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
剪纸艺术因其制作容易、取材容易、制作成本低、装饰性强等特点,已发展成为人们在民间生活中喜爱的一种大众艺术。由于剪纸艺术的上述特点,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剪纸艺术长期以来没有被视为研究材料。”民国初年,民间传说开始在中国出现,剪纸艺术开始受到艺术家的关注。”由此可见,剪纸艺术之所以开始受到重视,不仅是因为它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更是因为它在人们的民间生活中的实际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民间生活。
在现代字典中,“剪纸”和“纸刻”都有解释性的条目,而且解释非常详细。比如《词海》中的“剪纸”一词就是这样解释的:中国民间装饰工艺之一。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用金银箔和彩绸剪方生,并在鬃毛角上贴花鸟作为装饰。后来逐渐发展起来。在节日里,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称为“窗花”)、“美商”(称为“门牌”)作装饰,也用作礼品或刺绣图案。剪纸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而一些专业艺术家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雕刻刀,所以剪纸又叫“雕刻纸”。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一些艺术家对西北地区的民间剪纸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和介绍。目前,当地民间剪纸作品风格各异。
“剪纸”在现代意义上是一个连续的词。两个字不能分开,但用开头表达的意思完全改变了。然而,诗中的“剪纸”一词正好相反。中国在剪纸艺术的研究上落后于国外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学者认为剪纸是一门流行的艺术,不能上雅堂。幸运的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许多学者开始对剪纸艺术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王博民教授的《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国艺术学院王树村教授的《中国民间剪纸史》等多部剪纸史著作相继问世。
只注重“民间”层面,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艺术专业人士参与到剪纸艺术的创作中来,这就不得不为剪纸艺术增添新的能源。但现在有一个现象我们必须注意,就是有些学者总认为剪纸艺术只能是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农村,用剪刀剪的东西算剪纸,别人用其他方法剪的东西不算剪纸,他们还在四处奔走,说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无论是民间文化还是民间艺术,其产生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人们民间活动的实际需要。这种民间文化或民间艺术能够生存、发展和完善,也是人们民间活动的结果。只有人们的民俗活。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千年历史并世代相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徐州民间剪纸作为徐州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反映了徐州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徐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
徐州剪纸在徐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广泛的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地。其中,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主要是邳州市和新沂市。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深受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精致,徐州剪纸也因此形成了两大派别。
徐州剪纸的艺术特征
1徐州剪纸的艺术风格
徐州剪纸的艺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即南派剪纸和北派剪纸。南派剪纸风格多精致细腻,惟妙惟肖,更多的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雅致内敛,因而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而北派剪纸在风格上则不比南派剪纸这般精细,作品多显粗犷、质朴的气质,不注重细枝末梢的东西,更多的是用于表意,是自我精神向现实的倾斜。也正因如此,北派的剪纸才更受大多民众的喜爱。
2徐州剪纸的内容题材
徐州剪纸的题材从徐州剪纸的图案构成来看,南派的剪纸更讲究对称、平衡、连续等形式美要素,作品具有灵动而逼真的生命力。北派剪纸的构图则显得比较随意,似乎无章可循,但作品却饱满充实、自由而协调,充满着豪放不羁的力量感,这与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徐州剪纸题材种类繁多,既有花鸟鱼虫、蔬菜水果,也有祥禽瑞兽、戏曲文艺,还有锅碗瓢盆、房前屋后等。本文将徐州剪纸的题材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人物题材、动植物题材和器物符号题材。
