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全诗表达出作者由什么到什么的感情?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全诗表达出作者由什么到什么的感情?,第1张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表面看来平白无奇、清淡如水、语方朴实,看不出有警人之处,但仔细品读,这首平白自然的小诗却意境深邃、情趣横生,人生的哲理、曲折尽藏其中。

  《大林寺桃花》作于元和12年(公元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游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当时任行过翰林院学士、右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司马,在送客到湓浦口时,听到舟中夜弹琵琶,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牷问其人,本长安娼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作者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联想自己,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命曰《琵琶行》,表露出作者人生旅途已踏入秋冬。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从长安被贬至九江,心里很痛苦,琵琶女弱出哀怨的乐曲,拨动了白居易的心弦,当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时,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因琵琶女的沦落身世触发了白居易政治的感慨,在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遭遇,诗中被作者把两者之间共同的悲愤情感啧合为一,衬托出凄凉幽怨的色调,在艺术上极富感染力。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与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衬,表露出白居易的人生低谷,从而产生了《大林寺桃花》之中深深的春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诗人登山时已是盛夏,芳菲落尽的时节,可是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中,竟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诗句表面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原先被贬悉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然感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在艺术上,作者用了“人间”二字,反盛开着桃花的寺,升华成非人间的仙境,饱含着作者从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足以自慰的资源。

  在实情实景的感触下,诗人开展想象,“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因为爱惜春光、留恋春景,从而产生怨恨春光一去不返的无情,当看到大林寺中的桃花“始盛开”时,感受到了时光并没有归去,只不过偷偷地跑到山寺中来了,从而表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转机。

  《大林寺桃花》启示人们,在受到挫折和打击之后,要借助相宜的情景与人事托付出人自已的伤感与怨恨,稳定情绪,积极寻找大自然中能点燃情感之火的事物,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挖掘出表现自身价值的机遇,让社会承认自已的存在,让自己为社会服务,把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表达作者欣喜愉悦之思想感情和对春天的热爱。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使人感到惊异和欣喜。

原诗: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没有实际公事可办,因此得以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元和十二年( 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绘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整理:zhl20170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4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