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小班幼儿创设具有归属感的环境

如何为小班幼儿创设具有归属感的环境,第1张

如何为小班幼儿创设具有归属感的环境

目前教育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重视。专家们认为:幼儿只有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可以说环境创设直接关系到幼儿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与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模式。因此,环境创设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近来随着《规程》和《纲要》精神的步步深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等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所以我园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时空布置格局,突出区角活动的地位。但是由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一定的新颖性,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环境创设就失去了更好的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为了使环境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我们班创设了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自然状态,幼儿可以自主行动不受控制,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的预设来实现。

幼儿以自己的兴趣为向导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通过摆弄、操作等方式生成活动过程;教师则主要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活动结构,从而调整活动内容与材料,使区角活动与幼儿原有水平之间形成一种学习的互动关系,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一,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应该是有目的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并且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提炼得来。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环境创设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并要考虑到本班幼儿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兴趣需要,使材料充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新入园的幼儿最喜欢“娃娃家”,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毛茸茸的小玩具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是因为娃娃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生活的依恋,这种依恋会从活动中体现出来。例如:在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马碧君小朋友一直在柜子里翻东西,这个动作持续很久,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我观察了很长时间便主动去问她,得知她在找镜子,我并没有很快找来镜子给她,而是提出了问题:没有镜子该怎么办呢?她拉着我便向外走,我问她去哪儿?她说:“要去超市买镜子”……后来在游戏过后的小结中,她提出要在“娃娃家”的旁边设置一个“小超市”,好方便买东西。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在模仿母亲上班前的一个习惯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来源于她的生活。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经常与家长交流,了解

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喜好等,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来,并在游戏中随着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变化随时增设和改变活动角,让幼儿在活动中有一个更好的交流机会,并激发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明确环境创设所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的兴奋点,搜集环境创设的素材,明确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很多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投放材料时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能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入手,并且对投放的材料所能达到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很少去考虑,因此就无法有效的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更无法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我曾经投放过“颜色配对”的游戏材料,这一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的区分能力,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幼儿都不能正确的区分,其失败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没有判断好大多数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入手,更没有从所要达到的兴趣目标和内容上考虑,因此导致材料投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来我将颜色配对简化,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做到颜色配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多样,慢慢加大练习难度,受到幼儿的喜爱。看来要有效地引导幼儿与材料的对话,必须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以及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分期分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将材料操作层次化,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只有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现有的水平考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

活动内容,才可以有一份很好的环境创设素材。如在一次角区分组活动中,匡匡小朋友对我说:“我缺一把枪”。我当时问他要枪做什么用?他说学解放军叔叔站岗,坏人就不会来了。可以说生活给了他启发,环境给了他创意。在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拿来了各式各样的枪摆放在“玩具角”内,而且介绍了自己枪的名称、玩法和用途。针对孩子们的这个兴趣,我们进行了一节别出心裁的讨论课,让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对科学的热爱都充分的发挥了出来。

三,抓住时机利用指导的智慧和技巧,让孩子们的缺点从生活环境中改掉。

每一位幼儿都可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动空间,都按个人的方式来活动,那么他们发生争抢时该怎么办呢?有一次观察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件这样的事:我们在生物角养了几只小蜗牛,小朋友们正看得入神,燊燊伸出小手把蜗牛拿走了,后来小蜗牛缩进了壳里,燊燊也看不成了,一生气就把小蜗牛踩死了。通过这件小事就能看出这名幼儿在家里被宠坏了,独霸意识比较强烈。经过这件事后,我就把小蜗牛摆在幼儿吃饭的小饭桌上,跟他们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会不喜欢我们了?寻找蜗牛缩在壳里的原因。后来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不再用手去摸小蜗牛了,而是让小蜗牛自己去找 “小朋友”,在后面的活动中我发现燊燊也得到了教训。所以只有在观察中才能发现孩子是在一天天的长大,是在逐步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四,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帮助新生度过分离的焦虑,促使他们更快的融入集体教学活动中。

前不久又有两名新生入园了,新生中途入园是让教师头痛的事,但是这次并没有那么难,通过环境创设和幼儿的活动相结合,用幼儿自己喜欢的、信任的玩具来营造家庭般的气氛,孩子很快就会适应了集体生活。通过和家长交流了解两名幼儿的生活喜好,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共同创造温馨、和谐、游戏性较强的环境创设,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应孩子的自然状态,给孩子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总之,环境创设和

