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春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青春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藉由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语文追求。
我用一至八讲,系统阐述了青春语文的第一个主张: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最后三讲,我将阐述青春语文的第二个核心主张: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你如何活,你就必将如何教。你如何教,你就必将如何活。活法和教法,天然相依相存,相生相克。
一
在同龄的老师中,我大概算上公开课研究课比较多的一类。也幸运,23岁就获得了全市赛课的第一名,25岁就代表重庆市走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舞台——虽然铩羽而归,但毕竟得了历练。因为年轻,于是反反复复地被推举参加市里和全国的各种各样的比赛,年年在油锅里烹,担了压力受了煎熬也收获了成长。30岁之前,我几乎获得了重庆市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所有大赛的一等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没有这样的历练和积累,不可能不到35岁就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有朋友问我:谁是你的教学法老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在重庆教育学院读了两年中文系,时间太短太短,板凳还没有坐热,老师的精髓还没有完全领悟到,就卷起铺盖卷到农村了。那真是遗憾的事情。以后的修炼,就得靠自己的造化了。
要说老师,第一个老师是我自己。
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根本无需寻找,无需提炼。我怎么活我就怎么教,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在课堂上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我在江湖上一亮相,所有人便都说:这个女孩儿,好灵动,好有激情!
这就是我的教学风格,至今未变。
呈现灵动是天性,拥有激情是本能。
这就是我!
若干年后,我说:教法就是活法,活法直接决定你的教法。此乃真言!
1994年,我初出茅庐,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小丫头片子到市里比赛,扎着两个小辫,像个傻大姐,什么教学理念都没有,教学策略之类更无概念。但那年上《驿路梨花》,我就知道在现场组织一个速读比赛,在黑板上画一个小茅屋,用一个大大的问号罩住,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支撑起全课,生成了一个很惊艳的圆形板书。我还知道引用孩子们最爱的踢足球的文字来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甚至最后还知道用对联的方式总结全课 ……现在想来,那堂最早期的参赛课,上得童趣盎然,摇曳多姿,就已经初显了青春语文的风格雏形。
然后25岁就跑到全国去赛课,上蒲松龄的《狼》。我居然就知道用两幅错误的“杀狼图”教学生灵动地学习文言语言,就知道用各种各样的情景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设计后来20多年来跟我的很多其他课一样,被老师们反复学用,一年又一年地出现在各省级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案例中,带给我帮助了他人的永远的欣喜和幸福。
在《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一文里,我开篇即说:我最大的幸运就在于,做成了语文老师。这是实话。任何职业都呼唤天赋,人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从事天赋所在的工作。显然,我是这样的幸运儿。
而教学法,无不深深地镌刻上了自我成长的痕迹。我越来越相信,上天给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哪怕当时看来是极端糟糕的经历,也是恩赐,也是点化。这些经历,都决定了你以后以何种心态去解读文本,去建构课堂。
原生家庭是我的爱与痛。我14岁就几乎完全独立了。内心深处埋着对母亲、父亲还有哥哥的爱与怨。没有这些情感几十年的发酵,我读不懂《我的叔叔于勒》,读不懂《丑小鸭》,读不懂《背影》,读不懂《台阶》,读不懂《柳叶儿》……而也恰恰是这些文本,通过课堂,治疗了我内心的伤痛,呵护了我天性中的善良和阳光。很多听课者都说,王君老师的课堂有疗救的魅力,是治愈系的。这真是对我极高的评价!我曾经做过自己的医生,成功地拯救过自己。也许,这种疗救灵魂的意识便成为了本能。在课堂上,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支持、鼓励和爱。
因为我永远觉得,在课堂上,我面对的那个小孩儿,就是当年一无所依的自己。我爱他们,就是爱我自己。
所谓激情,本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自我的提醒和呼唤。激情的能量源,来自于生命深处的不妥协不苟且不放弃。激情最终极的表现,就是越来越爱自己,也越来越爱所有的人,越来越爱这个世界。
激情,事实上是一种深情 —— 对“我”和“我们”的深情。
而灵动,主要是因为贪玩。
小时候太贪玩,资质也差,学习自然不好,初中是中下等生,高中彻底沦为劣等生。高三一败涂地,“高四”数学也还是没有及格,勉强进入了收分最低的重庆教育学院。贪玩不适于应试教育的学习,但对于教师职业,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丢掉了那些倒霉的数理化英语之后,在语文方面我显示出了重庆女娃子敢玩能玩的突出特质。野丫头从小没人管,长江綦河就是澡盆子,西部连绵不绝的高山就是游乐园。从小野到大的丫头,当了老师做了班主任后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我敢说遇到我这样的班主任,我这样的年级组长,实在是孩子们的大幸运。我们的玩法,玩的规格,是其他班,其他年级想都不敢想的。而这些玩的资源,最后全都变为了语文的资源。我说,“青春语文”从来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写在书上的教学法,而是由“生命阅读、灵性写作、激情生活”共同建构的。没有玩的兴趣,没有激情洋溢的生活,就没有青春语文。
后来我选择远行:从农村走到县城走到市里省里走到北京首都,走了人大,还要走走清华,走了北方,还要走走南方……在他人看来这小女子太有理想。其实是高看了。没有那么多理想,就是爱野,爱玩,爱折腾罢了。不好玩,活着就没意思,教着就没意思啊!
