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第1张

  落实高中生物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运用体验的方法。体验是指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它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思想等方面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体验作为一种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承载,而生物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悟。高中生物实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生物实验是学生认识主体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是检验和发展假设的实践基础,是使生物学知识达到真理标准的基本方法。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生物学知识,推导和验证生物学假设,从而形成真实的、科学的理性认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在生物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学习方法。

  如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些实验都要使用显微镜,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往往急于想观察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经常出现因不注意而把玻片标本压碎的现象。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操作的规范性: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后再进行调焦。眼睛看着目镜,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象。加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如果操作不规范,还会出现视野内有气泡、染色不全面、污染镜头等现象。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落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都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

  2学习生物学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生物学上有许多经典实验,如: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一系列实验、探索光合作用本质的实验、探究DNA结构模型的系列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实验原理、实验设计过程、实验结论、实验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历经千百次失败实验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史实,学习生物科学史能够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3分析失败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高中生物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等,这些实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验现象也不是一时就能出现,有时甚至出现异常的实验现象。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有的实验进行缓慢,性急不行,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进行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麻烦。教师经常在实验课上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历经千百次失败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史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鼓励并适当引导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体会实验成功的乐趣,塑造自己刚毅顽强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1分析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经典实验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多位科学家分工合作所取得的。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的结晶。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 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这些探究实验,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包括:各组员间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得到数据后又怎样处理等。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选一名组员站起来发言,公布本小组的实验结果,看看哪一小组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实现经验共享,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高中生物教学要培养的观念主要是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对这些观念,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过程中加以渗透和形成。

  如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真核细胞模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就渗透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再如,在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实验中,通过实验观察,判断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综合得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群落中生物及其环境间的依赖性,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个体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这个实验中,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当然,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可能不深刻、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对蕴含在实验中的观念形成明确的认识,并逐渐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用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教育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如: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含有脂肪吗、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DNA的粗提取这些实验中,对于丙酮这类有毒的药品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免它流入环境,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不按照实验所需的量滴加,经常随意加量,在实验中我们也提醒学生,这样的后果一来实验现象不明显,二来浪费试剂。在实验中,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跟学生解释原因,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对于实验: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模拟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设计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实验鼓励学生废物利用。比如:学生能用方便面盒做细胞轮廓、用废旧塑料袋做细胞膜、用鞋袋折叠出精美造型做成内质网

  通过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爱护环境是一项社会公德,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策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教师也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家庭水族箱、一块农田或一条小河。

生产者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做一个训练练习,如问学生: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为什么从而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这里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如捕蛇、青蛙和消灭麻雀等来说明破坏食物链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保护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食物链都准确地连出来,只要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有很多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教材安排了一个“进一步探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在本处还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教师在此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下图。

2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料分析

1人会中毒。

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练习

1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2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会使粮食减产。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

3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背景资料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 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消费者 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 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主要是把构成有机成分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非生物成分有辐射(主要指可见光)、大气(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水体(也称水,包括水蒸汽)、土体(泛指自然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固体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生性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如草→蝗虫→青蛙→蛇→鹰。

碎食食物链是指以碎食(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起点的食物链。碎食被一些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在森林中,有90%的净生产是以碎食方式被消耗的。其构成方式为: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组成,以大型动物或植物为食物链的起点,再加上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所组成的食物链,如黄鼠→跳蚤→细菌→噬菌体。

腐生性食物链是指动植物遗体在土壤或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食物链。

上面四种类型的食物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的。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就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推动着生物的演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之一。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富集

各种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出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

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 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 mg/kg,达50~60 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很好,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丰富的情感,但是我想劝你做人不要太过于感性,有必要时还是要尽量用理智去约束自己的,这样对你有好处。有时候情感是人的大敌,会让人迷失自己,从而被自我打败,这时候就要用理智这把双刃剑来控制自己。感情和理智有时犹如两股完全相反风向的风,你好比一艘航行于人生这片汪洋中的大船,唯有不被这两股风中其任何一股吹翻,而好好利用两者以达到平衡,才能找到胜利的港湾。