幼儿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了解幼儿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环境来观察幼儿,而幼儿也在环境中获取知识,教师结合合理的环境调整和改变,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必要时还可以延伸形成专题探索活动。抓住幼儿的生活来创设环境,给幼儿一个安全的港湾,也使他们将自由、智慧、艺术融汇于成长环境之中,使他们从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获取信息,有更多机会与他人沟通。

孩子的成长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都很大。学校和家庭分别是孩子成长中的两个主要环境,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知识,认识到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学习社交技能,建立自我认同感等。好的学校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交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造力。学校也有着对孩子的规范和管理,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和习惯进行指导和约束。

家庭则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提供了孩子最早的社会化教育,父母的行为和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观等。在家庭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如何处理冲突等技能。家庭还提供了孩子的生活和情感支持,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

因此,孩子的成长受学校和家庭影响都很大,学校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好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都能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成长氛围和支持,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上周,蛋蛋放学回来后,突然瓮声瓮气地问我:“妈妈,为什么你送我上学都不抱我一下?”对于蛋蛋的问题,我感到很好笑,想着他又是从同学那学来的。结果还没等我问,他就像倒豆子似的噼里啪啦说一大堆:

“琪琪每天上学,她妈妈都会抱抱她,还会说宝宝加油,你都从来没有对我做过,我也想要……”

听完我就乐了,感情这小屁孩还矫情上了,想要我送他上学时抱抱他,这整的有点娇气了。后面我转头就把这个事,告诉了几个闺蜜,想和她们一起吐槽下蛋蛋。其中,一个朋友提出了关于仪式感的话题:

“和我女儿一样,这个事难听说是矫情,好听了讲就是生活的仪式感,看你怎么定义啦。”

听完朋友的话,我不得不重新看待蛋蛋这个要求。因为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仪式感比较“淡薄”的人,一般只会在乎节日以及生日这样的重要日子。但既然娃有这需求,我也想尽我所能去尝试一下。

后来,有一天我终于鼓气勇气,在校门口学着琪琪妈妈那样,抱了蛋蛋一下。当我笨拙地伸出手的时候,蛋蛋快速地回抱我,还搂的紧紧的,甜甜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

那一刻感觉很暖,也明白了他要抱抱的初衷,这种互相爱着、在乎著的感觉,感受过一次,真的会想要再一次再一次……一个简单的抱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充满了幸福感的小仪式。有了这种仪式感,也让这一天变得格外不同。

仪式感,提升孩子的幸福度

村上春树说:“仪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某种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仪式感。收藏娃掉的第一颗牙齿,纪念这一重大时刻;精心准备孩子的入园仪式,来让他记住这精采的瞬间;设定家庭特殊节日,比如读书日、玩偶日、糖果日;给孩子亲手做生日蛋糕,制作家人专属水杯……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仪式感,都会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光亮,填满了他们心中对爱的需求,对幸福的追求。记得看一档节目时,黄圣依展示父母为她记录的成长纪念册,一张张翻下来的时候,真的有被父母的用心感动到。

厚厚的记录册,细致地记录了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细致到黄圣依什么时候长了第一颗牙,什么时候讲第一句话,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和难忘瞬间……都一一被父母记录下来。可以想像,当已亭亭而立的黄圣依与父母,一起翻看成长记录册时,心情又是怎样的激荡和感动呢~

小小的记录本,满载的都是父母的爱与用心,也成为孩子幸福感的来源。所以,你能小看“记录成长瞬间”这种仪式感么?当然不能!这个简单的动作早已被赋予了一种“爱”的特殊意义,成为孩子与父母之间一种永恒的情感覊绊。

记录的背后,是爱的联结,是幸福的延续!生活中,父母要努力给孩子一些仪式感,让他们体验到被爱的幸福感!

