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孙子辈长大了变得对姥姥姥爷不如对爷爷奶奶的感情深?

为什么感觉孙子辈长大了变得对姥姥姥爷不如对爷爷奶奶的感情深?,第1张

这个问题戳到我的腰眼上,外孙与我们渐行渐远而与他爷爷奶奶渐行渐近的经历感同身受。

一,外孙出生以后,我们老两口欣喜若狂,老伴儿在医院伺候女儿,我在家里给女儿做补身体的各种 美食 。外孙出生的当天,我给女儿和外孙送了鲜花,出院时我用车接女儿回到家里。外孙的名字是我给取的,我取了五个名字,让女儿和女婿从中挑选,因为我学习和研究过周易,虽然谈不到精通但是懂一些。从方方面面考虑要为外孙取一个能够顶天立地飞黄腾达的好名字。等外孙满月以后,女儿和姑爷就总是说让外孙喊爷爷喊奶奶,我们心里也很热乎,也乐于接受,觉得好像是关系更近了一层。

二,外孙在一天一天的成长,我们也就随着外孙的成长而给他买各种玩具:各种益智的积木由简单到比较复杂的,然后到更复杂的,陪着外孙一起玩儿。外孙睡的小床是我给他买的,等外孙会走了,就开始买走步手推车,然后是三轮车,自行车,一直到后来给买的山地车……,我们都替他一步一步的想着做着,让他快乐成长,成长快乐。

三,外孙没有上幼儿园,就是我们看着他,而且我们看着他是帮他学习。在他上小学之前,每天上午下午各学习一个小时,语文学习(学写500字),数学学习500以内的加减乘除,还教她学习剪纸,学习图画。因为我们是文革以前的老大学生,教孩子学习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剩下时间就带着在小区院子里玩足球,玩排球,也和院子里的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儿培养孩子的群体感情。

四,等外孙上小学以后,才陆续到外地爷爷奶奶家,与奶奶与爷爷奶奶也就从认识到慢慢的熟悉,每次从爷爷奶奶家回来总是眉飞色舞的,说起爷爷奶奶他有说不完的话。这可能就是血缘关系吧!他慢慢懂得他的姓是爸爸的姓,爸爸的姓是爷爷的姓,他懂得他是谁家的人是谁家的根了。大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与我们的关系就慢慢的疏远了,从喊我们爷爷奶奶变成喊姥爷姥姥,也没有了原来那种热情和亲近感。然后上初中上高中与我们的来往就变成了例行公事,现在已经上大学了,和我们关系走的疏远了,也很少来我们家了。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外孙成长的过程,我们对外孙的热情也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过我们不后悔,毕竟外孙在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欢乐 我们还是祝福外孙能够顶天立地,能够飞黄腾达。

我也讲一下,我就一独生女,女儿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女婿老家在西部地区,外孙女一直由我们带大,一切费用都是我们的,那是上幼儿园之前的一个春节,外孙女三周岁了,她一直叫我爷爷,那年女儿他们休探亲假一个月,他们三口人就自驾车回婆家过年去了,在那边过了二十多天就回来了,从没离开过我们的外孙女进家之后,就看着我笑,我心疼的上去报着她,说宝贝爷爷可想你了,外孙女张口说了一句话,让我茫然不知所措,你不是爷爷,从出生到三岁没离开过我,会说话就叫爷爷,这才离开二十多天,第一次见到她爷爷,这就不认我这个爷爷了,我说那你叫我啥呀?她想了想说,我叫你老师吧,因为,我天天给她读书,讲故事,我说你快上幼儿园了那学校老师多了,怎么能区别呢?外孙女接着说,我叫你徐老师(因为我姓徐)。唉,一直到上了幼儿园半年多也没叫声爷爷,每次去幼儿园接她,她都叫我徐老师,弄的不明真相的其他家长们,还以为我就是老师出身呢。直到有次她感冒咳嗽一直不好,每天都带到医院去挂水,看着她,她坐一会就坐不住了,让我举着吊瓶跟着她溜搭,突然有一天正在挂水的外孙女叫我,爷爷,爷爷,爷爷连续叫了几遍,叫的我眼睛湿润了,把她的头搂在怀里,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从那以后一直就叫爷爷了,这都8岁了,2年级。我认为,这不是感情深不深的问题,应该是血缘关系吧,外孙女,外孙女带个外子,总没有亲孙女在血缘上近吧。

