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

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第1张

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热爱劳动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一、通过自我服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二、通过集体互助劳动,增加集体观念和互助意识。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四、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从原始人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电脑自动化办公”,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人类本身。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明天他们就是社会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劳勇敢的优良品德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首要任务,也是关心到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大事。

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首先,可以通过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可以利用劳动发展儿童的才能和爱好。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热爱有利于把学生聚集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在整个过程当中,要着重培养那些天赋还没有显著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才能和爱好。

第二、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没有劳动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

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劳动作用

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有机地组合而成。图1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领域的价值模型,称为价值循环流量图。

-劳动

情绪劳动本质上是个人根据组织制定的情绪行为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情绪调节行为。根据个体努力程度的不同,情绪调节可以分为表层调节和深度调节。表层调节和深度调节的本质区别在于个体的情绪表达是否反映了其真实的情绪体验。情绪劳动是个体为了满足组织的要求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行为,情绪劳动对个体和组织都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管理情绪劳动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内容概要]本章主要介绍情绪的内涵与类型,分析情绪的发生机制和功能,提出有效的情绪自我管理措施;从情绪劳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情绪劳动研究的必要性,梳理情绪劳动概念的提出直至不断完善的历史沿革过程及其发展脉络,探析情绪劳动的内在结构及其理论模式架构,最后提出了情绪劳动的有效策略。

[学习目标]把握情绪、情绪劳动的内涵,了解情绪劳动的基本内容,掌握情绪劳动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与职场竞争环境下,组织中的个体不时地体验着迷茫、失望、沮丧、挫败、疲惫等令人不安的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危及个体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而且还可能影响组织的有效运转,甚至威胁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中对于组织成员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实现组织绩效目标并塑造竞争优势,成为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章旨在通过对“情绪管理”这一热点问题的阐述,为现代组织的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引起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对情绪管理的关注,引导大家管理好情绪,降低组织内耗,提高组织效率。

第一节 情绪概述与管理

相传成吉思汗有一个“盛怒杀爱鹰”的故事。他带着心爱的老鹰上山打猎,干渴难耐时发现一处有少量水渗出的山谷,便耐着性子用杯子接那滴答下来的泉水,在接满水准备喝的那一刻却被老鹰把杯子扑翻在地。如此反复两次令成吉思汗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杀了爱鹰。之后当他寻往高处的水源地喝水时才发现,原来爱鹰不让他喝水并不是出于逗弄,而是由于水源里有一条死去的毒蛇尸体。成吉思汗在盛怒那一刻已经被“情绪绑架”,情绪阻断了合理的逻辑思考过程,最终酿成大错。由此可见了解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义。

一、情绪及其类型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指人们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情绪。情绪的性质是以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主观心理体验。

对情绪的理解可以把握以下三点:

1、情绪有其生理基础

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的心律、血压、呼吸乃至人的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焦虑状态下,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在愤怒状态下,则会面红耳赤等生理特征。

2、情绪是一种内心感受和体验

人的不同情绪生理状态必然会反应在人的知觉上,从而形成人的不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如当面临着极度危险时,会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惧;当自己的某些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时,会感到幸福愉快;在失去亲人时,会感到悲伤。

3、情绪的表现形式:情绪也会直接反应到人的表情、语态和行为动作中。情绪的表现形式分为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动作表情。

(二)情绪的类型

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形态:

1心境:是指比较微弱、持久地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比如,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时,他看什么都会觉得乐观积极,而当一个人郁郁寡欢时,则对许多事,都会感到没有兴趣。“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心境的表现。心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激情的余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人际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及身心状况等因素是心境产生的原因。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的理解力、自制力等都有可能降低。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增强人的敢为性和魄力,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则会导致理智的暂时丧失、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引起激情的原因有: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事件可以引起激情;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及个人的修养程度。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紧急事故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如地震、火灾等。

应激有急中生智和惊慌失措两种表现。在应激状态下,会使人身体上心律、血压、呼吸和肌肉紧张度等发生显著的变化,从而增加身体的应变能力。在应激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做出平时难以做到的事,使人尽快地转危为安。但是人在紧急情境中的应激状态下,也会导致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局限;过于强烈的应激情绪,会导致人的临时性休克甚至死亡,还会导致心理创伤。一个人长期或频繁地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导致身心疾病和心理障碍。

二、情绪的发生机制及其功能

(一)情绪的发生机制

1、情绪与情境

人的情绪的产生,必然有其发生的情境。学业的成功、工作的顺利、生活的美满等都可让人随之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人际冲突、学习压力、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恶劣的气候等都易使人感到烦躁和抑郁。

2、情绪与需要

情绪因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它成为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一个指标。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联系的忿怒等。

