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金海外专营店营养中心为您服务哦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一、情绪和情感的涵义、分类、特性和构成。 1、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们口头简单的说法,实际上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的涵义,通常也统称为感情或情感。 心理学一般认为,情绪和情感极其复杂,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主要是指感情发生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本质上是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手舞足蹈、暴跳如雷等等。情感则是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如对故土的眷恋、对美的欣赏等等。 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是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人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二是主观需要。主观需要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一般地说,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符合时人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不符合时人就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无关时人就会无动于衷,无情感可言。 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分类 情绪一般与自然性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动物的情绪属于生物学的性质,而人的情绪除了生物性以外还有社会性,是以受社会制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人的情绪有很多表现状态。我国古代名著《礼记》中提到人有“七情”,也就是七大类: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说文解字》9395 个正篆字中有354 个字是用来描述人的情绪的。我国有心理学家以这354 个字把人的情绪分为18 类:即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怒、忿恚、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悦爱、憎恶、贪憩、嫉妒、微惧、惭愧、耻辱等。 现代心理学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两大类。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不学就会的,如兴趣、惊奇、痛苦、 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感等。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包括基本情绪的互相结合、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结合、基本情绪与认知能力的结合等等。 人的情绪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表现形式也会从简单到复杂,其中比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一是心境。心境是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对于某一种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待一切事物的共同态度体验。比如高兴了,看见什么都高兴,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不高兴了,看见什么都不高兴,见花伤情,见月也流泪。 心境持续的时间有很大差别。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月或更长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和人的气质和性格。 引起心境的原因很多,如重大意义的事件,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好坏,身体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 心境既为主客观因素所引起,反过来又给予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欢乐、愉快;二是焦虑、苦闷。欢乐和愉快是由青少年生命力的活跃及学业上的成绩所致。焦虑和苦闷也是由学习负担及学业上的失败所致。青少年的这两种心境是稳定的、交替的。如放假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心境就无比轻松、欢快。考试成绩优异的,尤其会感到满意、愉快。开学了,新的学习任务摆在面前,紧张、焦虑就油然而生,考试成绩不良的,更会感到苦闷、惆怅。欢乐、愉快和焦虑、苦闷就是这样循环交替成为笼罩在整个青少年阶段的心境。 二是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而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 的。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之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的极度悲痛,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 激情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等;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极度恐惧、悲痛和痛苦时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发呆甚至出现休克现象,有时还会表现为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等。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知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有正义的激情和工作的激情。消极的激情表现为对事物缺乏一种理智的态度。青少年是最富有激情的,来得快,平息得也快,常常是暴风骤雨式的。可能表现出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热忱,也可能由于盲目的狂热,做出一些蠢事或坏事。 三是应激。这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意外危险或突发事故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牌高度紧张状态,这就是应激状态。如飞机突然发生空中故障,驾驶员紧张与地面联系并作出一系列应急操作;正常行驶的汽车发生故障,司机紧张刹车等等。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的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与情绪相比之下,情感着重于表明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表明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因此,情感比情绪持续时间长,具有意识性和内隐性,表现比较含蓄、深沉、不易觉察。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道德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来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如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体验的情感。