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的出现,牵动了全国上下的心。与此同时,大家心里也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名叫世娥的湖北护士。
从正月初二开始,她就坚守在抗疫一线,共有二十多天没回过家了。孩子想妈妈,妈妈也想念孩子。奈何使命在身。
2月19日那天,因为要送病人转院,恰好会路过家门口,便想趁机看孩子两眼,以解相思之苦。短暂团聚来之不易。丈夫来不及换衣服,端着水饺、抱着孩子就往楼下跑。
但为了避免感染,江世娥不让丈夫靠近,更不敢抱孩子。于是丈夫就抱着孩子蹲得远远的:“你把饭菜吃完,我们就在边看着你”。这个瞬间我被感动了。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
疫情就是集结的号角,党员就是保卫家园的战士,千千万万党员干部,迅速投身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前线,那你知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个人事迹感人故事都有那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一重症监护室新婚护士黄艳清:
缺医护人员 我义不容辞
“当我说要报名去参加援助武汉的医疗队时,他不太相信。”黄艳清回忆,丈夫看到了她的决心,没有多劝,支持她的决定,虽然眼神里流露出许多不舍。
黄艳清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主管护师,目前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护理着30多名确诊患者,其中绝大多数病情较重。
“我瞒着公公婆婆,说自己科室紧急加班,赶紧收拾行李就出发了。”黄艳清说,“后来婆婆知道我去武汉了,一直在担心我的安全。”
出征时,黄艳清结婚才20多天。她和丈夫本来打算春节期间休婚假,去云南度蜜月。“旅游的路线,我和老公计划了好久,只能以后再去。现在来了武汉,我们通过微信视频缓解思念。”黄艳清说。
“疫情发生后,急缺医护人员。我本来就是学医的,去武汉支援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当朋友问她为什么新婚后就来武汉时,她如此回答。
黄艳清每天在重症监护室里事无巨细地照顾患者:为患者翻身,戴着3层手套给患者打针采血,为病房打扫消毒……黄艳清与很多来支援的护士姐妹一样,在家里有亲人的宠爱照顾,但在武汉,她变成了英勇的战士。
“把整套防护装备穿戴好那一刻,感觉喘不过气,需要使劲呼吸。”不久前,黄艳清收到了一批**防护服。她穿上后去病房,坚持了20分钟,实在受不了。在走廊上调整了10分钟,她咬牙回到病房,一直坚持到下班。
每天面对那么多确诊患者,难道不害怕吗
黄艳清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亲眼看到一名医生不慎被感染住进了金银潭医院5楼监护室时,我还是忍不住心疼。但我看到他毫不畏惧的眼神,心里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还有无数斗士冲锋在前,一如既往地坚守阵地。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二华科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护人员:
必须冲锋在第一线
“姑娘,是你吗感谢你送我的盒饭!我快康复了,来跟你道别!”那一瞬间,田洁的心里暖暖的。
田洁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主管护师,是最早奔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之一。一天晚饭时间,她注意到,远处一个年轻人推着一位坐着轮椅的老爹爹,两人手中没有吃的。于是她把还来不及吃的盒饭送给了他们:“这是干净的,我们的员工餐。”
没想到年轻小伙感动得连声道谢:“我和父亲感谢你,我们现在正缺吃的。”听到他们诚挚的话语,田洁之前所有的疲惫,在那一刻化为乌有。没想到,几天后,这位老人又通过防护服上的名字认出了正在为病人输液的田洁。
1月25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到通知,需改建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接收医院。医院25日连夜开始进行病人转运清空病区工作,26日开始通宵施工改建,27日晚上6点开始接收病人,28日成立临时党支部。“现在我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里面90%都是党员,还有许多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员,必须冲锋在第一线。”临时党支部书记祝文涛说。
赵利波医生年前值完普通病房的最后一个夜班后,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把刚6个月的孩子送回老家照顾,连夜返回武汉,2月1日来到病房。为了节约防护服,他每次都穿着一次性纸尿裤,尽可能延长工作时间。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党员,虽然还在哺乳期,也第一时间报名,时刻准备上抗疫的最前线。
成为定点医院后,中法新城院区开通3个病区,接收的病人80%都是急危重症病人。截至2月5日,中法新城院区已收治700多例急危重症患者。2月5日,院区再扩充建设550张床位,目前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改建,预计4天后开始收治重症病人。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三为了守护患者生命,他们与家人主动隔离
这些“白衣战士”,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时值春节,谁不盼望与家人团圆,共进一顿年夜饭
“亲人们勿念”“不畏惧不退缩”“我是医生”“我们坚守”……除夕夜,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手举这样的纸条,给亲人拜年。