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在意家长的“抱抱”,除了幸福感,也与孩子的安全感有关。因为好的仪式感,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安全感。他们会在这种仪式感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以及提升自身对安全感的满足系数。

记得何老师主持的《儿行千里》节目中,有让离家在外的学生们,谈谈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女孩说,她妈妈会要求,每天出门前,都要和家人拥抱一下。

刚开始,小女孩与大多人一样觉得难为情,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 。妈妈这样回答道:

“因为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要让彼此知道,我们互相在乎对方。有个在特定时间的仪式,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重要。”

是啊,看似简单的拥抱,其实深藏的是家人间满满的爱与在乎。因为爱与在乎,才会重视与你的每一次分别,哪怕只是出个门,我也格外珍视。这些简单纯粹的小细节,也会因为一次次的重复而变成家人间的一种默契,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

以至于往后每个难挨孤单的日子里,想起这些“拥抱”,心里也会觉得格外甜,并获得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恰如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研究「家族仪式传承」后得出的结论——家庭中的仪式感,会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让他们充满归属感、安全感和目标感,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感到孤单。或许这就是家庭仪式感的终极奥秘,会给人坚定的力量,指引你向前!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其实也是生活的仪式感。仪式感,从来不是一种矫情,而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标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制造出专属于自己家庭的仪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度。同时,让我们一起用仪式感来点亮孩子心中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并学会创造幸福。

感 恩悟空的邀请,我是教大育小。情绪管理的技能是孩子将来赢取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技能,对孩子的成功影响极大。

首先:孩子要有管理情绪的能力要有认知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孩子,要教会孩子认知情绪。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没有办法认知自己的情绪。许多3岁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孩子只会哭或者说是发脾气。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去认知自己的情绪,就会显得很无助。

所以从孩子有表达能力开始就可以逐渐的教会孩子认识情绪。当然可以通过绘本来让孩子认知,因为在孩子的早期,过的多语言表达和抽象的描述,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一些经典绘本是最好的通道

其次:认知了情绪还要教会孩子表达情绪,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个是内心感受最大最真实的呈现。这个幼儿园阶段是最佳的训练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不会有太多好坏的分辨,也不会有太多羞愧难当的感觉。例如某件事情做的不好,孩子生气,到但表达起来更容易,因为他无法去分辨和揣测成人的心思。源于这份单纯,特别容易训练。

在平时的交谈中,家长可以去引导。例如孩子犯错误了,别着急生气,而可以尝试着表达说我很伤心,我很难过,妈妈看到你很开心,你的表现让妈妈觉得很骄傲。

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孩子无法区分,家长帮忙帮助孩子认知和表达,比如说孩子因某件事情生气,帮助孩子甄别,你这个是生气,哭的原因难过那吗?

我们都知道,但凡能表达出来的情绪就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就是一种很好的管理。表达出来,许多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许多成年人都非常欠缺这种能力,长期隐忍和积压,最终爆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再次:教会孩子疏导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情绪的一种疏导也是最好的管控。

例如:你这么做,我很生气,我不喜欢你摸我的头。我很难过,我希望你可以……

这样是对情绪的一种最好的管控。

总之:遇到情绪不可怕,先认识再表达,再提出自己的内心需求,基本就解决了一大半。教会孩子这三个步骤,管控情绪一大步。当然,允许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哭泣,扔个玩偶或者其它的,只要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不积压情绪,合理宣泄,孩子管控情绪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情绪管理好坏是情商高低的重要标志 。 首先我们来了解情商这个概念,情商是自我和他人 情感 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许多家长存在一些意识上的误区,把判断孩子是否拥有亲情观念当成是情商高低的标准。

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随性和任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可以把情绪整理的很好,有的孩子会越发的任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举动。我们做家长的深知其中的利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能控制自己情绪,收放自如的、有教养、体谅宽容人的好孩子。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来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呢。

1、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好榜样。

平和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也一定是温和的,浮躁急躁的父母的孩子想要有好的情绪和心态也很难。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待家人方面和声细语,恩威适度。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直面自己的人生,走向广阔天地。很难想象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能有个平和的心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因此,家长要从孩子的自身出发,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照顾家人,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3、让孩子学做家务,在劳动中锻炼孩子的平和心。

孩子做家务时可以舒缓孩子的心态,调整孩子的情绪,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对生活的仪式感,对家人的亲 情感 和归属感。因此劳动也是提升孩子情商的方法之一。

4、注重孩子的交友习惯,多同心态好、优秀的孩子在一起。

5、培养孩子做事勇敢、遇事有担当的习惯。

孩子也一样,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属于自己可控与不可控的情绪世界。 如果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困境,情商会随之提高。因此,一个经历丰富的孩子,一个勇敢、遇事有担当的孩子,必定能撑起一片属于他们年龄的天空呢,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一定比同龄人高。