民间剪纸是我国群众性最广的民间艺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后,还仍旧纯净和清新着,并得以保留与传承,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其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民间艺术的基本形式之一,民间剪纸表现出浓厚的民俗民风与生活气息,并且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即使是同一主题,每个人绞剪的形式都会不同。这种绞剪的各随其意使剪纸在同一题材中求得变化,也使其深藏了一种千古不败的内在魅力。个性的特征便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
民间剪纸主要以民俗活动事象为表现题材,和民间节日习俗、衣食住行、农业生产、牧业劳动、婚丧嫁娶等民间文化相融合,交织在一起。而作为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稳定,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相对固定,传承方式世代相袭,使剪纸具有在设计手法和图案表现上相对稳定。
民间剪纸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后,用什么样的形象以及用什么纹饰组合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已在民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的思维印记和约定成俗的审美辨识。这种审美辨识已凝固在人们心里,充分体现出民间剪纸的特质。诸如连生贵子(莲生桂子)、福在眼前(蝠在眼钱)、金玉满堂(金鱼满堂)等等,便以成语般的固定样式表现出来。同时,由于剪纸受材料的局限,使剪纸很难长期保存,共同性剪纸创作口诀就成为剪纸承袭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根尾巴竖后头”、“弯弯眉,细细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等,都体现出剪纸的程式化及共同的审美意识。这种程式化也就使剪纸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相对稳定。
然而,剪纸依赖着一种活态的,口传身授的承袭方式,纹饰符号的传承是依靠人记忆的,是依靠民间信仰和民俗意识的需求而实现的。作为创作者的普通劳动人民,剪纸的意图并不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模拟,在他们手中的方寸天地里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原型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是在人与自然的互感作用下产生出一种全新特制的结构体。因此剪纸产生的过程本身,就已超越了艺术而与生存情感的企盼寄托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感情的介入,必然使剪纸这种纹饰符号在表现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在继承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程式化含义之外,变异性的特点也表现出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7c8a50100f6fhhtml
一
冬日柔软的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懒懒地洒在老屋的火炕上。姥姥在炕上铺一块旧布,对窗盘腿而坐,很自然地把她畸形的小脚收在腿下。然后一手捏红纸,一手一会儿拿笔,一会儿拿把小剪刀,神情专注地划划剪剪;星星点点的碎纸屑随剪刀的张张合合悄然落下。姥姥时而眉头紧皱,伸长胳膊把未完成的红纸片背过阳光审了又审;时而会心微笑,小心翼翼地用指肚轻轻按按细小的剪纸线条。红纸片把阳光反射过来,屋里顿生一团喜气,姥姥的脸色也更显安详慈爱了。
二十多年前的这个画面时常在我眼前显现,不知道对当时只有六七岁的我,记忆为何会如此深刻清晰。
其实姥姥不常剪纸。只有在腊月底,家里买红纸请人写对联时候,裁下来多余条条块块的碎纸,姥姥才会拿来简单一折,喳喳几下,变戏法一样,再展开便是一朵团花,几只蝴蝶。我爱极了姥姥的剪纸,于是四处收集红纸边角料,邻居家、玩伴家,甚至各家各户的垃圾堆里,然后央求姥姥教我剪纸。五角星、多瓣花、手拉手小人,当我成功地剪出这些简单的图案,已经彻底激发了我学习剪纸的兴趣。
邻家大哥哥娶媳妇,我和小伙伴一块儿去讨喜糖。当我看见满窗精美的剪纸,居然忘记了去接新嫂嫂递过来的喜糖,只恨不得把那些窗花全部撕下来拿给姥姥。
姥姥说,她是不吉利的人,不能给嫁娶的新人剪窗花的。我问为什么,姥姥什么也没说,只是叹了口气,可我分明注意到姥姥眼角的酸涩。
后来才知道,姥姥先后生育了三儿三女,由于疾病,只有妈妈和大姨侥幸活下来。在那个思想陈旧迂腐的年代,无儿就是无后,是大不孝,于是姥姥在家里便没了地位。加上五十岁时姥爷病故,姥姥更成了妨夫克子的大灾星。谁家有个喜事,姥姥是万不敢踏进人家院子的,更不要说给人剪窗花了。对自己的命格,姥姥自然也是忌讳的,过年过节也不会剪几幅窗花贴在自家玻璃上。
年纪不大的我,居然听得难过起来,也不知道是为姥姥的坎坷命运还是为姥姥无从施展的一手技艺而伤心。
二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里每年都有手工比赛,而我一直喜欢绘画,并将图画绘在红纸上,用剪纸的手法表达出来。我也因为这独特的手工屡屡获得奖项。