动物都会有各种情感,更何况人?人是高级动物,当然具有那么丰富的情感了.人的情感归结起来大概有喜怒哀乐四种.当你碰到各种不同的事情,而那些事情总会影响到你心情,然后你的情感就不自觉的流露出来了.人的一生不可能很单调的重复接触同一件事,任何人都是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都会碰到各种问题.面对你眼前的那些问题,你或选择逃避或选择解决.但不管怎样,你都用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情感去面对.所以人的情感总会显得那么丰富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显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 教学目的要求

生物课和应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一) 知识方面

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能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 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1、 选取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知识,以生理知识为中心,着重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2、 选取重要的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辨认周围环境中赏见的一些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选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的发展和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1、 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农、林、牧、副、渔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有关人体防病、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护环境等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密切联系各地的自实实际。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别。编写教材时所选取的主要门、纲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应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较常见的种类。并且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对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 从“三个面向”的要求出发,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行为、免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四) 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有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学能力。

(五) 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六)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同和横向联系。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生物课与小学自然,初中地理和劳动技术课等课程之间知识的分工和联系。

三、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教学要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向学生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认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各种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富于启发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准确、生动地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

(三)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实践活动、演示等各项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探究和自学等能力。

(四) 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教学质量。要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采集实验材料和自制教具。 教师要研究学生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及学习生物学的规律,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 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

1、 要重视密切联系当地生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还应该利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乡土教材的课时,补充讲述发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物种类,以有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2、 注意结全季节。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具有季节性。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时因地的灵活掌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

3、 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亲身实际和对身心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本生理卫生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初步学会基本的卫生保健技能,养成有关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体生理卫生的教学要与体育课和学校卫生工作紧蜜结合,共同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六) 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例如,做生物实验,观察、采集动植物和制作生物标本,培养植物、饲养小动物,建立生物园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

(七) 重视生物课教学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密切配合 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生物课要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课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技术。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 初中生物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安排的。初中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2、 大纲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不等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本着“教材多样化”的精神,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以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同程度、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课共204课时,“六·三”制生物课共153课时,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机动22课时,其余课时分配给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知识

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

演示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教学要求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A

A

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组织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统的概念

生物体

D

B

B

C

C

B

B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练习使用显微镜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画细胞结构图。

III

III

III

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

C

A

解剖并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功能

根对水发和无机盐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合理施肥

无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实践活动:灌溉、施肥、无土栽培

III

IV

细胞吸收水分实验

根吸收收无机盐的实验

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的意义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蒸腾作用的意义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学习制作徒手切片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画叶片表皮细胞图

绿色植物在不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

种子萌发时呼吸和热的实验

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植物体蒸腾水分实验

芽的种类

叶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

双子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木质茎的生长和年轮的形成

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基本结构特点

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筛管对有机物的运输

茎的贮藏作用

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镜观察叶芽 的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木质茎和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横切面

观察树木的年轮

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践活动:植物营养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结构

花序

开花和传粉

人工授粉

双受精的过程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植物组织培养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植物生长物质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应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

实践活动:植物组织培养

III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经济意义

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被子植物分类单位和分类方法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

B

A

B

A

B

A

B

B

C

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

实践活动: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调查

III

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结构特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A

B

B

B

B

有条件的学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三种形态的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

B

B

B

B

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

实践活动:食用菌调查或养殖

III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细菌的病毒——噬菌体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A

B

A

B

A

原生动特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用显微镜观察原生动物探究原生动特的趋性

III

IV

腔肠胃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常见的扁形支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寄生虫和突主的概念

绦虫(或血吸虫或包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B

B

B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

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

III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

III

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发育的特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多样性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C