情绪管理好的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把持一定是到位的,这种你生命中潜在的一种能动力,能提升孩子生活品质,促进孩子 健康 的成长和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情绪管理技能?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够管控好情绪,永远面带微笑,保持平和的心态。管控情绪是一项技能,谁掌握了这项技能,谁就能获得享受幸福的密码。

保持沉默法。

情绪激动时,容易口无遮拦,常会出口伤人。常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了使自己事后不后悔,那么在情绪来临时最后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朱自清说:“ 沉默是最好的防御策略 。”沉默既保护了自己,又不伤害别人,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那些影响你情绪的东西也就渐渐变轻变淡了。

注意转移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这时候如果有意识地大脑皮层里建立另一个兴奋点,用它去抵消、减弱、代替,就可以使情绪平复。比如说可以散散步,听听歌,练练字。

有一位先生以前一生气,他就绕着自己房子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那么矮,田地那么小,我哪有时间跟别人生气;后来一天天老了,他生气了还要会绕着房子跑,可是圈下来就已经气喘吁吁,心里想:我房子那么大、田地那么多,还用得着跟别人生气啊!

他的这种做法很好地化调节了内心情绪,保持了平和的心态,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自我提醒法。

当要发火时,尤其是刚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时刻记着提醒自己:冲动是魔鬼,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控制情绪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法,经常提醒自己,甚至写一些稳定情绪的座佑铭,时刻警戒自己,学会控制情绪。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恼怒将理智的灯熄灭。”静则生慧,急则乱心,控制情绪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提高情绪管控根本的方法还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常言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家长应帮助孩子设置情境,不断强化锻炼,教育孩子努力做情绪的主人。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老师,汉惠心理工作室负责人。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没有管理情绪的能力,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那这个孩子就会和父母一样,遇到问题的时候也用发脾气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想要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情绪。当父母学会管理情绪后。不需要教孩子,孩子就学会管理情绪了。

其次父母需要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当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是立即满足他,而是稍微延迟一些时候再满足他,让孩子学会等待。因为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立刻满足孩子,形成习惯以后,如果没有被立刻满足,就会发脾气。比如孩子想要吃饭,但是饭实在是很烫,就可以用她的小手去接触一下碗的外面,告诉孩子:烫,现在还不能吃。孩子要去游乐园,家长可以告诉他:妈妈今天没时间,妈妈后天会有时间。到时候陪你一起去。就是诸如此类的练习。让孩子慢慢学会耐心的等待。这个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要等待,比如成功也需要等待,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事情是需要等待的。对家长来说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开始发脾气。要知道我们的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我们的等待,耐心的等待孩子长大。

还有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高兴的时候,家长尝试帮他描述情绪。比如你在生气吗?你很难过?当这些情绪被描述出来的时候,你等于在教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如果孩子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他只能用身体来表达,用发脾气来表达。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如果你觉得合适就可以拿去用,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把它留下。

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大家可以跟我的观点不同。我尊重所有跟我观点不同的人。我也尊重所有不同的观点。

在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时,需要五个步骤。

一、觉察情绪

觉察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孩子。在做自我觉察时,不仅要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还要接纳、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因为不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情绪中的一部分,只有您接纳了自己的消极情绪,面对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才能理解他,指导他。如果您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失控,对孩子发火甚至打骂,一定要在24小时以内,情绪缓和的情况下,及时与孩子和解,修复关系。告诉孩子您当时和现在的情绪和感受,这样一来,修复关系的同时还能给孩子做一个会处理负面情绪的榜样形象。

二、共情

共情指的是您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绪 情感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把握机会,及时共情,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样不仅帮助孩子疏通负面情绪,同时也是教给怎样处理负面情绪。

三、倾听+接纳

倾听的要求是感同身受,用心听,并接纳孩子的想法,这里的接纳不代表是认可孩子的做法和情绪,而是认可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情绪表达和行为体现,不去批评、否定孩子。

四、新选择

您能做到上面三步时,孩子的负面情绪、小脾气就已经基本平复90%了,这时候您要做的是教给他除了他的表达方式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五、标出边界,解决问题

