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诗歌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诗歌见证着大唐的繁华,也见证着它的兴衰,在这个时代,有无数的优秀诗人涌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无数经典的诗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唐诗里,流传着许多流派,也涌现了各式各样人与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以王勃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四杰,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高度,还有以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了大唐传奇,描绘了盛世唐朝的壮观与繁荣,这都是属于大唐的气魄与气象!唐朝的边塞诗写得非常好,在边塞诗里,不仅有着壮观而辽阔的美景,更有着恢弘而大气的情感,有着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带着苍凉的浑厚,或许会回望历史,但也是借古叹今。遥望战场,是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是建功立业的男儿理想,更是为国捐躯的英勇奉献。而王昌龄,更是这类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王昌龄,字少伯,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意境深远,含义丰富,语言大气而磅礴,是典型的盛唐气象。他的一生比较曲折,早年家境贫寒,直到三十岁时才进士及第,而在及第之前,他也曾投笔从戎,见识过边关的风土人情,也见识了边关的残酷与壮观,他的一系列著名的边塞诗大都出于此时,也由此奠定了他边塞诗人的称号。或许优秀的人总是心心相惜的吧,王昌龄与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交好,如李白、孟浩然、王维,还有岑参王之涣这样和他同属一类的边塞诗人。而王昌龄在这些优秀的人当中,也毫不逊色,他以七绝见长,所以也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其实如果你读过王昌龄的诗就会知道,他著名的几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所以对于这个称号,王昌龄是当仁不让的。
读王昌龄的诗,你会有一种很惆怅却又很亢奋的感觉,惆怅于战争,也亢奋于战争。就拿《出塞》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代在不断变迁,可边关始终不能永久的保持和平,汉朝时有将军卫青守卫边关,才使得匈奴不敢踏进我国边境一步,诗人虽是写边塞诗,却没有对边塞风光的描写,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借古咏今,意义深远,惆怅于“万里长征人未还”,也亢奋于“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是王昌龄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这一组诗共七首,讲述的是王昌龄从军经历中的所见所感,最著名的莫过于第四首的那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征战沙场的决心与气势,体现的是边塞士兵们的雄心壮志,还有浓浓的爱国情怀。热血下的悲凉,战争的残酷,士兵对家乡的思念,都在这七首诗中被体现。诗人用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组壮丽而瑰丽的诗篇,这也正是王昌龄的优秀之处。
王昌龄早年去战场建功立业,形成了他洒脱豪迈的性格特点,后来进士及第,入了官场,也不曾改变,始终保持着一腔热血,也有自己的坚持与操守,但这样的性格或许并不适用于官场,所以他一再被贬,但即使如此,王昌龄也不曾改变初心,他在诗中所写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他优秀品质的最真实写照,那颗心如玉壶里的冰,不曾被污染,也不会被功名利禄染上尘埃。
其实王昌龄不仅边塞诗写得好,其闺怨诗也写得很好,很难相信不是吗,这是两种相距甚远的题材,但或许是因为王昌龄是写边塞诗的,所以注定了他的闺怨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反倒是多了一种深远的味道。王昌龄的闺怨诗是不同于晚唐五代时期花间词派的词风格的,人家写闺怨,就只是单纯写妇女之愁,最多表达一下封建社会对妇女的迫害之深,但王昌龄的闺怨诗,却是借女子之愁来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扩大了境界,延伸了范围,如《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过战场,中过进士,可王昌龄的一生还是坎坷的,最后还被人迫害致死。王昌龄是诗如其人,满怀报效国家的热血,最后却只能在一声声叹息中匆匆结束此生,他的人生丰富而充满曲折,可到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文武双全,满腹才华,奈何时运不济,天妒英才,但不管怎样,他都体现了一种不一样的盛唐气象,甚至在生命的末尾时刻还见证了一把朝代的衰落。
《出塞》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也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作品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赏析
《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龄,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首先,你要明确王昌龄是盛唐的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的交情比较好,诗风自然会受到其影响,比较旷然洒脱。
其次,他主要是写绝句为主,尤其是七绝,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还是抒发了心中的抱负、建功立业、积极向上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个人见解,绝无摘抄,希望能帮助到你!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来源网络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