接受着老师同学的夸赞,我不禁得意起来。姥姥的剪纸只局限于传统的'鱼鸟花草,寓意将一年中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倾注其中,而我更着重于新生活现状的描绘,教师节剪师生校园图,圣诞节剪圣诞老人图,贴近人心,更亲切。并且我的手法也逐渐熟练,线条也愈来愈细,偶尔不小心把剪断相连的线条,也学会了灵巧的修改成别的花纹,整幅剪纸不会变得不堪。
姥姥由于年轻时辛苦劳作患上关节炎,这时已经拿不稳剪刀,更别说把这薄薄的纸张剪出细细的线条了。姥姥看着我的剪纸,跟我讲起了一个人。
姥姥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太姥姥,有一双巧手,缝纫刺绣样样精通,尤其是剪窗花,花样新颖,线条精细,而且太姥姥不用打花样,拿红纸端详那么一会儿,小剪刀便灵活得剪剪刻刻,小半晌功夫就可以完成三四对窗花。过年过节,乔迁嫁娶,为邻里亲朋太姥姥有忙不完的活儿。太姥姥也会把自己很满意的花样留下一对,方便给别人家做花样子。
可惜啊!姥姥说到这儿,摇摇头:我只学到了皮毛,娘走之前,让我烧掉了所有的窗花样子,她说自己的魂儿附在上面了,她走,魂儿不能留下,否则就不能托生了。
我不担心太姥姥能不能托生,只是和姥姥一样叹惜那些精美的窗花样子,还有太姥姥剪纸不需打底样的高超技艺,让我将信将疑,而姥姥讲述时的神情,却又让我深信不疑。太姥姥把自己的灵魂都寄托在剪纸上,那份爱与执着,可想而知。我惭愧,收敛起逐渐膨胀起来的自满情绪,踏踏实实地学。
三
姥姥离开了,我也因自己的学业、工作把这半瓶子手艺撂在一边。直到怀孕待产期间,因为无所事事,总想做点什么打发时间,脑海里姥姥盘腿坐在窗台下剪纸的情景立马清晰起来,于是我买来红纸,找出剪刀,让我的生活喜庆起来。
那时我还不懂得网络,更不知道百度里藏有那么多精美绝伦的剪纸。我四处寻找剪纸样版,烟盒、酒盒、旧报纸,我把上面类似剪纸的画了个遍,剪了个遍。老公看得目瞪口呆,啧啧高手在民间哪!
年底时候,我和老公在集市上挑选对联,摊位上居然有好多剪纸窗花,立刻把我俩吸引过去。这种窗花已不再是早些年的薄薄的红纸,而是一种静电pvc材质,不用胶,不怕水,贴在玻璃上平整干净又不怕被水汽浸湿,并且摆脱了原始红纸单面染色的弊端。我猜想,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延续到今天实属难得,肯定很贵的。
三块钱一对。
听着摊贩的报价,我揉揉耳朵,心想一定是听错了。
三块。
摊贩伸出三个指头朝我晃了晃。
我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不平了!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寓意深远。它把人们朴实无华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倾注在上面,让剪纸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而且剪纸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了。三块钱?!这开得真真的就是国际玩笑!
我仔细端详了一番,这剪纸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炼,丝毫没有剪纸时入刀收刀痕迹,也就是说,这不是人工剪出的。摊贩解释说这是电脑制版,机器雕刻的,具体怎样,他也说不好。
其实有什么不平的?我想要去维持一个古老的民间传统,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小游戏,再说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喧嚣生活中的一份宁静而已。世界在进步,日新月异,如果万物都在止步不前,那么还有什么进步而言!文化在传承,技艺在延续,我们必须接受并适应这逐渐加快的节奏,并为剪纸能走到今天感到庆幸,虽然心底多多少少有些失落。
四
六岁的小外甥拿着几张彩纸,一把儿童剪刀颠颠跑来。
舅妈,老师教我们剪纸了。他扬扬手里的碎纸片,五角星、四瓣花,一脸得意。
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几年前的我,拿着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红纸,央求姥姥,剪出五角星、小团花……
舅妈,姥姥说你的剪纸最漂亮,可不可以教我?小外甥央求的语气打断了我的沉思。
好!
我相信,剪纸艺术会一直传承!
含义是装点环境、渲染气氛,并寄托百姓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以及惯用的红颜色,都符合中国春节喜庆的氛围,是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
窗花,与春节关系密切,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春的方式。为了迎春,中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西北的窗花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
窗花,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牧羊、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扩展资料: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
窗花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
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中国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
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中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