玩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教法。今年我开始整理我的所谓“教学法”,尝试进行理论提炼。越整理越发现,哪有什么教学法!全是玩法:激活啊,整合啊,修复啊,创造啊,提炼啊,对话啊,点拨啊,任何一种教法,都必然对应着一种玩法和活法。教书的技巧,全是生活的技巧,玩的技巧。
所以,我的教学法老师,第一个就是我自己。
二
第二个老师呢?他藏在哪里?
教学法除了藏在生活中,就是藏在文本里。
我们教“书”,“书”也在教我们。优质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法。
比如《谈生命》里就有。冰心说生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像一江春水一样奔向大海,一路欢歌,一路雀跃,停滞和迂回也是一种前行;一种是像一棵树,长在最初的土地里,他的远方是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阳光和雨露,不移一步,也依旧找到了归宿。
冰心谈生命,也是在谈教学法。语文教学,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有的门派。我喜欢激情,喜欢青春,人家喜欢本色,喜欢诗意,喜欢简约,喜欢深度——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就好,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奔向语文的怀抱就好。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个体,不可以替代。我们的每一个,都是语文宠爱的孩子。
成为你自己,是语文教师成长的终极追求。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就有。无论哪种教学法,内核里都是对学生的爱,都是对学生心智的呵护与成全。“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这样的一种关怀,“教学法”就不成其为教学法。理解孩子的学习恐惧,并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恐惧,是所有教学法的共同特点。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的阶梯意识,更是田野课堂一线教法必备的要素。任何“法”,其本质都是“一对一”的帮助提携。要对得上这个“一”,咱这个“一”就得研究学生的那一个“一”。用这种思想来建设教学法,那“法”才能真正被课堂所用,而不是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的理论。
还比如,《社戏》里就有。《社戏》中的那个小双喜,可是个好老师。在他的帮助下,迅哥儿成功看上了戏,还看得很开心。这个过程,全是教学法。平桥村中的孩子们都很有同理心,迅哥儿没船看不成戏,悲哀得不得了,大家伙儿都跟着“叹息且同情”。只有这个双喜,除了跟着“叹息和同情”外,还能跳出这“叹息和同情”,琢磨船的问题。他一琢磨,问题就出现了转机。所以,这个孩子,是个不沉溺于问题,被问题淹没,而能够站在高处俯瞰问题的小家伙。这就是我们面对文本的态度——既要能够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又要能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俯瞰文本。这样“看”文本,一定能够看出东西来。
而后来,双喜的表现,更是处处是教学法: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分析“可以去看戏”的三大理由,你看那先后顺序的安排,看那逻辑,是不是很严谨?一环扣一环,各种预设,各种预案,步步为营,我们研究教法,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不外乎也是这样的思路。小双喜后来和六一公公“对质交手”,那心理学原理应用得更是恰到好处,六一这样的老家伙根本不是小家伙的对手。教学法也是这样,没有心理学的支撑,是很难见“法力无边”的。双喜最可爱的还是一方面特别懂事机灵,一方面也还是个“孩子”,跟着大家伙儿“破口喃喃地骂”那老旦,骂那戏不好看。双喜要不骂,这个形象就没有那么跳脱了。我们做老师呢,教学法的最高之法也不是哪一种具体的技巧,而是到时候了,自己也能变成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跟着他们一起闹,一起疯。“教”“学”合一,就意味着天人合一,“合”上了,这课堂,就“活”了。而课堂最不好的状态,一定是“隔”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分离,心意无法沟通。再好的教学内容,也都白搭了。