我觉得这个不完全对,正常情况下应该和双方都比较亲吧,本人现在和老伴就代着外孙女,我的思想是只要我喜欢她就够了[呲牙]。

我妈妈一辈子疼爱外孙,从姐姐生下孩子开始,就把外孙带在身边,有一口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要留给外孙,参加宴席一定要去姐姐家带上外孙,让外孙们吃好东西。经常给外孙买衣服买鞋子,给零花钱,到父亲母亲去世时,我们兄弟姊妹涕泪交加,没见到两个外孙掉一滴眼泪,也从来没有见过外孙看望过父亲母亲一次,外甥反而说我父亲偏向自己孙子,对他们不好,这就是疼外孙的结果。

我和大哥寒透了心,想起曾经我们在父母的教导下,一家人把外孙当成宝贝疙瘩一样对待,盼望外孙有出息,没有人敢说一句重话,没有人敢给一个脸色,有好吃的都留给外孙,这就是疼外孙的结果。

到了后来,父亲看出来了,觉得外孙根本喂不熟,你对他好千百遍,有一次不好,他给你永远记着,说他的爷爷奶奶亲。后来,父亲经常说一句话,“外孙是门上的狗,吃了就要走。”意思是说,外孙永远都亲不过自己孙子,只能来吃你喝你最后还要骂你。父亲说这就是血脉的神奇之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家族传承是传男不传女,因为女儿嫁到别人家,女婿外孙没有儿子孙子亲,这是骨子里的亲,是血脉相连,是无法改变的。

到了姐姐自己,对她的外孙更好,好过了人家亲爷爷奶奶,让亲爷爷奶奶一直嫉妒,说她想收买孙子的心。因为姐姐女儿不在家,姐姐把外孙生活费全包了,一直养到十几岁。

可是外孙懂事以后,和自己爷爷奶奶特别亲,听自己爷爷奶奶的话,对我姐姐爱理不理。气得姐姐伤心大哭,从那以后心凉了,再也不去给外孙送吃喝。

姐姐经常偷偷告诫我,说世上有两个人为不到是白眼狼,一个是女婿,一个是外孙。你再对他们掏心掏肺,都买不了他的心,他始终把你当外人。我想,姐姐还记得自己女儿儿子怎样对待外公外婆不?

所以,我一直都对侄子比外甥亲,因为侄子和我们一脉相承,是我们父母的根,而外甥,就成了外人,你对他再好,在他心中的份量都抵不过他的亲爷爷奶奶。

到我结婚以后,我婆婆为了抬高自己女儿,拼命把我和自己儿子踩在脚底下,她经常喊着以后不靠我们养老,要靠自己女儿外孙养老的话,还这样给自己老公教唆。

婆婆是这样说着,一辈子也是这样做着。等到自己现在年龄大了,曾经尽力抚养长大的7个外孙,一个都不见人影,而我家孩子呢?因为她一直不理我们,把我们赶出家门二十多年,从来不认孙子。所以,孙子和她很陌生,没有感情。现在,婆婆孤苦伶仃,三个女儿7个外孙跑的无影无踪,虽然离她很近。

我经常想起婆婆趾高气扬的骂着,以后养老要靠自己女儿和外孙,把家里全部家产都留给了外孙。

所以,我现在冷眼旁观,等着婆婆的女儿外孙来给婆婆养老呢!

