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 逍遥游

李白的诗 逍遥游,第1张

你好,李白没有写《逍遥游》,应该是庄子都《逍遥游》吧。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李清照《渔家傲》一词当为南渡后的词作。借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表露了无尽的愁情。

写了哪些愁?

有今昔对比下,今不如昔之愁,有面对现实,追求理想不得之愁。有丧家亡国,物是人非之愁。有处境困顿,无法缱绻倾诉之愁。

如何运用浪漫主义(逐句分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开篇为读者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景象壮丽,境界开阔的词句。/ 选景大气,用词准确,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基调的词句。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的词句。/“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抒发胸中愤懑的词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联想到《庄子 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语句,进一步对大风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的词句。/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总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庄子·逍遥游》与《孟子》《庄子》在论辩艺术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总的来说,《庄子·逍遥游》更注重寓言故事和想象力的运用,而《孟子》和《庄子》则更多地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具体来说,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风格:《庄子·逍遥游》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孟子》和《庄子》则更多地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论据也多取材于现实。

2 论说方式:《庄子·逍遥游》的论说方式更为生动,通过寓言故事和想象来阐述观点,富有启发性。而《孟子》和《庄子》则更多地采用直接的说理方式,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论述。

3 比喻运用:《庄子·逍遥游》善于运用比喻,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深奥的哲理。而《孟子》和《庄子》虽然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理,具有形象说理的特点。

综上所述,《庄子·逍遥游》与《孟子》《庄子》在论辩艺术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风格、论说方式和比喻运用等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4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