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过《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两个故事 十分的相似,讲述的都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又都是发生在清一色女孩家庭的故事,她们非 贫非富,被上流社会顶层的有钱人看不起,处在上流社会的尴尬境地,又通过某种场合认识 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富家子弟, 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有热心的人为其搭桥牵线, 几番波折之后最 终得到了美满婚姻的爱情喜剧。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 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 社会等 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当时的婚姻 不仅仅是作为爱 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丽诺她们都出自 家中没有男子来继承父辈遗产的中产阶级家庭, 而她们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 唯 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 像伊丽莎白或是埃莉诺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遇到一个不 错的金龟婿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奥斯汀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遇见“金龟婿”时候的态度却 是不同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她十八九岁时候完成的著作, 故事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在遇到爱德华得时候表现出的是冷静, 含蓄, 且他的家人也并未因为 爱德华的社会地位而去巴结他, 爱德华深受埃莉诺一家人的喜欢纯粹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彬彬 有礼。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家人对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看起来就不 那么单纯了, 尤其是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宾利和达西的大献殷勤, 就显得她们十分 的功利。 两部作品虽极为相似, 但这样细微的对人物刻画的差别也许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 使得她笔下的人物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人物性格来说,两个故事中的长女埃莉诺和简都是是温柔贤淑,含蓄,沉着冷静的女 孩子。 当埃莉诺从露西**口中得知爱德华与露西早已订婚时她并未表现出她的难过, 虽然 十分伤心,但她却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没有做出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直隐忍在心, 直到安慰因失恋而伤透心的妹妹玛丽安时才说出了真相。 对于简来说, 宾利先生的不告而别 对她和她的家人就像是晴天霹雳,但是为了家庭的颜面,简只能把伤心抛在脑后,一个人逃 去伦敦的亲戚家中躲避邻里的闲言碎语。 作为家中的长女, 她们在面对感情的时都为了家人 的幸福和荣誉作出了让步。但是她们的妹妹就没有那么理智。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表白时, 她不计后果的直截了当的拒
绝了柯林斯的求婚。 玛丽安对爱情的认识过于感性, 喜欢感情用 事,相信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童话。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玛丽安比较注重外表,当忠厚 的布兰登上校向她表示好感的时候, 她却以貌取人, 觉得布兰登年老貌丑, 不是她的意中人。 她一味的爱上了花花公子韦德比先生, 完全不管不顾更加爱护他的布兰登上校。 两部作品的 长女和次女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长女的性格显现了当时英国社会所要 求的妇女应有的道德和贞操观,而次女聪明、机灵、大胆、富有思想和见解的性格却突显了 新时代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平等,自由。 金钱在两个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钱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牵引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原本富裕的达什伍德太太一家却因丈夫的去世家产被继子及其刻薄的妻子占 有,生活变得拮据,正因如此埃莉诺才有机会认识了温柔寡言的爱德华。同样面临家产被表 亲继承的班纳特太太一家为了保住家产, 永远过着富裕的日子不惜以女儿们的终身幸福为筹 码尽其可能的巴结有权有势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还特别的写 出了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与柯林斯结婚这一幕, 在他们的婚姻中, 就明显的存在着一种 靠金钱和财富维持的感情。夏洛蒂和柯林斯之间,彼此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过 着枯燥且平淡的生活。 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 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的四位男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于表达 内心的情感。 但他们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原因又是不尽相同的。 达西的不善于表达感情是源自 于他严谨、矜持和挑剔考究;宾利则是善良,开朗却缺乏主见,他难以判断简是否真的爱他 宾利从未问过简对他的感觉, 单方面的听从了达西的意见便不辞而别; 爱德华的不善于表达 则是因为他自己心中知道他与露西**还有婚约, 而他对埃莉诺的满腹爱意使得他在两个女 人之间摇摆不定, 布兰登上校感情则是因为成熟而内敛, 他对玛丽安的感情是给她足够的自 由。 从写作手法来说, 《理智与情感》中作者使用对比与反讽的方法。姐姐埃莉诺的理智与 妹妹玛丽安的感性用事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 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她非常有见识,顾全大局,遇事冷 静。而妹妹玛丽安,她则是“情感”的代言人。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 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 有些任性。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 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经过几次接触, 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 《傲慢与偏见》 在 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在丽迪雅与韦克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 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让班纳特太太轮番的受折磨。故事中那些在感情 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 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 毫 不妥协的态度、 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 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 善、美, 鞭挞假、丑、恶。 两个故事都得到了完美地结局, 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美好的 故事总有个与之相称的结尾,爱情从来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在婚姻中,金钱和物质是婚姻幸 福的保障,真挚的感情、相互之间的尊重、个人人格的独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我想,这 才是简·奥斯汀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文/林彩彩
你看过《理智与情感》吗?