《社戏》里不仅有教学原理,还有教学心境的指导。我一直觉得,“教学法”绝不仅仅是些具体的方法,他还应该有一块儿,就是“教学心法”,教老师如何打理自己的教学心情——我们活,不是活个心情吗?教,其实也就教个心情。心情好,什么都值,再累也是幸福。心情不好,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再好看,也没什么意思。《社戏》里边到处都是心理学。比如那戏好看吗?不好看,难看!豆好吃吗?一般般,普通得很。为什么最后一律都成为了“最好看最好吃”的呢?原因很简单,就在文本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节选自鲁迅《社戏》
你看,这就是人的心情。再糟糕的经历,一旦离开了,一回望,“月光又分外皎洁”了,那“戏台”,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了,生活又像“横笛”一样悠扬了,主人公们呢,又想“再回去”了。这就是生活,“一切逝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怀恋”。鲁迅写得是不是极富禅意?这是生命的心境,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心境。
教学现场其实都是生命现场,没有都顺利的,都美好的。处于这个现场中的我们,焦虑是难免的,打退堂鼓的想法是会时时冒起来的。但实在难熬的时候看看《社戏》,你就释然了。我们对未来一定要有一种“信”,我们所经历的,好与不好,最后都将被“红霞”罩住,都将成为“最好看最好吃”恨不得“再回去看看”的传奇。
所以,活在当下,教在当下,欢天喜地地享受当下的一切,这就是活法,这就是教法。
三
要说最值得提一提的教学法老师,我觉得,非苏轼莫属。
第五次教完《记承天寺夜游》之后,我觉得,我似乎有一点点悟了。这世界上,实在没有谁能比苏轼更懂教学法了。我的所有疑问,他只用百十来个字就讲得清清楚楚了。
苏轼解了我的困惑。我有哪些困惑呢?
很多朋友们都看我风风火火地活,以为我没有啥困惑。其实,我困惑多着呢,从来就没有“不惑”过。
比如关于“思想”的问题。教着教着,突然发现身边有太多“深度”骇人的同行,一写文章一上课,哲学美学名言引用一大堆,某些名句我都不知道出自哪里,更遑论理解了。好家伙,我连人家学生的水平都没有。我脸红耳热地自我反省一番,挺羞涩。读书是童子功,我这差生童子功就是不好。无字之书读得勉强算多,有字之书还真读得不够。怎么看,自己就是那轻轻浅浅“小溪流”的样子,在那些大江大洋面前,抬不起头来。
又比如关于“节奏”的问题。我这激情派,一上课就张牙舞爪,入戏太深,属于“课疯子”一类。张家港的蔡明前辈在公开场合就打趣过我:王君的课啊,精彩得让我们气都喘不过来啊!我知道,这是批评,是善意的提醒。但要我这个野丫头走“淑女路线”,难啊!
又比如语文教学的许多“经典纠纷”也常常将我裹挟。人文性工具性之争,我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课堂的穿插引入潮,我也有被搞得乱花渐欲迷双眼的时候。职业倦怠语文疲乏病我也不是完全没有……
总之,20岁惑,30岁惑,现在40多了,眼看着就要奔五了,还是惑。
结果呢,人家苏轼一篇《承天寺夜游》,把所有“惑”全解了。
解惑之解药就在文中的两个字中:空明。
什么是“空明”?
空明首先就是要会“为乐”。解衣欲睡之时,月亮来访。既然客人来了,那就开门迎客。于是欣欣然穿衣出行。还嫌一个人不够热闹,再抓一个去。而且心中有谱,哪个人是值得去“抓”的,不会跑空的。苏轼准的很,那人果然亦未寝。于是两个大男人在大冷的深夜一起散步一起看月亮。我的天,好浪漫哟!苏轼之可爱,首先在于他会玩儿。想玩就能玩起来。管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天气,都能玩得很high。
空明就是那点儿“闲”。不太满,不着急。月亮在头顶上照着,天宽地阔,月色无限。深冬的夜里,时间好像也变慢了,日子变长了,只适合“步”了。“有什么歇不得处”?歇了就是。
空明就是那份“欣然”。见了月亮,“欣然”起行,去邂逅一份小开心小确幸。朋友没有睡,也欣然。步于中庭,欣然。觉得月亮好看,欣然。自我表扬一番,欣然。欣然不是大乐,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淡淡的喜悦。快乐可能是外加的,喜悦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啊。
空明就是“盖”的味道——原来是这样啊!这种小惊喜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出现。长大了,还动不动就“盖”,会被人骂大惊小怪没有见识。可是,没有了“原来是这样啊”的轻叹,生命少了多少欢欣啊!
