前可安排手工“环境布置”,欣赏城市披上的节日盛装等;又如原来安排手工活动“折飞机”,早晨发现下雨了,教师也可临时更换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动态,开展绘画活动。 灵活性的内容安排,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 三、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和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 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 (二)示范与范例法 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 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 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 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 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 (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 (三)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 (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 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 (五)分层指导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 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 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 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 4.评价分层 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 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
第一 目 标
壹,创作领域:透过表现活动,拓展各类媒材与技法之运用,增进美术创作的能力
贰,鉴赏领域:经由鉴赏活动,体认中外艺术以及本土艺术的特质与价值,培养美感态度,扩展审美的认知
参,实践领域:应用美术的知识与经验,了解艺术和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的关系,提升生活品质,涵养美的情操
第二 时间分配
第一,二学年,每周授课一节得隔周连续排课
第三 教材纲要
壹,教材纲要说明
一,本教材纲要分为「创作」,「鉴赏」,「实践」等三个领域
二,创作领域分「心象表现」(纯粹美术)与「机能表现」(应用美术)两层面
(一)「心象表现」系透过个人的各种感官,心智成长,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与体认,从事平面,立体或综合媒材的美术创作活动
(二)「机能表现」系指创作合乎生活化之作品,涵盖平面或立体等造形,并且重视「设计性」与「机能性」之表现,激发其想像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三,鉴赏领域系藉由对美术性质与功能的了解,进而体会美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并对美术作品能作价值判断
四,实践领域系经由创作与鉴赏的统合学习,了解多元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实践,以提高生活品质(由教师鼓励学生落实於日常生活中,不占课内教学时数)
五,「创作领或」与「鉴赏领域」各学年教材分配:
(一)「创作领域」比例第一学年占百分之六十,第二学年占百分之四十
(二)「鉴赏领域」比例第一学年占百分之四十,第二学年占百分之六十
贰,教材纲要内容
第 一 学 年
类别
项目
教 材 内 容
百分比
创
作
领
域
(心象表现纯粹美术)
一,各种创作媒材之认识及其技法之运用(如笔法,明暗,色调,质感,量感,肌理……等)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情感
二,运用各种媒材的创作,如平面,浮雕,立体,复合媒体……等
三,创作题材的类别与风格,如静物,风景(山水),人物……等,创作风格可涵盖如具象,半具象或抽象等
四,运用各种科技媒体的创作,如摄影,录影,电脑绘图……等
40%~20%
60%
(机能表现应用美术)
一,运用设计要素和构成原理,创作平面与立体等的视觉设计
二,各种设计媒材的创作,如广告颜料,彩色墨汁,麦克笔……等
三,色彩知识与设计技巧的运用,作具象,抽象构图
四,设计题材的范围,如字法,封面,卡片,海报,包装,说明图……等
五,各种科技媒体的创作,如摄影,录影,电脑绘图……等
20%~40%
鉴
赏
领
域
一,美术的功能,如政治,宗教,经济,社会,装饰,生活等
二,中外美术不同的特质与意义,如媒材,技巧与内涵等
三,不同表现类型的意涵,如形似,神似,形神兼备,具象,半具象或抽象等
四,美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如反映现实的美术,内在情意表现的美术等
五,台湾美术的特色
40%
实
践
领
域
一,美术对人生,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的体认
二,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实践
第 二 学 年
类别
项目
教 材 内 容
百分比
创
作
领
域
(心象表现纯粹美术)
一,绘画技巧的运用,表达富有个性,感情,或表现性,思想性之创作
二,各种媒材表现的创作,如素描,水彩,图画,油画,版画……等
三,创作的题材与形式:题材如静物,风景,人物,想像等;形式如具象或抽象等
四,各种科技媒体的创作,如摄影,录影,电脑绘画……等
25%~15%
40%
(机能表现应用美术)
一,设计目的与条件的掌握,创作机能与形式兼具的设计作品
二,各种设计媒材的利用,如广告颜料,彩色墨汁,麦克笔或线材,面材与块材等
三,设计题材的范围,如识别符号,编辑设计,统计图表,简易模型设计……等
四,各种科技媒体的创作,如摄影,录影,电脑绘图……等
15%~25%
鉴
赏
领
域
一,中国传统美术(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
二,中国现代美术(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
三,世界古代文明中的美术(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印度,墨西哥,伊朗,文艺复兴,义大利的建筑,绘画与雕刻等)
四,世界近代美术(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
五,世界现代美术(二十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
60%
实
践
领
域
一,多元文化艺术特质的体验
二,不同文化艺术的沟通
三,多元艺术观的涵养
第四 实施方法
壹,教材编选之要领
一,教材的编选除了依据课程标准,并能与国中美术课程相衔接,组织架构应兼具前瞻性,时代性,统合性与艺术性
二,教材应以学生,社会,学科为取向,培养学生对美术表现,鉴赏的能力,以彰显美术教育的功能
三,教材选择,须配合教学节数及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教材组织宜掌握顺序性,继续性及统整性,使学习经验趋於完整
五,鉴赏教材之编选,宜由浅到深,由简至繁,教材内容之分配如下:
(一)第一学年著重美术特质与功能的了解,如美术的功能,中外美术的特质,各种表现类型的意涵以及对「台湾美术」的认知等
(二)第二学年以多元文化的美术学习为主,简要鉴赏中外美术作品中国美术包括传统,现代两部分,内容宜涵盖建筑,绘画,雕刻等世界美术包含古代,近代与现代三部分,内容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
六,教师於教学之前,应依照教学原则,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设计
贰,教学方法
一,创作领域:
(一)教学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做适当的指导
(二)教学型态多元化,能因应学生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机能表现的教学,应明确提示设计目的和条件,让学生了解设计的程序,方法与观念,并作有计画的教学
(四)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如美术资料,视听媒材等,教学资源可由师生共同准备
二,鉴赏领域
(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比较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感情,技法,价值等五项特质进行讨论,教师再加以比较归纳
(二)鉴赏教学应包括:描述,形式分析,内涵解释,价值判断等四种过程
(三)鉴赏教学的实施宜布置完善的教学环境,并充分利用各种视听媒体
(四)鉴赏艺术品可到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家工作室等参观,亦可邀请地区艺术家到校展览,示范或演讲
参,教具及有关教学设备
一,应设置美术教室,美术教学准备室,以达成创作领域的教学;设置美术鉴赏教室,展示室,以达成鉴赏领域的教学
二,宜设置美术图书资料室,购置美术书籍,美术复杂品,并指导阅读与资料搜集等方法
三,有计画配合教材,逐年添置设备,充实教室内之软硬体设施,以利教师进行教学
(一)创作领域之基本教学设备与教具包括:各类静物,画板,画架,书桌椅,写生台,以及国画,水彩画,素描,设计,版画,雕塑,电脑绘画等基本工具和材料
(二)鉴赏领域之基本教学设备与教具包括:视听器材(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录放影机,碟影机,资料提示机,**机,大银幕投射器,银幕,音响系统等)及教学资源(如图书,,挂图,原作,复制品,幻灯片,投影片,录影带,碟片,**片等)
肆,各科教材或单元间的联系
一,美术科教学可与「国文」,「历史」,「家政与生活科技」,「艺术生活」,「音乐」等科目取得连系,以加强教学统整的功效
二,透过教学研究会,教务会议等,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方法,以收教学宏效
三,利用社团活动,学艺活动,提倡艺术休闲,促进学生接触美术,喜欢美术