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当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当别人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人们就会对他产生爱慕、崇敬、尊重、钦佩等情感;而对那些违背道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会产生厌恶、反感、憎恨等体验。 二是理智感。是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和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的未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愉快,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其作用的大小同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的愿望有关。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也有重要作用。 三是审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感知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包括两大类:一是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引起的美感体验,如风光秀丽的山水,雄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艺术作品等;二是人类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引起的美感体验,如善良、纯朴、诚实、坚强、公正、廉洁等。审美感 也有肯定和否定之分。 3、情绪和情感的特性。 情绪和情感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极性。如上所述,人的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情感的这种对立的特性,被称为情感的两极性: 一是肯定与否定的两极。当外界事物能够满足需要、符合愿望时,人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引起愉快、欢乐、热爱、振奋等内心体验。相反,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苦恼、愤怒、憎恨、绝望等内心体验。 二是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凡是对人的行为具有促进、增力作用的情感,如兴奋、喜悦等,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相反,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减力作用的,如抑郁、悲伤等,称为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三是紧张与轻松的两极。在一般情况下,人处在活动的关键时刻,容易产生紧张的情感。一旦关键时刻过后,人就会随着紧张的解除而出现轻松的情感。 四是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激动指人的情感处于极为活跃状态,其心理体验是强烈的。平静是激动的对立面,其心理体验是微弱的。 五是强和弱的两极。人的任何一种情感,都有一个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变化等级。如可把喜由弱到强分为:暗喜、欣喜、欢喜、狂喜等。可把怒由弱到强分为不满、生气、愠怒、愤怒、盛怒、暴怒等。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统一的对立。首先,属于两极的情感是相互依存的,如没有欢乐就无所谓悲伤,没有热爱就无所谓憎恨,没有感受到紧张,就体会不到轻松等。其次,居于两极的情感又是相互冲突的,不破不立,只有破除了旧的情感,才能建立新的情感。如只有破除了颓丧、松懈、冷漠的消极情感,才能养成振奋、紧张、热情的积极情感。再次,两极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不仅如此,两极情感有时也是交杂在一起的,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既爱又恨等。 4、情绪和情感的构成及表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感都是由情感体验、情感表现和情感生理三部分构成的,同时具有明显的表现形式。 (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主观感受。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主观色彩,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内心真实、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2)情绪和情感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人的情感活动除了产生独特的主观体验之外,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外部表现,被称为表情: 一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的面部肌肉(主要包括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外部流露)。其中人的眼神最善于传情。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嘴角上提;悲哀时,泪眼汪汪、哭丧着脸、嘴角下撇;愤怒时,两眼圆睁、咬牙切齿;眼睛甚至还能交流思想,在某些情景下,通过观察人的眼神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人们之间往往有很多事情是只能意会而不能或不便言传。达尔文对人的面部表情有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为全人类所理解。艾克曼等心理学家对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作的研究表情,人的面部约有80 多块肌肉,可以产生7000 多种不同的表情。 二是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身段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动作变化。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沉痛时,肃立低头。骄傲时,挺胸阔步。惧怕时,手足无措,等等。手势表情通常与言语一起使用,表达赞成还是反对、接纳还是拒绝、喜欢还是厌恶等态度和思想。手势也可以单独用来表达情感、思想、或做出指示。在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条件下,单凭手势就可以表达开始或停止、前进或后退、同意或反对等思想感情。 三是语调表情。语调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人在言语的语音、语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如朗朗笑声表达了愉快的情绪,呻吟表达了痛苦的情绪;悲哀时,语调低沉,言语缓慢,声音断续语音高低变化很小;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语音高低差别明显。愤怒时,声音高尖而且颤抖,有时出现沙哑,等等。 总之,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心理学上称之为“体语”,是情感所特有的外部表露,是了解、观察、研究情感现象的客观指标之一,它自然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许多时候或场合下,人们无需使用语言,只要看看对方的脸色、手势、动作,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3)情绪和情感具有复杂的生理机制。人在情感状态下,有机体内部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称作生理唤醒,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外腺体活动的确良改变上。如人在激怒或惊恐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和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和血液含氧量增加。