是的,我也有这个体会,我从小就带着外孙,一点一点把他看大的,后来又日送日接,风雨无阻,帮助孩子完成了学业,上了大学后,尤其是参加了工作后,我和老伴感觉外孙对我们的依赖也少了,话间也能听出来把我们看成了亲戚,把爷爷奶奶看成自家人。一开始还不太适应,后来想想,我们只是帮助爸孩子养大,中国这种几千年的文化,以父姓为主姓的习俗,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就为越大越疏远姥姥姥爷打下了基础。

这就是血缘的关系。

外孙小时候跟着妈妈到姥姥家,感觉走亲戚出门的好处,吃点什么零食,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到姥姥家和同龄的姑舅表兄弟一起玩耍,等到一开始上初中,就会随着年龄与学习的变化而对姥姥家的感觉变得越来越淡了。

有句话叫:瞎心的姥姥,眼子姨,妗子就是一个大花皮。外孙对爷爷奶奶的感情是从根上系牢的,即使儿媳和公婆也点小矛盾,也决不影响孩子对爷爷奶奶的感情!从小爷爷给我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也充分说明了一切:古时候,一个老头带着孙子和外孙去庄稼地里转悠,由于是夏天,两个小孩子都说渴了,想喝水。于是这个老头就到井里去提水,谁知老人不小心掉了下去。在看两个孩子的表情,孙子娃娃大哭,爷爷不能死,我要爷爷。外孙却说,我爷爷在家呢。老头也没有淹死,这是老头试探两个孩子的反应。所以说,做姥姥的不用纠结,即使你把外孙带大,他的姓氏渊源决定了他长大后的人生态度。包括对待家人和亲戚之间的关系!

爷爷奶奶是家人,姥姥姥爷是亲戚。

整天讨论这个纠结这个有意思吗?不管跟谁亲,以现在这样的结婚年龄,等孙子或外孙有能力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恐怕都要活到快八十岁了,有一半人没有这个机会了。老人带孙子外孙子,其实帮的是儿女而已,只要儿女能懂得感恩就够了。辛苦养大的儿女都不一定能对父母百依百顺,不厌其烦,何况孙子外孙子乎?

我有切身的经历,以前我小的时候,经常在姥姥姥爷家生活,那时候我姥姥和姥爷识字有文化,小时候教我识字,对我特别地严苛,所以我有点害怕他们。

长大一点了以后,大概在7,8岁的样子,那时候父母忙着干活,每次的寒暑假,父母总想让我去姥姥姥爷家住上一段时间,起初我还会硬着头皮去,后来就直接不想去了,感觉在姥爷家生活,总感觉不自在。

而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则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爷爷奶奶家,有时候我想买什么东西了,向父母要钱,他们不给,我就要去爷爷那里,只要我不回家,也不说话,爷爷就知道我要干什么,他就会问我:“这次要多少钱?”然后直接就掏钱给我,每次给我的都比问他要的还多,当然他也比较溺爱我一点。

长大以后,爷爷奶奶的年纪也比较大了,我也学会懂事了,每次放学回家,在第一时间都先去他们家,陪他们聊聊天,叮嘱他们一番,每一次爷爷奶奶看到我都会心疼的不行。 所以,我和爷爷奶奶的感情一直都比姥姥姥爷的感情深。

孙子长大了以后,和姥姥姥爷不如和爷爷奶奶的感情深,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孙子和爷爷奶奶有着不可断的血缘关系,当然会更亲一点。俗话说“血浓于水”,到了任何时候都是这个道理。虽然姥姥和姥爷也疼爱自己的外孙,但对他们来说,毕竟是外孙,一个“外”字,就说明了其关系就远了一层。

孙子从小就和父母,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是仅次于父母,对他最亲的人,因为爷爷奶奶从小就带着他,陪他一起玩耍,看着他长大,从小就宠爱他,甚至还会溺爱他。孙子想要什么,爷爷奶奶就给买什么,孙子想吃什么,爷爷奶奶就给做什么,基本上,孙子的要求,爷爷奶奶都会有求必应。