伍,教科书编辑要点
一,教材架构应依据课程标准所列之教材纲要编写,文词简明扼要
二,编排力求清晰,美观,采图文并举的方式呈现
三,教科书应每学期编撰一册配合教科书应另编「教师手册」提供教师参考
四,配合教科书可设计「视听媒体」,供教师使用
陆,教学评量
教学评量可作为教师和学校拟订教学计画,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发觉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习困难同时可以作为判断教学品质和成效的依据
一,学生学习评量(由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评量)
(一)评量的范围包括创作领域(作品及美术知识),鉴赏领域(美术知识与美感判断)及学习态度等
(二)美术知识与美感判断的评量可以采用资料搜集,纸笔测验,书面报告,或问答等方式学习态度的评量可利用观察法,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观察学生学习的反应与态度
(三)教学评量的结果宜做为教师改进教材的依据,以及实施个别教学及辅导的参考
二,教学成效评量(由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及教师自行实施)
(一)教学环境:如美术教室的设备,学校行政的配合,教材教具的准备等
(二)教材设计:如教具,教学媒体之制作,教材,图书及资料之搜集和应用等
(三)教学品质:如全学期教学进度及教学实施计画的拟订与执行,教学研究会,教学研讨会的举办,以及个别辅导成效等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课标正式实施。新课标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要求以音乐、美术为主线,提高了艺术课时的占比,并要求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从新课标的改革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升高。为什么如此重视美育?儿童美术教育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标下,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审美和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感知、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体会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情感。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在美术鉴赏和美术活动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美好的人格。二是通过绘画、手工、陶艺等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拓展学生的视野,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并在美术实践中激发创意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的特征是什么?
一、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美术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归纳起来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3-4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
当知识和人的智慧和能力结合在一起时,方能成为能力美术给了我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给了我们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美术给了我们整体把握表现空间的能力新课改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目标是间接性、指导性、弹性的“规范”,以学生为主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把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思维和能力放在首位
一、教师要有素质教育的观念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开放,由封闭走向开放时,要求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素质教育去实现新的教学目标迫在眉睫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受到适合自己的美术教育其次,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最美好理想最后,美术教学中应更多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总之,美术教学的归宿,是归向人的精神和情感,最不追求和表现一种标准的课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去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的美术教育在培养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进一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升人的审美境界,均衡人的理想情感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常言道:“学海师为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促进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一幅成功的范画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启发和诱导,所以,特别是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要准确地传授美术技法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从欣赏到实践,从工艺到设计,都离不开老师的理论传达除此之外,还要会组织教学,怎样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怎样处理突发事件等,都是教师应拥有的知识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教学中加强主导意识,尊重爱护学生,面向全体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就能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走进美术课堂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用现代技术来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电脑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两种形式,或者取其中一种形式实施的形式与操作的深度取决于电教硬件设备的设置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
比如美术欣赏课,按传统方式上好,须搜集大量的教学挂图,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态度采取电脑多媒体教学,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艺术长廊里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驰骋中跨越古今,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大大提高了欣赏课的效果同样,电脑在绘画、工艺美术、工艺设计等美术教学中都有方便、快捷、直观、生动等优点
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革新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术课应把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不要求整齐划一,要有自主的想法,教是引导也会成为约束我们要前者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既是互动的也是相互体现智慧的若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仅限于陈旧的“模仿”学习,不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学就达不到学生共同参与的目的,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动手、去探索、去创造……会欣赏、会表达
造型是入门,表现是关键表现是从个人主体出发的,造型只是技艺欣赏是打开学生的眼,而让学生评述是打开学生的嘴,教学应是双边的活动设计是创意的流露综合起来是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里,教师不仅要注重智商更要注重情商,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状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原来被认为机械的训练方式转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2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加强综合性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弱化甄别与选拔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包括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5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