空明就是人如月下之积水,各种心情似有若无。万般感慨,也不过就几个字“闲人而已”。但这几个字,直指人心,万古如新。
……
这里边,全是教学法。
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摒除杂念,灵魂安宁。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是必由之路。
人空明,课,才能空明。
惑就这么解了:
做小溪流,也挺好,只要不是烂泥潭。不用羡慕人家的“厚重”,真正的厚重不是抡起重剑骇人,而是拈花摘叶均能为剑。有的人能把简单表述得很复杂,有的人能把复杂表述很简单。我要努力做后一种人。我的青春语文,就是清浅如溪的语文。
所有的纠缠都是无意义的。不必争。语文也如一轮皓月,夜晚的时候,安静的时间,它才有光,有色,有形。而心中空明之人才能欣赏到它的好。摒弃复杂,回归本源。语文人做好语文人的事,就好。
倦怠的不是语文,而是自己的心。修得苏轼之心,便修得苏轼眼前之月。语文如月,便“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流逝,美与趣均不流逝也。
语文的状态,最好的是苏轼赏月的状态:空灵之境,空灵之友,空灵之眼,空灵之心……慢慢地稳稳地,中庭信步,深夜不倦,不惑。
这便是苏轼教我的:课,一清如水;人,明心见性。
(待续)
正如王君老师所说,备课的过程就是“扔”的过程,就是下定决心不讲的过程。三五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好课应该像这样举重若轻。老师只是在紧要处咬文嚼字,敲打咀嚼。丢掉那些复杂的时代背景、充分的写作特色,狠下心来少讲甚至不讲,把课堂让给学生。
王君老师的《一面》就是最典型的课例。
王老师用王菲《传奇》中的一句歌词导入一一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初看这个导入,似乎哗众取宠而肤浅。但是,请你静下心往下看。王君老师用深情的话将学生引到了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些相遇会成为终生的铭记,甚至激励。大声深情的朗读课文结尾部分。”
学生读完之后,王老师开始点题:“这里的‘我’就是作者阿累,先生就是鲁迅。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人们请阿累写点纪念文字。阿雷和鲁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缘,几分钟的相遇时间,但阿磊就写成了这篇著名的《一面》。一面说,王老师一面板书课题和“一生一世的激励”这句话。
导入之后,就开识认识“我”和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讲的很少,学生品味词语的活动很多。比如,为了认识“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王老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段,抓住“卖票的”和“售票员”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的卑微。借助“卑微”这个词语,让学生在文章中去找哪些地方还表现了“我”的“卑微”,比如通过“进书店时把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这句话,体会“角落”这个词传达出的卑微;内山老板给“我”茶水的时候,我简直“窘”了起来,“窘”字表明阿累觉得自己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因为他没有地位,穷困。王老师话锋一转,引入第二个话题:这个卑微的年轻人除了卑微外还有另外的特质,并让学生读第17自然段,品味“虽然饿着肚子但仍然依恋一本书”这一细节,体会阿累的上进、嗜书如命。王老师再进行总结:书是真善美的象征,一个爱书的人,心中一定有美好的追求,这就是当时的阿累,很贫困,但也很追求进步。
到这里,王老师虽然没有讲解,但是一个卑微而追求上进的青年的形象就鲜活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王老师用“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和鲁迅相遇了”这句话,从阿累过渡到鲁迅身上。关于鲁迅,王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句话:“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一本。”抓住“赫然”和“得到了保证”两个词语来体会鲁迅在青年心中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就要进入“一面”之中了。王老师的导入语总是非常恰当。他说;“这样的阿累,卑微到了尘土里的阿累,遇到了像高山一样的巨人鲁迅先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朗读第18自然段到第38自然段。”读完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的“严肃”,再从鲁迅先生“亲自扳书递给我,还给我推荐更好的书”的细节描写中,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慈爱。在这个过程中,王君老师只是指导学生反复品味“你买这本书吧一一这本比那一本好”,让学生体会破折号中蕴含的体贴,句末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所体现出的诚恳的建议。王号老师还指导学生反复去读“就卖给你,两本,一块”,让学生语气平和一点,努力读出慈爱来;声调轻一点,努力读出笑容来;“两本”略重一点点,“一块钱"再读轻一些,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读。
在抓住标点符号品味和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的过程中,“一面”对阿累的意义逐渐清晰起来。最后,王老师总结:“这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卑微青年和如泰山般高大的鲁迅先生的'一面’,这一面只有三五分钟,只说了三五句话,但是,因某理解,因其尊重,因其体贴,而深深地激励了一个年轻的灵魂。一面,成为了永远的纪念。”一边说,王老师一边板书“尊重 慈爱”。