D

A

A

B

B

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

III

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C

C

D

A

A

A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

III

变温动物的概念和适冬眠

两栖动物概述

B

C

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

爬行动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C

A

鸟类概述

恒温动物的概念

鸟类的主要特征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C

B

C

A

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爱鸟周”活动,或参加保护和招引益鸟展览

III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C

D

B

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

II

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

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B

B

A

探究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

IV

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皮肤的再生和卫生保健

C

A

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骨的酝酿结构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确姿势的意义

骨的生长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骨骼肌与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影响

脱白、骨折及其急救处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观察长骨的结构

骨的成分实验

III

III

关节的结构

肌肉的收缩

人体内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输血与血型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环

动脉血和静脉血

血压

脉搏

出血的初步护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观察血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蛙躞(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测量血压和脉搏

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探究脉膊与运动的关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浆、血清

和血细胞

消化道的组成

牙齿的结构和保健

胃和肠折结构特点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营养万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

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肺的结构

呼吸运动

人工呼吸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

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B

C

C

A

A

A

测定胸围差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有条件的学校、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运动的模型,演示肋骨运动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统的卫生

C

B

C

A

观察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

II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人体内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

食物的热价

体温

A

C

A

A

实践活动: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 总热量

II

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激素

甲状腺和甲状腺素

地方性甲状腺肿

胰岛和胰岛素

重体和生长激素

重体在内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体液调节

B

C

C

A

C

C

B

C

实践活动: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细胞

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反射和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耳的卫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实验

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实验

实践活动:检查视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精子和孵细胞,受精

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从婴儿到成人的发育分期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卫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结,脾脏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

B

B

C

C

实践活动: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

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基因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和变异在实践上的意义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人工选择及其意义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人类和动物园亲缘关系

某种古猿进化发展成现代人类

A

A

A

B

A

A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农业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植被的意义

控制人口的意义

B

C

C

C

B

A

A

A

C

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或池塘、农田进行衬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

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A

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一、 知识方面

从认识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将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

A:知道。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识记。记住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C:理解。在“B”的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等)予以表达。

D:应用。在“C”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生实验方面

学生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练习、学会和探究四个层次,其内涵是:

1 练习: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生物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记录、绘图等进行初步的训练。

2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任务

3 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4 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设计实验,练习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报告实验结果。

  1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3节的内容。学生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和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稳定”的角度去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作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的平台,也是为学生继续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好铺垫。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与环境”一级主题,其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属于理解水平。教学时,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愿望,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创设情景,诗意引入

首先,展示美丽的草原风光配上优美音乐――腾格尔的《天堂》。教师娓娓道来:“不少人对美丽的草原心存向往,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让人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诗句”。通过富有诗意的旁白,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之中。然后画面一转,展示被破坏的草原的,画面上厚厚的沙尘,山羊在啃食可怜的草根。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学习情感。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草原生态系统,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象呢”

3 核心内容的教学

31 建构模型,体验学习

311 建构物理模型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教师请学生建立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来研究该生态系统。先将草原生态系统理想地假设成只有草、鼠、鹰三种生物,请学生思考当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鼠、鹰的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活动规则:在磁性黑板上用绿色磁铁代表草,**磁铁代表老鼠,红色磁铁代表老鹰。根据各种草、鼠、鹰数量的变化,移动相应的磁铁,数量减少的就把相应的磁铁移掉一部分,数量增加的则取相应的磁铁填充到相关位置。通过移掉磁铁和增加磁铁的方法来模拟草、鼠、鹰的变化情况。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能力限制,学生往往难以全面、系统分析,直接让学生操作容易造成混乱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①老鼠会不会无限增加②影响老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是什么③老鹰的数量该如何变化经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确定了比较合理的理想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理模型(图1)。

312 建构概念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教师先指导学生尝试用文字、箭头和关联词的形式来表示草的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2),然后学生主动思考、模仿建构老鼠数量保持动态稳定的概念模型(图3)。通过概念模型的建构,学生体验了草、鼠、鹰的数量都有增加、减少、又趋于平衡的过程,体会到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13 建构数学模型

