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说桃花的《诗经·桃夭》和《题都城南庄》,表达的情感为什么是天壤之别?

同是说桃花的《诗经·桃夭》和《题都城南庄》,表达的情感为什么是天壤之别?,第1张

从《桃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至纯至真的情感,那些纯真的、自由的、质朴的情感至今仍被我们所感动。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象征着即将出嫁的新娘,盛开的桃花娇艳美丽,而新娘全身喜气,两相对比,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这首诗是这么的短小,但却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喜欢,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中具有恰当的比喻。

   用那粉色的、盛开的、绚丽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顿时会在人们头脑中显现,人们读着这首诗,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至于她有多美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了。人们喜欢这首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谐的韵律美。它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

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桃夭》)

据诗意延展而得:

春风吹拂桃林,红了花蕊,绿了枝桠。送嫁的车马悠悠荡荡穿林而过,粉面华装,与桃争艳。朝别爷娘,暮至夫家。

夏阳温暖桃树,殷殷硕果攀结在强干硬枝之上。迎亲的队伍浩浩汤汤过江而来,玉面束冠,彬彬文质。旦禀堂宗,昏色结发。

桃叶繁密,葱绿色的细尖在枝头摇曳春风。

贤淑静雅的佳人伴我研墨添香,洁手弄佳肴。

在我看来,《桃夭》一诗,用桃花起兴,桃夭“灼灼其华”、“其蕡其实”、“其叶蓁蓁”的繁茂灿烂之态寄托着主人公对于婚后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情。比兴手法作为《诗》之六艺之一,在这首诗中用得十分娴熟,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更丰盈的诗意和内蕴。

第一,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增大了全诗字句表达的艺术张力。桃花以其粉嫩的颜色和其娇嫩的五瓣花片勾起了今人古人对于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憧憬,桃花虽然不是“情花”,但其开于春,与百花争妍而无惭色的美好与其落花之后所结桃子的实际功用相结合,既美丽又具有实际功能的花,在人们的心中正如同爱情一样,会开花结果,一生一世的守候陪伴,让人从此不再孤单寂寞。以这样的事物来起兴,寄托情思,无疑为单纯的日常化的婚恋活动的记叙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之子于归”的寻常事(之所以定义为寻常事,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每个人都要经历,并不是一人一家独为之之事)、“宜其室家”中的琐事和日常生活变得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爱的印记,使得只有人味没有情味的字句,染上了粉色的气息,使全诗的艺术力大张。

第二,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加深了全诗所要表达的内蕴。本诗所写的内容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寻常的小事,当然对于个人而言是大事,但是对于旁观者而言,或者说,对于非当事者而言,一年会见到很多很多场的昏礼(古时婚礼在黄昏举办,故为婚礼),并不稀奇,因而在《诗》中便有三分之二写到情爱的篇章,就不谈中国诗歌史了,以这样的事物来起兴,寄托情思,无疑让这一场昏礼变得饶有趣味,这一场特定的昏礼便有了超越时空界限和种群的力量,让不管以何种语言读到它的人都可以通过对于桃花的观感而产生对这场婚礼和这对恋人的美好想象,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婚恋生活,这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若没有了桃花作为催化剂,是无法发生反应的。因而,比兴寄托将此诗单纯的叙事变得有了生命力和加深了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之情的内蕴。

第三,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提升全诗的境界。深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要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婚恋这般儿女情长的私事,往往是上不了台面,或者说是境界狭隘的,爱情,在家国天下面前是卑弱和不堪一击的。但是这首以桃花作为比兴寄托的对象,将这一份私情拉伸到了时空轮回之中,让古人今人可以依靠着对于桃花意象的理解去体味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的对于情的理解和期许,虽不能相见却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沟通,这一切都得益于作为意象的桃花,让古人今人有了思想碰撞的平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段。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这个姑娘(之:指示代词,这个;子:可泛指人,此处译为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繁密。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赏析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艺术特色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体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其核心部分,取材于各地的民间,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桃夭》选自《国风·周南》,是一首贺婚诗,充分展现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和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全诗分为三章,通过描写桃花的鲜艳娇嫩来比喻新嫁娘的娇羞与兴奋,人面桃花,两颊映红,欲语还羞,一种别样的风情展现与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首诗以桃花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来表现婚嫁中从嫁娶到婚后生活,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的过程。