人处于焦虑、悲哀等抑郁状态时,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驰,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活动降低,食欲减退。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变化比情感的外部表现更具有客观必然性。以说谎为例,从外部表现上,人可以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但从生理变化上,则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因为人在有意编造谎言时,会感到紧张、不踏实,那么他的心理、特别是他的生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变化,比如呼吸加快,手心出汗,血压升高等等。现代的科学的测谎仪主要就是通过测案犯手心发汗程度、呼吸的快慢和血压高低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和图线来分析案犯口供的真假。事实证明,这三个方面在人紧张时很自然地发生变化,不容易受到大脑控制,测量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一句名言说得好“身体不会说谎”。生理变化自然也是判别和研究情感状态的重要客观指标。 5、情绪和情感的活动规律。 1、情感为情境刺激所引起。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刺激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和直接动因。 2、情感为认识所决定。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情感心理学研究也指出,认识在情感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刻,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反之,认识越浅簿,情感也就越浅簿,而且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不适当的情感,甚至于根本错误的情感。 3、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虽然为刺激所激发,但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情感。情感虽然为认识所决定,但认识本身并不是情感,认识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本身,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需要是情感的本质。需要决定情感的性质。人具有哪方面的需要,就容易产生和形成哪方面的情感。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有道德、审美和知识的需要。人若是有不健康的需要,就容易对吃喝玩乐产生好感和偏好。 4、情感受社会交往制约。人的高级情感主要是在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对学生来说,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无疑是其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就成为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二、青少年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一、表现。 1、儿童期的主要不良情绪表现。一般来说,幼儿园孩子不良情绪主要有发脾气、任性、自卑、焦虑、恐惧、暴怒、嫉妒等。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孩子有些任性、脾气大、孩子爱哭等。人们经常用“无忧无虑”来形容童年时光,可童年真的都无忧无虑吗据一些研究人员对幼儿园孩子的访谈和大量家长问卷调查表明,其实儿童期的孩子会面临来自家庭关系、教师评价、环境适应、同伴关系、学业等方面的多种压力,也会有不少不良情绪的产生。比 如会因为和同伴吵架显得不开心;因为达不到成人的要求而显得懊恼、沮丧、没信心;因为换了新班级而觉得不适应等等,这些情绪都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 2、青少年期的主要不良情绪表现。普遍存在焦虑症,特别是以学习压力为中心的广泛焦虑症;学校恐怖症,如孩子害怕到学校;抑郁性障碍 ;癔症,如经常晕倒;青春挫折综合症,如以情绪障碍、心境恶劣;强迫症,反复做一件事等等。 3、青少年异常情绪表现。病理性的情绪高涨、欣快、激情、情感爆发、易激惹;抑郁、恐惧、焦虑;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心态;情感淡漠、情感减退等等。 二、原因。 (1)根本原因。孩子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主要有:一是孩子的“基本内需”与“需要缺失”的矛盾;二是 “人生发展关键期”与“阶段发展受阻”的矛盾;三是“成长趋势”与“环境压抑”的矛盾;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 (2)具体原因。 儿童期:一是孩子年少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的情绪特征所致;二是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很多事物、现象的看法都趋于简单化;三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以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四是孩子小,自我调控能力差。 青少年期:一是学业成绩,曾有人在一个中学做了一个“你的情绪常因什么事情而多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占826%;二是人际关系,如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不顺利;三是家庭关系,认为自己家庭氛围不好;四是个人因素,如不满意自己的形象等;五是病理性因素。 三、影响 (1)影响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一般地说,积极愉快的情感有利于认知活动,而消极痛苦的的情感则不利于认知活动。情绪轻松,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另外,中等强度的情感状态有利于认知活动,过高或过低的强度都不利于认知活动。 (2)影响人的意志行动。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意志行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一般说来,高尚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是一个人意志行动的强大推动力。而低级的、动摇的、萎靡的情感,则是一个人意志行动的障碍。这是因为人在情绪高涨情况下,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直达预定目标,而在情绪沮丧时,则会无精打采,稍有阻碍,便畏缩不前。正因为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利伯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马克思也说过:“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 (3)影响人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一般地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有成功体验的人,容易养成自信、上进的性格特征。相反,经常有失败体验的人,容易养成自卑、不求上进的性格特征。经常体验到真诚的人情友爱,人就容易形成乐观个性,对人性持积极态度。相反,经常受人鄙视,得不到人世间温暖,人就容易形成悲观个性,对人性持消极态度。 (4)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和情感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愉快、平静、心情舒畅等情绪,能使有机体的内脏器官、腺体正常活动,增强有 机体对各种外来的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忧郁、愤怒、恐惧、情绪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则会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或功能抑制,最终可能导致疾病。 (5)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这是指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人类表情具有共性,对世界各地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人类基本表情在识别和运用上具有一致性。这样人们便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以致思想、愿望和要求。表情也就因此成为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被称为“非言语行为”。它比言语行为有其独到之处,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 三、如何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调控情绪 1、家长本身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情绪问题。一要认识到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孩子更是如此。二要认识到绝大多数人是能够自我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的。三要认识到过度的情绪放任,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四要认识到对孩子无故任性地闹情绪必须坚持适当适度因人而异的教育,不能一概迁就。 2、家长要注意了解和分析孩子对情绪的态度。青少年对情绪的态度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自觉型。孩子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自主性强,进退适宜,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情绪不佳时也不会终日忧患,反复思考,能很快走出情绪漩涡。二是难以自拔型。孩子常被情绪淹没,又无力逃脱,情绪善变而不自觉,又因为无力掌握情绪,听任自己深陷情绪低潮之中,不求改变,逆来顺受。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是需要家长或老师作情绪辅导的。 3、注意掌握判断孩子情绪是否正常或健康的标准。判断孩子情绪是否正常或健康可以参照如下标准:(1)是否有因可寻。如果喜怒哀乐可以找到它的缘由,尽管不能马上觉察,但过后会省悟过来,则属正常。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悲喜交集,或喜不自禁,则属异常。(2)是否过“度”。健康的情绪反应的“度”往往与引起它的情境相符,且与外部刺激成正相关,即外部刺激越大,则情绪反应越大,刺激小则反应小。如果情绪过于强烈或毫无反应便是过“度” ,则属异常。(3)是否能够情随境迁。当引起情绪反应的因素消失后,情绪会慢慢稳定,心境也会趋向平衡,这样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而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便陷入无休止的情绪烦恼之中,这样的情绪反应则是不正常的。家长或老师在为孩子做情绪辅导时,应了解与把握以上三个衡量标准,以便更好地识别孩子情绪的健康状况。 4、引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 (1)注意转移。指导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可以有意识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中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比如:一是改变孩子的注意焦点;二是让孩子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三是教孩子数数,据说数从1 数到 60 就是想生气大概也生不起来了;四是上洗手间;五是改变环境,到野外去郊游或散步。 (2)合理宣泄。遇到不良情绪、特别是严重情绪不良并伴有挫折感时,适当合理的宣泄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件的发生。宣泄的方法和场所很多,比如:一是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二是向他人倾诉;三是进行剧烈运动;四是放声歌唱或大叫;五是画画;六是听音乐;七是写日记;八是到学校宣泄室去。 (3)学会交往。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造成孩子不良情绪的常见因素之一,因此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孩子如下指导:一是教育孩子对人要宽容,宽容让人愉快; 二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三是关心他人,简单的一句问候、一句温暖的话都是关心、爱心、同情心,有爱心的孩子肯定受人欢迎;四是要善于合作,有事与他人商量,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五是要诚实守信,公道正直;六是不患得患失,有舍才有得。 (4)理智控制。在陷入不良情绪时,要教育孩子主动调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愉悦起来。比如:一是学会忍耐,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二是提醒自己,遏制不良情绪的蔓延;三是拖延时间,克制自己不让自己不良情绪爆发;四是有效地自我激励,不畏挫折,尽快从不良情绪之中摆脱出来;五是学会升华,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六是乐观自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相信明天会更好。 (5)异常情况要药物治疗。对生物病理性引起的情绪异常,包括严重生理性情绪障碍、情感倒错、精神障碍等异常情况,则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相结合方能有效。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二个话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被留守在家乡、 由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8 岁以下的孩子, 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打工族特别是农民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不少中小学生的家长走南闯北寻找“钱途”, 却把未成年的需要呵护的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处, 成了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2010 年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5800 多万。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认为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日常生活质量下降, 家务负担加重;二是学业隐忧增多, 学习成绩下降;三是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 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四是安全隐忧增加, 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 在上述诸多问题中,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据有关机构调查,约858%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在被访的父母中,5%每周与孩子联系一次; 12%半月或一月和孩子联系一次;75%平时很少联系, 只在过年过节时回家看看; 8%几年不见孩子。在被访的儿童中,52%的孩子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256%的会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只有91%的会与父母联系。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 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 和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心里留下了自卑阴影。 