最后,王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几段,课堂在背诵中结束。
这篇文章很长,内涵也很深刻,王老师却只抓住最关键的三五句话,让学生反复品味、朗读,自己讲得少,学生悟得多。或许,当老师学会“少讲”之后,学生的思想才会真正占领课堂。
这段时间一直处于迷茫混沌的状态,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意识到必须要自我发展,学习是永恒的刚需。刚好这段时间我加入了大学班主任组织的一个课题,没有材料可写,思绪停滞不前。
于是我再次想到了王君老师,她是那么地热爱语文,热爱教育,看她的文章应该得到不少的启发。于是我再次在网上搜索她的博客,我漫无目的地看着,慢慢地发现我已近陷入其中了。这两天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看了二十多篇文章。
王君老师的博文,起初我以为只是有关教学方面和班主任工作的而已。我错了,大错特错。
她的博客分为好多个板块,截至2018年5月31日止,王君老师总共写了873篇博文。其中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涵盖面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比如,
小小的我这个专题有289篇(加内容)
写作研究58篇
阅读研究145篇
新闻课堂8篇
教育评论29篇
班主任论38篇
学生故事9篇
经典阅读28篇
师友评价42篇
精彩转帖3篇
专业成长110篇
亲亲宝贝40篇
圆明书院16篇
书院史记4篇
她的博文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还有情感类的文章。比如从《我的前半生》《花千骨》电视剧,悟出的男女之间的相处关系;从《欢乐颂》悟出的人性方面的本质。从这里看出,王君老师还是一个喜欢看电视剧,写影评的老师呢。
除此之外,王君老师还是一个知心姐姐。看到有不少老师向她倾诉苦恼,有情感方面的、有教学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王君老师就像一个有回音的树洞,认真回复他们的烦恼,提出中肯的建议。
我认真做了笔记,并且从中摘抄一些认为对我有用的句子。看着王君老师的博客,突然发现这几天想不通的教学问题和写不出的教学叙事,瞬间有了一丝思路。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修炼一颗好的新》
在全国本真教育研究第五届年会上,有幸听到了全国特级教师王君执教的语文课《陋室铭》。短短的两个小时,让在座的老师们意犹未尽。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的古文,王老师确定的课题是《这么爽的人生,你敢不敢要》。一看课题,就让人耳目一新。副标题是“辩读”,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围绕这两个字开展。
本节课王老师重点从文化层面,探索《陋室铭》的当下意义,共有三大板块:一是今人之歌唱--理解迥异;二是今人之研究--石破惊天;三是今人之追问--振聋发聩。
第一板块的“辩”是用两个不同版本的音频传唱《陋室铭》,卢一帆低沉版和经典咏流传摇滚版,让学生谈哪个版本更符合对《陋室铭》的理解。给学生的支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三种典型活法:芸芸众生的牡丹式人生,追名逐利与世浮沉;陶渊明的菊花式人生,隐居避世安贫乐道;周敦颐的莲花式人生,淤泥共生高洁独立。通过引导学生对刘禹锡的人生分析来辨析两个不同版本的演绎。“读”除了读课文,还读《爱莲说》,读课件出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三种典型活法。
第三个板块的“辩”是“超爽的人生,你敢不敢要?”有了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学生有了对刘禹锡有了深入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理解做出选择。王老师给学生的支架是超爽人生成本的支架。
王老师让学生读的是课件中对观点主题的阐述,有王老师自己总结的,还有文学大咖苏轼的名人名言。
整节课有“辩”有“读”,学生由“不会辩”到“辩的有理有据”,学生由读《陋室铭》到读刘禹锡的诗,读文学大咖的诗,读王老师的见解,读家国情怀,读的丰富,辩的精彩。
除了结合当下的意义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重构,作为数学教师还有三点我认为可圈可点。一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当讲到刘禹锡经历时提到了柳宗元、白居易、苏轼,让学生为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多读一下这些大咖的诗。当讲到刘禹锡的人生是超爽的无限游戏时,让学生课下看一本《有限游戏,无限游戏》的书。
二是引导学生研究历史。比如让学生课下再看一下“永贞革新”,了解刘禹锡所处的政治环境,理解他人生的曲折。再比如让学生多了解唐宋的历史,通过文化背景理解文章寓意。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刘禹锡的人生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反复地读苏轼的《留侯论》中的关键语句,对比刘禹锡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爽”字的解读,鼓励同学们要有让自己的人生“爽”的同时光亮通透。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怎样读诗,还有历史知识,还有家国情怀,还有好多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我也学到好多,学到了王老师的理念,引发我对数学学科的思考,受益匪浅。
2022126
“青春梦想,我们死磕硬扛,水长长,路长长,有诗有远方……”伴着熟悉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进王君老师的讲座《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去年一直关注语文湿地成长学院平台,聆听了几十期的公益大讲堂中的“我把我讲给你听”栏目。每一期都非常的精彩,他们智慧蓬勃,灿烂热情,努力生长。