而姥姥和姥爷与外孙的见面时间屈指可数,不可能一直陪伴他,对他的付出也没爷爷奶奶的多。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很少与自己的外孙见面,所以,他们之间自然而然会有一种距离感。

爷爷奶奶与姥姥姥爷家的生活环境,对孙子来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与自己家相近,容易接受,另外一个则不同,需要他适应。

爷爷奶奶和孙子本就是一个大家庭,其中有许多生活习惯几近相似,孙子到爷爷奶奶家,比较有亲切感,而姥姥和姥爷家,因为外孙不经常去,对他们的习惯比较陌生。

家庭环境的不同,长时间接触下来,让孙子的感觉也不同,对爷爷奶奶可以很熟悉,而对姥姥姥爷就相对陌生一点。

—END—

时代不同,家庭结构不一。我是农村人,说农村的情况。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都有三五个孩子,八十年代后,计划生育只生一个,也有二个以上的。农村风俗,女孩成了家,难顾外家兄弟姐妹,只能尽能力孝顺父母。关于与爷奶与姥姥,姥爷的关系,无条件是爷奶关系亲,他们才是一家人。何为外家?姥姥是父母的外家。这是很自然规律。但是,现在独生子女多,也因家境优劣靠谁,最终还是爷奶才是正本根基。对不对,懂供参考。

答:现实就是如些,这本是人生传统世俗的偏见。

姥姥、姥爷对外孙之辈小时如何之好,把一切奉献精神都使出完全的解数,长大后都觉隔着一层皮,总没有爷爷奶奶那样热心,现实就是这样。特别是姥姥对姑娘家那种热心,只要家里有的东西,她都立刻奉献,这种精神是这世界难能珍贵的。但一到姥姥、姥爷遇有大病,也只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上前,而姑娘一家却淡若无事,偶尔一次的小礼物,也感动的流泪。而儿子的日久天长的照料,在老人的心内,是应尽的职责。

世俗的偏见,本家与客家是有区别的,这就是世俗的眼光。外孙、外孙女始终对姥姥、姥爷没有孙子、孙女那样的热心,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知道在如今的带娃行情下,有没有伙伴发现了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如今姥姥带娃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普遍了,小学门口放学期间有心一问:“你是谁带大的”,很多小朋友都回答说“我姥姥带大的”。

关于带孩子这件事情,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孩子长大后一般跟谁比较亲近,那么孩子就是由谁带大的,如果平时姥姥带娃的次数要比奶奶多,那么在情感依赖、生活需求方面,孩子都会更加喜欢和姥姥生活在一起,这就像是我们喜欢一件衣服一样,除了喜欢合身之外,还有着对某件衣服的浓浓情怀影响。

外婆跟奶奶两者血缘一样亲。从血缘上看,妈妈有外婆的血缘,爸爸则有奶奶的血缘,所以外婆、奶奶与孩子的关系都是一样亲的,并且外婆和奶奶都是孩子的长辈,所以没有多大的区别。那么对于外婆跟奶奶哪个血缘亲,还有哪些内容,可以随着我继续往下了解。

外婆跟奶奶哪个亲

1、从称呼上来看,奶奶和外婆二者相比较,后者会多了一个“外”字,似乎也会给人一种相对较疏远的感觉。

2、一大部分传统观念的人会觉得奶奶与孩子的关系会比姥姥更亲,这是因为孩子是跟爸爸姓,也就是爷爷奶奶一家的后人,所以奶奶理所当然会比姥姥更亲。

3、从行为上来看,外婆跟奶奶哪个更亲还会与生活实践长短有着一定的关系,外婆跟奶奶哪个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自然也会更亲一点。

3、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外婆跟奶奶都是孩子身边非常亲近的人,从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外婆跟奶奶之间是什么关系