您用前四步平复情绪后,您就可以开展这第五步了。因为在此前,孩子的情绪还未平复,不会去听您的大道理和观点,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在用这一步时,要为孩子标出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的边界,并引导他思考出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多次下来,会使孩子形成惯性,再遇到情绪问题时他就会自己去用适合的方法处理了。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控制力?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孩子情绪控制力差的原因:

 2父母情绪控制能力差,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父母自身情绪控制能力差,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没有控制好自己,忍不住总是冲孩子大喊大叫,让孩子形成了错误表达情绪的认知。

 3吼叫教育方式的轮回效果。由于上一辈严格教育方式的反作用,父母会不自觉地把这套吼叫教育方式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形成恶性轮回。

 孩子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差的后果:

 1孩子总是不开心

 如果孩子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话,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发脾气,更有甚者可能还会打人,这样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培养。

 2孩子总是会把责任怪到自己身上

 有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较脆弱,一旦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丢了,或者爸爸妈妈经常在自己面前吵架的话,孩子可能容易产生内疚心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错了。

 3孩子会妒忌别人

 有些孩子的占有欲过强,不喜欢交际,也不喜欢与他人合作,攀比心理严重,一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而自己没有,就会嫉妒别人。

 4孩子缺乏安全感

 大部分爸爸妈妈一般都宠溺孩子,如果太过溺爱孩子,或者是经常吓唬孩子的话,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会经常感到很害怕。

 5孩子总是会很难过

 一些孩子心里感觉到委屈,有时候却会憋在心里,不随意和他人说,有时候失去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身边的人也没有人安慰她,时间长了,如果孩子控制情绪能力差,那么他就可能一直都觉得很悲伤,感觉自己很难过。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1帮孩子识别情绪,只有正确识别之后才能有效表达出来,家长才能更好的帮孩子想办法。

 3对孩子的正向性格和品格即时予以肯定。

 4对孩子的成长即时发现并给予积极反应。

 5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爱好、擅长提供做事的机会。

 6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并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尽量让孩子自己。

 

人都有好情绪和坏情绪,当然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方法及时把坏情绪发泄出来。

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有很多,鼓励孩子去运动,踢足球,爬山等。当孩子大汗淋漓过后,也就冷静下来了,父母讲的话,能听进去,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

再就是培养孩子画画,这也是我最认同的办法,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用画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像故事一样讲给我们听,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我认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情绪输出窗口。

所以,无论怎样,请先允许我们的孩子发泄情绪,情绪得到释放后,我们再跟孩子探讨问题,引导孩子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去感受老师的爱。

释放情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不是一味压抑自己的感受,控制自己的不悦。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输出才是最好的办法,同时我们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一些因素有情绪就对孩子发泄。

良好的情绪管理,是培养好性格、提升情商、改善人际关系的前提。在孩子的世界里,再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旦冲塌了脆弱的心理边界,就会产生情绪波动。一些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因为不知如何正确表达,从而陷入糟糕的情绪中无法摆脱。其实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它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也有适当的处理方式。教给 孩子以 健康 的方式体验情绪、了解情绪、表达情绪,并且克服种种情绪障碍,学会体贴别人,体谅父母,保持自己心情愉悦。

丰富的 情感 是孩子身上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情绪发展受到父母情绪行为的影响,父母的性格温和稳定,孩子也会积极乐观。

一,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标准:1 反应性: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给予积极的应答,2情绪性:通过积极情绪与婴儿感情交流,3 社会 性刺激:通过互动满足婴儿的 社会 活动需要。 母亲在孩子婴儿期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引导,与孩子多一些 情感 交流,孩子多一些安全感,培养充满希望的孩子!

二,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多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敢于表达并感受到父母的尊重,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去除沟通障碍,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客观看待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运用去情绪化的教养方式,父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孩子。

三,孩子良好的情商发展体现在,孩子从容应对成长中遇到的小困难,积极融入社交环境,主动适应环境,以及小伙伴之间的关心和照顾。懂得关心他人,理解家人就是孩子高情商的体现。

孩子的成长循序渐进,父母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作为引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你好,我是北京天使儿童医院儿科医生王东记,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没有从小开始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那么长大后是很容易缺乏专注力,从而导致意志力薄弱,无法自律和不能遵守纪律,对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影响非常大,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控制力呢?