“青春语文”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做准备。
青春语文意义疗法是指把语文教学变为语文教育,把语文和现代心理学、哲学,更多和心灵有关的科学结合起来,让经典文本焕发青春的活力,拥有疗愈功能,让语文课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灵素养,让语文教学巧妙的为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赋能。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9个字是出自**《一代宗师》中武功境界的阐述。王君老师说。这三个层级呈现阶梯型,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圆形互生循环。教师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修炼是对自我生命的成全。
王君老师以活法为主线,教法为辅线,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为目标,谈青春语文让语文教学充满疗愈的温暖的故事。
一、见自我
见自我是青春修炼的第1个层次,觉知“坏”的我,培育“好”的我,才能见自我。王君老师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说话,聆听的过程,深感王君老师解读文本之通透。
1觉知坏的我
被外部评价绑架的自我。《丑小鸭》中“丑小鸭”的丑来自于自我判断被干扰导致的自我迷失。也就是说我们被别人评价绑架了,丑话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身上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在生命特质上我们都潜意识地趋同,不敢求异。
我们经常面临丑小鸭时的困境:因为与环境格格不入,我们是苟活还是逃亡。选择决定我们的行动,行动决定我们的生命质量。回想自己曾经长时间的陷于职业倦怠,随波逐流,花在专业成长上的时间太少,荒废了太多美好的时光。好在遇到新网师,遭遇自己工作的转变,我看到了那个平庸的坏我,更看到了内心深处渴望成长的我,所以,我努力读书,尝试记录自己每天的不平凡。
被权威奴化的自我。《变色龙》 中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也是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仔细剖析,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奥楚蔑洛夫的影子。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弱化的小我被奴化。
被分裂了人格的自我。《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是一个分秒之间会自我否定的人,很多时候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呢?王君老师说,一个人,如果他没有真正建立起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它就会像这位皇帝一样,在绝对自信和绝对他信之间徘徊,成为自己生命的墙头草。
被惯性和轮回控制的自我。《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代表着一种顽固的低级的恶劣的生活方式,他们把更青春的,更有趣的,更富有艺术审美意义的活法,挡在了山的那一边。就像我们自己更愿意待在舒适区,不愿意改变,没有自我觉知的能力。希腊哲学语中有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在世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2培育好的我
《木兰诗》中藏着一个深刻的好我。花木兰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三处困境:女性身份,战争年代,家无兄长。但是木兰扛得起责任,理得顺关系,看得清自我,做得了决断,欢喜着奉献,绝境中成才。花木兰既爱他人也爱自我,给周围的人带去了欢乐和幸福,但是又不丢失自我。
王君老师对花木兰的分析可谓精致:花木兰上能赴疆场挥刀保家卫国,下可去厨房运筹柴米油盐;上立明堂见天子侃侃辞官,下回故乡对战友机灵鬼怪;既要停机叹息想爷娘泪水姗姗,更能精挑细选购装备豪情满满;既为忠臣良将威武壮士,更是贤妹慈姐孝顺女儿;既有飒爽英姿,横刀立马,更有对镜梳妆,娇媚容颜;既做美娇娘,娇嗔可爱,又变女汉子豪气冲天。
《愚公移山》中藏着一个深刻的好我。愚公的需求觉醒与能量觉醒同步。愚公内在有生理之惑,外在是反对之惑,来自自我、亲人、外人、体质的阻碍。但是愚公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行动,就有希望和收获。
《陋室铭》中藏着一个深刻的好我。刘禹锡超爽的人生成本,是有超人的绝世才华,有超级健康的身体,有超级坚定的三观。刘禹锡的内心从来没有流浪,他始终是进亦忧退亦忧,有目标有原则。他有崇高的使命,能够全情投入激情的生活。他双脚踩在大地上,对生活一往情深,他拥有深入骨髓的浪漫主义情怀,内心唯独不忘本心,做我自己,哪怕与世界对抗。
《马说》中藏着一个深刻的好我。不戚戚于困境,不汲汲于小我。语文湿地年会上聆听了王君老师的《向韩昌黎学吐——〈马说〉》一课,让人听了得止不住的赞叹佩服,真是绝妙精彩!向韩愈学习,学习他的高级吐槽,高段位,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做回我们本来的、本原的、洁净污染的自己。
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自我,发现时刻领悟的我,能够担当的我,带去欢乐的我,充满自信的我,懂得舍得的我,超越自我的我,能够静默的我,保持空明的我,融入我们的我,成为更好的自我。
二、见天地
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就是天地。走向天地是灵魂的远行,走出主观的过程,人不可能没有主观,可以慢慢在远行里边修正自己的偏见,这就是远行的意义。
王君老师从《丑小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云识天气》《散步》《安塞腰鼓》等经典文本中解析何为见天地。