3、情绪与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做出判断与评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认知改变了,情绪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比如,同样是半瓶子水,一个乐观主义者会因为还有半瓶水可以饮用而感到欣慰和满足;而一个悲观主义者则会因为只有半瓶水而感到焦虑和不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可以决定人的情绪。

4、情绪与行为

行为是人的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情绪对行为也会有一定的调节的作用。当人在做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些行为时,会体验到一种欣慰和充满热情的情绪感受,它会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加强;而当人的某一行为破坏或阻碍了自己的某一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感受,它同样会使人自己的行为减少或停止。可见,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情绪的功能

1、适应和动力功能

从种族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是有机体力求应付和控制生存环境的心理衍生物,它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例如,当人处于危险的境地,恐惧的情绪反应,能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快地脱离险境;当人在工作或学习中承担的负荷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时,疲惫的情绪状态,会使人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而获得休息;在面对侵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

2、调节功能

情绪对人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调节功能表现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发生、强度和对象。从情绪和行为的关系上看,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研究证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或没有一点紧张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们具有在人际间传递信息的功能。例如,知己之间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使对方心领神会;考场中,监考教师威严的目光,就足以使那些想投机取巧的人望而却步。情绪还可以相互的影响和传播。当一个人兴高采烈时,他就会将这种情绪感染周围的人;而当一个人沮丧、愤怒时,也会使这种情绪在周围传播开来,并且还会将这些负性情绪迁移到他人身上。

4、组织功能

斯若夫(Sroufe,1979)提出情绪作为脑内的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如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认知成绩;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如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活动成绩越差。积极情绪使行为开放,容易看到事物美好一面,愿意接纳事物。消极情绪使个体感到悲观、失望,接纳程度下降,攻击性增强。

5、感染功能

指一个人的情绪的表现具有影响他人情绪功能。一个人的情绪往往通过表现展示,为他人所觉察,进而感染他们并引起他人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一个人走入欢乐的人群,会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而变得兴奋、振作起来;而走入悲伤人群之中,自己情绪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而压抑、低沉。

三、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管理情绪不仅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而且也是自我发展和人格成熟的条件。

(一)敏锐觉知情绪

敏锐地觉知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前提。通过一定的心理测验是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重要方式,此外,人们还可以从多种个角度来了解自己的情绪。例如,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对于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情绪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每个人的情绪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风风火火,有的人多愁善感;不同年龄的人在其情绪的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与自己的年龄水平相符合。此外,还要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早期经验中是否存在创伤。

(二)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1.学会排解负面情绪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消极情绪必须得到有效的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如果抑郁的情绪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就会不断积累,最终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导致心理失衡。因此,精神宣泄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人为创造出一种情境,表达、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情感,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精神宣泄的途径很多,比如,大哭一场、向人倾诉、拿替代品出气、书写日记等等。

2、不要期望值过高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挫折感均来源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苛求自己。因此,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学会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间,把目标锁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好高骛远,四处出击,要求自己事事都超过别人。同时,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必期望值过高,这样,当事物发展没有朝着你预期的方向进展时,你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3、学会妥协和放弃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愿望和追求,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得到实现。这样,就需要我们学会放弃和妥协。否则,我们就会被这些欲望和目标所累,而失去了人生的洒脱和生活的乐趣。就像一个登山者,一心想登上顶峰而急于赶路,结果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么,登山的乐趣也就无从体现。即使站在山顶,想想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也会有不平衡的感觉。

4、学会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也称合理化。指个体遭受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减少焦虑,就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增加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获得自我安慰的作用。

5、运用合理情绪理论自我调节情绪

理性情绪理论又称为ABC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的。

艾里斯认为,在人们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诱发情绪发生事件、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相应的信念、态度和解释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情绪并非是由导致情绪发生的诱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人们对这一引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即并非是事件引起了情绪,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引起了情绪。

劳动的含义。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363页。

②同上书,第3卷,第508页。

所谓劳动是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劳动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祖先猿,是经过长期劳动才变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所谓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一切被加工的东西的总称。它可以是自然界原来有的,例如树木、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例如棉花,钢材。劳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体力劳动,一种是脑力劳动。但是任何一种劳动都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它们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系统辩证论这样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界在变化发展中孕育着人类;人类在制造石器中诞生;人类在学会使用火的过程中脱离了动物界。所以说劳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范畴的中介环节。