2焦虑心理。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 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 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发现对这些孩子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点滴的关爱。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在此和盘托出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释放天性练习 刚接手一个班的时候,我会对孩子们进行释放天性练习。这种练习能激发每个孩子的潜在表演欲望,使大家彼此熟悉和了解。前几次课,我会让孩子们抱我或者相互拥抱,以此让孩子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信任感。有时我会让孩子连续三次大声叫自己的名字,说自己很棒,如:“XXX,你真棒!”这种释放天性练习的小游戏还有很多,如蒙眼睛拉着走、无实物练习、五官感觉训练等。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音乐和肢体可以更好地激发这些孩子的表现欲。考虑到孩子天性喜欢动物,我就给他们听圣桑《动物狂欢节》。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用肢体语言带动孩子们跟着各种不同的音乐放松表演,引导他们感受圣桑在《动物狂欢节》里对各种动物的描写。个别较内向的孩子对这个练习非常感兴趣,多次站在舞台上给大家表演狮子、蝴蝶、天鹅动物形象。 二、赞美鼓励不绝口 当邀请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上台表演时,我会采用四种方法。一是赞美法,如“你今天的裙子真漂亮”“你的声音可好听了”“你的坐姿很好看”等等;二是鼓励法。全班同学鼓掌,让他知道大家都相信他,希望听到他的声音;三是减轻负担法。让一个能力较好较自信的孩子和他一起上台表演。这样会减轻孩子心理负担,让他觉得在大家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的自信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四是奖励法。只要这个孩子上台或现有进步就给予奖励。通过实践,我发现赞美与鼓励对孩子特别有效。在我带的一个幼儿班,有个孩子怕生,不敢进课堂。我给他搬个小椅子,让他坐在我的身边。表演时请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表演。只要张嘴就鼓励,能做一点动作就表扬。两节课后,他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敢于上台表演了。三、因材施教,找到定位 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很大,能力也存有一定差距,所以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找到定位,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自信心。对于性格较内向不太愿意上台表演的孩子,目标可以稍定低点。比如学习相声时可以进行分块练习。让孩子选择材料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表演,而不强求他完整地表演。另外,每个孩子对口才班的学习材料都有自己的喜好,总有些是这些孩子比较感兴趣或那些孩子比较不感兴趣的。所以,在请同学们上台表演时,我会让对这个材料感兴趣并且表现力较好的孩子先示范,以此感染没兴趣和不愿上台的孩子。如果孩子对这个材料仍不感兴趣,我也不会强迫他们,但会要求他们认真观看并做评价。这样,一些原本内向不喜欢表演的孩子放下了内心的负担,开始愿意表演并且乐意表演。 四、与家长做好沟通,共同鼓励孩子 告诉家长孩子是一个有主见的独立个体,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大胆表演而发火,更不要当他在场时议论他的害羞,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不愿意改了。家长要多鼓励他,甚至陪他一块儿表演。每次他表演完了,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被肯定和欢迎,增强自信心,减少胆怯和害羞。这样过不了多久,他就会愿意在人前表演了。 以上就是我参加口才班教学实践总结的提高内向孩子表现欲的一些体会。总而言之,给孩子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耐心是不可缺的,坚持就会成功。
我的分享欲减少,主要是指感情方面!感情里必定需要分享,感情中的男人和女人互为听众。
一种情况,感情中最怕只有一个人在津津有味、满心欢喜、充满期待的分享,却接收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或者等来的是对方心不在焉的敷衍。失落、失望的情绪滋生,导致越来越不愿意分享。感情中,当生活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琐碎时,更需要有一个能够陪在一起,共同体会漫长流年里的柴米油烟的人。
情侣间失去分享欲,完全是因为一方方没有感应到另一方的需求,一方的想法不能被对方秒懂。幻想对方能轻松地读懂自己的内心,对对方产生过高的期待,没有直接沟通,分享欲降低,直至消失。
另一种情况,是因为爱先没了,然后分享欲才消失了。没有一方会无缘无故对另一方沉默,除非是有人替代了另一方的位置。分享的丧失,源于失望,裂痕,抗御,以及新人的出现等等原因。而冷战,责怪,埋怨,隐瞒,忽略,拒绝,夜郎自大,则会导致分享欲丧失升级。任何感情都应该是双向的,而一旦一方的感情得不到回应时,慢慢就会失去分享欲,这也就是散场的开始。
感情中,男女之间的相处,讲究的是彼此真诚、互相理解,每天是否聊天取决于恋爱时间的长短,两个人有默契地决定即可。如果是热恋期,谈情说爱间,积极地分享,但绝对不能欺骗对方。热恋期过后,进入情感稳定期,更要想办法维持分享欲。
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分享关于自己的近况。平时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和对方分享,毫无保留。尽量降低预期反应,获得分享欲本身的快乐。分享欲需要两个人共同的付出,也需要两个人共同的努力,爱情有分享更快乐。
在外面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需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想要的东西都 不可能轻易得到,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当孩子在外面想要一个东西时,可以考虑哪几点:
第一点,需要先听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知道孩子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这是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否符合家庭的需求和经济实力。
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和担忧,让孩子明白这个东西是否值得购买,是否是必需品。
如果这个东西确实是孩子需要的,可以与孩子商量,制定一个购买计划,比如说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来购买,或者自己做一些家务换取零花钱来购买。
第二点,如果这个东西不是必需品,或者超出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东西不能购买,或者可以暂时搁置,等到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的时候再考虑购买。
在 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钱财,如何分清什么是必需品和什么是非必需品。
总之 ,当孩子在外面想要购买一个东西时,我们应该先听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与孩子进行沟通,制定一个购买计划,并教育孩子正确地使用钱财和理解家庭经济实力。
通过建立健康的心态帮助孩子建立情感弹性。为了让孩子不会在爱情中受伤,也为了不让孩子的不成熟、年轻气盛下伤害了别人家的小孩,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添加一门"爱要怎么做”的教育,教导孩子在感情上成为成熟、负责热的人。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感弹性呢?