真正的行走不是被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的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行走。不是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耘,耐心地等待开花结果。
关于见的决心,王君老师曾经把《丑小鸭》《小溪流》《犟龟》三个文本整合到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丑小鸭的处境,与我们普通生命的处境多么相似,不断释放着生命的本能,照见不断前进的自我。
接下来王君老师从见的路径、见的节奏、见的心态、见的目标几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见天地。喜欢弗洛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中的诗句:人生之路都必然会叹息,选择带来困惑,生命困境,生命有效是终极的遗憾。因为行走我们的生命与天与地相谐相融,我们自己因此也会成为天地一部分,所以我们此生不倦不怠,无怨无悔。
三、见众生
见众生有三个层级:自然生命,自我生命,灵性生命。见众生需要修炼自己的喜欢力和欢喜心。这是理解接纳每一种生命状态,智慧善待不同状态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拥有慈悲之心,宽恕之心,恭敬之心就是见众生。
王君老师说,体谅人和事,众生皆我就是见众生。爱,不是因为你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你以一种完美的方式来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成长的最高标准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对人类有深切的关怀,对别人的命运有由衷的同情,这样的人愿意与他人一起承担痛苦,一起分担责任。
如何才是智慧的对待生命呢?我们需要拥有几种力。
信任力。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对待小鸟是三不原则,不看不管,不扰,赢得了信任,信心,信念。这也启示我们平时对待孩子或是学生,如果怀疑干涉管控太多,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毕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生命的重心放到自我为中心。
接纳力。经典文本《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接纳改变孩子的父亲最值得我们学习。他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懦弱胆怯,也不沮丧,不愤怒,不指责,不批评,不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指导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走出人生的困境我们如果真的爱孩子,本身就应该感受着孩子的感受,真正的接纳孩子。
融合力。《散步》中的“我”最具融合力。表达力。《背影》中的文字背后都有深深的情感密码。相信王君老师执教的《我们如何安放父母拼命而笨拙的爱》一课会给我们很多生命智慧的启示,爱要表达,还要告知,这样能够让我们在有生之年,去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真正的少些遗憾,多一些幸福美好的回忆。
行动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最懂教育的。从亲密关系,精神滋养,认同感受,回应需求这四点可以证明。阿长与“我”之间的感情超越血缘,无关功利,拙朴自然,感情真挚。另外,还有两种力——禅定力、时代力,能够让我们见众生。
最后王君老师分享了青春语文的六大意识:代表课意识,青春意识,打通意识,课型意识,聚焦意识,疗愈意识。
王君老师称自己是5个1的老师:经历了一段非常丰富的教育人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响亮的语文品牌,锻炼了一个非常坚韧独特的自我,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幸福的学生,引领了一批非常热爱教育的老师。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和汗水。
最后王君老师评价自己拥有反省力,热情力,坚持力。我们从她分享的日常运动锻炼跑马拉松的照片,可以感受到王君老师青春的最美的模样。让我们一起向王君老师致敬,向青春语文的名师团队学习,永远热爱生活,超越自我!
故乡这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应该如何授课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故乡优秀课堂实录,教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故乡优秀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师:先说“本家”,“本家”是什么意思
生:本家是同姓的。
师:说得好。那么亲戚呢
生:亲戚是不同姓的。
师:你们看,这个问题他解决得多好啊!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现在的闰土不如以前的闰土,这样看对不对
师:你们看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社会是发展的……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说说好吗
生:历史是发展的,但故乡却倒退了,难道历史会倒退吗
师:对啊。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了。
生: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很大的发展。
生:历史发展有兴旺的时期,也有衰败的时期。
师:对,对。我补充一点,好不好就是历史的发展是有曲折的,在前进中也有倒退。例如我国在解放后有没有过倒退
生:(齐)有!
师:什么时候
生:(齐)文化大革命!