1、教育孩子应采取合适的方式

或许是因为家里的宝宝太可爱,所以导致很多家长忘记了在这个合适的年龄需要采用相对应的教育方式。比如四岁的孩子就已经懂一些浅显的道理,家长们可以采用说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虽然在诱惑面前,也许说道理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真正的自控主要来源于孩子自身的理解,只要坚持良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才能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面对问题应采取正确的技巧

适当采取延迟满足的方式。当孩子提出某个要求时,家长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的愿望过段时间后再获得满足。比如孩子看到家里新做了一些饼干想吃,但家里的客人还没有到,那么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想吃可以,但是需要等客人到了以后一起吃,如果能坚持到那个时候,还能多奖励孩子一块,让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耐心,这是自我控制形成的首要前提。

3、规则意识需要培养

自控的前提是要先学会规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起床的时间,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吃饭坚持不挑食等方面,让孩子自己制定规则,家长从旁辅导协助并监督,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并且自行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这样既减少了家长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还能让孩子体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感,并慢慢引导孩子喜欢上制定规则。

4、自控力可以通过 游戏 提高

所有的 游戏 都有规则,在和孩子玩 游戏 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在有趣的活动过程里,慢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克制自己情绪行为的激化,也就是从控制行为逐渐转化为控制意识。

5、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在提供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提供必要的精神食粮,只有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掌握现阶段孩子的思想和意识是否出现了偏差?如果发现了问题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矫正?或者何时发现孩子已经具备了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进一步的促进应该怎么做?

6、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他们的性格特征都是先从模仿家长的行为开始的,所以在要求孩子具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之前,家长们要先对自己进行深度的检视,如果连自己平时都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那么还如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呢?想要改变孩子就先从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开始。

7、及时表扬,循序渐进地改正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成长环境和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这就像一个决定开始跑步锻炼身体的人,是需要天天坚持和逐渐加大运动量的,每天达到预期目标时就需要用一些小奖励来不断地刺激自己,在不断的小成就里慢慢靠近最终目标,这才是实现目标的正确逻辑。

大人们都能这样对待自己,那么对待孩子为什么不能更耐心一些呢?

8、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

良好的自制力是需要顽强的毅力支撑的。而毅力是需要经历逆境和痛苦后,才能体会和积累到的,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野外的拓展训练,在一起完成艰难的任务过程中,加深亲情之间的关系,提升孩子的毅力,一起亲身去体验往往要比用嘴去说更让人信服。

多关心孩子的情绪与行为,增强正向的思维,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出好习惯。

西班牙作家珍妮弗·德尔加曾提出“情绪文盲”的概念,她说那些没有能力表达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都是“情绪文盲”。

我们要警惕孩子成为文盲,更要注意孩子会不会成为“情绪文盲”。

因此,家长可以这样提升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很多家长都不喜欢孩子哭或者发脾气,其实越压制,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越差。

有负面情绪不是坏事,说明孩子感知能力很强,只要孩子能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走出来,就没有问题。

当孩子遇到悲伤或者愤怒的事情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

比如大哭一场或者关起门来大喊大叫等,也可以引导孩子将心中不愉快的事情向父母、老师或者好朋友说出来。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按照倒U型曲线自然发生、发展、结束的,只要能独处几分钟,让情绪曲线走完,就会快速恢复平静。

因此告诉孩子,如果感觉自己生气到了极点,一定要积极暂停,离开生气对象几分钟,否则很容易行为失控。

视频最后爸爸邀请女儿去公园走走,是在帮女儿转移情绪。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有负面情绪,但是不能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面太久,不然对自己身心不好。

当感觉自己停留在负面情绪里很久时,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比如唱歌、画画、打球、出去走走等。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父母情绪平和, 孩子才能情绪稳定。

前不久一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跟我说起一件事情,她们班上有个三年级的孩子,脾气很差,一生气就背书包回家,不来上学,这学期已经发生过三次这种情况。

朋友去家访后才发现,孩子的爸爸脾气更差,当着老师的面和孩子的妈妈吵架,一句不和就摔门而出。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说:“家长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重要的一步,是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想要孩子情绪稳定,父母首先要情绪平和,然后再教孩子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

幼儿归属感的发展是指幼儿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单向到双向:在0-2岁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主要是单向的,即只关注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到了3-6岁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

2 从简单到复杂:在0-2岁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主要是简单、直观的,比如颜色、形状等;而到了3-6岁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更加复杂、抽象的概念,比如家庭、学校等。