1月31日晚,一张两鬓斑白的医生坐在楼道吃饭的照片出现在朋友圈,令不少网友心疼不已。这位医生名叫朱少华,是江夏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疫情发生后,每天“白+黑”连轴转,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31日,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烧了一桌饭菜,煲了汤,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回家吃顿饭。为了安抚家人,朱少华答应了。为避免交叉感染,朱少华到家后,坚持不肯进门,他让家人拿来一高一矮两把凳子,就坐在楼道里吃起饭来。吃完饭,朱少华没有停留片刻,马上离开了家。
“抗击疫情,保卫这座城市,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采访中,很多医护人员都这么说。
来自四面八方的援鄂医疗队,放弃本可以与亲人团圆的春节,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43岁的李连香是陕西省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副主任,就在几天前,她的父亲刚刚过世,忍着悲痛,她主动报名加入支援湖北的医疗队。李连香说,对于自己的选择,家人虽然担心,却也支持,只是要瞒着年迈的母亲。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卢毅荣有个“贴心小棉袄”,他来武汉支援后,妻子给他发信息:“女儿每晚都哭着要爸爸,不肯睡觉。”一天晚上他终于抽空和女儿视频时,女儿一直哭着说:“爸爸你去哪了什么时候回来啊”卢毅荣告诉女儿:“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在打怪兽,打完怪兽很快就回来了!”女儿这才放心地去睡觉。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啊,这里有无数的爸爸妈妈在打怪兽,而且,很快就胜利了,真的,很快!”
在武汉,在全国,许许多多“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直面疫情,英勇奋战。他们决心已定: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祝最美“白衣战士”们平安凯旋!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四与死神赛跑,他们不眠不休坚守一线
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专科医院,观察区、隔离区、“红区”,这些名词,让普通人望而生畏。但是,武汉市6万名医务人员在繁重工作中坚守岗位,15万余名“白衣战士”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武汉市七医院发热门诊负责人说,自1月22日开诊以来,医院开辟了6个诊室24小时接诊,安排9名医生同时为门诊患者服务,每天平均接诊患者在千人左右。
1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护士王源媛,主动请缨成为医院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我们的动作再麻利一点,就能再多诊治一个病人。”防护服穿脱一次需要近半小时,为了将时间全部用在病人身上,她8个小时不吃不喝,护目镜泛满水珠,手汗湿到皮肤发皱。
随着各地“援军”陆续到来,武汉部分医护人员得以暂下火线轮休。
1月28日,听说女儿奋战一个多月后“安全回来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感染科护士柴应兰的父亲给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她们的工作任务重,病房收治危重病人多,她们每天工作时间长!她们的工作环境艰苦危险,……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每天如此高强度、高压力的连轴工作!这是她们的常态。但是,她们没有胆怯、退缩,她们没有叫苦、叫累,她们时刻都陪伴在患者身边……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她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从四面八方赶来紧急驰援的医护人员,来不及休整,就立刻冲入一线。
1月29日,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施娟美随浙江医疗队驰援武汉,按照领队宋栩彬的叮嘱,为了不污染防护服,节省时间,护士们一下车,就立刻剪掉长发。
1月29日零点到4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刘亮协同医生医治4名危重患者。前线医务工作者穿着足足5层厚的衣服,来完成抽血、血气分析、打针等各项护理措施。休息一段时间后,她紧接着上当天16点到20点的排班,“在厚厚的防护服下,一切细小的动作都变得如此困难,4个小时没有停歇,汗水早已经湿透衣服。”
到达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才几天,江苏援鄂医疗队队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副主任孙立群已经嗓音沙哑。连日来,她每天上午和本地医生们一起查房,指导制定治疗方案,下午2点才顾得上吃午饭,饭冷了便用开水泡一泡,对付一下。
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斗士倒下了,我们还有无数的斗士冲锋在前,一如既往地坚守阵地,去迎接未知的挑战!”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赶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支援的护士黄艳清,看到一名武汉医生被感染后依然坚强的眼神,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广大医务工作者以近乎不眠不休的工作热情抗击疫情,救治病患。连日来,武汉越来越多的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新冠肺炎白衣天使感动事迹五疫情就是命令,他们勇敢逆行
“下一站,回武汉!”
