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第1张

#高考# 导语只有坚定坚持最初的梦想走下去,再苦再累再难,坚定不移,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整理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快来复习吧!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从标题入手解析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能从中窥探诗作的意旨,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那么诗歌的标题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从诗歌的标题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唐代黄巢起义爆发时,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就有一个耍猴的。“弄猴人”把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可以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艺人五品官职。五品官袍为红色,即“赐朱绂”。这位杂耍艺人则被称为“孙供奉”。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从侧面也表明了唐昭宗昏庸至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而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逢入京使》《剑门道中遇微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等。

 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等等。我们要找准凝聚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及涉及对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诗句: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两个标题,其一为《闺意》,这个标题可以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意。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公婆。由于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新妇一早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等待天明,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忧虑,自己的装扮会不会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两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妇,当然面含羞涩,于是之后的低声一问,便合情合理了。

 这首诗的另一标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回复,张籍也回赠了朱庆馀一首诗,即《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歌喉俱佳,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考试而担心。

 四、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润州听暮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这类诗歌时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就会把握住诗人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1

中国诗歌可以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而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两种形式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律 、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 、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即: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其中_颔联 、颈联要对偶。

词是继诗歌之后新兴的一种诗体,所以又叫“诗余”,由于它是配音乐演唱的,又叫“曲子词”。词兴于隋唐而盛于宋。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诗有题目,词有调名。对于诗歌,题目是重要的,每篇诗必有题,有的不好标题,也要标个“无题”;对于词来说,词题没有调名重要,调名就是词牌。有许多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这样的词一般把词的首句作为词题,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当然,像苏轼的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是完整的。

第二,诗论篇,词分片。

无论多长的诗,总是一首或一篇;而词,一般可分为上下两片。一片就是唱一遍,表示一个音乐单位的休止;又叫“阕”,阕是“乐终”的意思,都从音乐上得名。上片结束,下片开始,叫“过片”,也叫“换头”。在词的创作上,换头的同时,通常也要换笔,换意。所以,一般的词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诗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诗歌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鉴赏时,要根据诗歌的概括性特点,把握事、物、景后面浓缩的思想感情。

②生动的形象性:形象是诗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读者面对这个诗句,虽然头脑中浮现出的是有别于作者所捕捉到的生活画面,但是,读者已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验证了作者的用心。

③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别林斯基语)。”这些都说明抒情是诗最根本、最重要的审美特性。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往往成为作者的最有力的武器,因此,无论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鉴赏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④鲜明的音乐性:语言的音乐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现。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朗读起来,节奏有快有慢,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音韵回还往复。由于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韵律和节奏上,鉴赏古代诗歌时,就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从中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韵律,加深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2

意境诠释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赏析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因而,赏析诗歌的意境,必须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诗的形象塑造与意境的开拓紧密关联,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往往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独特、内涵深远的意境,去反映生活,感染读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艺术形象,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诚挚的情谊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也就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鉴赏诗歌的一般 方法

要点: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是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2)仔细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推敲诗歌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婉惜)

(4)注意写作诗词的背景情况,调动必要的知识积累

3、弄清诗歌怎样写及其妙处

(1)注意诗歌的结构

(2)诗歌意象的排列,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4)诗歌运用的语言及语言特色。

4、表述作答

(1)表达过程要完整 诗歌赏析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的引述原句;“析”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问什么,是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按问题的顺序,作答先后有序,三是回答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3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4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 国画 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 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 文章 的 文化 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

★ 2019高中语文备考知识点—诗歌鉴赏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古诗词形象鉴赏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知识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考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整理

★ 2020高中语文知识难点归纳大全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句、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解题技巧

 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诗歌本身。

 01、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突出关键字标题

 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助于答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

 这首诗的题目月圆二字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大有帮助。因为中国人最看重月亮,最讲究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月圆人不圆是旅居在外的游子最大的心头之痛,本诗中的杜甫即是如此。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就表达了出来。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解析

 题目中有新居二字,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诗人当然得送上自己的祝贺了,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意味深长之意之情之感。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以看出作者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和向往之情;作者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可以看出他们志趣相同。

 02、看作者是否为自己所熟悉的诗人

 文学史上大多数知名诗人、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经历会在创作上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考生应根据平时所学对名家诗词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与积累来帮助自己判别、解答此类题目。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

 此诗为陆游所作,问诗人的情怀,就是问陆游的理想报负。南宋就那么几个爱国诗人,所以学生对陆游的情怀不可能不了解。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成;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念念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啊!

