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孩子敏感细腻、善于感知他人情绪,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情绪共情能力过强,会使孩子过于关注他人的情绪,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因此,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1 给孩子创造安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心和被关爱。孩子在安全和有爱的环境下,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地处理来自外界的情绪刺激。
2 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3 教育孩子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起因和影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好地应对。
4 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参与集体活动,让孩子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子,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lduo;生物人&rduo;逐渐变为&lduo;社会人&rduo;,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lduo;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rduo;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lduo;快!快点起床。&rduo;&lduo;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rduo;要不就抱怨孩子,&lduo;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rduo;。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讲故事,唱唱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lduo;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rduo;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lduo;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rduo;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lduo;作&rduo;,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lduo;出气筒&rduo;,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lduo;谢谢&rduo;。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lduo;小猴子&rduo;。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lduo;笨蛋&rduo;、&lduo;混球&rduo;。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养儿育女,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为人父母才会懂得其中的辛苦,不仅仅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操心学习成绩,也同样要关注心理变化,注重品德和习惯的培养。
如若家中有一个“高需求宝宝”,那么无疑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所需。
小林正是一名“高需求”的宝宝,别看他才仅仅5岁,但是却有着极度旺盛的精力,别的小朋友玩了一天,晚上常常会因为劳累而睡得格外香甜。
可小林却仿佛体内有一个无需充电的“永动机”,白天精力充沛,总是黏着父母陪他玩耍,到了晚上却也不能安心睡觉,每晚都要惊醒几次,导致小林爸妈也无法好好休息。
小林妈妈常常忧心儿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否则怎么会如此“折腾”,比别家孩子难带许多。
为此,夫妻俩还带着儿子去医院进行过检查,结果自然一切正常,只是医生提醒他们,小林是典型的“高需求宝宝”,需要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更加精心一些。
什么样的孩子是高需求宝宝?所谓高需求宝宝,这个理念是是美国知名的儿科医生西尔斯博士提出来的。
他认为这种类型的宝宝,在精神上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同龄孩子,往往伴随着精力旺盛、敏感多变的行为表现,需要父母在养育中多加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帮助孩子学会疏导情绪,满足孩子的内心所需,才能真正的健康成长。
虽然高需求宝宝在成长中需要得到父母的更多付出,但也并不是全无益处,高需求宝宝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都会更为丰富,往往能够在学习中更加具有效率,如果家长教导得当,将会比同龄人更加优秀,容易取得成就。
很多家长觉得自家宝宝难带,所以草率认定是个高需求宝宝,对孩子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其实高需求宝宝虽然能力较强,但是却并不常见,而且需要家长在养育中做出更大的付出,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当家长怀疑自家孩子是高需求宝宝时,不如参考以下几点特征,如果都能对上号,那么恭喜你,收获了一名未来可期的高需求宝宝。
高需求宝宝具有哪些特征?1情感反应强烈
高需求宝宝的情感反应会比其他孩子更加强烈,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都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少出现内向压抑的性格表现,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给予的情感反馈直接强烈。
开心会大笑,把快乐传递给身边人;难过也会大哭,希望得到他人的安慰。
2黏人、敏感、易夜醒
高需求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格外黏人和敏感。尤其是对于日夜照顾自己的宝妈,将会非常依赖,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妈妈能陪着自己。
如果父母表现出了生气、失望等负面情绪,高需求宝宝第一时间就会察觉,也会因此患得患失,担忧自己惹父母不开心。
同时,高需求宝宝的睡眠质量往往不太好,在夜间容易惊醒,很多时候都无法独立入睡,希望能和父母同床。
3情绪多变,需要抚慰
高需求宝宝在情绪上变化多端,很多时候甚至没有预兆,就会突然大喜大悲。
幼儿自身不具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高需求宝宝更是如此,常常会陷入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受到情绪的左右,尤其是在难过的时候,更是需要父母给予抚慰,否则久久无法平复情绪,容易产生心理伤害。
4容易发生分离焦虑
相较于普通孩子,高需求宝宝在面对分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面对父母,尤其是宝妈的暂时离开,宝宝会表现得格外不适应,情绪不稳定,出现各种焦虑的表现,比如茶饭不思、突然大哭等等。
所以高需求宝宝在入园、入学时,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帮助孩子平稳度过。
家有高需求宝宝,其实是上天给予的一个礼物,与种种照顾难度相对应的是,宝宝的天赋和能力往往更加卓越。
所以父母更应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需求,给予宝宝适当的照顾,帮助孩子度过这些在成长初期的不适应。
珍惜孩子的天赋,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促进孩子的成长,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家有高需求宝宝,父母应该如何给予恰当的照顾?1建立规则意识
高需求的宝宝往往自我意识较强,精力也很旺盛,所以比普通孩子更喜欢“闯祸”。
因此家长需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意识,明确严肃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情坚决不可以做,教会孩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让孩子心存敬畏,在做事的时候可以做到有底线、有原则。