1月22日9时许,已经踏上返乡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艳,收到医院发出的医疗支援号召后,立刻返回武汉,两个多小时后就出现在岗位上。“大家都在战斗,只有回到战场,我才安心。”吴小艳说。
“我的‘战友’都在这里,越是危险的时候,越是要冲在最前面!”严丽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原本已向医院申请休假,1月22日,当全家准备外出旅行时,她却从机场回到了医院。
刚刚结束援藏,调至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任副院长的朱琥,1月22日被紧急调回工作多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同事们并肩作战。接到工作命令的那天,正是女儿从北京回武汉过春节的第二天。朱琥刚和女儿见了一面,就一头扎进了金银潭医院。因为怕感染家人,他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至今仍没时间见女儿。
“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万众一心,遏制疫情,我们可以!”“我们是***员,我们坚决请战上一线!”疫情面前,武汉和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们,在“请战书”上写下一条条滚烫的话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6000多名援鄂医疗队员,从北京来了!从上海来了!从广东来了!从四川来了!从江苏来了!……他们主动请缨、勇敢“逆行”,与武汉人民并肩作战!
“我们时刻准备着,随时奔赴一线!”除夕夜,接到自愿报名支援湖北的通知,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医生蔡海英立即报了名,一个小时后便带着4名感染性疾病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出发了。
广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ICU的主管护士陈林叶,除夕刚回到广东揭阳老家,接到援鄂通知后,提着一个红色塑料袋就踏上了去武汉的列车,“我妈妈哭着不让我去,把我的行李箱都藏了起来。”
“我志愿加入中国***……”1月30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徐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通过远程连线“火线入党”。她大年三十接到出发指令,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就背上了行囊。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这样援助四川,现在轮到我们了。”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组织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张传涛说。他带着团队,在支援病区迅速搭建起了中西医结合病房。
病毒无情,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但在使命的召唤下,他们义无反顾冲上战场!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感人的瞬间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人民英雄”张定宇进入人民大会堂,钟南山被授予国家勋章、张定宇、张伯礼、陈薇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的瞬间,还有看到了许多战斗在普通一线,为了国家抗疫奋斗的个人和集体。
1、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今天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北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静候四位国家功臣的到来。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代表专家组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声,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疫情走向的研判,成为国人心中的“风向标”和“定海神针”。
已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这枚以“共和国”名义颁发、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章,钟南山受之无愧。
2、张定宇“步履蹒跚”进入大会堂
张定宇所在的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被称为此次疫情的“风暴之眼”。在这里,身患渐冻症的他带领团队以近乎极限的工作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也诠释了自身生命的无限可能。
9月8日上午,“人民英雄”张定宇步入人民大会堂,身患渐冻症的他步履蹒跚但脚步坚定。一旁是“欢迎欢迎,向您致敬”的欢呼声。
张定宇曾说:“我这样奋力地工作就是因为我热爱生活!”正是这份热爱,当他遇到肆虐的病毒时,拥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3、“人民英雄”—72岁的张伯礼
今年72岁生日,张伯礼是在武汉的医院里度过的。他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戴一副方形眼镜,两道浓眉衬出他的精气神。口齿清晰,步伐稳健。
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今年2月,他带领团队前往武汉参与抗疫工作。在武汉抗疫的82天里,他采取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截至“休舱”时,564名患者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4、疫苗先行者—陈薇