1、要教育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看待问题、而不是生气就出口伤人、摔东西。学会适当能表达情绪,则能给彼此缓和的空间。
2、健康、积极的态度及人生观。对待生活,感情充满希望和热情。懂得用正面角度看待事情、对未来有计划。
3、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当感情出现问题,先拿掉自己的偏见,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去制造更多问题及烦恼给对方。
4、对自己要有自信。不会因别人的话或行为做无固定猜猜或扭曲愿意。人在感情不顺利的时最容易自我诋毁,无法在爱情中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信心从小就应该培养。
5、有弹性。有弹性的调整自己适应的环境、懂得与爱人的性格磨合,而不是一味要求别人配合自己。
6、能够承担责任。在感情中,不但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还可以帮助对方成熟。责任感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会善待自己的生命,也会对人负责。
7、能接受爱,也能付出爱。自我价值高的人不用于接受他人给予的爱,也不会吝啬对别人付出爱。
#家庭和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爱动,总是追求变化,这些孩子人缘很好,可是情绪容易失控。别人顺着他的时候他就开心高兴,稍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令人头疼不已。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呢?
第一、父母要以身作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被孩子情绪牵着走,不要和孩子形成对抗;
第二、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要用有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冷静的态度去纠正孩子,等孩子情绪稳定再告诉他发脾气的害处,还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引导他对自己乱发脾气造成的后果感同身受,理解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的不好的感受;
第三,父母还要关心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如果是合理的诉求,应该及时满足;
此外,多吃蔬菜和听舒缓的音乐,也可以帮孩子平复情绪。
我是一名妈妈,孩子四周多,也曾遇见过孩子情绪失控,说说我的处理方式。
我的宗旨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我们经常在商场、超市或者游乐场等一些公共场合,看见一些情绪失控的孩子,跟着妈妈或者爸爸屁股后面边哭边喊,情绪同样失控的爸爸妈妈只顾自己往前走。甚至有些娃直接躺在地上不起来,这时候很多爸爸妈妈也会当场奔溃,放下狠话,“你在这闹吧,我自己走了”,这些场景很熟悉吧。
我也曾经遇见过,也当场发过飙,如果双方都失控,那就是谁比谁厉害,最终家长会以武力解决问题,速战速决,避免在人群中“丢脸”。
后来我调整了处理方式,在眼看孩子马上要情绪失控时,赶快找到孩子到底纠结在什么点,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比如,有一次,我闺女想买零食,站在零食区不肯走,见我不理她要走,马上撇嘴,抬头,准备哭,我迅速走到她面前,蹲下来,抱住她,真的就是抱住她,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说,妈妈知道你想吃零食,可是最近你零食吃的有点多,今天不能给你买了,等隔一段时间,妈妈再带你来超市,我们一起买,妈妈也能跟你一起吃。
虽然也有点不情愿,但是至少现场没失控。
多数时候,孩子真的不是熊,不是不懂事,是我们家长太心急,并没有给子正确的情绪出口,引导和帮助他们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
没什么大道理,也没什么方法论,就是我们把当下那一刻的自己,换成那一刻被情绪困扰的孩子,你设身处地的感受下,如果当下情绪失控的是你,你希望你怎么被引导,这样一转换,很多家长从此就不再肝郁了。
此刻我的娃娃正在甜甜的睡着,睡之前她还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孩子们真的都是天使,需要我们家长多换角度去替他们着想。
当然,我们家长平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天生是观察力好手,他们更需要知行合一,心手相印的家长,如果你嘴上说,你要做一个开心快乐不乱发脾气的孩子,那家长也要这样做才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状态,家长首先要让自己的情绪状态回到平静状态。非常遗憾的,不太客气的告诉大家孩子不好的情绪状态,包括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模式,是从自己的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而且孩子是在6岁之前基本上就学到手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包括不良的情绪状态,也是在6岁之前就从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里面学到了。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状态,这样一个话题看上去很简单,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难得有的时候犹如扔着自身的头发提高自己一样。
调整情绪状态,包括技巧和功力两个方面。技巧使别人可以告诉你的,网上书上都有。功力必须下定决心去修炼。提升自身的情绪基准水平。
这里有8句话,先送给大家。
我的情绪我做主,经常保持好心情。
孩子哭闹,我镇定
家人生气,我镇定,爱人生气我镇定。
为了孩子,我甘愿改变自己去成长
我爱我家振兴家族,从我做起。(这句话是开门仪式,每次拿出钥匙,打开家门之前提示一下自己,把消极情绪,尽量多抛掉一点,再进家门。)
为了孩子,我甘愿改变自己去成长。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重要的人是不轻易发脾气的)
微笑在脸上,喜感在心中,喜上眉梢。(这句话每天念个10次20次,平复自己的心情。)
静气轻声慢语说,营造家庭好风水。(说话有口气,说话有口水,这就是家里的风水,轻声说,慢点说,家里的风水慢慢就会好起来。)
辅导作业,被气到心梗;责骂孩子,被气到血压飙升;孩子叛逆,被气到头懵。
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只有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教育情绪 健康 吗?”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现状——急躁、焦虑、情绪化。
教育的情绪雷区
教育基本靠吼,沟通几乎没有。
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说出令孩子特别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都是在生气的时候。
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工作不顺?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压力?还是心中的执念?