2尊重孩子的个性
高需求宝宝情感丰富、能力卓越,所以家长万万不可在教育方式上过于刻板,否则容易熄灭孩子的灵感,导致杰出的天赋没有发挥的空间。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在保障孩子安全、不触犯原则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也不能强迫孩子必须事事服从。
3多一些包容和耐心
高需求宝宝在情感上需要得到更多的反馈,所以会表现得更加黏人和敏感,面对这种现象,家长不要觉得厌烦,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和耐心。
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多沟通,不要吝啬夸奖和亲密的接触,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内心安全感,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力量源泉,成长的越来越优秀。
父母的细心照顾,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前提。即便是普通宝宝,也需要家长的关爱和耐心,才能保障身心健康。
在孩子身上体现情感,必须父母用诚心和真心实意对待孩子。常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情感。次之,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奋发向上。展现父母的真情,用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温暖孩子的心,使他感受到真情的温暖。那样做,你能在孩子中呈现出浓厚的情感。每一个父母的愿望都能离孩子更近。针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孩子的需求便是吃喝,如同老年人一样。
她们觉得孩子在成长,但许多父母很有可能不清楚。让宝宝身心健康,开朗乐观。照料孩子的饮食搭配,饮酒很有可能还不够。心理学专家马斯洛理论有一个知名的需求层级。他把我们的需求分成五个不一样的层级。很低,所以实际上 孩子的需求还可以分成那样,父亲妈妈能够根据这一收益来看孩子的需求是不是获得达到。假如父母可以达到孩子的需求,便会让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生理学需求,宝宝出世后。我能开始表述我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精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学需求,妈妈和妈妈必须会话:当孩子哭的情况下,妈妈能够见到孩子是否肚子饿了。我尝试给宝宝喂奶,有时宝宝很有可能会由于小屁屁哭,所以妈妈会查验宝宝的尿不湿。我需要检测这一规定,一步一步吸取经验。有时我可能会明白宝宝需要什么。有时要试几回才明白。
所以妈妈一定要留意孩子传出的信号,详细介绍不一样的动作指令。了解宝宝的含义。安全性需求自始至终存在。当宝宝对自己的品质感到满足时,也有其它重要的需求。安全性需求是当中之一。孩子来自妈妈的胃,赶到这一个生疏的环境,也来自你自己的保护套。除了人体上的体会,是很难受的,所以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归属感,那样宝宝才可以安心,所以如果你运行孩子就可以传出任何的信号。父亲妈妈应当立刻发生在孩子面前。
养好 儿子/女儿把握这四个关键期很重要!
总结
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需求家长需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帮助
孩子更好地成长
特别是18岁之前的四个成长台阶一定要迈好
四个成长阶段:
1-3岁:情感抚养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的情感需求特别强烈如果情感缺失,可能会造成亲子问的隔阂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多一些拥抱、微笑、爱抚等
正视孩子的各种情绪,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心感
3-6岁:主动探索性格养成阶段1注重文明礼貌的培养
1可以通过绘本等,通俗易懂的故事启发孩子用“规矩”约束孩子的言行等
2拒绝情感压抑
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不要积压在心底这样很容易导致之后出现心理等问题
3劳动意识、学会感恩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心中有自己,眼中也要有他人。孩子的房间交给他自己打扫,家务也可以适当分工给孩子
6-12岁:各项能力培养阶段
1自律习惯:
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关灯、回家先写作业再干其他···
2运动习惯: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根基。每天陪孩子出去跑跑步,周末出去踢踢球··
3阅读习惯:
阅读需要环境,平时可以多去图书馆在家时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如果你在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去读书,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18岁:尊重教育阶段
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越发强烈渴望自己做主,寻求隐私,回避父母这时候,尊重胜过越界,家长只需把控好底线和边界,
父母可以定期和孩子聊天谈心,切忌说教而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其他时候,适当给孩子留白:将生活的部分选择和决策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思考、休息和放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然后是对父母双方的依恋。孩子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哭闹或表现出焦虑,直到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才能停止,这说明孩子已经养成了情绪和自我意识,这是心理发展的健康标准。孩子上幼儿园前的这段时间依恋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远离自己一段时间或者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孩子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大声哭闹。
这也是孩子最粘人的时候,但是父母不能让孩子的依恋无限发展,因为过一段时间就要上幼儿园了,无法适应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生活。而且,如果孩子关注父母,就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失去兴趣,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不利。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不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需要,更是因为情感上的需要。他们需要父母拥抱自己来营造安全感。
依恋大多来源于生存需要,但会逐渐演变为心理需要。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或者喜欢玩,他们对大人的依恋就会比较弱。孩子对人的依恋对于培养孩子的个性极其必要。如果孩子没有这种依恋,他们可能会成为恐惧和恐慌体验的受害者,或者他们会出现精神萎缩。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辈子,影响孩子的爱好和意志。因此,孩子依赖母亲或TA的抚养人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其他孩子从出生起就经常和父母分开,父母需要外出工作,所以不能整天和孩子待在一起。
面对孩子强烈的依恋,家长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孩子离开父母就哭的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孩子的无知和不听话。我们应该找到他们哭泣原因的来源。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需要父母长期陪伴。所以,虽然父母白天需要上班,但是晚上回家之后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互动,假期的时候尽量多带孩子出去玩,这样可以增加和孩子的互动。父母带孩子出去玩,也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社交和与人交流,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