外婆跟奶奶之间是亲家关系,是通过爸爸、妈妈结婚后而构成的亲戚关系,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外婆跟奶奶哪个血缘亲”这个问题已有所了解,在此我觉得长辈不要因为一些传统观念而疏远了对孩子的情感,都应该给足孩子最真诚的爱与陪伴,让他们幸福的健康成长。

这个世界上只有女人才会知道当女人的痛与苦,而家里有女儿的生完孩子后,妈妈深知带孩子的辛苦,和婆媳相处的难处,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少受点苦,因此就会提出帮女儿照顾孩子的要求,而初为人母的女性,当然更倾向于自己的妈妈照顾孩子,毕竟婆媳就有永远扯不清的关系,而且跟婆婆相处起来肯定没有妈妈那样亲。

自然而然的就会让孩子的姥姥来帮忙带孩子,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孩子都是由姥姥带大的了。

不过之前有宝妈表示自己发现了一个非常无语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生完孩子之后,孩子一直是放在家里给姥姥带的,自己亲妈也把女儿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女儿跟姥姥相处的也十分融洽,还说她女儿也很喜欢姥姥,每天都要缠着姥姥给她讲故事才肯睡觉。

但奇怪的就是,每次带女儿回家看爷爷奶奶的时候,发现女儿其实跟爷爷奶奶还更亲近一些,她就很困惑。

有一次宝妈忍不住问就问女儿,到底是更喜欢姥姥多一点?还是喜欢更爷爷奶奶多一点?意外的是,从她女儿的嘴里毫不犹豫的说出了爷爷奶奶这个答案。

宝妈还是不愿意相信,又问了一句“难道姥姥平时照顾你,对你不好吗?”结果她女儿说出的话,让她更加的震惊,她女儿说:姥姥只知道管我,而爷爷奶奶,每次给我买好多好吃的,我宁愿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

其实这也展现出来,孩子在选择人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想法的。仅仅只是按照别人对她的付出来看的,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零食或许是最好的付出。

当然有相关的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父母和老人以及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孩子凭空想象的。

除了这点之外,明明是姥姥带大的孩子,为什么却更喜爱奶奶呢?

谁带孩子可能就会对孩子比较严厉一点

正常情况下,孩子是接受不了严厉的教训。在这样的教训之下,他们总是会觉得是在管教自己,而不知道大人是为了他们好。

当奶奶将零食摆放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其实对他们就是一种宠爱,当这种宠爱在孩子的认知里会更倾向于这方,因而他们意识之中就会做出的一种判断,选着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相反照顾孩子的人一心只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也会对孩子更加的严厉,但这并不是孩子所喜欢的,所以孩子就会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了。

但其实对于孩子有着更长远的发展,只是在现阶段无法理解,孩子长大后,认知更全面了,这种现象就会好转的。

家的意识观念

在我们的想法之中,如果让孩子和姥姥生活的话,其实算得上是一种亲戚关系。可是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其实就是一种家的归属,毕竟父母也住在这边,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这才是自己的家,而到了姥姥姥家总是感觉有些寄人篱下,或许如果存在一些心理上的压迫,他就更加不能适应在姥姥家的生活。

姥姥带的时候小,不记事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一直是姥姥带大的,到了孩子比较大的时候就由奶奶接手了,而现在的孩子也长大了,更懂事了,分清楚谁对自己更好,而小时候的记忆已经记不清了,也忘记了是谁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照顾大的了,所以自然就会跟奶奶更亲近了。

老人之间的竞争

人的占有欲都是比较强的,尤其是跟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人,而家里的两个老人的关系也是如此,而姥姥带大的孩子自然会跟姥姥比较亲,但是奶奶看到了心里难免不舒服,就会想让孩子知道,姥姥永远是外人,奶奶才是自己的亲人,这种观念灌输多了,孩子就会变得比较见外了,也自然会跟奶奶更亲一些了。

不过现在这个年代了,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能得到两个人的爱,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