你想用情绪告诉孩子:我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有好脸色。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暂时的听话只是因为恐惧,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你把心里积压的淤泥倾倒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吗?然而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情绪化的表达是把双刃剑,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你辛苦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声声吼叫中分崩离析的。
听到没有?不要再玩手机了!
作业写完了吗?还看电视!
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
你怎么这么笨!
……
你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机、看电视、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会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这么做,但孩子不能这么做。”连大人都无法自制的事情,你认为孩子会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这恐怕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行?
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鼓励,更多的是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过且过,不想努力,丧失了自我,却对孩子如此苛刻。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总拿着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还那么理直气壮。
每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喷薄而出。
不分青红皂白,揪着孩子一顿数落:父母为了你才买那么贵的学区房、为了你花那么多钱报培训班、为了你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父母为你牺牲那么多,你还这么差劲,你太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给父母丢人。
这么用 情感 绑架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发生的,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这种焦虑感主要源于爱的自私,认为对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报就越多。
这种过分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可怕,对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从而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绪
动画片《狮子王》的开头有一段父子的互动:辛巴因为好胜而惹了很大的麻烦,险些丧命,但父亲却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来他又告诉辛巴该怎么做:“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将情绪化表达,变为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平静地与孩子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诚相待。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们只有将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送给父母们一个“教主”的封号,意思就是“说教的最厉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国父母往往是“言传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父母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忽视了这些优秀孩子的背后,始终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专注地写作业,可你自己在写一份方案时还要时不时地刷手机;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你想让孩子坚持练习舞蹈、绘画、钢琴,可你自己却连每天半个小时的健身都坚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首先你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记住,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因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希望和骄傲。
有条件的爱,并不可耻,这才符合一个人真实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一直感觉心理很不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坦然承认有条件的爱,想想你为孩子而变形的身材、错失的升迁机会、耗费的大把时间……这些能换来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乐等等。
如果把教育变成焦虑,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负能量。 承认爱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内心,大家都会更好过一些。
爱是有条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牺牲。
孩子的情绪有时候难以控制,是因为孩子的上层脑,大脑皮质层没有发育好,这个需要在25岁左右才可以发育好。孩子有时候处于情绪失控大人理解一下,因为就算成人也会偶尔处于失控状。那么孩子的失控情绪是不是就应该放任呢,其实我们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来的时候训练孩子的上层大脑。
人的大脑分为上层脑和下层脑,下层脑是用来处理人的本能反应和情绪反应,上层脑是用来做理性决策,例如语言能力。 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可以通过调动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其用语言表达出来。伤心?难过?伤心难过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家人如何做?还有自己该做什么可以缓解这些情绪。这适合孩子可以沟通的状态。
通过描述刚才发生的事情描述孩子的情绪状态,沮丧?还是伤心?父母描述的情绪越准确,孩子下次情绪来的时候就会调用大脑思考自己的情绪状态用语言描述,在孩子调用语言的时候上层脑就在转动,孩子就在慢慢的理性思考。
如果孩子的情绪很激烈那么就让他自己呆一会,等平静下来再和他谈谈刚才发生的事情,自己怎么了,以及刚才的行为值得鼓励的和需要改进的。
“刚才你很生气,宝宝选择了通过玩玩具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后来自己的情绪也慢慢的平缓了,宝宝学会了转移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觉得你做的好棒,你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吗?”
