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必然要面对最终的一个事实:人都是孤独的,但人们也可以依靠智慧及时纾解孤独感。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建议独居老人自己要主动排解,孤独时不妨尝试以下7种办法:1、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内心归宿孤独的本质是无法与他人交流内心最重要的感受,如果确实找不到能对话的人,那么就和自己交流,可以阅读与写作。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其实藏着很多别人的心声,能让人得到启发、共鸣。我们也可以把想法写成日记,倾听和陪伴自己。2、大胆表达孤独不少人认为,表达孤独是脆弱的表现。尤其一些老人,即使打电话给子女,他们也只会表达关心,不会说出“我很孤单”。孤独时,不妨和家人、朋友打个电话,直接倾诉自己的孤独。不要担心这个电话会让家人担心,他们也非常想听到你的声音。3、生活偶尔也需要“妥协”消解孤独需要成本。建立关系需要感情经营和长期积淀,时间、沟通成本都需考虑在内。但现在的人们也许更愿意为了取悦自己,拒绝妥协。如果从不妥协,就要完全独立,难以获得友情、摆脱孤独。4、做有意义的事来充实内心与其在肤浅而无意义的社交中浪费时间(之后往往感到更加孤独),还不如充分利用孤独充实内心。运动或者学习某一样技能,走向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孤单,也会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5、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不要奢望找到完美的聊天、陪伴对象,也别渴望得到完全的理解、欣赏、肯定和赞成。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交集,用不同的朋友圈满足自己不同的社交需要。6、主动分享,表达真实想法。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倾听、分享的,如果我们自己愿意先放下坚强的面具,向他人表露真心,慢慢地我们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许能成为交心的朋友。7、付出爱心,打破人际樊篱。获得帮助和给予他人帮助都会令人满足、充实,有助对抗孤单。孤独无助时,不妨想想自己今天是否被他人帮助过,比如同事帮自己代收快递、陌生人帮自己开门等。
百忧解没有问题,但双向情感障碍单用百忧解不大够,两个建议,第一个换用文拉法辛,效果强点的抗抑郁药;第二个建议加用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或者加用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不过患者年龄太大,加上病多药多,用药要慎重。
如何解决老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当人老时,最喜欢的就是一家人热闹的在一起,但是如今子女都忙于工作,很少会呆在家里,这就成了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致使很多的老人会有空巢的心理,那么空巢老人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空巢老人
概念含义
(1)老人:指上年纪了的人或较老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 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老人的界限。
(2)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性格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二、空巢心理表现
1、怕孤独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
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
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2、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
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偏激心理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经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
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 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4、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5、幻想心理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6、怕死心理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三、四招摆脱空巢心理
感情冲淡法
当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此时,老人更应关心自己的老伴,两人不仅要常沟通、常交流,做到“体己话”唠一唠,“心里事”聊一聊,“乐子事”摆一摆,通过“话聊”进一步密切夫妻间的感情。
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避免一方外出活动一方在家留守,使留守老人产生孤独感。
爱好冲淡法
可以重拾或是培养新的生活爱好,让自己沉浸在爱好中,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自疗法。可尽快地拾起平日里的各种爱好和兴趣,比如钓鱼、画画、养鱼、打太极拳等。
并根据个人兴趣培养一些新爱好,如旅游、爬山、游泳、打保龄球等。用爱好和兴趣在“空巢”内种满笑声,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作息冲淡法
节日期间热闹、和谐、愉快的场面和气氛淡去后,老年人要马上回归到以前“二人世界”或“一人世界”的生活作息状态。
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规律的回归,可使老年人迅速平稳心绪,淡化节日氛围,走出“空巢”的阴影。
社交冲淡法
老年人要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在交往中冲淡生活的孤独感。也可以选择外出去探望老友,参加社区联谊会等,用热情、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填充寂寞和孤独。
四、关爱形式
(1)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要尽早将家庭关系的重心由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关系)。适当减少对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特别是子女到了"离巢"的年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状态。
(2)老人要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3)儿女应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 "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
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如何看待老年人自闭症?老年人容易患自闭症,老年人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做好保健工作。那么如何治疗老年人自闭症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