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54岁的陈薇在武汉“封城”第三天即前往一线。1月30日,陈薇团队的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加快了确诊速度。
再后来,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建立了一套“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在武汉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发挥了作用。
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二期临床试验启动。
8月11日,陈薇团队的人腺病毒载体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批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9月7日,陈薇介绍,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
5、众多的一线工作者
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等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逝世,人民大会堂里,全场肃立,向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在这次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奖。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同样值得人民尊重。
北晚新视觉网—致敬!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看到他们的脚步,瞬间泪目
新京报—张伯礼:我就是出趟诊,到武汉看个病
新京报—陈薇:与毒共舞
中国新闻网—“人民英雄”张定宇:在“风暴之眼”挑战极限
张继先他是湖北省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的一名呼吸科主任。她在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中,立下了不可代替的功劳。他是第1个将疫情上报的人,也就是疫情上报第一人。大家都知道今年的疫情是爆发在春节期间,也就是人员流动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如果说他没有那么少的发现这个病毒,并且将并将其上报的话,后续会有多么大的一个灾难,都是不好说的。
首先,张继先,他不唯书。所谓的他不为书就是遇见病情了,他会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并不是说一味的对照着书本来判定这个病情。本次病情他第1个发现上报,也是因为他在觉得病情很有可能是的时候就第一时间的进行了对比与排查。并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第一时间将去上报。
其次,张继先,做事不唯上。疫情上报呢,是需要有一定的流程的,而且上报之后呢,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责任风险的。那么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呢,他并没有被说是顶着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将这个已经上报了。他这样说呢,也就体现了他平时做事的不唯上。
最后,就是张继先做出的这个事迹,他是帮助了很多的人。因为他的果断决策,因为他的第一时间上报,让后续的很多人都避免了,受这个病毒的荼毒。他的这一举措救了很多人,同时也为国家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贡献。本次铝新冠病毒的斗争相当于是一场无硝烟的战役,而他做的事情就是第1个发现敌军的人。所以说他在这一次的战役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一个作用。正因为是他的存在,才让后续的很多人幸免于难。
疫情中的生活是灰色的,各地的医护人员都在竭尽所能,让患者的日子亮起来。除了治病救人,他们还做了许许多多温暖人心的事情。
防护服上画卡通图案
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的防护服吓哭了一个小女孩,面对第一次见到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小姑娘吓哭了。这对一个儿童医院的护士来说不太寻常。队员们推测是防护服引发了小朋友的紧张情绪。于是,她们开始在防护服上画卡通图案,并给孩子们带一些画本、娃娃,帮助小朋友减轻恐惧感。当小姑娘再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叔叔时,小姑娘没哭,而是睁大眼睛盯着他。因为这些卡通图案都是她熟悉的形象。
这个举动不仅让小孩子喜欢,超萌版的防护服也给医护人员带来难得的快乐。暖心又萌萌哒,很明显减缓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火神山医院加餐鸡蛋羹
因为患者中有不少老年人,饭菜品种能够符合老年人口味成了问题。火神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彩萍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协调保障人员,请他们多准备一些柔软易消化的饭食,还特别要求给每位患者加一碗鸡蛋羹。
有位患者写了一首诗赞扬宋彩萍的举动。火神山上雪花飘,鬼门关前心绪糟;千年春秋生与死,我信天使夺屠刀。
治疗车推蛋糕庆生日
武汉姑娘小刘的27岁生日是在方舱医院里度过的。一次终生难忘的生日。
在得知小刘要过生日了,医护人员尽最大的能力给小刘准备了生日蛋糕。忙完手头的工作后,医护人员用治疗车推着“来之不易”的蛋糕 ,拿上山西特产大红枣,来为姑娘唱了一首生日歌。队员韩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姑娘不停地擦拭着夺眶而出的眼泪,双手合十许下了心愿。我猜她可能是祝愿大家都平安健康吧。我也在心中默默的祈祷:祝愿大家一切安好!