 03、凡有注释绝对重要

 题注是作者创作诗词时,用以交代创作的缘由,写作的背景等。尾注由出题者根据解题需要附加的注释,用以帮助考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文中典故或是关键词意义等。扣住诗词的题注、尾注对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大有裨益。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本诗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学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常受打击,偶有重用,自然高兴,而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兼好友,自然也为他高兴。这样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

 04、诗若用典,典中必含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少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启人心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用一个典故,胜过多少豪言壮语,因此考生务必留意诗中的用典,其中必有诗人寄托于斯的情感。

 例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这一题命题者问得很具体,针对诗中的一个典故发问,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05、似曾相识的关键动词能见出诗人情感

 古人炼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抓住了诗句中一个关键的动词或形容词,就能打开作者思想情感的大门。这就叫诗歌鉴赏的敏感意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解析

 高卧仰看,这是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在诗句中很是关键。这两个动词在生活中代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考生不可能不知道。只要稍微去想象一下就能猜到: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由此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佩,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

 对这首诗进行理解,没有什么外界信息可供参考,能给考生最大帮助的就是最后一联中樊笼这个词。因为陶渊明有一句名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知道的同学就可依此推测作者的情感了。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以上从五个角度给同学们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提供帮助。当然这几个角度不是孤立使用的,应当视具体情况,有多少角度就用多少角度。只要能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就去试一试。

 答题模式

 情感题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

 模式1:通过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了(表现)诗人的感情。

 模式2:表达了作者之情。通过,表明他内心;通过,表明他

 温馨提示:牢记表现诗歌情感的答题术语,这样才会将自己理解的情感与术语对接,从而准确答题。

 

扩展资料:

 高考(全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文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因其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至6月9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由教育部统一调度,各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管理。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年高考全国统考于6月7日举行。

 历史沿革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影响了东亚各国。1905年,清廷出于发展新教育、培养实用人才的需要,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引进西方的学校考试制度。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建立,就有这样两个重要来源:

 一是科举考试制度所形成的传统考试思维和价值,

 二是西方现代的考试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除语数外,再任选一门)。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科目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思想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思想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从这年起,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0年之前中国高考一直实行全国一张卷,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开始实施“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组织方式,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自主命题的行列。

 2001年,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进一步放宽。取消了普通高考报名年龄不超过25岁、未婚的限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也可报考普通高校。报名并参加普通高考将不受年龄及婚否的限制与影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至此全国各地每年都有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步入高考考场。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思想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也就是采用“普通高考全国卷试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通知》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9年5月6日,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透露,2019年高考报名者达到上千万。

 2020年3月31日,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具体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7月7日,语文9:00至11:30;数学15:00至17:00。7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9:00至11:30;外语15:00至17:00。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商教育部同意后及时向社会发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总体上今年高考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将较往年整体推迟1个月左右,本科录取预计在8月底结束,专科录取预计在9月中旬结束。高校秋季开学时间相应顺延,预计本科高校9月初至中旬陆续开学,高职院校一般在10月初开学。

 2020年7月25日,从2021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

 2021年9月15日,江西省高考综合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江西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

 2021年9月,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方案发布,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七省(区)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高考采取“3+1+2”模式。

 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明确2022高考全国统考时间,科目考试时间安排为:6月7日9:00至11:30语文;15:00至17:00数学。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至17:00外语,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 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

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

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 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

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

(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

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

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

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

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 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

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

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更多追问追答  追问

空白的

追答

什么空白的。

全在呢。

追问

我看到是空白的

就一个白色小框框

1归纳古诗词常用意象

原发布者:ningmengchaqaz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1、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

2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示例诗词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蝉:以蝉比喻品行高尚。

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

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水:绵绵的愁思。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见背:喻父母去世。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意见浅陋。

执牛耳: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如果还需要就回复一下嘛 呵呵

3哪位能给我总结点高考诗歌常见的意象

①修辞格:比喻,拟人,顶真,夸张,借代,同感,反复,设问,对偶。

②表现手法:a叙事,议论,抒情,描写。b浪漫(李白诗歌)。c虚实结合(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d时空结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e远近结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f浓淡搭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g化虚为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h推己及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i动静结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k对比:物是人非(显示时间变化之快)“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体现坚贞,坚持)l乐景村哀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m递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o只见其人,不见其声。p移情于物。

间接抒情方式:1借经抒情。2托物言志。3借史抒情。直接抒情。

意想定义:中国千百年来文人赋予它的特定的情感,文化的积淀,久而久之这些事物被称为意想!

代表:月亮→人生聚合,思乡思人

梅花→傲然独立,坚韧顽强

柳树→挽留之情,寓意分离

花飘零,水东流→感叹时间流逝

梅,兰,松,竹,菊→对君子的夸赞

大雁→思乡代名词

烟波→远走异乡游子的思念知情

寒砧→思念知情

秋→感慨人生悲凉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4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 、猿猴、燕、鱼

器乐类:羌笛(羌管、笛)

、胡笳、琵琶、戍角

1

、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

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5高考诗歌鉴赏意象归类,谁有好且使用的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衰败萧条。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6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示例诗词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蝉:以蝉比喻品行高尚。

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高洁的品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有飘零之意)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水:绵绵的愁思。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见背:喻父母去世。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意见浅陋。

执牛耳: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作壁上观: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如果还需要就回复一下嘛 呵呵。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