   阅读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经中比较常见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全诗通过三章来分别讲述了民间婚嫁时的热闹场景,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以及新娘夫家的兴旺发达。诗人使用同样的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使人读起来音韵和谐。

   诗人通过桃花来比喻新嫁娘,以桃树结果丰硕累累来象征婚后早生贵子子嗣旺,用桃叶茂盛来象征家庭的繁荣昌盛。形象生动地显现了当时民间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民风淳朴,百姓渴望安乐,让读者对于那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起兴又是诗中另一种较为突出的表现手法。全诗都以“桃”来起兴,调节韵律使其和谐,达到浑然天成,唤起读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朱熹说过“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中运用重章叠句,反复赞咏,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婚后美满生活相映衬,体现了歌谣的风格。

   这首诗语言优美,精炼,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富有韵味。诗中词汇丰富,虚词实词相结合,仅变换几个字,反复吟唱,却达到不同的意境。

   然而,这首诗还充分展现了文学意境的特征——虚实相生。诗人通过对桃树的描写来想象新娘婚后的美好生活,由桃树结果联想到新娘早生贵子,从桃树枝叶繁茂想到婚后家庭旺盛。实与虚相结合,给读者营造美好的想象空间,而虚境是对实境的升华,体现了实境创造的 意向和目的,体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诗经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之大,后世文人墨客纷纷从中汲取精华,对其进行深化和转换,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词汇和表现手法。而且,后世文人都借用桃花意象来表现女子娇艳动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通论》中有说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因此,诗经是文学的瑰宝,聚集了先人的智慧,需要后世之人认真研究拜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桃花属蔷薇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唐宋诗词中,以桃花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有很多,桃花被赋予了多重意象。下面来看看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

一、象征貌美女子

桃花最初作为这种意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来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以及美好姿容。

桃花色彩鲜艳、姿态妖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形容美人通常是说其人面容白里透红,灿烂美丽。“人面桃花相映红”、“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评论此诗时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二、象征爱情

在古代诗歌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词到处可见,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柳永的《满朝欢》,“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这些都表达了对昔日恋情的'留恋。时至今日,我们常说的“桃花运”,似乎也跟爱情有一定的关系。

三、象征红颜老去

人们往往把主观感情寄托在桃花上,表达青春易逝年华不再的无奈。孟郊的《杂怨三首》便充分表达了这种对年老色衰的忧郁和惶恐:“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四、象征艳情

自《诗经》之后,桃花代指女性的象征逐渐被广泛化,后来的文人由写佳人转化为描写艳情,以桃花的色、气、态来比拟女性的情态和心理。

到宋代,桃花甚至作为“倚门市倡”的社会背景被固定下来,桃花是歌妓、娼女生活的风月场所的固定的景观,柳永的《昼夜乐·赠妓》:“秀香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词中的“桃花径”就是柳永喜爱的歌妓秀香住处的代称。宋代青楼女子还手持饰以桃花的扇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意象的艳情内涵。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2

桃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在与桃花有关的传说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最为久远,其中描写道……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人雅士,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千古不朽的理想之境,不知激励和影响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所以人们喜欢用桃花命名居所,如“桃花坞”、“桃花圃”、“桃花庵”等。

桃花是长寿的象征

《太清方》曰:“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神仙传》曰:“高丘公服桃胶而得仙。”桃实更被视为延年益寿之物,由此也就引发出许多如王母的蟠桃会等故事。所以桃子也就被称为“寿桃”。清末画家吴昌硕咏寿桃更为神奇,诗云:“灼灼之花,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

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到今民间还认为桃木制品可驱除鬼怪,辟邪。而桃则寓意长寿,给老年人祝寿,送上一盘寿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桃花是学生、弟子的象征

由桃花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歌颂老师的业绩。

桃花的花语

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在中国,桃花-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人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自己的爱情。所以,它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桃花运就是这么来的吧!

桃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3

桃花相关诗词歌赋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送)我情。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杜甫《绝句漫兴》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韩愈《题百叶桃花》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 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苏轼《桃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8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