爱在流动,信念让人充满希望
医务人员人手不足,每天坚守岗位,做好日常的工作以外,各地的医务人员还给患者和陪护以及物表采集核酸样本,进行病区环境消毒,并承担起了为患者及陪护发放食品、生活用品等繁杂的任务。碰到不会网上订餐的,还主动帮助患者订餐。有没订上餐的护理让出自己的那份、有的生理期需要护理用品帮忙购买。
陕西省肿瘤医院对面,有一家安心共享厨房。在此轮次疫情中,创办人许凯把它变成了”抗疫厨房“。志愿者们每天送出一千多份爱心餐,热乎乎的饭菜给灰色疫情笼罩下的生活增添了暖意。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野徐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假日、不分昼夜,走家入户,通过网格摸排、志愿服务、安全保障,织就一张基层“防护网”。
仲润社区工作人员刘姣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虽然身体不适,仍坚持工作。每天上午,她都会挨家挨户排查了解居民情况,下午还要带着医护人员上门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检查身体、接种疫苗。
1月22日上映了中国首部抗疫纪录片《武汉日夜》,看完简介后使我感触很深。
剧中的感人瞬间让人泪目,我再一次深刻的理解了那句话:并不是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我们砥砺前行。
平凡人的坚守我们都是一个个的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平凡中闪耀伟大。在疫情期间,白衣天使、志愿者、警察们就做到了,每一个普通市民也做到了。
而武汉人民虽然没有做到“闪耀伟大”,但他们做到了居家隔离,不聚集,不乱窜,不给国家添麻烦,尽了他们自已的责任与义务。
《武汉日夜》向我们展现了武汉面对疫情的最真实展现。在疫情期间,武汉没有了往曰的繁华,而是伤佛在一夜间按下了“静音键”。
没有了车水马龙的街头,没有了熙熙攘攘的广场,更没有的是小朋友快乐的玩需的笑声。有的是无人问津的黄鹤楼,有的是牵动人心的救护车的警笛声,还有的是ICU病房中医生的急促的呼吸声。
医务工作者的伟大《武汉日夜》最让我感动的是白衣天使们摘下口罩和护目镜的那一刻,让我看到了2020年最美的面庞。从而也使人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他们在这个疫情中的无私奉献。
即使时间过去很久,但他们的英雄事迹是不可磨灭的。
这也是这一代人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在《武汉日夜》里我看到了有一群人虽不能扛着枪冲在战场上,也不能穿上防护服在抗疫的一线,但是他们仍坚守后方,积极为乡村、社区做贡献,有人主动揽下消杀工作,有人主动在社区值班站岗,有人主动为隔离居民送生活物资……
重返旧日生活的幸福武汉最美的是樱花,最好吃的是热干面。这就使得樱花和热干面成了武汉的标志。网络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樱花又重开了,热干面又“活” 了。这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于武汉满满的爱,武汉不仅是中国的武汉也是世界的武汉。
整个疫情就很好的诠释一句话:寒冬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樱花在春季不约而至的开了,而我们中国人也依靠团结、拼博战胜了疫情,也使得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重新苏醒。
疫情中也使我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为自已着想的情况下,也在考虑着世界。为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提供了宝贵的经历和医疫设备。
虽然现在河北、东三省也有一定的疫情,但是我不怕,因为有了武汉的成功,我相信祖国,相信医护人员。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全国上下与疫情作斗争的过程,无数抗疫故事让人落泪,在这里就分享几个感动全国人民的故事。
一、医警夫妻档:“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
王镇强入警25年,妻子郭琪当医生20年。2003年,因“非典”疫情,同在一线的王镇强和郭琪推迟结婚。这次疫情发生后,除夕上午,郭琪就向医院递交请战书,申请前往武汉。但医院让我继续留守。医院当前工作强度较大,夜班频次高,连续奋战了多日的郭琪,脸上留下深深的口罩印痕。
而王镇强自正月初二接到大队上岗通知后,王镇强便带领中队民警、辅警到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柳林站卡点执勤,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
“你救死扶伤,我守护一方,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没有到不了的春天。最美的逆行,是我和你并肩作战!一起加油!”