在建构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在坐标中用曲线分别表示草、鼠、鹰的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草、鼠、鹰之间的关系,教师提供数据表格(表1)。

让学生在提供的白纸上建立好坐标系,再以描点法绘制出在1995-2001年范围内三种生物种群相对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选出有代表性的曲线图,请学生共同来分析、纠正,得到较合理的坐标、曲线图(图4),从而进一步得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三种模型的建构,学生清晰地看到草、鼠、鹰三种生物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它们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所实现的,学生从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2 分析比较,内化新知

教师设疑,上述生态系统中,若将鹰大量捕杀,则老鼠和草的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个生态系统很快会遭到破坏。接着展示两个草原生态系统的模型:假设一个生态系统只有一条食物链,另一个有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成食物网。比较同样是采取大量捕杀鹰行动,对草和老鼠的影响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学生也深受启发:人类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不应该随意捕杀生物,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3链接生活,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森林大火”的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①发生森林大火的可能原因②短期内这个森林生态系统还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吗然后让学生分析“河流被污染”的资料,思考:①河流被污染的可能原因是什么②河流严重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危害③这条被污染的河流还能处于原来的相对平衡状态吗④怎样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相关内容。学生以课外兴趣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关于“生态系统遭受干扰或破坏”的调查资料。各学习小组分别以文字、、视频等媒体手段交流了关于“河流遭受轻微污染后恢复、舟曲的泥石流、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太湖的蓝藻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生态灾害事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于问题的见解,触动学生的心灵。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范围的,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范围,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学生也深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危及到人类自身,忧患意识油然而生。

34学以致用,参与决策

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除了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注意生态效益。那么,怎样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呢让学生分析以下两个事例:①现代农民在设计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时,采用了果园养鸡,你能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来分析这种设计的合理性吗②我国政府提倡“退田还林、退田还湖”,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经过分析讨论达成共识:人类应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管理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

在本堂课结束时,教师展示张家港优美人居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和谐与幸福,更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问如下:“为了让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常驻 我们的身边,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你有何建议”请学生写出“爱我美丽张家港,争做合格小公民”的海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张贴。

4 课后感悟与反思

41 注重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的知识目标相对简单,若学生缺乏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就不会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 突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一个特点。教师让学生在建构模型过程中直观体验了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接着又通过学生课外调查、课堂讨论、课外海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

42 注重模型建构,使学生逐步理解核心概念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依次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第一个概念――“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模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不同的思想碰撞交融、去伪存真,表现出较强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模型,画曲线图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数学描点法介绍与训练。但对这部分的讲解不宜太深,初中学生能画出大约的数量变化趋势即可。

通过比较不同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大小,则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概念――“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不同”。学生通过链接生活、分析资料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核心概念的依次提出、逐步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

43 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分享与交流的快乐

每个课外兴趣小组是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的。成员间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上课时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以便启发引导后,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模型的设计和操作,最终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回答问题的质量等等,评选出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集体和个人奖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但也发现少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家里没有电脑等原因,分配的查阅资料任务没有完成。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胆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依赖小组的其他成员,成了陪衬的旁观者。

4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习与生活相统一”,是新课程的重要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已经成为当代生物教育的重要理念。教师选择“舟曲的泥石流、太湖蓝藻事件、墨西哥湾的漏油”等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和从我做起的理念。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态平衡知识运用到真实生活世界中去,尝试决策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社会环境的构成复杂多样,从小到大,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等。与环境决定论中把人看做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发展看做是不断变化的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他强调发展中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生态环境由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交互组成。

1、最底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对大多数婴儿来说,微系统仅限于家庭。

2、中间系统:

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外层系统:

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影响家庭的情感氛围、儿童与家人的情感关系并因此影响父母的抚养质量。

4、宏系统:

指儿童所处的文化和亚文化环境。宏系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规定或影响着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决定着对儿童的评价和要求,如应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中的个体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对通过干预儿童环境,从而优化儿童发展有重要启示。

你所在的系统是否健康运行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