3 从个体到群体:在0-2岁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主要是个体化、自我中心化的;而到了3-6岁阶段,随着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群体化、集体意识。

4 从依赖到独立:在0-2岁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认知主要是依赖性的,需要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帮助和照顾;而到了3-6岁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幼儿归属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需要在家庭、学校等多种环境中得到支持和促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表达情感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健康发展归属感。

岚岚谈到了一件让她非常焦虑的事情。最近,她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可爱的大宝突然变得顽皮和不听话,随随便便地扔玩具,经常抱着腿喊:“妈妈,我要你抱抱我。”原来这位朋友不久前刚生了第二个孩子。当怀二宝的时候,大宝特别喜欢肚子里的婴儿,每天都对宝宝唱歌。二宝出生后,他经常给二宝讲故事。

但是不到两个月,大宝突然不喜欢二宝了,还经常通过尿裤子的方式引起妈妈注意,这让岚岚头疼不已。其实,大宝并非顽皮,而是缺乏归属感。

《妈妈是超人》里黄圣依说过自己以前很少陪孩子,因为自己很少有时间做饭,所以给孩子吃的也都是外卖。儿子安迪一点也不喜欢这些菜,所以变得不愿意和妈妈沟通。一位心理医生也看出来,安迪其实很缺乏家的归属感。孩子缺乏归属感,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对子女的忽视

有些父母在工作上很忙,他们努力工作,想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保姆,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孩子看来,他们不被父母接受,否则他们怎么能把他留给别人呢?

2、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

有的父母生了第二个孩子,原本打算“一碗水端平”,但还是比较专注于小一点的二宝,不仅忽视大宝的 情感 需求,还常常对大宝不耐烦,所以大宝对自己有怀疑,认为自己不重要,不被父母认可。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自卑、不安、缺乏安全感。

3、父母对子女的不满

有些家长追求“打压式教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最终导致孩子胆怯自卑,总觉得无能为力,哪里都不如别人。

就像《小欢喜》里的剧情一样,一次考试英子得了第二名,想休息休息,但妈妈说:“都得了第二名!还休息啥!”在这频繁的打击中,英子虽然非常爱他的母亲,但仍然选择了他的父亲。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长期的“打压式教育”让英子觉得自己像个考试机器,而不是被母亲当作女儿去对待。

1、容易自卑,缺乏安全感

一般来说,有强烈归属感的孩子能够自觉地接受和遵守群体的规则,能够与集体的主动性联系在一起,在做事之前会考虑集体荣誉,而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反而会产生自卑结、沮丧情绪。这种当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多 社会 和心理问题。

2、调皮捣蛋,伤害他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得调皮不听话,目的就是想要引起大人的关心和注意。缺乏强烈归属感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任性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他们总是认为没有人在乎。有些孩子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力,可能会做一些不好的行为,甚至伤害别人。

3、易受欺骗

归属感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也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当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归属感时,他们会去别的地方寻找归属感,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欺骗。

尤其是孩子们进入校园后,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他们遇到了好的人,就可以说是幸运的,但如果他们遇到了坏人呢?他们因为一点温暖,和坏人混在一起结伙打架,浪费了青春,这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因此,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建立对孩子的归属感,不要让他们误入歧途。

1、父母应多注意和肯定孩子

大多数没有归属感的孩子自我存在感都很低。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肯定自己的孩子。无论父母多么忙,每天都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到被重视、被爱,而且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2、创造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和谐的夫妻关系

如果夫妻离婚或经常吵架,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他们会有负罪感,自责情绪,认为他们的存在是错误的,不知不觉中与父母有分离感。所以,父母要创造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和谐的夫妻关系。

3、有条件的家庭应尽量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在中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归属感并不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归属感。如果与孩子建立归属感的人忽然去世,孩子还处于无知的年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有些孩子将永远无法摆脱这一悲痛。

4、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

父母可以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并给它起个名字,把玩具放在家里,并重视和尊重孩子的玩具,不要随意丢弃和送给别人。有些家庭会养狗或其他小动物,这也能增加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父母是孩子归属感的根源,如果父母不在,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归属感,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叛逆、缺乏自信等许多消极行为。因此,家长需要不断努力,深化与子女的积极联系,增强对他们的归属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0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