二、武汉夫妻为医护人员24小时送餐
驱车20公里,一份盒饭也送。邱贝文和丈夫,再加上五六个亲人连轴转,把盒饭送到了武汉多家医院。24小时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送餐。谈及初衷,他们说:“不能让别人冲在最前边的寒心,连个饭都吃不上!”。
三、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
2020年冬春之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袭武汉,并随春运人潮悄声却又迅猛播至全国。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连夜驰赴武汉,第一次提出“病毒肯定人传人”,拉响全国警报,这场阻击战由此进入新阶段。
短短72个小时,钟南山辗转了四座城市。1月17日,他还在深圳研判疫情,18日晚从广州抵达武汉后,休息不到6个小时,19日一早他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现在武汉市卫健委,听取报告后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调研,之后再赴武汉市疾控中心。
中午来不及休息,继续开会研判疫情,直至下午5点。下一个行程催着他到北京,落地首都机场时已是晚上8点。匆忙放下行李,又转场国家卫健委参加会议,直至凌晨2时许才回到酒店,和衣而睡。
2020年,一个无数人都想重新启动的一年,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各省,全国人民都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家隔离,我也不例外,已经在家有两个礼拜没出门了,在家每天都在关注社会各界有关疫情的新闻,虽然不能出门,但是也了解到了很多有爱的事情,疫情虽无情,但是人间还是充满了爱,我收集了很多非常有爱的正能量事件,用这篇帖子整合发出来,让各位车友能够看到,希望这般正能量也可以鼓舞到你们,让我们一起众志成城,共同战胜疫情。
钟南山院士:首先,也是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在武汉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曾经指挥指导过非典疫情的钟南山院士前往了疫情爆发地武汉,已经84高龄的钟院士在去往武汉的火车上疲惫不堪,相信没有人比他更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发生,也没有人比他更有魄力可以第一时间远赴战场,当之不愧的英雄,向钟南山院士致敬。
无名英雄:当然还有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和科研人员,他们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人熟知,但是正因为有他们的不懈努力,疫情才会逐步趋向稳定,正因为他们的努力,防疫疫苗的研制才会越来越顺利,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无数被治愈的患者才可以平安出院和家人团聚,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科研人员,致敬,你们是当之不愧的无名英雄。
雷神山和火神山:2020年1月23日下午,武汉市城建局紧急召集中建三局等单位举行专题会议,要求参照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职工疗养院建设一座专门医院——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2020年2月4日,火神山医院率先投入工作,10天,让全世界一起见证中国速度。
当然,身为一个吉利远景的车主,咱们吉利所作出的诸多贡献肯定不能忽略,首先就是第一时间,吉利就捐出了2亿元疫情救助资金,目前为止在众企业捐赠榜中仍是名列前茅。
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也成立了上百人的“应急防控保障车队”在武汉封城的第一时间,为各社区生活不便的居民提供免费的义务服务。
面对疫情的持续蔓延,34辆吉利旗下Mpv-嘉际作为物资车,同步输送给去全国各地,驰援各地疫情防控工作。
除了国内,吉利在海外也同样热闹,在全世界分布的吉利研发中心的国家,吉利人也在网罗防疫物资,第一时间援助灾区。
当然,作为吉利车主,还有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吉利投入37亿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个车载N95口罩标准的量产车,同样也承诺对我们这些目前在售车的车主免费更换CN95标准的空滤,以上所有关于吉利的消息,能够成为如此有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品牌的车主,我感到非常自豪。
当然,最后,我还是想说,尽管全国上下都在合力抗疫,但还是避免不了许多负面问题,xx红十字会贪污,xx物资没有援助到位等,在这里,我想说,如果咱们个人想要捐助物资或者资金的话,还是再三考虑渠道比较好,韩红老师的基金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愿疫情早日结束,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一个吉利人的疫情独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