几年前因为《傲慢与偏见》一书,我走进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世界。寒假从图书馆借到她的另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因为时间关系只看了前半篇,未知后半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段时间无意中发现BBC根据原著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短短几集的电视剧版,看完颇有感触。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故事以出生于英国乡绅家庭的两姐妹(还有个最小的妹妹笔墨较少,在此忽略)埃莉诺和玛丽安曲折复杂的爱情为主线,折射她们面对爱情时截然相反的态度。
电视剧版高度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姐姐埃莉诺沉稳理性,做事稳重,在爱情里能够克制自己,是“理智”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则率真任性,面对爱情不会考虑过多,只求遵循内心想法,是“感性”的化身。
故事的结局是,两姐妹都收获了真爱。埃莉诺在绝望中与原本两情相悦的爱德华终成眷属,玛丽安被上一段感情狠狠伤害后也终于懂得珍惜一直等候着她的布兰顿上校。
剧情看完后,埃莉诺与爱德华之间的故事到底还是令我久久意难平。
父亲去世后,埃莉诺和母亲及两个妹妹所住的诺兰庄园由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哥哥的妻子范妮是个刻薄之人,母女四人不愿忍气吞声,无奈之下,选择了搬出诺兰庄园。
离开前的某一天,范妮的弟弟爱德华前来拜访,和埃莉诺就此认识。
埃莉诺很快对谦逊、真实而又充满绅士风度的爱德华暗生情愫,爱德华也对美丽的埃莉诺十分有意,两人心照不宣。对于爱德华的为人,埃莉诺的家人也都看在眼里,早已在心里默认他是将来迎娶埃莉诺的人。
就在双方感情不断升温时,埃莉诺一家搬去了远在德文郡地处偏僻的巴顿庄园。
埃莉诺的母亲离开前在家庭聚餐中邀请爱德华常来拜访,在巴顿庄园的日子里,埃莉诺也时时盼着与爱德华再相见。但爱德华迟迟没有再来。
母亲在心里为埃莉诺着急,打算偷偷写信给爱德华,主动邀请他过来。这一举动被埃莉诺撞见,她阻止母亲的行为。
尽管比谁都更希望见到爱德华,但埃莉诺还是认为,爱德华如果真想来,自己会过来,她不希望他是该被动地前来见面。
很久过后,爱德华来到了巴顿庄园。苦苦等待的埃莉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姗姗来迟的爱德华却愁容满面欲言又止。他在巴顿庄园短暂地住下一晚后,第二天清晨便匆忙离开了。
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所有人都以为爱德华此次前来大概率是来求婚的,然而爱德华什么也没说。
埃莉诺非常失落,她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是有爱意的,却一句话都没有表达。
直到在邻居组织的一次聚会里埃莉诺认识了斯蒂尔姐妹,这一困惑才得到了解答。
斯蒂尔·露西不知道埃莉诺与爱德华之间的关系,告诉了埃莉诺一个秘密:早在四年前,她就和一个人订了婚,而这个人,正是爱德华。
埃莉诺终于明白为什么爱德华从来没向自己表达心意,原来他早就已经订婚了。她毫无防备地得知这件事,却还要替眼前这个无限憧憬着与爱德华婚后生活的女孩子保守秘密。
埃莉诺非常难过,但由于自己的妹妹玛丽安正处于失恋状态,她不想让家人再为自己担心,于是把这件事藏在心里,一个人默默消化。直到四个月后玛丽安意外得知这件事,埃莉诺才在她面前掩面大哭。
但即便如此,埃莉诺不仅没有怨恨爱德华,反而还在布兰顿上校那里替他谋了一个职位。
站在埃莉诺的面前,爱德华问她为什么不怨恨自己,埃莉诺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她说:“因为你从未欺骗我。”