师:对了。你看历史总的看来是向前的,“四人帮”不是粉碎了吗但在“文革”那几年,历史的发展也有了点曲折。在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的混战,历史也有过倒退。……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96页倒数第5行,“他不咬人么”这“他”应该是“它”。
师:是啊,有的同学说鲁迅先生写了许多错别字,是么(众笑)谁能解决
生:在“五四”时期,“他”和“它”是通用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对啊!看到的就马上能用。的确,“五四”时期,“她”、“他”、“它”都是一个“他”。还有问题吗
生:102页倒数第6行,“可以听他自己去选择”,“听他”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回答
生:随他自己。
师:对,也可以叫做“听便”。还有问题吗
生:93页第2行,“公同卖给别姓了”,为什么不用“共同”
师:啊,鲁迅又写错字了,是吗(笑)这个老屋是“我”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不是,所以要卖掉就要几房本家公议(板书),公议后决定卖,就是“公同卖给别姓了”。这里鲁迅没错,我为他辩护。
生:93页第9行,“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用“飞出”
师:母亲是迎出,宏儿是飞出,能对调吗
生:(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太太走得慢。
生:宏儿活泼。
师:不能倒,这就是用词准确。还有问题吗
生:“我”叫闰土是“闰土哥”,闰土叫“我”是“迅哥儿”,他俩谁大些
师:对啊。都是哥,谁是弟弟呢(笑)
师:哥是通称。
生:迅哥是小名。
师:是小名,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杨二嫂说:“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鲁迅先生不是只有一个叫许广平的夫人吗(笑声)
师:谁能回答
生:迅哥儿是书中的人物,不是鲁迅。
生: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师: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句话录进去了。(笑)
生:这是杨二嫂胡说八道。
师:那么“我”究竟是不是鲁迅呢
生:《故乡》中的“我”,《社戏》中的“我”,还有一些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如果不是,为什么都很相似
师:这问题提得很好。这位同学把许多课文联系起来了,想得很广。那么你认为这样,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
生:不是。
师:什么理由(生不能答。老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鲁迅写的《孔乙己》吗
生:(齐)知道!
执教说明文如何跳出类性的窠臼,王君老师在深入地探究“说明之美”,她在执教《苏州园林》时做了大胆的创新。
一开始她仿拟叶圣陶老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感悟,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好文章就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整个课堂通过“宏观:析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引领学生细致的探悟,多角度欣赏文本之妙。
“宏观:析整体结构”这一环节,老师紧紧盯住本文结构精致的特点展开教学。点出第一自然段为课文的引子后,就直奔第二段,师生齐读。提醒学生读《苏州园林》,要有“散步的感觉,读慢一点会更好"。读后有三个问题:1让同学们跳读全文,思考与第二段“四个讲究”句之间的关系;2当学生发现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3、4、5、6自然段,全文的结构呈现先总后分的特点,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说的再仔细一点。3教师追问7、8、9自然段为什么也放在后面写,为什么不用讲究?
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渐次深入,让学生化粗线条的概括为详细的演绎,学生跳出整篇文章来审视全文的结构脉络,体会全文的构思精巧之处。杜威说:“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上的东西,而是活动本身具有的东西。”老师静等花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思考的悄然生长。
最后小结宏观阅读诀窍:二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虽然并非学生体验生成,也充分体现老师的引领。
“中观:探段落奥妙”这一环节,学习任务:比较第三、五自然段的写法异同,提炼方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布局之谜。提示学生可以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了他们的共性特点:中心句,总分结构,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的同学竟然还发现了这两段所写内容有呼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提炼,在比较探究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
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出示了几张分辨哪些不是苏州园林,让同学们说出依据,这是对课文换个角度的理解。最后老师补充皇家园林的特点,再出示几张苏州园林的,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口头作文。这个活动设计高妙在于一箭双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无可置疑的。
“比较”是本环节的轴心,层层深入不断刷新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将说明类文本上成思维的舞蹈、审美的戏剧、情感的览胜,令人拍案惊奇!
“微观:赏语言特色”这一环节,作者重在引导学生去体味叶老语言的美感,作者采用改写比较法让学生进行探究,自己改写的文字作为陪衬和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鉴赏并说出其优劣。慢慢总结出了叶圣陶说明文准确严谨的表现力、典雅端庄的文言范儿,激起了学生对叶圣陶说明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对文中其他精彩语句的赏读,引导学生有的读出感情,感受画面感;有的要用赞美的语气读,像导游一样富有情感;提醒学生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一边读一边品,让学生逐渐沉醉在文字本身的美中。这一环节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的身心都陶醉在苏州园林中,感受那份宁静和闲适,感受文字带来的画面美,音乐美,流动的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