(二) 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过程而相互联系着。一方面,自然界经过长期的运动变化,出现了生命,出现了人和人类社会。自然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永久和必要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自然界提供的,或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取得的;生产工具也是用自然界的材料制作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茂密的森林、大量的动植物、丰富的海货,以及各种矿藏、水源及风力等天然资源。这些天然资源通过人类劳动,来满足人类社会的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因此,没有自然界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这表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自然界,而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在劳动生产中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使它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这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它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与其相互作用的气候、水、土、光和热等周围无机环境所构成的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汇成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地表大自然的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一旦使环境遭到污染,势必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酿成公害,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始终处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不断运动中,表现为不断地被吸收、固定、转化和循环。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同时还说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能动性,是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违背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森林的毁坏,水土的流失,大地的沙化,良田的盐碱化等足以使人们引以深思的了。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性质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一方面,自然界在运动发展中,产生出微生物、植物、动物,动物又由低级发展到高级,发展到人和人的意识,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的不同形式。从狭义上来讲,人类社会是由自然界发展变化来的,人是自然界物质转化的特殊部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除了自身属于自然界外,它还能动地将自身的功能施加到自然界,即能动的作用于自然界,使自然界释放出更多合乎人类需要的能量来。在劳动的条件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始终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和转化,这个过程永远不能完结,否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消亡。

(三)自然界—一劳动——人类社会范畴的意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把它们连接为一个范畴链,这是系统辩证论对社会历史系统研究的结果。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上,即人类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上,唯物辩证法已有过深刻的论述。但是,没有突出地把自然界、劳动和人类社会看作是有机的社会范畴综合起来研究。因此,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生产这个中介环节,就可以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系统整体。这同传统观念上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劳动这些局部的概念来比较,更具有统一性、有机性。联系性。这一范畴链对于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也是个丰富与发展。

首先自然界—一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反映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恩格斯曾对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作过论述,力图“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①。当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说明了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类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劳动生产与创造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们彼此之间又组成更大的系统,并且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系统辩证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循环和转化,它们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成系统、分层次、有结构地联系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循环与转化是系统联系的具体方式,而这种联系又是有规律地进行着,并且首要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其次才是人类社会各种规律。在系统联系中,要注意规律所允许的度的临界点。人类社会如果对自然规律都不遵守,只讲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势必要犯错误。例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乱砍乱伐森林”、“围湖造田”等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受到规律的惩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约2页。

其次,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范畴反映了现代科学认识论的重要原则。

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使人们的认识对象发生了变化。人们由孤立单纯的“自然实物中心论”和历史观,转向了“系统中心论”;使认识自然界、劳动和人类社会的一元思维、二元思维,转向三元思维和多元思维。这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大转化,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结构上的变革。用系统辩证论的方法来看待客观世界,这个新世界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自然界的整体性、复杂性和有机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劳动这个中介,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因此,系统辩证史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某些原则定量化和精确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这一范畴链,在方法论上赋予了传统的自然与社会范畴以新的内容和含义,把传统范畴推向了新阶段。在思维方式上,它强调从自然界这个大系统出发考虑问题,并作为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使那种就人类社会考虑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要使人类社会发展,就要考虑整个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之间的数量比例应当是一种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以维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促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向组

织优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二 劳动力——生产力——社会发展力

劳动力、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这个社会动力系统所推动的。运用系统辩证论基本原理,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对干科学地研究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可以带来什么好处

劳动可以带来什么好处,都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美德,多劳动更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下面分享劳动可以带来什么好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

劳动可以带来什么好处1

1、强壮身体好,肌肉结实不,增加抵抗力少生病。

2、增加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3、劳动是美德,爱劳动是中华传统美德。

4、可以培养一个人做事的条理性,对人的思考也有一定的锻炼。

劳动可以带来什么好处2

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的好处

1、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事实上,宝宝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2、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 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4、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1劳动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产生价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劳动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于人的机体之中,主要表现为机体健康性、身体灵活性、感官灵敏性、环境适应性、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加强。

2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

3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4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5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6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

7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8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1

生产劳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人们从事其他活动创造了物质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劳动推动了个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也是通过生产劳动产生的。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造了文明;透过纷繁复杂的商品现象,只有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因此,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增强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让劳动力的卖者为其提供劳动。

劳动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

无论是有价劳动还是无价劳动,都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

劳动作用

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

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的社会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有机地组合而成。图1给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领域的价值模型,称为价值循环流量图。

一般情况下,价值的循环运行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消费阶段(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阶段(劳动潜能→劳动价值)、生产阶段(劳动价值→新使用价值)。

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2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

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

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3

1、有利于培养坚韧与毅力

参与劳动有利于锻炼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可以让其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练心智、增强毅力,懂得劳动的艰辛,变得更加强大,以后会用智慧与双手自主创造美好的未来,劳动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教育。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五育”教育,其中劳动教育位于“五育”核心,劳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在劳动中塑造自己,在劳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性

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有利于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对劳动认识的认识:

人的劳动分为市场交易型劳动和自理型劳动。

有价劳动是指生产和创造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无价劳动是说将产品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同样是劳动,有时相对获得的利益或报酬是不同的,价值不同,人的意义也就不一样。

无论是有价劳动还是无价劳动,都是可贵的和值得珍惜的。劳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劳动锻炼和造就了我们人类。人的伟大其实就在于会劳动、能劳动和爱劳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2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