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第1张

阅读《渔家傲》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够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 李清照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扩展资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此句出自宋李清照的《渔家傲》,全词如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道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前句中的“云涛”,指的是海涛万里浪涛,汹涌直上,又是连天晓雾,意境阔大,这是为后句先行衬托了浑然的气象后句中的“星河”,指天上银河,以星河观照地上人间的云涛,就有了出世之想欲渡星河,千帆竞发,气势已是不凡,但作者却用了一个“舞”字,更是笔意矫变,浑成大雅,这种潇洒的“飞天”,既是前人的憧憬,更引发了后人的想象,“九万里风鹏正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是描写天将明,晨晓将至,望天空,星辰在天际的景象

李清照诗词内容多是相思离愁,特色为艳丽的辞句,光亮的色彩,极力描写女子形貌与闺中相思柔情,风格温雅纤丽。甚至流于情欲描写气格卑弱。与花间派开山鼻祖温庭筠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清照诗词是花间派的承续,故称李清照为“花间”女词人!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谈及李清照,首先想到的是她的满腹才情,是“千古第一才女”,是她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理论;而就生命个体的李清照而言,世人对她的了解更多是不为世俗所囿,出身名门却没有大家闺秀的忸怩作态,而是大大方方地抛头露面,而且不时做一些有违纲常的事情;当然,说到李清照,最终的镜头还要聚焦在作为词人的身份上。一代奇女子,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在两宋词坛顶起了半边天,也为词坛注入一股清流。试想,如果两宋词坛都是清一色的男人在吟风弄月,在爱恨愁肠,会因少了几分胭脂色而显得单调枯涩。有了李清照加入其中,并精耕细作于其间,让两宋词林变得多情又多彩。

简单梳理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婉约韵致是主要的情感节奏与旋律。就婉约之词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看,因其人生特殊的遭际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前期因生活优渥,小女人的气息比较浓烈,所以作品多带有你侬我侬的味道,词境多局限在男女相思的情感煎熬中;随着北宋让位于南宋,南渡之后的李清照从天使般的生活境遇中一下子跌落到凡尘,刺鼻的泥土与烟火,加上夫亡国灭,家国之思、亡国之恨成为词作思想情感的主体,境界大开。不过,由于性格使然,李清照存世的作品除了婉约风格的,也偶有豪放之作,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渔家傲记梦》的词等。

从温婉凄美的格调转向豪迈高亢的境界,李清照词作的豪放之风又是一番什么样的风致呢?就该词创作的背景看,它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经历了夫亡、家破、国灭的多重打击,一个人四处逃难的境遇下所写的。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建炎三年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在逃难的路上,词人过得是海上航行的日子,蓝天碧海、海风孤舟是她日日所见之物。虽然遭受多重打击,但倔强的李清照没有被击倒,反而表现出一般女性少有的韧性与坚强。南渡疲于奔命虽然身心俱疲,但当她置身浩渺无际的大海上时,骨子里的那份沉睡的桀骜因子被再次唤醒。于是,成就了一首经典。

从取景的视角看,作品没有局限在狭小的时空中,而是把视角投向蓝天碧海。波涛翻滚,浊浪排空,迷蒙浩渺,让人读之心潮澎湃。而在描写水天相接的盛况的同时,还把视野引向浩渺的苍穹。而当把视角从天际移入万顷碧波之上,镜头对准的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壮阔。除了上片前两句以宏阔的视野书写豪壮的气象,下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句子,“九万里”的“鲲鹏”视域之阔、体积之硕,充满着豪气,蕴涵着喷薄的伟力。继之,又以向“三山”进发绾结,把现实与仙界对接,营造一种“山崩地坼”的气势。作品从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写起,又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融合作结,充分显示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表现出鲜明的豪放风格。

在命运处于困顿之时,词作能够表现出豪情涌动的格调,足见词人不同于一般人的人生境界。主张词 “别是一家”的李清照认为为文造语不应该拘泥于前人的陈规套板,而应另辟蹊径,表现自己的风格,以自成一体。正是这样,主创婉约词之余,她向豪放一体开疆拓土时也同样可以创作出精品。除了境界的开阔,词人巧妙地把现实世情与梦幻仙界对接起来。在两者的转换中写情寄意。上片前两句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之后,接下来用“仿佛”一词粘连过渡,从现实走向仙界。“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宫殿。这是人们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去处。词人之所以梦回“帝所”,是受前人思想的启发。古代诗人往往设想自己是从天上宫阙来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时也就往往说“归帝所”去。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苏的《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也就是写他想回到天帝宫殿去。那么,作者魂回帝宫,情况怎样呢?接着就想象出与天帝的对话。“天语”,来自遥远的天际,空濛迷幻;“殷勤”,描写出天帝的平易近人,以及对苍生的关爱。进入下片,在承接上片对话的同时,直抒胸臆,言明己志。虚拟的对话完成现实到仙界,再回现实的循环,最后又申明志向——蓬舟吹取三山(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去,即从现实走向仙界。之所以这样转身,是因为现实太让她失望、伤心。

词人的思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辗转反侧”,源于自身的人生遭际。一个不屈服于现实命运的奇女子,虽然人生深陷困厄的泥淖,但骨髓里流淌的叛逆现实、不臣服于世俗的血液让她始终行走在抗争的路上。特殊的社会环境,纵使有太多的不满与愤懑,也不可能直接陈说,但内心的郁闷必须借助一种方式进行发泄。一吐为快又不为世弃,只有以假托之辞以明心志。这里所说的假托,其实就是使用隐喻之法。秀丽山河,国运岌岌,一个弱女子虽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勇毅,但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仍希望能够凭己之力能有所作为。可是,理想要落地生根于治世尚难,更何况在乱世之中。有才不为世用,恰似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苦闷无以消解,只能假托“归帝所”,去拜谒知人善用、识得人间疾苦的天帝。其实,李清照选取这样的方式,其意在表达自己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无限温暖之意。而作者这样写,把天上和人间进行鲜明对照,以讥讽黑暗的现实社会。有了上片的铺垫,进入下片词人集中写自己的遭际和心性追求。当然,这些意思的表达是通过与天帝的对话完成。“路长嗟日暮”,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借此申说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之意。“嗟”字,表现词人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的“谩有”,是“空有”或“徒有”之意。该句一面慨叹自己有才而不为世用,言怀才不遇之感;一面说社会动乱,文章已无大用。两层意思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既然现实已经如此,自己又无法改变,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人间充溢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

一首书写自己渴望自由、追求光明志向之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格调雄奇,充分显示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现实是残酷的,词人怀揣的梦想在其生活的时代无法找到实现的土壤,她只好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从中寻求出路。从现实到梦境,以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让作品表现出瑰丽绮幻的意蕴。(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

作用是承上启下,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语出宋代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全词原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白话文释义: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千帆舞”写大风,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归何处”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换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

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此句出自宋李清照的《渔家傲》,全词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道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前句中的“云涛”,指的是海涛。万里浪涛,汹涌直上,又是连天晓雾,意境阔大,这是为后句先行衬托了浑然的气象。 后句中的“星河”,指天上银河,以星河观照地上人间的云涛,就有了出世之想。欲渡星河,千帆竞发,气势已是不凡,但作者却用了一个“舞”字,更是笔意矫变,浑成大雅,这种潇洒的“飞天”,既是前人的憧憬,更引发了后人的想象,“九万里风鹏正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是描写天将明,晨晓将至,望天空,星辰在天际的景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