“刚才你很生气,把玩具弄到地上,妈妈知道宝宝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才这样,妈妈很理解你的情绪,同时这个扔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玩玩具,或者深呼吸让自己情绪缓解一下,和妈妈谈谈你的感受。”
父母一定要记得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情绪是要被认同的,行为是值得鼓励或者有待改进。每次他可以慢慢接受自己的情绪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值得鼓励的行为能得到肯定或者得到好的结果,那么他就会在下次情绪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孩子调整自己行为的同时,父母也要言传身教。因为情绪脑要先于理性脑发育,所以在面对事情时情绪脑的处理速度快于理性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理性脑调动起来。
我觉得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得家庭氛围、环境 。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一对和睦得夫妻,容易培养一个活泼可爱开朗得孩子,遇到事情也会更加积极面对,控制自己得情绪,自己主观得调整情绪,家长辅助帮忙调整状态。
情绪可能是最能影响孩子成长同时又是最容易被忽视得东西,孩子对情绪得正确了解和有效运用对每一个孩子,它是一份能力,可以学习提升运用得能力。
所以如何管理情绪呢?
1父母要接纳孩子得负面情绪。
2父母要估计孩子们认识接受和承认自己得负面情绪。
3家长们要教导孩子们以安全得方式表达负面情绪。
4父母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生中得欲望及每次得得失。
5家长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得情绪,告诉孩子们原因,有这些情绪自己是如何解决得,听听孩子们得想法,共同面对。
6佛系家庭给孩子灌输佛性思想观,事事想开看开,不压抑。
这么宽泛的问题,可能父母自己对情绪的感受,理解和表达也是宽泛的,那可能就有无处下手的感觉,对不了解的东西,我们都会这样,如果父母对自己的情绪也无处下手,那么孩子也会如此,因为孩子是从父母的脸上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学习如何处理情绪。
所以父母可以试着从接纳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并向孩子学习,这个学习可能是很多父母难以理解的,需要把自己放低,和孩子一个高度,听孩子说他的感受,然后接纳这个情绪,之后再从现实的规则出发,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原则是"不含敌意的坚决",你可以坚决的阻止,但不要凶巴巴的伤到孩子,孩子会慢慢明白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给孩子时间,也是给亲情时间。
想要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调整状态,首先作为家长的你得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我是海豚妈妈Amy,研究儿童青少年身心 健康 十几年时间。
人的情绪分很多种,孩子也是一样。无论哪一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情绪失控,父母就要注意。
小孩子情绪的发育,从一出生就与营养摄入的足够,否有绝对的关系。甚至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是不是摄取到足够的营养,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出生之后情绪的变化。
如果儿童出现某些异常情绪或者是行为排除某些疾病之后,不妨从调整饮食和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入手,来调整改善儿童的情绪。
儿童如果情绪多变,爱激动,喜欢吵,闹情绪暴躁,可能是甜食吃的过多,诱发了这些情绪。父母应该限制儿童食糖的摄入量。
如果儿童性格忧郁,反应迟钝,表情麻木,可能是缺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等营养,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贫血,智力低下等等。这个时候应该补充肉类,奶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以及给儿童吃些含有维生素丰富的西红柿,苹果,青菜等蔬菜水果类。
如果儿童经常忧心重重,惊恐不安或者是健忘,可能是缺乏B族维生素,可以适当在食物中补充些粗粮,蛋黄,猪肝儿,坚果,奶制品等等。
在我接待的来求助的父母当中,很多反应的都是孩子的性格,情绪等等问题。这些父母已经看过很多医生。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父母都在期待着孩子哪一天能自己好起来,其实这间接造成了很多孩子后来的问题。只要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正确的补充一些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很多孩子的情绪都是可以好起来的。
目前很难,因为我我首先的先控制好我自己的情绪!
在外面,当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需要确定这个东西是否是必需品。如果这个东西是孩子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水等,那么我们必须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如果这个东西只是孩子的一时兴趣或者玩具,我们需要考虑到是否需要买下它,或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2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是否购买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家庭经济状况比较紧张,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明白我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孩子才能理解家庭的情况。
3 第三,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孩子长期的成长和教育,而不是满足孩子的一时兴趣。我们可以向孩子解释这个东西是否有益于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是否符合我们家庭的价值观,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决定。
4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对这个东西非常在意,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给予孩子理解和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心,同时告诉孩子我们的决定是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
总之,在面对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的情况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以及孩子的情感需求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决定。同时,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们的决定是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让孩子理解我们的决定,并给予孩子关心和支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他们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