1老年人自闭症治疗的心理调适。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现实。老人喜欢怀旧,总是拿过去的幸福生活和现在的衰老做比较。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难免伤感。这时候我们要面对现实生活,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坦然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子女结婚后,照顾老人的时间少了,要理解,不要对子女要求太高。同时,学会享受自己,不要在感情上太依赖别人。
2丰富老年人自闭症治疗的生活。
丰富你的生活。为了克服孤独感,老年人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如体育锻炼、书画、养花等。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精神寄托。增加人际交往。老年人要尽量多参加社交活动,多交新朋友,特别是多和同龄人交流,这样孤独感才会被破坏。
3适度运动治疗老年人自闭症。
你必须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左右。一起散步既简单又有效。运动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调节积极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专家指出:心理上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锻炼已经成为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4为治疗老年人自闭症而旅行。
平时老人一个人呆在家里,可以通过旅行接触外面的世界,开阔心胸和眼界;脱离了狭隘单调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对身心健康自然有好处,还能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人们经常和家人、志同道合的亲戚朋友一起旅行,同时也能在旅行中结交许多新朋友。老朋友和新朋友,在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可以让老人感觉更舒服,对消除老人孤僻的性格也是相当有益的。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抑郁症:抑郁性情感障碍在老年人中尤为突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年龄越大,对被照顾的要求越高。而当“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更容易形成抑郁情绪。现代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念变化很大,尤其是大多数年轻夫妇不能或不愿与父母同住,老人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希望破灭。于是,抑郁等不良情绪接踵而至。
2焦虑:焦虑是一种害怕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调查显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焦虑患病率很高,275%的空巢老人有焦虑症状,“空巢老人”的焦虑率高于抑郁率。老年人的焦虑往往发展为抑郁或两者的混合,进一步损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
1衰老与疾病:人到60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会逐渐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不可避免地让老人感到“不知所措”,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老年人,甚至可能出现因害怕“死亡”而随意就医、用药的情况。再加上生病,有些老人会有忧虑、担心、恐惧。
2精神创伤:老年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不可避免的变故,如老伴故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况恶化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疗效有重要影响。一些老年人被困在痛苦和悲伤中,久而久之肯定会损害他们的健康。
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和社会家庭关系的影响。老年人经常不能适应这种情况
老年人精神失常要前往精神科就诊,一定要清楚老年人精神失常背后的原因,否则其潜在危害就无法预料。因为老年人精神失常有很多原因,比如有脑内病变,脑梗、脑出血、脑肿瘤,任何病变都会导致精神失常,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另外老年人精神失常,有时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危害,即老年人可能会攻击别人,严重时则会杀害别人。有些老年人精神失常可能会伤害自己,有致伤、致残的倾向,有些人还会乱跑,导致外伤、交通意外,或走失后由于长期饥饿、缺水或冷冻导致意外伤害。所以老年人发生精神问题还是要及时送到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注意营养均衡:老年精神病的护理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以老人喜好为主。但要注意多饮水、忌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食物和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老年精神病患者应有专人护理:如果亲属工作忙,也可请人护理,总之24小时都不应离人。护理注重劳逸结合,避免老人久坐、久立、久卧。
人民网-70岁老人胡言乱语似“精神病” 原来是肺性脑病作怪
双向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患者的个人评价忽高忽低,情绪像波浪线一样高低起伏,而平常的人的情绪变化并不大。
在双向情感障碍的低潮期,患者的情绪普遍低落,抑郁,悲观,甚至有自杀倾向。而在情绪高潮期,产生夸大妄想的症状,个人评价极高,失去对个人能力的理性判断。在外人看来是夸夸其谈。抑郁期和躁狂期交叉出现,在药物的帮助下可以实现对患者的情绪控制。对于患者而言,面对双向情感障碍的有效方式即为对自己有合理的个人评价,不要妄想自己是什么名人超人,也不能把自己评价成什么“傻子”,“精神病”等。要客观的评价自己,同时对生活树立信心,脚踏实地地把生活的每件事情做好。作为正常人,我们要对双向情感障碍的人给予同情和帮助,毕竟,患有这种病的人都曾遭受过严重的精神打击,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做到不焦虑,不抱怨的方法也很简单,不要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接受平凡或者是平庸的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的发火,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每天做一个小总结,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把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活得洒脱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