她告诉爱德华,当她听说他的婚讯,就明白了他之前为何对自己若即若离。他没有做错什么。如果不是在有婚约的情况下面对她时他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她也不会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
听完这些话,爱德华似要说些什么。但一如从前想要脱口而出的每一次,他把就在嘴边的话再一次咽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平淡的谢谢。
如果说得知真相后埃莉诺与爱德华的一番谈话是激起我平静内心的那一颗石子,那么故事尾声爱德华去巴顿庄园向埃莉诺表白的那一段就是一股足以令我内心翻江倒海的力量。
在故事的最后,因为违背母亲的意思与并非出身名门的露西私定终身,爱德华所继承的财产被全部转移到他弟弟罗伯特的名下。而戏剧性的是,就在他的财产被转移后,露西竟然抛弃了他,与他那位继承财产的弟弟结了婚。
爱德华终于得以从这个幼年时定下的不成熟婚约中解脱。几个月后,他再次鼓起勇气,踏上去巴顿庄园的路途。
这一次,他终于能够站在埃莉诺面前光明正大地表达自己对她的真实感情,告诉她自己早在诺兰庄园见到她的第一眼几乎就爱上了她。他也知道自己的若即若离使对方受到了伤害,诚恳地请求对方的原谅。
埃莉诺泣不成声,与爱德华激动相吻。
而我自己也在看到这一段告白时感动得掉泪,为埃莉诺终于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更为爱德华高尚的品格。埃莉诺没有爱错人。
简·奥斯汀用她的笔,在《理智与情感》里为我勾勒了埃莉诺和爱德华这两个形象如此饱满的人物。
同为女子,埃莉诺在爱情里的做法令我赞叹不已。在得知爱德华已有婚约后,她能够约束自己与爱德华保持恰当的距离,即使自己对这个人爱得深沉。
更令人叹息的是,即使对方的态度令她受了委屈,她也能做到客观、理性地去评价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她没有怪罪爱德华对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和隐瞒事实的事,而是在对方的做法里看到他是如此一个作风正派、坚守道德的绅士,并替他找了工作。
女孩子在爱情里向来感性,有多少人能做到埃莉诺那样呢?
而爱德华的形象则更具启发意义。在爱情里,他是一个真正品德高尚的人。
因为有婚约,所以被埃莉诺深深吸引,他也始终没有对她说过任何一句暧昧不清的话。每一次与埃莉诺见面,他都克制自己不要去表达。
离开诺兰庄园前,去书房向埃莉诺道别时,明明内心有千言万语,但他最终以一句“我很珍惜你这个朋友”主动划开了界限。送给埃莉诺作为道别礼物的笔记本扉页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你亲爱的朋友,爱德华”,没有旁的话语。
当埃莉诺一家在巴顿庄园安定下来后,因为知道自己不该去见埃莉诺却又忍不住想要靠近她,所以在德文郡逗留了两周之久后,他才充满负罪感地进行了首次拜访。
清楚自己若即若离的态度给埃莉诺带来极大伤害,但因为婚约未解除,他忍住了自己对对方的满腔热忱。直到从婚约中复得自由后,他才将自己对埃莉诺的爱全部倾倒出来,向她表明自己的心迹。
不光是在对待埃莉诺的感情上,在对待露西的态度中,爱德华也闪耀着高尚的光芒。
对四年前悄悄与他私定终身的露西,即使这件婚事无人知晓,他也没有在遇到埃莉诺后对她始乱终弃,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一方的感情去履行年少时草率订下的婚约,给女方一个交代。而在他的母亲以剥夺财产威胁他不准与家境一般的露西结婚时,他也没有顺水推舟地抛下露西,而是毅然决然地违背母意,与露西站在一起。
我真的很感谢简·奥斯汀,不论是《傲慢与偏见》里不卑不亢的伊丽莎白和外冷内热的达西先生,还是《理智与情感》里开阔理智的埃莉诺和品行高尚的爱德华,她向我这个正处在等待爱情的美好年华的女孩子传达了积极、正确、美好的爱情观。她跨越200多年的时间长河告诉我,面对爱情,我应有怎样的期待。
大抵是不是单身早已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令我最终做出选择的那个人,一定要值得我万水千山的等待吧。
七夕节里,祝你终究觅得良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